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新兴创新政策工具序智能时代科技创新需要新兴政策工具自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来,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几乎运用了所有已知的政策工具,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总地来说,这些政策工具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主要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时候,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而生,人类进入了智能社会。智能社会的创新与工业化时代的革新不同,颠覆性创新、跨界创新增多,创新迭代和创新产品应用加快,存在大量不确定性、难预料因素。与这种情况相适应,先发国家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创新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智能社会的创新。其中有一项是荷兰的创新券政策,这是我们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最早研究和引进到中国的新兴创新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我们的研究著作也已经出版。还有一项创新订制采购政策,英国称为“远期约定采购”政策,我们也一直在研究并建议实行。到了2016年,我感到有必要对新兴创新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心有灵犀一点通,恰在这个时候,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同志找到我,要我牵头一项软科学项目,研究一下国际上的新兴创新政策。我是项目组组长,副组长是张志娟研究员(当时是副研究员)。志娟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博士,学术素养很好,她协助我进行总体设计,提出研究路线和方法,形成判断和结论,与我一起修改分报告、审定总报告。课题组的同志还有程如烟、张翼燕、杨朝峰、刘润生、张丽娟、高芳、杨扬、龚春红等。项目结束以后,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后,党中央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技术、未来技术、数字经济技术和绿色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就对新兴科技创新政策提出了急迫需求。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听到一些地方科技管理人员说,该实行的创新政策都实行了,已经没有可以再推出的新政策了。他们说的创新政策实际是工业化时代的政策,不是新兴政策。于是,我找志娟商量,在北京市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新兴创新政策做持续的深度研究,为科技管理者提供一些实用的新兴政策工具,同时也为政策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材料。志娟积极性很高,回去后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程如烟研究员商量,当时就组织科研力量上马。参加研究的有郭铁成、张志娟、程如烟、郄海拓、谭文喆、张翼燕、杨朝峰、高芳、张丽娟、刘润生、孙浩林、王开阳、邢小宇、杨扬、袁珩、王晓菲、张泽玉、龚春红、王正娟、贾晓峰、杜丽雅、陈雪迎、李波、何潇、朱保吉、高卓、王欣格、王文涛(甘肃)。我是研究组组长,张志娟、程如烟、郄海拓是副组长,郄海拓副研究员是青年科研骨干,不仅承担了分课题,还担任了大量编辑工作和科研事务工作。这就是本书的由来。政策由政策基础、政策任务、政策对象、政策工具、政策程序五大要素组成。对我国来说,政策的法理和伦理基础比较好,政策任务和政策对象也比较明确,但政策工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研究时我们把政策工具、政策程序作为重点,书名突出的也是政策工具。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发展新阶段,面向2035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人才引领,聚焦原创跃升,赋能企业发展,促进科学繁荣。我们对新兴政策工具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些新的政策任务展开的。所谓新兴政策工具,是指对我国来说是新的,即我国在国家层面尚未实行且是自21世纪以来新出现的政策工具。我国未实行,但先发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实行了,因此研究样本都是国外的政策实践;时段是21世纪以来,直到现在。当然由于时间、材料和人力的限制,实际上也有一些新兴政策工具没能研究。本书分十章,依次是数据驱动的开放科学、开放科学的科研诚信、公民科学项目、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研发、早期技术商业化、催生新产业的科技创业、智慧专业化、区域创新引擎、未来人才培育、人才国际化。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发表,个别政策点曾有少量研究发表,但一直没实行,因此本书对材料更新后再次写入,有点“待访录”的意思,期望能够变成我国的政策实践;这也保证了本书政策逻辑的完整性,还方便了读者的研究和使用。本书的研究是初步的,肯定有缺点,非常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但所用的材料都是世界最新的,科技管理者、科技政策研究者都可以参考;也适合作为科技政策学的教学参考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拟把本书作为培养研究生的辅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