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 言
第一章 方以智哲学的思想背景
一、思想来源
二、炉鞲锤炼
三、怒化而起
第二章 “余”的本体论
一、藏密之体
二、生生之源
三、根本之故
第三章 吞吐成环的体用观
一、余体正用的二一之辨
二、吞吐与成环
三、统冒与公均
四、无用与致用
第四章 恶的正视与儒学人性论的统合
一、善恶的正余对待与飞伏
二、源、流、贯:性恶与性善的统合
三、有无交轮:对儒学七种人性论的统合与创新
第五章 善恶之有无与天泉证道的评判推进
一、方氏家学回应龙溪学
二、阳明学的病与药:吴应宾评有无之辨
三、方以智对“无”与“悟”之扭转
四、附论 王龙溪统合“有”“无”的进路
第六章 道德的体用及公私
一、道德的公共性
二、道德的君臣喻
三、道德的仁体与树用
第七章 会通道法以卫德
一、道法相生
二、作为道法底色的“於穆”之德
三、人的道德水平类型与表现
四、道德法“三位一体”
第八章 孔学人道与庄学天道的会通与托孤
一、《庄子》与《六经》
二、孔学天道视域的打开与会通
三、人道与天道自由转换之“游”
第九章 入世与出世的统合
一、入世与出世的正余框架
二、入世与出世的立与泯
三、一以贯之
第十章 医救三教的“药树”思想
一、药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二、药树思想的第四个阶段:炼药开炉
三、应病予药的哲学基础
第十一章 “怒化生生”的哲学精神
一、哲学与精神
二、怒化生生
三、哲学精神的三个层次
第十二章 方以智哲学思想的新定位
一、方以智的哲学精神综评与三个相统一
二、作为大哲学家的方以智
三、方以智哲学在现代发展的前瞻
附录 方以智哲学的生活场景:中五道场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