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第二版)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第二版)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第二版)

定 价:¥49.80

作 者: 钱旭红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6046458 出版时间: 2024-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第一版出版于2020年7月,读者反响热烈,三年来多次加印。2024年5月面世的第二版是全新增订版,新增四章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性、前沿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围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强调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对于人才成长的核心奠基作用,突出全面而多样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对于建立超限思维的基础性作用和对于每个人健全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指出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跨越消融学科边界的超学科发展、传统育人模式的人工智能化再造和创新,正成为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AI时代人们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对此,作者强调:借助于AI的大规模个性化英才教育和成长过程的个性化多样性评价已成为可能,与AI互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提问与解答能力、锻炼大学生对AI的适应和驾驭能力,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作者聚焦专门性、普适性、通俗性三者兼具的高级思维,纲要性地探究以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为代表的大学思维,重点透过量子思维的概念、逻辑和方法,介绍多元、多维、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思维模式;基于格局、跨界、超限等概念,介绍老子思维的大制无割、三生万物、不言之教的思维模式;面向AI的快速发展,介绍聪明、智慧、绿色、永续等思维模式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服务于大学通识博雅教育和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超学科思维训练纲要,尝试通过超限思维走向超限教育,以促进全社会将思维的教育、训练和提升纳入学习和成长的每天日程,让大学生保有超越自我、超越知识、超越人工智能的信心和能力,从而在大学校园里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人才、产业、社会、大学1.0、2.0、3.0、4.0的层次概念,指出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进化或者跃迁的关键,强调以超限理念引领育人创新: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本书可作为通识教育、思维教育、超限教育的入门向导。

作者简介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英国女王大学名誉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教育 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杨石先讲座教授、德国洪堡基金中国学术大使、英国巴斯大学名誉教授等。

图书目录

第二版序言  超限思维、超限教育/1
第一版序言  思维晋级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1
第一章 大学之问与青年困惑/1
1.1理想大学是什么模样?/3
1.2这像一所大学吗?/11
1.3我像一个大学生吗?/22
1.4什么是我的大学? /29
第二章 大学规矩与新民至善/35
2.1大学的特征和通常布局/37
2.2大学的普遍规则/41
2.3格局、使命与大道/43
2.4自由与全面/工具与目的/48
2.5通识与专业及跨界/55
第三章 未来的人类与未来的大学/61
3.1未来的人类和社会及产业/63
3.2智能和合成时代的超级人类/69
3.3未来的大学与未来的人才/76
3.4跨越知识点的教育和超限思维/78
3.5超限教育和未来大学4.0/90
第四章 以超限理念引领育人创新/101
4.1以超限理念回应时代之需/103
4.2知识传授必须坚持思维导向/106
4.3“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108
4.4“经典阅读”课程群/116
4.5三大模块课程/118
第五章 格局和假设/121
5.1思维定义和思维元论/123
5.2小学思维、中学思维、大学思维/133
5.3分解还原思维: 加法/139
5.4整体关联思维: 乘法/144
5.5因果思维与逻辑: 串联/151
5.6同时性思维与变易: 并联/154
5.7信仰思维与批判和创造/158
第六章 批判和创造/165
6.1批判性思维: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67
6.2创造性思维: 大胆幻想、谨慎求证/176
6.3创新性思维: 知识变现与黄金圈/182
6.4知识炼就思维: 体系/186
6.5第一原理思维: 颠覆性原创/190
6.6类比逻辑和比较思维: 我优/194
6.7归纳与演绎思维: 新规律新器具/197
第七章 原理和世界/203
7.1平面几何与几何思维/205
7.2牛顿力学与经典思维/207
7.3量子力学与量子思维/214
7.4量子逻辑与概率: 波性粒子与智能/223
7.5对称性与对称性思维: 延展与预测/226
7.6元素周期思维: 不可细分的终点/229
7.7生物与基因演化: 保守与创新/232
7.8表观遗传与菌落: 内外合体/235
7.9干细胞与功能细胞: 时空可逆/239
第八章 永续和无为/243
8.1大制无割的永续思维: 自然/245
8.2最小能量思维: 化难为易/252
8.3原子经济性与绿色发展/255
8.4计算思维: 与理论和实验并列/259
8.5工程思维与工程放大效应/262
8.6局部与全局的最优化思维/267
第九章 跨界和融合/271
9.1真善美: 三位一体与四种品位/273
9.2新形象思维: 科学幻想/276
9.3跨文化跨文明思维/281
9.4跨学科跨专业思维/288
9.5跨感官思维/296
9.6音乐美术与数学几何/300
9.7语言形象与艺术抽象思维/306
9.8艺术化学与感受识别/309
9.9设计思维与人生: 科学艺术融合/313
第十章 思维和训练/319
10.1学习与记忆曲线及思维工具/321
10.2可视化思维工具: 因果、八卦、导图/323
10.3动手的思维工具: 魔术和拓扑折纸/326
10.4动脑的思维工具: 冥想和围棋/329
10.5思维实验: 于悖论中看懂世界/334
10.6探索思考的疆界: 九九思维组与AI/336
附录1超限制造、超限思维、超限教育/341
附录2“人类思维与学科史论”课程群与“经典阅读”
课程群/347
参考文献/383
第一版后记/391
第二版后记/39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