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目的 |工艺美术在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几千年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优秀的工艺美术遗产。这些遗产,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和独创性,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如何深入掌握如此丰富的材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材料和观点统一起来,研究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探寻它发展的规律,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同时正确地评价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优秀作品介绍给读者,这是工艺美术史的主要任务。(陈之佛语) | 本书缘起 |时间回溯到1962年伊始,在回宁的火车上,陈之佛和罗尗子讨论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编写提纲,他们刚刚在北京参与了当时文化部组织的工艺美术史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组汇聚了多所高校的专家,但由于写法、看法等的不同,未能形成一本完整的教材。后来,参加统编工作的人员分别写出了三本教材:龙宗鑫编写的于1985年出版;王家树编写的于1994年出版;陈之佛、罗尗子合编的与统编成果重合度最高(提纲、前言、后记、四、五、六、七章均为教材统编时撰写),于1962年底完稿后一直以油印本的形式在师生内部小范围流传,始终未能正式出版,这一耽搁就是半个多世纪。今天,这部尘封多年的著作以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可谓对两位先生最好的告慰。 | 本书特色 |陈之佛、罗尗子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是一部以考古与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手段编写的工艺美术史,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写作从无到有过程中的关键性探索,是一部有着开创性意义的重要著作。正如整理者夏燕靖所说:本书的写作特色及修订思路完全符合历史进程且富有成效,开辟了新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编写与研究工作的新旅程,对于设计史研究有着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前瞻性。本书由陈之佛撰写提纲、前言、后记,罗尗子执笔。陈之佛认为工艺美术大体分为生活日用工艺品和艺术欣赏工艺品,是适应人民大众生活需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工艺活动。在写作上,要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以“推陈出新”的方式看待工艺美术遗产。“研究工艺美术发展的过程,探寻它发展的规律,分析它不同的发展形态,同时正确地评价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把优秀作品介绍给读者,这是工艺美术史的主要任务。”为本书的编写奠定了明确的基调,极富创建性和科学性。系统性。全书以时代为经,根据工艺美术的发展特点划定分期,分为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九章;以工艺品种为纬,阐述了陶瓷、青铜、染织、刺绣、玉器、金属细工、漆器、木雕、建筑彩画等的发展状况。时间跨度大、涉及门类全、引述作品文献多。学术性。在作品选择上,根据时代特点和发展状况取舍,有详略、有侧重、有观点。在具体阐述上,以史带论,重出土文物和史料,在充分关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评价,并结合相关文献相互印证。在逻辑架构上,突出对工艺美术纵向发展规律和横向联系的探讨,尤其关注图案的发展演变。此次整理出版,在每章前加入了陈之佛在北京统编教材时所撰写的编写提要,既提纲挈领,又有助于读者了解编写意图。在尊重原版原作基础上,存真慎校,并做补充性配图,以提升阅读体验。 谈及工艺美术史写作,陈之佛、罗尗子的这部著作因从未以单行本的形式公开出版而鲜为人知;谈及罗尗子,多关注其在篆刻、石窟艺术及美术史上的建树,工艺美术成就多被忽视。希望以此出版契机,让更多人关注这部遗珠之作。老一辈工艺美术理论家筚路蓝缕的探索,应该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