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概念内涵
二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生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三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现状
四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无意识:后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的文化历史特征
一 文本与历史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政治无意识的分析性前提
二 意识形态阐释学:凸显政治无意识的分析方法
三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无意识的双重阐释学中的解放力量
第二节 霸权无意识: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
一 新社会运动与身份政治:意识形态无意识的背景
二 阶级意识的消解:作为能指的无意识意识形态
三 从能指的逻辑到政治的逻辑:话语分析中的霸权无意识
第三节 幻象无意识: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特征
一 梦的阐释学:无意识的形式分析
二 商品:作为无意识的误认逻辑
三 商品拜物教:无意识的意识形态
四 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幻象
小结:无意识的三 重特征
第二章 主体:后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中的零散化主体:詹姆逊的主体理论
一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渗透:晚期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
二 主体零散化的路径和机制:文化意识形态的功能
三 批评距离的消失:主体之于意识形态的认知困境
第二节 意识形态霸权中的链接主体:拉克劳的主体理论
一 对三种传统的主体概念的批判:拉克劳主体理论的分析前提
二 意识形态话语对主体身份的建构及其链接机制
三 意识形态霸权:主体身份的支撑物
第三节 意识形态幻象中的“缝合”主体:齐泽克的主体理论
一 实在界的应答:分裂的主体与意识形态的生成
二 主体能指的建构:意识形态幻象对主体的崇高缝合
三 主体的认同与信仰:幻象意识形态的辅助支撑与内化逻辑
小结:主体的三种样态
第三章 差异性逻辑: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文化意识形态抵抗空间的重建:詹姆逊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总体性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差异性分析:差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
二 从认知测绘到未来考古学:差异性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总体策略
三 全球化批判与第三 世界文化实践: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霸权意识形态抵抗中的异质性与多元民主想象:拉克劳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社会对抗与错位关系中的差异性:霸权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二 从差异性到异质性:霸权意识形态的批判策略
三 差异性与多元民主:霸权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路径
第三节 幻象意识形态穿越中的征兆阐释与实在界行动: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差异政治学
一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法: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论
二 从征兆阐释到穿越幻象: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程序
三 不可能性的差异性与实在界行动:齐泽克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策略
小结:差异性意识形态批判的三种路径
结论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总体特征与当代审视
一 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