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

定 价:¥128.00

作 者: 杨耕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4290601 出版时间: 2024-07-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重释马克思哲学这一主题,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这一目标,把马克思哲学置于一个宏大的理论背景中,从理论与文本、理论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展开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并用新的实践、科学和哲学成果重新阐释已经成为“常识”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深入探讨被忽视、被遗忘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证马克思有所论述但又未展开、同时又契合着当代重大问题的观点,并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马克思的“形象”,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作者简介

  杨耕: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jyu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jyu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jyu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代表作为《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主题和体系特征的再思考》《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其中,《为马克思辩护》《重建中的反思》《东方的崛起》等以英文、德文、俄文分别在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出版;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奖项8项。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章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一、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以抽象本体论为基础的形而上学
第二章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与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征: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一、反对形而上学与建立“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二、从人的存在出发与开辟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三、超越近代唯物主义的视野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的后现代意蕴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哲学
二、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后现代”
三、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第五章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
一、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
二、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论逻辑
三、后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困境
第六章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与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一、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三、实践过程中的实践理性与评价理性
四、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五、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第七章 实践本体论:内涵、实质与意义
一、实践本身的矛盾特征
二、实践的本体论意义
三、实践本体论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四、斯大林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五、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六、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第八章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与超越形态
第九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观念的确立:从维科到黑格尔
二、历史规律与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历史规律观念的特征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第十章 世界历史、东方社会与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历史命运
四、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方法论意义
五、社会主义在东方国家首先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第十一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现实的意识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二章 社会批判及其核心:资本批判
一、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兴起
二、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从外在的价值批判到内在的科学批判
三、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四、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批判
第十三章 社会有机体方法:社会的总体分析法
一、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内涵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析法
三、社会有机体的再生产分析法
四、社会有机体的总体—要素分析法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
一、“从后思素”: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从后思素”:客观理解与基本要求
三、“从后思索”:历史认识与科学预见
第十五章 科学抽象:社会科学的分析工具
一、科学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与终点范畴
三、科学抽象的根本原则:历史—逻辑的统一
四、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联系与区别
第十六章 认识的反映、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反思
一、思维反映存在的尺度:“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
二、思维的建构性:观念客体、“先验结构”与“客观的思维形式”
三、思维的反思性及其作用:批判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四、实践反思:认识活动的根本规律
第十七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人的生命尺度与发展空间
附录一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 察与审视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沉思 
附录三 再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结构
附录四 胡塞尔:从先验自我转向生活世界
附录五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附录六 走进马克思哲学的深处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第五版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