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情景/1 第一节 超人际互动与中介化亲密关系的形成/1 第二节 亲密关系可以购买吗:理解虚拟恋人的情感劳动/8 第三节 从男性气质到父职:数字时代如何“做父亲”?/13 第四节 表情包:数字化排斥/17 第五节 屏幕里的亲情:远程家庭沟通中的数字不对称/21 第六节 少年触网之烦恼:基于父母干预理论的视角/26 第七节 家族微信群:中介化的孝道实践/32第二章 学习情景/37 第一节 为了在场的缺席:上网课/37 第二节 数字时代的社会化/43 第三节 同辈沟通:社会学习理论/48 第四节 从“追”星到“造”星:准社会关系的建构与变迁/53 第五节 脚本理论:新规范、新常规,还是新规训?/56 第六节 串聊(crosstalk):手机的社交融入与多重关系协商/61 第七节 “数字挖坟”:社交媒体上的语境坍塌/70 第八节 交叉性:为什么我DeBuff叠满了?/76 第九节 复媒体与平台摇摆/82 第十节 打造人设: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数字脸面/87 第十一节 数字时代的模因(meme)/91 第十二节 数字时代的社交性:分享还是不分享?这是个问题/96第三章 工作情景/102 第一节 微信点赞:微互动与关系理论/102 第二节 暂时关闭朋友圈:驯化与再驯化理论/110 第三节 数字断连:反思连接与工作/116 第四节 恼人的60秒语音轰炸:时间政治的困境/124 第五节 寒暄:情感交际还是“情感劳动”?/130 第六节 抢红包也有规矩:微信中的惯习运作/137 第七节 职场交往:身份传播理论/141第四章 社会情景/147 第一节 防不胜防的网络诈骗:社会线索还靠谱吗?/147 第二节 网络购物:社会交换理论/152 第三节 叙事和意义建构:传播就是讲故事/157 第四节 “陌生人关系”:互联网社交与新型人际关系趋势/163 第五节 逝者的社交留言:社交媒体哀悼/171 第六节 N-adic:基于多元受众的网络人际互动模式/176 第七节 无处不在的“BigBrother”:从监视理论谈起/182后记/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