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出版了专著《压力(应激)系统模型·解读婚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和《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合作主编了《临床心理问题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当时有友人问还写么,作者答10年后吧。因为当时还想在余下的时间里,将压力(应激)方面尚未完结的某些设想付诸实施,然后有机会再考虑。几年的疫情,在不便走动的空当,作者完成了这册文集的收集和初稿的编撰。作者前20年侧重于医学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属于“综合”的事情,以2006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小结,后20年则延续于另一个“综合”的事情,那就是40年来对压力(应激)理论和应用的思考,这个文集算作结果。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做交代。【关于本文集的目标和读者群】编辑这个文集,目的是将长期累积的某些资料保存到图书馆,对40年来先后支持、协作和相伴的同事、朋友、老师、学生、各路合作同仁及家人也有个交代,然后是希望对某些现实中的朋友们有所帮助。作者是医学心理学教授、心身医学主任医师,显得有点特殊,但职业显然是教师和医生,主要职责自然是帮助人们解决疾病或与健康相关的某些具体问题,特别是各种复杂的问题。因此,作者希望本文集的读者,是那些因为心身疾病、心身问题,因为生活压力、职场困顿、家庭矛盾、婚姻不幸,因为灾难危机、临场紧张、“失独”适应等问题,特别是因为各种复杂的综合问题自己难以解决,最终陷入困难的朋友们。作者自然更欢迎那些热心于如何解决各种复杂心理问题的专业同仁通过本文集与作者开展交流、互相促进,作者还特别欢迎从事压力(应激)研究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同行们关注此文集,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作者也希望其他跨界行业精英及广大群众能对本文集有兴趣。从系统的角度,少数人愿意读下去并有所收益的文字,或许更有意义。【关于“系统思维”和“线性思维”】本文集反复出现的“系统思维”和“线性思维”,是作者基于压力(应激)系统模型(system.-.based model of stress,SMS)的特定概念,它们的操作性定义如下(可参阅第20章第2节第6张幻灯片)。所谓“系统思维”,是基于压力系统模型的思维方式(不完全是systematic thinking,而是thinking of system.-.based model of stress)。包括:面对“系统问题”(指各种复杂的、综合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需要多因素、多维度去思考;需要从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去思考;需要从这种维度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情况去思考;面对与人有关的系统问题时,还得考虑人的认知因素在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人的个性特点在问题发生和解决中的核心作用。综合起来,就是符合压力系统模型5项法则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所谓“线性思维”(linear thinking),也更多是相对于这里的“系统思维”,是人们通常习惯化的、单维度或线性的“因.-.果”式思维。线性思维简单、便捷、现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但线性思维也容易陷于“两极”思维(即非好即坏、非对即错、非高大上即低小下等)。对待系统思维和线性思维,也要避免“非此即彼”的两极态度。线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精华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线性思维使大多数人(如95%)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大大提升人类认识事物的效率,是日常生活中最先使用的认识工具。在线性思维行不通的情况下,个体还会转向其他思维类型。但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少数人(如5%)在习惯性线性思维主导下,面对复杂的或综合的“系统问题”时,会陷于困难和迷茫。这后者,正是医学和心理学临床关注的对象。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与一个人的知识和聪明程度无关。【关于幻灯片和案例】本文集中的系统模型、系统思维、系统问题等概念,都需要有“多维”或“立体”的分析和解读,才能变得清晰和被理解,特别是系统模型的实际应用方面。这让作者在写文章、备教案、做PPT时,用文字表达起来有点“弯弯绕”,也让读者在阅读理解和消化时变得有点“太缠了”,而且还容易忘。这时候,较好的方式是利用图片(幻灯片)和案例。使用幻灯片和插图比用文字描述更适合表达“系统”中的错综复杂关系。这也是本文集与一般专著显著不同的地方。本文集的一个特点,是使用了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主题的讲座幻灯片。如果能够读懂幻灯片内容,不但有利于理解和把握该章节主题,更有利于有兴趣的读者(特别是专业工作者)直接将其作为模板参考使用。部分幻灯片资料在编撰时加了解说词;部分幻灯片资料因限于篇幅未加解说词(特别是后面应用部分的专题幻灯片,是内容比较容易直接“读懂”的),读者可结合基础知识和前文内容加深理解。本文集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了典型案例。为了让“系统”的问题容易被读懂和被掌握,典型案例也是必需的,这很像临床医学的教学模型。本文集是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主题各种资料的组合,部分典型案例会在不同资料里出现。好在不像文艺工作追求剧情的多姿多彩,学术论证和健康科普工作中反复使用某些典型的案例(范例),有助于读者对压力系统模型理论构架的学习、理解和消化。所以在编撰本文集过程中,未进行更多的修订删改。【关于内容重复和图表缺失】作为文集,多数读者应该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以章节为阅读浏览单元。然而,本文集收集各种历史资料,分章节汇编,整体上是为了表达压力系统模型这个主旨(所以没有完全按时序编排)。这就存在一对矛盾,既要保持文集整体上的流畅,又要保障各章节阅读浏览时的独立和通顺。由于文集的素材取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资料源,除了不可避免存在各章节之间某些内容的重复,还难免有一些标注的图表还留在原来的资料里。对于前者,为了保证章节内容的完整,不得不接受整体上存在某些内容的重复。对于后者,为避免阅读时跳跃着去寻找图表,在编辑文集时,凡涉及标注图表,尽量予以补齐,以使该章节阅读浏览通畅,但与资料原件则会出现一些差异。【关于博文和微博】10多年来,作者除了通过社会合作、专业讲座和培训,还通过网络交流继续有关理论模式的构思和推广工作。其中,博文(微博)数量较多,内容涉及面广,基本围绕系统模型展开,是对前期工作的延续和拓展。基于压力(应激)系统模型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模式,其内容看似容易理解,实则较难把握,其学术价值也主要体现在被目标人群所接受和引用。为此,作者选取2011 — 2022年撰写的部分博文(原有链接和表情包已撤去),经组合分别列入部分章节之后,目的是加深阅读者对该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他们可能开展系统模型主题宣讲和临床咨询等实际工作提供案例素材。另外,作者2002 — 2007年通过网络咨询也累积有大量案例,未收入本文集,只有部分案例摘录在2011年出版的《压力(应激)系统模型·解读婚姻》一书中,随这次收录部分进入本文集。【关于应激和压力概念】应激和压力,在本文集是同义词。压力系统模型的构建经历几十年。其间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以及在理论和应用侧重上均有些变化。早期理论探讨较多,更多使用“应激”,后期实际应用较多,较多采用“压力”。在本文集中第一篇更多使用“应激”,后几篇更多使用“压力”,但也不可避免有混合使用的情况。故请翻阅此书的读者先明了这一情况,避免在阅读和思考时陷于不必要的纠结。【关于人格和个性概念及其他】人格和个性,在本文集同义,与性格近义,但更多涉及个性倾向性,包括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在作者的认识里,许多观念,如生活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和性观念等,与信念甚至态度存在类似性,都是个体长期认知和行为习惯固化的结果,接近于人格浅层,左右着认知活动,都轻易不能被改变,是个体心理压力的人格方面的重要原因。关于作者对观念、信念、态度等的认识,可参阅专著《医学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的第一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