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增订本)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增订本)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增订本)

定 价:¥85.00

作 者: 朱晓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2021121 出版时间: 2024-05-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演化语言学的方法论等问题。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假设—演绎—检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除了一般原理,本书还辨析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客判思维。新版第四编有很大增补,由语言学成果出发,并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语思文化学领域。

作者简介

  朱晓农,浙江乌镇人,1952年生于上海。曾于徐汇中学、复旦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获实验语音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工作。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云南民族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有语言演化、语言与逻辑、方法论。已出版著作十多种,包括《教我如何不想她——语音的故事》《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写作的规矩》等。

图书目录

目     录
再版序   1
初版绪论:方法论语条儿    1
第一编    科学哲学观
第 1 章  科学的性质和目标   3
1 .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思维属性      3
1 .2    科学的辅助定义     5
1 .3    科学的发生     6
1 .4    科学中的“事实 ”    7
1 . 5    科学目标:探索共性     8
1 . 6    科学起飞的两翼       10
1 . 7    再版附记       12
第 2 章  科学的社会意义和研究潮流   14
2 . 1    科学与社会       15
2 .2    语言学中的虚和实       17
2 .3    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22
2 .4    科学的时尚和范式       27
第 3 章  科学的哲学背景:发现的模式   40
3 . 1    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模式之一    40
3 .2    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模式之二    48
3 .3    假设主义和人本主义:模式之三    64
3 .4    天经地义和天诛地灭       68
3 . 5    小结       76
第 4 章  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流派两百年   77
4 . 1    一个比喻:代序    77
4 .2    从追踪历史来源到演绎逻辑关系       79
4 .3    确定逻辑条件和公理化       81
4 .4  “ 解释”的解释       83
4 . 5    统一的梦想:齐一性和实质/还原主义     85
4 . 6    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异同       89
4 . 7    接近的现实 、合作的前景     91
4 .8    三大潮流:代总结    93
第二编    科学研究的素养
第 5 章  科学精神和认识论   97
5 . 1     引言       97
5 .2    认识论基础     100
5 .3    六德:科研者的素养     106
5 .4     结语     110
第 6 章  客判思维:为思维方式分类    111
6 . 1     引言     111
6 .2    六种思维方式     112
6 .3    三种按思维方式的定义方式     113
6 .4  criticalthinking的词典义和其他定义    116
6 .5    critical的新义项    119
6 . 6    理性思维的四小类     120
6 . 7    思维方式大分类系统     122
6 .8  “ 理性”的几种用法     124
6 . 9    分析即分解命题     124
6 . 10    学科性质流程图       126
第 7 章  概括、归纳和演绎   128
7 . 1    概括与归纳的区别     128
7 .2    归纳的盲区     130
7 .3    演绎产生新知     132
7 .4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136
第 8 章  摆材料,讲逻辑   139
8 . 1    材料和理论     139
8 .2    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149
8 .3    摆事实,讲道理:古训是错的    159
第 9 章  说有无:存在的判断    161
9 . 1    有无/难易 :四种搭配       161
9 .2    说有大不易     162
9 .3    说无并不难     164
9 .4     结语     169
第 10 章  素质的熏陶:跟大师学艺   171
10 . 1    训练过程       171
10 .2    施格的特征       173
10 .3    描写的本质       176
10 .4    大师的熏陶       179
第三编    音变认知的千年演进
第 11 章  范式转变:从吴棫到顾炎武再到高本汉   183
11 . 1     引言       183
11 .2    传统音韵学史观       184
11 .3    传统音韵学史观分析       187
11 .4    范式理论中的古音学史       191
11 . 5    高本汉范式:适应本土的比较语言学     205
11 . 6    余论:王国维观点评价    211
第 12 章  音韵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214
12 . 1    音韵学作为科学       214
12 .2    音韵学的方法论基础       216
12 .3     中古声调有几个       217
12 .4    以今律古看《切韵》的音系基础       219
12 . 5    历史重建的原则       220
12 . 6    再版附记       221
第 13 章  历史语言学的五项基本   223
13 . 1    基本假设:齐一性    223
13 .2    基本目标:理解语言变化    225
13 .3    基本方法:演绎之外    226
13 .4    基本材料:活语言第一    229
13 . 5    基本认识:从史学到科学    231
第 14 章  功夫在诗外:新方法移植综览   234
14 . 1    历史语言学的雄心:代引言    234
14 .2    新方法概说       235
14 .3    实验语音学取向       237
14 .4    类型学取向       243
14 . 5    数学方法       248
14 . 6    聚变— 裂变论       252
14 . 7    历史音韵学的基本假设:代结语    254
第 15 章  音法类型学   255
15 . 1    类型学:系因和逻辑分类系统    255
15 .2    类型学在音法学中的位置       256
15 .3    发声类型学       259
15 .4    声调类型学       264
15 . 5    类型学的功能       270
15 . 6    两方面的压力       274
第 16 章  演化音法学:演化比较法的运用   277
16 . 1    导言:从历史语言学到演化语言学    277
16 .2     内部变异比较法       286
16 .3    外部格局比较法       289
16 .4    演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97
16 . 5    语音的循环演化       301
16 . 6     自然音变的原因       314
16 . 7    系因还是模因? 演化与接触       318
16 .8    演化音法学向何处去       325
第四编    语言 、逻辑和语思
第 17 章  语思文化学:语思的发现   329
17 . 1     引言       329
17 .2    文化大历史的分期       333
17 .3    语思第一次突变:人的标志    337
17 .4    语思第二次突变:语言的生命度    342
17 . 5    语思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突变:理性革命    349
17 . 6    结语       351
第 18 章  语言前提论和中国逻辑   354
18 . 1    语言前提论       354
18 .2     中国逻辑       358
18 .3    汉语语法和中国逻辑       362
18 .4    希腊逻辑 、印度因明 、先秦名辩       372
第 19 章  为什么中国不产生科学   377
19 . 1    背景介绍       377
19 .2    语言前提论:逻辑和科学产生的基础    382
19 .3    问题的解答       389
第 20 章  修辞的公理化   395
20 . 1    引言       395
20 .2    公理化系统       396
20 .3    推导过程       401
20 .4    应用       406
20 . 5    分类       409
20 . 6    相关现象       416
20 . 7    总结       418
第 21 章  汉语的区别特征   420
21 . 1    引言       420
21 .2    吴文的元 、辅音特征评论     420
21 .3    音段特征矩阵       422
21 .4    f ∶ §的区别       424
21 . 5    特征的相关性 1        425
21 . 6    特征的相关性 2        426
21 . 7    声调矩阵       427
第 22 章  句法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检验法   428
22 . 1    引言       428
22 .2    从两套语法看有定无定       428
22 .3    从不同语境看有定无定       432
22 .4    从归纳到演绎:范继淹的认识转变    435
22 . 5    假设和预言       436
22 . 6    言语功能表       437
22 . 7    余论       438
余论  学习的方法论   441
参考文献   449
初版后记   471
再版后记   47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