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战后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1945—1949)

定 价:¥88.00

作 者: 李颖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730264 出版时间: 2024-03-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社会主义”一直是知识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时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因、话题、性质与结果。书中所阐发的一些问题,如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共识、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用而不觉的认可和运用的潜流等,对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流布的完整图景,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等皆有助益。

作者简介

  李颖,福建长乐人,法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BU人文社科项目思政课研究专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8项;在《社会主义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编、参编《史海求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基本问题文献精编》等著作4部。入选教育BU“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和认知
    一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使用状态分析
    二  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基本共识分析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原因
    一  大战告终后进迸发的蓄积已久的建国热情
    二  国际经济改革趋向与经验的启示
    三  欧洲社会党民主和平主张的鼓舞
    四  中国共产党联合政府主张的激励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生成的表现
    一  “社会主义”成为知识界舆论阵地中的经常性话题
    二  产生了一些集中讨论“社会主义”的舆论阵地
第二章  战后知识界关于社会主义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的探讨
    二  国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问题的探讨
    三  关于社会主义的分配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与政治民主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经济平等与政治民主并行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实现形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节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与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一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问题的探讨
    二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方式问题的探讨
第三章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偏差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运用
    一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局部运用
    二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的局部运用
    三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局部运用
    四  知识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其他运用
第四章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分化与再选择
  第一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表现
    一  舆论阵地的停刊或转向
    二  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与再选择
  第二节  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分化与再选择的原因
    一  英法社会主义道路试验的困境
    二  国民党统治下被挤压的实现空间
    三  新民主主义理论与政策影响力的彰显
第五章  对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评析
  第一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特点
    一  一个规模比较有限的次生性思潮
    二  一个具有一定的探讨广度和思考深度的思潮
  第二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流性质
    一  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主体诉求来分析
    二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对知识分子个体的影响来分析
  第三节  战后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作用
    一  这一思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民主阵营的力量
    二  这一思潮存在客观的历史副作用
    三  这一思潮的分化有助于知识分子最终选择科学的社会主义
结束语
    一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现实
    二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附录  部分相关知识分子简介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