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心理学闻道于心

闻道于心

闻道于心

定 价:¥86.00

作 者: 黄国峰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3218310 出版时间: 2025-02-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闻道于心:贤者之德范威仪》旨在为读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指引。书中包含146个充满哲思的短篇,围绕“诚于中,形于外”“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三个主题展开;揭示了人们的很多心理痛苦和精神问题都源自“欲望”“比较之心”“自我执着”“忽视内在需求”等;展示了“仁慈”“无为”“谦卑”等高尚品格带给人们的内心力量;引导人们放下执着之心,控制欲求,调节情绪,遵从自然规律,践行道德规范,善待他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从自助者成长为助人者,获得心灵的成长与自由。

作者简介

  黄国峰:中国台湾人,台湾中山大学研究所硕士,创办圣贤智慧与心智教育课程并担任主讲二十余年;致力于心理教育公益事业,依托国学底蕴帮助人们改变负面的思考模式,建立积极的心态。著有《在终点相遇》《知行合一的力量》《转念的力量》《当下的力量》《正念的力量》《觉知的力量》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诚于中,形于外
第一节 与天地合其德 003
第二节 与日月合其明 005
第三节 与四时合其序 007
第四节 与鬼神合其吉凶 009
第五节 为善不欲人知,行无为无求之善 011
第六节 至善无痕 013
第七节 有道德的人,其善行是自然的流露 015
第八节 善行是内在自性的展现 018
第九节 以有余补不足 021
第十节 了解真实的本质,以无为的心去处事 024
第十一节 “感受之相对性”与“超越感受之相对性” 027
第十二节 舍多余,守中和 032
第十三节  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世界 037
第十四节 以身示道,行不言之教 043
第十五节 圣人无名 047
第十六节 功成而弗居 050
第十七节 过化存神 053
第十八节 保持天真、和谐的状态,没有争夺的欲念 057
第十九节 不标榜自己的尊大,不夸耀自己的功德 059
第二十节 不夸耀自己的才干,不骄不傲 062
第二十一节 在力行仁义的时候,能够时时“诚于中” 065
第二十二节 诚于中,形于外 068
第二十三节  不珍藏难得的财富,断除一切 邪思妄念 070
第二十四节 以博爱的精神遍及一切 073
第二十五节 以无分别而博爱的心来看待世界 076
第二十六节 无欲望,也不居功,能虚心接受一切 079
第二十七节 不自生,故能长生 082
第二十八节 知道进退的分寸,凡事适可而止 085
第二十九节 直取身中之金玉,养性命之真常 088
第三十节 常养性中之腹饱,不受外物而乱心 090
第三十一节 守先天的元气,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 092
第三十二节 自净其意,保持天真、博爱、自然、无为之心 095
第三十三节 在喜怒哀乐的变化中,保持心境的平和与轻柔 097
第三十四节 保本性的灵明,不迷失天赋之本性 100
第三十五节  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对一切外源性干扰保持平常心 102
第三十六节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节制 104
第三十七节 灵性是微细奥妙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106
第三十八节 致虚极,守静笃 108
第三十九节 守住无见、无闻、无为、无欲的境界 110
第四十节 本性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纯朴无华 113
第四十一节 心胸开阔,能够虚心接受一切,涵容万物 115
第四十二节 圣贤之人的心态和境界 117
第四十三节 安定自守,虚心知足 119
第四十四节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1
第四十五节  超越尘世凡俗的束缚,保持心灵的自在和宽广 123
第四十六节 有宽广、自由且不为执着所困的心境 125
第四十七节 万物最终都要回归生命的根源 127
第四十八节 静就是回归自己真我的生命 130
第四十九节 回归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长生 133
第二章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第五十节 能容受一切,无所不包,心胸开朗,大公无私 137
第五十一节 至公无私,顺天行事 139
第五十二节 追求内在的长久幸福 141
第五十三节 回归道的本体,才能运用万物 144
第五十四节 以平等的心看待自己和他人 148
第五十五节 仁慈的人,没有分别之心 150
第五十六节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3
第五十七节  眼有虚灵而能视,意有虚魂而能思,心有虚窍而能应 155
第五十八节 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和相对性 158
第五十九节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160
第六十节 以德教化世人,亲近世人 162
第六十一节 摒除智巧的心机,顺其自然 164
第六十二节 放下对虚荣和外在认可的执念 166
第六十三节 言语和态度是对内心真实状态的反映 168
第六十四节 我们要重视内在修养,将内心视为一片宝地 170
第六十五节 一心以道为重,视万物为一体 172
第六十六节 不要过度追求外在事物 174
