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经典 思考当下
艺术与媒介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摄影作品》: 摄影走向现代
奥古斯特·桑德《时代的面孔》: 为 20 世纪的德国人留像
布拉塞《巴黎的夜游者》: 夜间摄影大师
刘易斯·W. 海因《工作中的人》: 用摄影为社会发声
沃克·埃文斯《美国影像》:塑造摄影的方向
安塞尔·亚当斯《底片》:直接摄影,分区曝光
爱德华·斯泰肯《人类一家》:过于浪漫的摄影叙事
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超现实主义形式美
爱德华·韦斯顿《灵光闪现》:光圈出版的开端
李媚、王璜生、庄文骏《庄学本全集》:身临其境和仰望
再现与表现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影像》:
从西方来华摄影师了解中国摄影史
罗伯特·卡帕《失焦》:战地记者的赌注是生命
顾棣《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中国有一群卡帕
弗朗索瓦丝·普斯《艰难岁月》:影像文献的标准
约瑟夫·寇德卡《吉卜赛人》:摄影家,做一个纯粹的人
刘香成《中国:1976—1983》:记录,为了记忆与怀念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劳动者》:工业时代的影像力量
朱宪民《黄河中原人》:摄影扎根生活
解海龙《我要上学》:中国人最熟悉的纪实影像
黑明《走过青春》:影像,超越记忆
艾略特·厄威特《快照集》: 黑色世界的白色幽默
马克·吕布《沉默者的话语》:独特观看造就非凡叙事
安妮·莱博维茨《安妮在工作》:公众视野下的个人视点
克里斯汀·鲁本《马格南世纪经典》:为什么是这张照片?
瓦尔·威廉姆斯《珍藏马丁·帕尔》:看懂怪大叔
拟像与造像
威廉·克莱因《庆典》:曾经的颠覆,如今的经典
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希望与绝望的影像
埃德·鲁沙《二十六个加油站》: 重要的不是照片
日本摄影家群体《挑衅》:理解日本现代摄影的起点
罗伯特·亚当斯《新西部》:新地形摄影开端
斯蒂芬·肖尔《不寻常之地:全集》: 寻找彩色世界的结构
黛安·阿勃丝《光圈作品集》:禁忌中逼问真实
理查德·阿维顿《肖像》:肖像中的人,是你吗?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无情“照妖镜”
杰夫·沃尔《表象》:被制造的真实
埃里克·索斯《眠于密西西比河畔》:我在寻找你,你也在审视我
王庆松《中国当代生活的叙述者》:假的,不能再真了
莎莉·曼《留住这一刻:莎莉·曼自传》:向内审视的艺术家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四本摄影书》:重塑摄影认知
斯特凡·格罗内尔《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范式的建立、传承与更迭
解读与反思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贯穿人类命运的巫术与科技
约翰·萨考夫斯基《摄影师之眼》:用照片解读照片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在图像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真实和谎言可能是一回事
罗兰·巴特《明室》:固执的想象
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我们从摄影史中能学到什么?
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现代摄影再启蒙
大卫·霍克尼《霍克尼论摄影》:为摄影探寻出路
冯克力《老照片》(丛书):重估老照片的价值
陈小波《他们为什么要摄影》:找到来处,便知归途
巫鸿《荣荣的东村》:一段个人史带出的一段艺术史
弗里德·里奇《摄影之后》:被数字影像重构的摄影世界
后记 走出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