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与日俱增,幸福便逐渐地成为了人们生活追求的终极目标。基于此,本文准确地把握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总结了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收入、住房、工作、健康、休闲和交际六大因素的研究,归纳了六大因素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研究,结合偏好和效用的含义,提出了影响居民幸福的六棱锥模型假设;为了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利用北京市16区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逐步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依次分析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路径和机理。不同生命周期居民对收入、住房、工作、健康、交际和休闲的偏好和效用状况存在差异,但对健康表现出一致的偏好。在“偏好-效用”矩阵中,偏好且满足的居民幸福感最高,其次是不偏好但满足的居民,接着是不偏好且不满足的居民,而偏好但不满足的幸福感最低。以居民个体收入为例,进一步分析可知,居民个体收入显著地正向影响其收入效用;同时,居民收入效用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并且在收入对其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居民个体收入偏好显著地负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和收入效用,并且在居民个体收入对其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中起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