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花有花语,那么果是否有果语?果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承载了怎样的精神内涵?由此,作者萌生了创作《你好,中国果语》的想法。在众多本草古籍中,作者发现了《植物名实图考》这本植物学著作。《你好,中国果语》从《植物名实图考》中选取了80种果蔬植物进行研究考证,其中不仅涉及水果类,还有干果类和蔬菜类。一方面,作者翻阅大量古籍资料,探寻这些果蔬在古代的寓意,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名人故事和传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根据果蔬的生长特点,仿效古代绘画风格,对这些果蔬进行重新设计和着色,赋予原本的黑白线条以色彩,力求完整呈现出每种果蔬的独特样貌。相较于花语,中国果语要更为复杂深邃。首先,中国果语多与古代礼制有关,其出处多来自《礼记》《周礼》和《左传》等。其次,中国果语还与古代民俗和地方特色有关。此外,中国果语与古代名人逸事和神仙传说密不可分。古人对果蔬的评定,不仅观其形、察其神,还食其味、尝其效,甚至加入其对饥荒储备和经济价值的考量。中国果语背后蕴含的是对中国古人节令习俗、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的纵横大观。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按照传统二十四节气划分出每一节气对应的果蔬。除了常规意义上观赏、采摘和食用的时令以外,我们还加入了节日仪式和使用时间的考量,这样更符合果语寓意的应用场景。在这里,可以看到古人讲求的青梅煮酒,浮瓜沉李,早韭晚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