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政治理论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定 价:¥75.00

作 者: 周朗生,卢石英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2732909 出版时间: 2024-03-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诉诸“民族区域治理理论”“民族-国家建构理论”“政治体系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工具,探讨了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课题。一是从总体宏观的格局来思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必要、何以紧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二是从中观、微观的视域探寻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历史演进、现状剖析、成效经验、问题不足、路径优化。本书运用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典型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弄清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全面分析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功能体系、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方法体系、治理运行体系的现代化。全书从全球和中国国家治理演进的规律出发,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七十多年的历史底蕴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模范区的现实发展,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显著效能和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

作者简介

  周朗生,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周平名师工作室”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学理论、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党的建设,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社会科学基金和1项厅级重点项目,参与3项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现主持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1项以及其他教学课题3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外理论动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政府信任的政治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建设中的边疆政治问题研究综述》学术论文20余篇,曾荣获第十四次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卢石英,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语言与民族文化教育。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推进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思考
  一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必要
  二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紧迫
  三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可能
  四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何以可行
第二章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一  构建稳定有序、民主法治的政治治理体系
  二  构建生产发展、市场繁荣、供需平衡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三  构建和完善民族自治地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四  构建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制度体系
  五  构建民族自治地方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回溯
  一  党对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的早期探索阶段(1921-1949年)
  二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基本形成阶段(1950-1957年)
  三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遭遇挫折阶段(1958-1977年)
  四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恢复重建阶段(1978-2000年)
  五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2001-2012年)
  六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至今)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的现状剖析
  一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结构与功能的现状
  二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的现状
  三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运行方法的现状
  四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过程的现状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一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成效
  二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第六章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内生动力不强的问题
  二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中多元主体能力不足问题
  三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中文化认同弱化的问题
  四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中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五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中制度运行不畅的问题
  六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体系中分化和碎片化的问题
第七章  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  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
  三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打造互嵌与共生的多民族社区共同体
  四  培育治理主体的责权利,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化
  五  调适治理体系结构,推进治理结构的网络化和功能优化
  六  健全民族法律制度体系,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
  七  创新和转化治理方式,推进治理手段的多样化文明化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