第六十七节 说话的时候纯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 176
第六十八节 尊重所有的人,所以也得别人的尊重 178
第六十九节  当一个人达到心性的纯净和超然时,他的 每一个作为都将呈现圣贤之人的气象 180
第七十节 圣贤之人追求的是内心的稳定和清静 182
第七十一节 至善之人,物我两忘,纯粹自然无为 184
第七十二节  不执着于身外之物,而内在却是富足和超脱的 186
第七十三节  以至善的心,将善良的本性融入我们的 行动中 188
第七十四节 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爱护和珍惜万物 191
第七十五节 大智若愚,守住温和柔顺的谦虚 193
第七十六节  丛山之间的水沟,以卑下自处,自然会成为众流之所归 195
第七十七节  像山谷一样,能够虚心接受一切,自然使人信服 198
第七十八节  守住纯朴无华,超越单一用途的限制,成为多重角色的主宰 200
第七十九节 守住纯真、朴素、无华 203
第八十节 人类是万物之灵,离不了物体间的原理 205
第八十一节 圣贤之人,去甚,去奢,去泰 207
第八十二节 有道的君子,平时都注重心平气和 209
第八十三节 知足者富 212
第八十四节 人的精神、影响和价值观能够超越有生之年 214
第八十五节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215
第八十六节  守住仁德之心,才能真正地战胜一切困难,达到永恒 217
第八十七节 天下之物,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219
第八十八节 柔胜刚,弱胜强 221
第八十九节  能够守住无为之道,自然就会成为万物之所向 224
第九十节 为人处世,应该以道德为上,仁义次之 227
第九十一节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229
第九十二节 正确的引导是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231
第九十三节 以身示道,无为地发挥影响 234
第九十四节 明白大道的人,以机智全无为途径 237
第九十五节 进道若退 239
第九十六节 明道有德的人,心与道合 241
第九十七节 上德若谷 243
第九十八节 大德若不足 245
第三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九十九节 注重身内真我的生命多过身外的声名 251
第一百节 对道有体悟之人,内心是知足的 253
第一百零一节 舍弃多余,回归本真 255
第一百零二节 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257
第一百零三节  清静无为,使万物各得其所,使众人各得其归 261
第一百零四节 以中正之道立命,以和煦之气养身 263
第一百零五节 不守清静无为,心不得一时的宁静 266
第一百零六节 心中无道,性命怎能长保 269
第一百零七节 过多的欲望和执着会干扰身心的平衡 272
第一百零八节 修身之人,先要止念 274
第一百零九节 知足之足常足矣 276
第一百一十节 消除贪欲、瞋恚和痴念,损去知见 278
第一百一十一节 无为而无不为 280
第一百一十二节  天之无为而四时能行,地之无为而万物能生 284
第一百一十三节 心中圆明的人,自然可以洞见一切 287
第一百一十四节 不为而成 290
第一百一十五节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292
第一百一十六节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295
第一百一十七节  心德内外相应,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 298
第一百一十八节 保守太和之气 301
第一百一十九节 知和曰常 303
第一百二十节 保养先天太和之气,以增益寿命 306
第一百二十一节 摄养生命,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 308
第一百二十二节 悟道的人,心与道合 310
第一百二十三节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313
第一百二十四节 配合天地之德,顺其古道 316
第一百二十五节 取之于众生,用之于众生 319
第一百二十六节 有超脱之心,能够超出生死的表象 322
第一百二十七节  超越外在的名利,以内在价值和宝藏为指引 324
第一百二十八节  回到原本天真纯朴的世界里,获得祥和与清静 326
第一百二十九节  清心寡欲、恬淡虚静,才是真正宝重自己的生命 329
第一百三十节  万物在平衡又调和的情况下生生化化,调节运转 332
第一百三十一节  圣贤之人,虚静恬淡,不与人纷争计较 335
第一百三十二节 天道无亲 338
第一百三十三节 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340
第一百三十四节  圣贤之人的目标是回归自己的本性和良知 343
第一百三十五节  圣贤之人,为人方正、清廉、正直、心性光明 345
第一百三十六节  德行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不费力的习惯 348
第一百三十七节 圣贤之人心怀慈悲,热爱万物 350
第一百三十八节 圣贤之人处事,大公无私,虚无为怀 352
第一百三十九节  培养无形的道德,让人内心充实,在面对变化时保持坚定 354
第一百四十节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356
第一百四十一节  个人的修养和德行建立在细小事务的基础之上 358
第一百四十二节 知者不博,守一而万事毕 360
第一百四十三节 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363
第一百四十四节 高以下为基 365
第一百四十五节 道不虚行,应缘而运 368
第一百四十六节 师者之风范德行 371
结语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