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辉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辉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辉煌

定 价:¥118.00

作 者: 顾海良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1865189 出版时间: 2025-01-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中国化”的基本涵义在于: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用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就如毛泽东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另一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社会实际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人独特实践的经验,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和形式,就如毛泽东所说的:“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也就是“化中国”和“中国化”相结合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后者是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前者主要是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者主要是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化中国”与“中国化”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螺旋式上升,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辉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时代化”的基本涵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思想特质的凝练,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理论品格的深刻概括。2018年,在回眸《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时,习近平提出:“《共产党宣言》所阐释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正确的,但不能要求《共产党宣言》对一百七十年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所有具体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辉煌,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实践和思想的辉煌。这一实践和思想会辉煌的逻辑线索就是:“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真谛之所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品格和思想特质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其理论特征理解和运用的结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总体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辉煌。“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和把握,总是同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回眸与未来前瞻的探索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理论的和历史的视界,就是恩格斯提出的把握事物“过程”思想的运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是“伟大的基本思想”。对事物“过程”的历史探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特质的必然视界。无论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还是理论逻辑问题,抑或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统一问题,实际上都是事物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辉煌,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在这一“过程”中的理论特征和学理依循的集中体现。这其实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探索的方法论要义。

作者简介

暂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辉煌》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语
一、根本原则和整体特征
二、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
三、中华文化滋养和形态特征
四、独特实践中的理论创造
五、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剧变与救亡图存的顽强求索
一、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衰败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顽强抗争
三、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巨变
三、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启迪
第三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及其意义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三、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争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启程
一、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作用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四、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 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初步成果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形成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第二节 革命道路探索历史性转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路
一、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严重挫折
二、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意义
四、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及理论发展
一、《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理论意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三、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
第三章 “第二次结合”的启程与艰辛探索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第五章 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拓展
第六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第七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第八章 “两个结合”及其规律性认识的意义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视界
第十章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