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之舞》——为长笛与钢琴而作(1962年),春风习习,烂漫的山花也随风舞动,阿娜多姿,生机盎然。《路》原是为琵琶与钢琴而作,完成于1996年初,同年五月首演于日本东京。后改为小提琴与钢琴的版本在韩国岭南国际现代音乐节上首演。乐曲的构思来自于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乐曲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伟大人格力量的敬仰,并以此自励。乐曲以自由的奏鸣曲式写成。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音高体系设计上做了颇为大胆的尝试,采用了其创的非八度循环周期人工音阶。所谓“非八度循环”即完全跳出以12个半音为一个模式进行循环的自然音阶的法则,不以通常的八度为周期重复关系。在《路》这首乐曲中作曲家用的是以11个半音为模的人工音阶。乐曲灵感来自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的景物与生活,既是极简又是丰富的,让人进入所谓天人合一宁静致远的境界。因此我在乐曲中尝试一种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风格,只以有限的几个音的重复,用支声手法在这些音上按一定的节律拉出旋律(非主题)分配给不同乐器,虽然形成多声线条,但本质上是单声音乐。这里当然有山水环抱的意象联想,但更着重表现的是人在此种自然环境中心无羁绊的沉思冥想。中段的音乐有所对比,从内心沉思中跳出,可听到远处竹林中浣女们传来的欢声笑语。最近因看到一篇写《蜀宫夜宴》创作并演出35周年的文章,勾起当年的回忆,怀念当时一起合作的两位师友俞抒先生和朱舟先生,因此用了《蜀宫夜宴》中的一些曲调素材写成这首《思蜀》。曲名反用成语“乐不思蜀”,因伤怀故人而思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这一著名的对联中,最初的“风声”作为起兴,逐渐引向下联关心“天下事”的主题,从而使风声的意象也具有了暗示天下情势的象征意味。风,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无关乎情感。但风又常常能引发人们在特定境况下的种种情绪反应。在我国成语中有许多关于“风”的说词,把风人格化,表达人们寄情于风的种种不同感触:风调雨顺,风和日丽——让人心情舒坦;腥风血雨,风声鹤唳——令人惊恐紧张;东风化雨,风卷残云——给人以胜利的信心和喜悦;风云变幻,风雨飘摇,山雨欲来风满楼——令人不安,又给人以警示;风花雪月——让人沉浸浪漫;风驰电掣,乘风破浪——催人奋进;春风得意——教人踌躇满志;风流云散,随风而去——让人惆怅唏嘘,感叹世事无常;凄风苦雨——令人愁苦;风烛残年——则让人伤感不已……在《风声》这首乐曲中,既有对自然风声的音乐描摹,又有因风移情,表达对人生体验的某种感怀与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