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左联”:延安文艺制度“前史”/1
第一节 “左联”的创立与“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2
第二节 形式·语言·“三观”:“左联”文艺大众化的诉求/5
第二章 苏区文学与红军文学:延安文学制度的红色“基因”/ 9
第一节 宣传动员与“扩红”:苏区与红军文学的发生/9
第二节 苏区与红军文学制度概略/16
第三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孕育:苏区与红军时期的探索/24
第四节 瞿秋白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中介”作用/27
第三章 延安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化/33
第一节 “开门纳士”与知识分子在延安的聚集/34
第二节 “人尽其才”与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问题”/38
第三节 文艺界整风与《关于延安对文化人的工作的经验介绍》/46
第四节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政策的“变”与“不变”/51
第四章 延安文艺政策的演化/55
第一节 前期延安的文艺政策/56
第二节 延安作家与文艺政策的调整/63
第三节 文艺政策的“变”与“不变”/ 70
第四节 毛泽东与张闻天在文艺政策上的共鸣与“纠偏”/ 73
第五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可文学制度/83
第一节 延安文艺座谈会动因小考/83
第二节 《讲话》及其他相关体制文件重读/94
第三节 《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105
第六章 延安作家的“宗派主义”及影响/110
第一节 延安文坛曾遭“宗派主义”作祟/110
第二节 周扬是“鲁艺派”的首领/113
第三节 “文抗”:在“派”与非“派”之间 /121
第四节“宗派主义”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130
第七章 周扬与“鲁艺”文学系的人事组织——延安文艺界的人事任免与人事组织案例/134
第一节 “两个口号”在延安与周扬的新机遇/135
第二节 “京派”作家与“左联”旧友——周扬的“鲁艺”“朋友园”/138
第三节 想入不得与避之不及:周扬与“鲁迅弟子不得不说的故事/144
第八章 延安文学制度建构的“事件路径”/ 153
第一节 文艺界整风与作家的思想改造/153
第二节 文化人下乡:走向民间文化的再生之途/162
第九章 延安的文学社团与文学刊物管理/169
第一节 延安前期的文学社团与刊物/170
第二节 “文艺月会”与《文艺月报》:早期社团刊物运作情况管窥/178
第三节延安后期的出版管理/186
第十章 延安文学批评方式及其媲变/193
第一节 诗的“主义”之争/194
第二节 萧军“拾零”引发的争论 /196
第三节 周扬“漫谈”引起的轩然大波/198
第十一章 秧歌剧、《白毛女》与旧戏改革/202
第一节 秧歌剧:民间文艺的再生/202
第二节 《白毛女》:民族新歌剧与集体创作模式的诞生/208
第三节 京剧改革:“古为今用”的一个尝试/211
主要参考文献/216
附录 “四事”与“四文”的连动--重论延安文艺制度的建构过程/221
后记/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