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兰(Alain,1868—1951),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评论家,被誉为“现代苏格拉底”。本名埃米尔-奥古斯特•夏蒂埃(Émile-Auguste Chartier),以笔名闻名于世,笛卡儿学派追随者。著有《论幸福》《论教育》《论哲学家》《论政治》《美术体系》《观念与年纪》《诸神》等书。他的作品被其学生——法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André Maurois)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书之一,堪与蒙田的随笔媲美。1951年获“法国国家文学大奖”(Grand Prix national de Littérature),为此奖第一位受奖者。出生于佩尔什的莫尔塔尼,父亲是兽医,母亲为擅长饲养马匹的佩尔什人。这些背景促使他认为:应当透过根本的生理健康及各种冲动情绪去体认人的本质,并由此要求人的自我管理。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多年(1892—1933),广受学子爱戴。对政治的热情以及对党派的痛恨,使其成为报社的专栏作家。作为人文主义者,他积极反战;身为爱国者,他为服从义务而参战(1914)。在战场上见证情绪所导致的致命性,并由此寻觅人类受困于情绪的原因,这也成为他一系列作品的初始,其后逐步形成了创新且历久不衰的哲学写作。 译者简介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学哲学博士,从事法国当代哲学及文学研究,译著有《从卡夫卡到卡夫卡》等。杨凯麟,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场域与转型研究所博士,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兼任院长。研究当代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