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国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在面对时代之挑战时也常常感觉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在此局面下,重建经学思维体系,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史形态,使之在现代重现焕发生机。这是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加之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上上下下的关注,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众声嘈杂之下,需要对经学进行正本清源的解读与阐释。本系列之用意即在于此。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学术遗札、古典新诠、经学义理、经学历史、圆桌论谈等部分。学术遗札收录了林宰平1935年的一篇文章,揭示了学术思想与民族性之关系;古典新诠收录对于《老子》古本第二十二至二十八章的校读;经学义理收录的三篇文章,《不可奈何的正性》细致分疏了《庄子•德充符》一篇的义理结构与思想根本,《心斋与素王》则结合《庄子•人间世》讨论了其与《春秋》学的关系,《备物、象德、尽性与阴阳》通过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梳理和展开,揭示出早期儒家“德性论”的特质;经学历史部分,既有对汉代《尚书》今古文分卷问题的重新探讨,对《仪礼经传通解》如何对《仪礼》进行分章的梳理,还包括对之前关注较少的康有为《物质救国论》一书的深入解读;圆桌会谈收录了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经典的活化与经学研究的反思——《新经学》第十辑出版座谈会”会议纪要的下半部分,包括杨乃乔、虞万里等学者的发言和最后的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