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阳明学再读

阳明学再读

阳明学再读

定 价:¥108.00

作 者: 吴震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234672 出版时间: 2024-05-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集结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近五六年来阳明学研究的新成果。“阳明学”,既指王阳明个人的哲学思想,也包含阳明后学或后世学者有关阳明学的思想诠释与理论发展;而“再读”,指重新解读和思考,也涵指不尽同于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而略有新的看法。全书由问题所牵引,讨论的内容呈多点散发,最终聚焦于广义阳明学的思想和历史。主要关心的问题有两大类:第一类关于阳明心学的理论结构及其特质,第二类关于“后阳明”时代的思想演进及文化现象。两篇附录则将视野扩大至“东亚阳明学研究”的领域,探索阳明学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所发生的各种思想转化。

作者简介

  吴震,京都大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有《阳明后学研究》《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颜茂猷思想研究》《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朱子学与阳明学》等。

图书目录

宋明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与阳明学
   一 广义的视域
   二 理气的建构
   三 道德与知识
   四 义理的拓展
   五 结语:宋明理学是一场整体性的思想运动
 
王阳明的良知学系统建构
   一 问题由来
   二 知者自知
   三 良知独知
   四 良知自知
   五 良知自觉
   六 良知一念
   七 良知无知
   八 简短结语
 
论阳明学的良知实体化
   一 问题由来:何谓“实体”?
   二 良知实体化何以必要?
   三 良知即天理
   四 良知何以是“实体”?
   五 结语:超越与内在的双向转化
 
作为阳明良知学的“知行合一”论
   一 问题由来:何谓“一念上取证”?
   二 一念良知
   三 念念致良知
   四 本体工夫合一论
   五 结语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一 问题由来
   二 晚年讲学宗旨
   三 仁体即良知实体
   四 一体之仁的实践性
   五 一体之仁的批判性
   六 结语:天下视域的伦理学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引言:“道统”何以成了问题
   一 心学谜案:“颜子没而圣学亡”
   二 “见道”:阳明的颜子解释
   三 王畿的心学道统论重建
   四 结语:心学道统论的特质及其意义
 
从泰州学派看江南儒学的世俗性转化
   一 儒学传统历来就有“世俗性”特质
   二 作为民间儒学的泰州学派更关注“化民成俗”
   三 泰州学派思想中的精神性和世俗性特质
   四 对民间儒学的文化现象须注入必要的理论关切
 
阳明学时代何以“异端”纷呈?——以杨慈湖在明代的重新出场为例
   一 《慈湖遗书》的出现
   二 季彭山的慈湖批判
   三 王龙溪的慈湖评价
   四 阳明后学的多种回应
   五 心之精神是谓圣
   六 结语
 
李贽思想的重新定位
   一 事件
   二 家世生平
   三 思想背景
   四 童心真心
   五 以道抗势
   六 异端之辨
   七 真道学
   八 结语:定位与评估
 
何为阳明学的文化研究?
   一 文化、文明与人文
   二 作为文化的阳明学
   三 阳明文化的几项表现
   四 阳明学与文化东亚
 
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一 “一气流通”与阳明心学的良知宇宙观
   二 “性即是气”与“生之谓性”的重新出场
   三 “形色天性”的显题化及其意义重估
   四 “情善”说及“气善”说的出现与张扬
   五 “气质之性”重估现象的蔓延与扩散
   六 结语:气质何以通向道德?
 
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一 从“性即理”到“性即气”
   二 陈确的人性一元论
   三 颜元的气质人性论
   四 结语:反思理学
 
袁了凡善书的文献学考察——以《省身录》《 立命篇》《 阴骘录》为中心
   前言
   一 《省身录》
   二 《立命篇》
   三 《阴骘录》
   四 简短结语
 
附录一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本来性—现实性”——就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而谈
   一 超越儒佛之争
   二 “本来性”的出场
   三 “现实性”的对置
   四 生命体验与问题意识
   五 结语
 
附录二 关于“东亚阳明学”的若干思考——以“两种阳明学”的问题为核心
   引言:何谓“东亚阳明学”,什么是“阳明学”?
   一 “两种阳明学”:解构中日阳明学的“同质性”
   二 何以说“原本就没有两种阳明学”?
   三 “红色阳明学”与“白色阳明学”
   四 “近代阳明学”是日本的“近代思想”“政治言说”
   五 小结:东亚阳明学研究具有建构性意义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