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专著。从商代甲骨文至今的三千多年历史中,汉字字体随着书写工具、书写方法、书写载体等因素的变化,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箓、隶书、楷书五种主流字体及行书、草书等变异字体。在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简化”是总趋势,而简化与汉字书写有密切关系,或者说“书写”这一实践活动是汉字字体演变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就识读来说,这种符号的表意性越丰富越便于学习和记忆;就书写来说,字形越简单越便于应用和书写。因此汉字在“区别律”与“简易律”对立统一的双重要求下,在书写中不断调整形体达到优化。在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字体往往比当时官方认可的正体字形更简便。新字体在未取得官方认可时,被看作“俗体”。当新字体的优点逐步显现,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后,官方便对新字体进行整理并规范化,从而使其转为正体。有鉴于此,作者认为从动态书写角度研究汉字俗体,探寻动态书写及汉字简化规律对当前和今后的汉字规范化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选取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中第一表、第二表所收录的非类推简化的482个简化字字头,对其在隶、楷阶段写本文献中的俗体字形进行动态书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