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导论
上编 巴蜀画像砖
第一章 虚以生实:画像砖源考
第一节 文化基础
一、黄老之学
二、“天人合一”
三、“天人感应”
四、“太虚”即“道”
第二节 美学基础
一、经学美学
二、谶纬美学
第三节 社会基础
一、经济发展
二、地理环境
第二章 实以载虚的视觉构成
第一节 聚类成型
一、画像砖研究的文化意义
二、分类
第二节 长生幻境
一、画像砖图案的位置关系
二、飞升长生
第三节 浮生芃像
一、生产图景
二、传经讲学
三、市井生活
四、酿酒业
五、孝道主题
第三章 实以尚意的图像特征
第一节 经营结构
一、布局疏朗 主题鲜明
二、画面的构成
第二节 空间叙事
一、空间维度
二、空间角度
三、空间关系
第三节 张合奔放
一、张合呼应
二、态势鲜活与拙朴结合
三、云气同质与线性表达
第四节 “尚意”性与真实的理想化
一、写实基础
二、夸张手法中的尚意特性
三、真实的理想化
第四章 画像砖的美术意义
第一节 造型的方法
一、雕塑艺术
二、线的意义
第二节 图像的意义
一、画像砖艺术研究的美术地理学意义
二、画像砖研究的美术教育学意义
第三节 学习的方法
一、整体性研究背景的建立
二、画像砖图案学习方法
第四节 重读与实践
一、解构意义
二、重构意义
下编 从摇钱树到巴蜀南朝造像
第五章 零维到多维:摇钱树源考
第一节 文化基础
一、民俗文化:原始树崇拜
二、长生文化:引魂之梯
三、社会文化:富贵之期
第二节 视觉叙事
一、摇钱树的构成
二、摇钱树的寓意图像
第三节 造型语境
一、造型语言
二、本土语境
三、摇钱树佛像
第六章 叶影婆娑
第一节 异化和融
一、神仙与佛
二、树与佛
第二节 美术意义
一、图像意义
二、美术地理学意义
三、“附会”与“蜕变”意义
第七章 虚实相生
第一节 视觉构成
一、巴蜀早期佛教美术之源
二、实以载虚的视觉构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
一、对教义的钻研
二、笈多艺术的影响
三、对中国佛教造像的影响
第八章 实以“尚韵”的巴蜀南朝造像
第一节 益州风范
一、概述
二、背景
三、分期特点
四、益州风范之内涵
第二节 图像特征
一、本土化与中国化
二、古典主义特性
三、美学特征
第三节 虚而为实
一、意象与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源
二、幽玄意识与艺术家的创作
三、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点
第九章 和韵共生
第一节 知机识变
一、杂糅与共生
二、创新化育
第二节 和实生物
一、“和”“合”理念
二、和实生物
三、虚实之境
结语 虚实之间 妙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