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东实践及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东实践及路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东实践及路径研究

定 价:¥58.00

作 者: 石德金 等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奋力建设现代化新广东研究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8178165 出版时间: 2024-08-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研究论著。全书围绕生态文明的核心概念,深入剖析广东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挑战,特别关注气候变化应对、绿色能源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实际操作。书中探讨了广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策略和路径,涉及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为环境保护等社会议题贡献了广东方案,是环境学、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领域的重要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石德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王生导师,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中国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研讨。在《学术月刊》《文史哲》和《学术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发表合著3部,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5项,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1项。主要承担本科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硕士研究生公共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原著研读等相关课程的教学。

图书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与重大意义
一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新生态自然观
(二)新经济发展观
(三)新生态系统观
(四)新民生政绩观
二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广东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二)是确保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应有之义
(三)是厚植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典型样板和历史经验
一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
(一)生态治理成就
(二)污染防治成效
(三)能源利用和结构转型升级
(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建立
(五)生态效益日益转化为民生福祉
二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样板
(一)提升森林质量的深圳样板
(二)城乡一体绿美的珠三角模式
(三)绿美保护地的南粤工程
(四)广东绿道建设
(五)古树名木保护的惠州经验
(六)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肇庆方案
三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获得人民群众认同为根本
(二)健全制度保障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齐头并进
(三)因时因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性路径
(四)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一 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优化绿美广东的空间布局
(二)建设陆海统筹的秀美山川
(三)打造城乡协同的美丽家园
二 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二)人民至上、增进福祉
(三)求真务实、科学绿化
(四)系统谋划、分类推进
(五)群策群力、久久为功
三 推进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并受地方财政影响较大
(二)环保技术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
(三)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存在空间冲突
(四)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五)政策引导不明确导致政策落地困难
(六)区域协调度低影响共治合力的形成
第四章  充分发挥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效益
一 提高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
(一)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路径
二 增强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
(一)增强社会效益的必要性分析
(二)增强社会效益的可行性分析
(三)增强社会效益的可能路径
三 挖掘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价值
(一)挖掘文化价值的必要性分析
(二)挖掘文化价值的可行性分析
(三)挖掘文化价值的可能路径
第五章  提升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水平
一 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 (二)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机构体系
(三)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环境治理
二 健全自然资源管控制度
(一)坚持自然资源管控的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
(二)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机制
(三)加强自然资源管控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
三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一)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
(二)探索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三)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评估与管理机制
四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积极探索
(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可能路径
第六章  强化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一)强化政治引领
(二)搭建服务平台
(三)加强多方联动
 二 以政策引导为抓手
(一)完善财政优先保障机制
(二)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三)优化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三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一)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二)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三)强化数据赋能作用
四 以宣传引导为支撑
(一)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