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继承发扬孙中山精神, 在民主革命中孕育和诞生
一、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的成立/ 3
(一) 孙中山发起旧民主主义革命/ 3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成立/ 5
(三) 民革前辈深受孙中山爱国思想感召/ 7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10
(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
(二) 中国共产党支持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 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11
(三) 孙中山逝世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4
三、中国国民党的分化与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 17
(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民党的初步分化/ 17
(二)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民党的进一步分化/ 19
(三)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 23
(四)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成立与海外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的集结/ 27
四、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 32
(一) 国民党民主派就成立新组织达成共识/ 32
(二) 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大会的召开/ 37
(三) 1948 年元旦, 民革在香港宣告成立/ 39
(四) 成立初期的组织建设/ 42
第二章 多方汇聚力量, 为新中国成立而团结奋斗
一、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 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50
(一) 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 李济深收到毛泽东的亲笔信/ 50
(二) 民革响应“五一口号”, 公开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 51
二、为新中国成立而团结奋斗/ 56
(一) 发表反蒋言论, 宣传革命主张/ 56
(二) 反对美帝国主义援蒋内战/ 58
(三) 开展策反工作, 推动和平解放与起义/ 61
三、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 迎接新中国诞生/ 69
(一) 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69
(二)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73
第三章 整顿发展组织, 参加新中国初期建设
一、民革组织的统一与发展/ 83
(一) 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召开, 实现组织的统一/ 83
(二) 民革地方组织的整顿与发展/ 86
二、参加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项任务/ 88
(一) 参加抗美援朝运动/ 89
(二) 参加新区土地改革运动/ 90
(三) 参加镇压反革命运动/ 92
(四) 参加“三反” “五反” 运动/ 93
三、参加国家管理和重大决策的讨论/ 94
(一) 参与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起草和讨论/ 95
(二)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97
(三) 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98
四、三大召开, 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01
(一) 三大召开/ 101
(二) 成立专委会, 发挥民革优势/ 103
(三) 加强成员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改造/ 105
第四章 着力学习改造, 经受政治考验
一、学习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八字方针/ 111
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 113
(一) 帮助中国共产党整风, 开展一般整风运动/ 113
(二) 四大召开, 加强自我改造/ 115
(三) 采取“神仙会” 方式, 进行自我教育/ 117
(四) 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19
三、经历“文化大革命” 考验/ 121
(一) “文化大革命” 对民革的影响/ 121
(二) 毛泽东、周恩来等对民革的关怀/ 121
(三) 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临时领导小组的成立/ 123
(四) 民革成员在逆境中的政治情操/ 124
四、逐步恢复组织活动/ 126
(一) 投入揭批林彪、“四人帮” 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126
(二) 恢复组织活动, 开展调查研究/ 127
(三) 平反冤假错案, 落实统战政策/ 128
第五章 调整工作重心, 聚力改革开放
一、多党合作制度的新发展/ 132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转折/ 132
(二) 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关于民主党派性质的新表述/ 134
(三) 十六字方针的提出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 135
二、统一思想认识, 实现工作重点转移/ 138
(一) 五大召开, 决定实行工作重点转移/ 138
(二) 全国工作会议和六大召开, 完成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142
三、集合全党力量, 打开工作新局面/ 144
(一) 探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路径/ 144
(二) 七大召开, 进一步推动工作/ 146
(三) 发挥优势, 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152
四、推动自身建设逐步深化/ 158
(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提高党员政治素质/ 158
(二) 加强组织建设, 推进新老交替/ 159
(三) 召开组织宣传工作会议, 推动自身建设/ 163
第六章 加强参政党建设, 发挥参政党作用
一、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走向完备、规范和制度化/ 167
二、稳步推进参政党自身建设/ 170
(一) 民革八大、九大召开/ 170
(二) 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175
(三) 夯实组织基础, 服务民革政治任务/ 181
(四) 加强参政党建设, 建立健全制度/ 185
三、践行“一参加、三参与”, 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 191
(一) 在政治协商中发挥作用/ 192
(二) 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调研献策/ 194
(三) 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积极建言/ 197
四、形成民革特色社会服务之路/ 198
(一) 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工作/ 198
(二) 巩固和发展民办教育事业/ 203
(三) 继续开展社会咨询服务等工作/ 205
五、实现民革祖统工作转型, 推动两岸交流/ 206
(一) 营造“反独遏独” 舆论环境/ 206
(二) 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建言献策/ 209
(三) 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11
(四) 壮大海外促统力量/ 212
(五) 实现民革祖统工作转型/ 213
第七章 进一步推进自身建设, 开辟工作新局面
一、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217
二、深化政治交接,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220
(一) 民革十大、十一大召开/ 220
(二) 以思想建设为核心, 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224
(三) 突出组织建设重点, 推进民革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32
(四) 把制度、机制建设作为保障工程不断完善/ 239
三、着力提升参政议政能力/ 243
(一) 确立参政议政重点领域/ 244
(二) 在重大事件中发挥参政党作用/ 247
(三)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成为新亮点/ 249
四、拓宽社会服务工作领域/ 251
(一) 进一步开展智力支边扶贫/ 252
(二) 开创书画工作新局面/ 254
(三) 引导民革成员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贡献/ 256
五、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为核心,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56
(一) 创新祖统工作思路/ 257
(二) 不断加大涉台参政议政力度/ 258
(三) 丰富两岸交流活动形式/ 259
(四) 宣传对台大政方针/ 265
(五) 深化对台工作机制建设/ 267
第八章 按照“四新” “三好” 要求,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一、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遵循/ 273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定位/ 273
(二) “新型政党制度” 的重大政治论断和理论概括/ 276
二、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278
(一) 民革十二大、十三大召开/ 278
(二)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 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283
(三) 全面加强组织建设, 努力夯实组织基础/ 296
(四) 着力推动履职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 312
(五) 以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保障, 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317
三、举全党之力, 参政议政谱新篇/ 322
(一) 凝聚力量参与高层协商/ 323
(二) 专项调研成果丰硕/ 326
(三) 突出重点参与政协建言/ 333
(四) 信息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340
四、社会服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44
(一) 尽锐出战,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345
(二) 扎实推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开展/ 350
(三) 开创民革非公有制经济工作新局面/ 353
(四) 法律服务、书画工作展现新面貌/ 354
五、增进同胞心灵契合, 做好新时代祖统工作/ 357
(一) 学习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 357
(二) 加强涉台参政议政/ 359
(三) 广泛凝聚两岸各界共识/ 362
(四) 持续推动两岸交流合作/ 364
(五) 完善机制建设, 保障全党祖统工作有序开展/ 369
附录 大事记/ 373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