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主张在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中,对中国摩崖文字开展综合研究。《铭石为景:早期至中古中国的摩崖文字》将摩崖文字纳入先秦至现代两千余年的书作发展史,详细讨论了东汉到盛唐的四组摩崖案例——汉中石门石刻、山东郑道昭题刻、山东北朝刻经及泰山唐代石刻,对中国文字景观的历史脉络与视觉意义做出极具建设性的观察。作者既强调书法内部的形式与技术分析,也注意关联书作内涵、尺度、媒介、赞助人、书写者与其政治、文学或宗教等文化语境,重视文字的现场观看与阅读方式,同时对石刻可视性提出谨慎的审思。作者认为,仅通过文字便可改变自然世界,在人群、文字与精神领域之间建构联系的观念牢固地占据着古代中国人的内心,摩崖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形式在中古走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