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社会关系的学问,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及其信息内在运行规律的学科。从这一定义来看,传播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特点,有人说传播学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既说明传播学边界模糊,也表明传播学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于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其形成的内驱力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新闻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学者们,依托各自学科的范式与需要,对信息传播的规律与传播效果展开研究,与此同时,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传播的系统研究与深入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更使产业技术路线发生革命性变化和商业模式有了突破性创新,社会生产呈现生产方式智能化、产业形态数字化、产业组织平台化的特征。每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传播研究的巨变,并使传播学的边界不断拓展,因此有学者称传播学一直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徘徊。传播学的创立者施拉姆(Schramm)在晚年时强调:“我们有时忘记了传播研究是一个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正是基于传播学的跨界属性,传播学一直在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与成果,并且不断将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学、修辞学等纳入传播学领域,这一方面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边界,另一方面使传播学多维话语系统产生共生与竞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5G、大数据、自媒体、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数字成为重组全球资源要素、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要素,经典传播学面临着再次解构与重构,因此有学者提出不仅要走进传播学,还要走出传播学。当今世界,传播无所不在,大到国际关系,小到邻里小事,都存在传播活动,同时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存在使信息沟通受限,由此可见,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概括来讲,传播就是信息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递,按照拉斯韦尔(Lasswell)的“SW”传播要素来看,传播是内容(信息)在传者、受众之间的传递、分享。由于传者与受众所处的社会地位、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传者的编码与受众的解码往往不一致,进而导致传者的表达与受众的理解存在偏差。因此,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充分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要。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信息共享、意见交换的过程,交换双方的诉求、出发点、交换条件、利益满足等内外因均会影响交换过程的顺利达成。一般来说,信息具有无形性、扩缩性、相对性、组合性、共享性,只有将信息与语言符号(口语和文字)、非语言符号(副语言、体态语言,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完美结合,才可以使具有精神内容的意义在时间和空间中传播和保存,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实现意义的最终传达,尽管在这一意义的传播中很难实现传受双方的无缝衔接。对于中国武术传播来说,惯用做法是就传播论传播,具体如下:一是可以直接借用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对中国武术传播现象进行深入解读;二是可以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梳理。但是,对中国武术传播实施切块式、网格化研究势必会造成中国武术传播研究的“原子化”倾向①,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有效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手段。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并让受众实施交换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基于此,我们将中国武术传播置于受众交换这一框架中,尝试从交换的维度探究中国武术传播这一现实命题,以期引发各位同人的共鸣。为了对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实践做出有益的指导,我们在研究的最后部分尝试构建了中国武术海外传播框架,本书中建立的框架仅仅涉及中国武术海外传播的部分实践领域,并非全部,而且科技进步带来的传播格局今非昔比,如何在降低搜索成本提升边际收益的同时有效提高传播效率,是每个武术人需要思考的命题。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限于作者知识储备的不足、认识上的缺陷,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希望各位同人批评指正。本书的完成离不开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体育健康传播与教育实验室各位学生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朱琳博士、黎在敏博士,以及目前仍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乾佑玲同学,她们为本书的完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还要感谢左义凡、钟娇、谈梦、景奕鹏,几位同学在前期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付出,才使得本书完稿。全书最终的统稿工作由朱琳完成,朱琳在面临学位论文撰写的现实压力下,承担了这一烦琐、细致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研究的脚步永不停歇,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武术传播的研究行列。2011年,我将自己对武术传播思考的观点进行总结,撰写了首本专著《武术传播论纲》,在该书的结语部分,我提及了武术传播需要借助社会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念,不能拘泥于“武术传播”之名,而应着眼于“武术传播”之实。2015年,我在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凝练了第二本专著《武术养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这一专著是对武术健康养生价值传播的原点思考,以健康养生为抓手进行了系统阐述。将武术传播这一命题落至实处,本书是对这一观点的再次回应。本书由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受众交换的中国武术海外传播应用框架研究”(项目批准号:17YJA890025)的成果凝练而成,在此,衷心感谢研究团队成员在项目研究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感谢本书中所有参考文献的作者们,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你们的学识、智慧和思想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与灵感!虽然我们尽力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但是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