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儒学复兴篇 
儒学复兴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3
现代化为什么需要儒家出场? 17
由“富”到“强”如何可能? 41
古典教育与世界的守护 72
寻“孔颜乐处”与理学家对儒学作为“宗教动力学”的开发 128
慎独与宗教的证成 147
论王船山“观解的形上学”体系及其对儒学宗教性的消解 199
北宋中期正统论之辩及其牵涉到的政治哲学问题 234
大学的使命:传承还是创新? 271
儒教、政治儒学与儒学的所“是”及其出场 289
国体的初现 306
大冶儒学代表人物朱门高弟万止斋学行与思想考论 323
宋儒对诸葛亮儒者形象的理学建构 349
道·本心·宗教——为儒教辩护之一 369
吾何以弘扬儒教而不是基督教?——为儒教辩护之二 377
儒学、思想、宗教与中国性——为儒教辩护之三 383
“文宣王”之政治意涵刍议 389
孔子圣诞作为教师节之意义 395
敬畏圣贤与健康快乐 400
种关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诠释 409
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有力量? 426
终极之道与儒学的生死智慧 438
晏子的政治才能与品行 454
晏子与孔子 465
“性天之动”与儒学的“导理以全事” 475
儒家不但能安顿女性,亦可安顿男性 483
以孤臣孽子之心追求古典精神之在场 492
读书人的五种品格 496
俗学、俗思与蒙蔽之民 503
混迹与儒学式微 511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522
当代士风与传统士人理想介入之必要性 527
感恩的本质、层次及其与幸福感之关系 539
乡土重建篇 
为什么要重建乡村社会? 551
传统社会伦理何以有必要重建 568
什么是家乡? 581
人为什么必须要回归乡土? 592
乡 愁 598
回 家 603
家的重建与士风之清廉 610
张氏宗祠复修记 617
湖北大冶金牛张氏世系字派释义 621
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镇张氏支脉家规 627
湖南郴州宜章箭竹冲萧氏族规 635
湖南郴州宜章箭竹冲萧氏家训 641
箭竹村记 647
林晚居记 649
后 记 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