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期,玄奘法师赴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唐太宗为了表彰玄奘法师的贡献,为之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撰《述三藏圣教序记》,高宗朝将序、记刻石立碑。最初由唐代初期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两碑立于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通称《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后来僧人怀仁借助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摹集刻制成为碑文,又将玄奘法师所译的《心经》一并瑰集,称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或称为《集王书圣教序》。因碑首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人,对于书法艺术有深厚的造诣,加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终于集摹而成此碑。王羲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书法作品,但由于朝代更替,战火频发,至今已难以看到其真迹。《集王书圣教序》使王羲之的书迹得以大量保留。前人有言:“欲观右军真面,无如《圣教序》,其集字摹刻,皆出一时国手。”其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艺的特点和韵味。其与《兰亭序》一样被誉为学习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