一、本辞典作为大型中医工具书,共收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药物、方剂、临床各科、历史人物、医学著作等方面的常用辞目44000余条。二、选收辞目力图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医学术体系的实际内容,同时也选收了现代临床与科研实践中出现的新词和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常用词,旨在 好地为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服务。三、释文一般先定性,后释义;个别实难定性的辞目,则直接释义。释文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引文力求意义完整,文字简要。多音多义辞目,只选与中医学相关者加以解释。多音辞目,按照汉语拼音音序分别排列。多义辞目的不同义项,标以“”“”“”等序号分别叙述;同一义项下的并列项,标以“①”“②”“③”等序号分别叙述。四、应当并能够确定文献出处的辞目,均注明所出文献,以便核查。可确定为原始出处的文献,冠以“出”字;不能确定为原始出处的文献,则冠以“见”字。五、释文所征引的文献,如为本辞典所收词目,则不再标注时代与作者;如为未收辞目,则标注时代与作者,卷帙较多者,注明所出卷次或篇名。六、辞目释文中所涉及的方剂,如为本辞典所收辞目,则不再注明药物组成和出处;如为未收辞目,则尽量注明药物组成和出处。方剂中的药物剂量,清代以前者原方照录,清代以后者折合为克(g),原书无剂量者不予增补,中成药的药物剂量从略。七、辞目释文除引文之外,原则上一律采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体字,但对某些容易混淆或简化后失去中医学原义的字,则仍用繁体字,如“癥”等。八、本辞典所引古籍原文,一般只将繁体字改为相应简体字,而保留了一些古字和异体字,如“脏(臓)”的古字“藏”;“喑”的异体字“瘖”。古籍原有辞形是读者直接查阅的对象,为便于查阅并与引文用字相对应,有些辞头保持了含有古字和异体字的辞形作为副辞目;同时,为与现代汉语规范用字相一致,又将辞头中的古字和异体字替换为现代规范正体字,作为正辞目与副辞目并出互见,如“脏象”与“藏象”并出互见;“喑痱”与“瘖痱”并出互见。九、所有辞目均按辞头首字的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首字同音的辞目,以首字笔画多少为序,笔画少者在前,笔画多者在后,如“按诊”在前,“暗产”在后;首字相同的辞目,依第2字的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如“艾叶”在前,“艾炷”在后;前二字相同者,依第3字的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如“安胃片”在前,“安胃饮”在后。以此类推。十、为了方便按笔画查阅辞目,在辞典正文之后增列了《笔画索引》,可以通过此索引查到辞目首字在辞典正文中的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