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 (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 ( 今湖南长沙市 ) 人。隋朝时出任太常博士,入唐后授侍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欧阳询在隋朝时即为官,书法也很有影响力。进入唐朝后,其书法精益求精、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合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其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行书有《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书法论著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品之一。唐贞观六年(632 年),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在用笔上,保留有较多的隶书笔法。如竖弯钩,纯是隶书的雁尾笔法。“充”“户”等字,首点横式伸展,即以横代点。宝盖头或秃宝盖的左点多为一短竖。又如“五”字的横折,也充满着隶意。二、许多字的笔法受到魏碑的影响。例如三点水的第二点承接第一点的笔势,以短撇为主,带出第三点,这在北魏楷书中是很常见的写法,特别是其方笔的点画,在《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中俯拾即是。三、有许多借行草入楷的写法。例如以点代横、以点代竖、以点代撇、以点代捺这些写法。或者把两笔合为一笔,如“无(無)”字开头两笔,“历(歷)”字的“止”部四笔改为三笔,“迩”字的走之底写法。四、结构特征很突出。其一是字形修长。其方法是压缩横向的笔画,拉高纵向的笔画,例如“壹”“书(書)”等字。其二是收束中宫,形成向上下放射的形态,例如“阙”“阁”等字,左右两竖向中间收进去。其三是左收右放,以撇让捺,一般是左边写得紧凑,右边伸展,例如“凄(淒)”“清”等字,三点水收缩,右边主笔横画拉宽。又如“奉”“炎”“泰”等字,撇画适当收缩,让捺画尽势伸展。五、字距和行距都比较大,显得上承下覆、左揖右让、雍容大度,宽松而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