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定 价:¥120.00

作 者: 陈立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239011 出版时间: 2024-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为题,勾勒阳明学内部现代性精神的展开脉络,阐发阳明学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所提供的独特资源,并揭示阳明学对于克服现代性之隐忧所具有的启示性意义。作者立足于阳明学的原始文本,对王阳明的亲民说、“四民异业而同道”论、“天下一家”论等富有现代意义的思想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思想史考察,在此基础上深度阐释阳明学义理内部的“现代性”与“超现代性”思想因子,最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立体而有深度的王阳明。

作者简介

  陈立胜,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任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与宗教现象学。著有《自我与世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学运动研究》(广州:1999年;北京:2017年)、《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从“身—体”的立场看》(台北:2005年;上海:2008年;北京:2018年)、《宋明儒学中的“身体”与“诠释”之维》(台北:2011年,2022年;北京:2019年)、《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北京:2019年)、《从“修身”到“工夫”:儒家“内圣学”的开显与转折》(台北:2021年)、《从宗教现象学到儒学的宗教性》(北京:2024年,即出)等。

图书目录

导 论
一 何谓阳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
二 术语界定
三 研究状况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天下”到“世界”:阳明学视界的近代转换及其反思
一 “为己之学”与“天下同风”:传统阳明学本身的视界
二 走向“世界”:近代阳明学“视界”的转换
三 “大道意识”的再觉醒:超越“天下”与“世界”
第二章 “大抵心安即是家”:阳明学“家”哲学及其现代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多重因缘中的内生性资源
二 从“身家之累”到“孔子在家出家”:阳明学“家”思想的另一面向
三 继承与断裂: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与阳明学“家”思想的纠缠
四 “动力”与“秩序”:阳明学与现代性中的“革命神话”
五 结论:如何在现代性中安顿儒之“家”
第三章 如何与天地万物成“一家之亲”:王阳明亲民说的历史效应
一 亲民说的双重视野
二 亲民说的提出
三 亲民说的新发展
四 “泛亲化”论述的精神实质
五 亲民说的历史效应
六 亲民说的当代意义
第四章 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新论
一 余英时“定位说”之质疑
二 “四民异业而同道”论提出的历史真相
三 许鲁斋“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说”辨正
四 “四民异业而同道”论绎义
五 “四民皆士”:近代的转折
六 异业同道与职业分途
七 一点说明
第五章 “王阳明模式”:一种新的宗教对话模式之提出
一 儒学不应在当今宗教对话理论中缺席
二 王阳明对待“二氏”的态度
三 假如王阳明遭遇基督教
四 一种“王阳明模式”的提出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下的阳明学的意义
一 阳明学于中晚明的意义
二 阳明学于20“世纪”的意义
三 全球化时代下的阳明学之意义
四 结 论
第七章 良知是一“呈现”: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
一 “言语行为”:王阳明良知话语性质之衡定
二 良知三义: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现象学阐述
三 面向良知之“实事”本身:与耿宁商榷
四 展望:阳明学与现象学会通之可能
第八章 “以心求心”“自身意识”与“反身的逆觉体证”:阳明学通向“真己”之路的哲学反思
一 朱子:“以心求心”之疑难
二 冯从吾:心灵“自有自照”现象之发明
三 耿宁:良知之为“自身意识”
四 牟宗三:自反的逆觉体证
五 六点评论 277
第九章 面向“目前实事”:心学工夫论中的“当下”时刻
一 “生命的学问”中的“实事”
二 陆象山:“千虚不博一实”
三 朱子与象山:“实事”之异同
四 “见在之实事”:阳明学“良知见成”四义
五 罗汝芳:“工夫紧要,只论目前”
六 两种实事、两种反思:心学与现象学“实事”与“反思”之异同
第十章 阳明学与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主体性的建构
一 西方人文主义的精神与反思
二 “儒家式人文主义”之开展
三 精神人文主义提出之过程
四 精神人文主义的“精神”
五 精神人文主义主体性中的阳明学因子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