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察卷 第一
南文子慧眼识诡计
苏无名捕盗
郈成子微察赠玉情
周亚夫避险平吴
郭子仪防祸全身
齐桓公误用小人
• 注意那些有智而无义的人,因为他们会变成佞人。
• 上当之后不要责怪人心难测,而要检讨自己的不明察。
• 对手对你怒目而视,并不可怕;如果他对你微笑,或异常殷勤,那你可要
小心了。
• 凡事留心,才能胜券在握。
• 像使用矛一样使用智慧,在不断的较量中才能提高智谋的锋利程度。
• 听他怎么说,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看他的表情,然后把握他的内心。
• 从善如流应是领导者的*备素质。
• 先辨出一个人的优劣真伪,再确立与他交往的尺度。
筹谋卷 第二
萧何谋国藏秦典
李牧隐忍戍边关
宋太祖杯酒释兵
权
汉高祖以义伐楚
宋太祖雅计取南唐
张良智保太子
雍齿封侯平众怨
高颎奇计平陈国
孙膑围魏救赵
岳飞八日破杨幺
韩世忠威慑曹成
耿弇声东击西
晋献公借道攻虢
• 善造势者为智,善用势者为谋。
• 守信就是最好的谋略。
• 谋定而后动,后发制人则胜机已握。
• 注意强弱的变化。用己之强,来攻敌之弱。
• 要按兵不动、不事声张,如此胜机便大了。
• 不要主动与人为敌,不要放弃修好的机会。
用人卷 第三
李泌谏修白起庙
燕昭王求贤用乐毅
汉光武帝烧信
安人心
周金智平兵乱
李渊论赏不分贵贱
赵襄子赏功重礼
魏元忠以盗治盗
• 运气远没有智慧可靠。
• 为君者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为臣者需能言能行。
• 第一印象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因为小人更擅伪装。
• 考察人的本质,顺应人的性情,如此事情方可为。
• 发现、任用贤能则事有成,不辨奸贤、任用奸佞则败机伏。
• 想要收服人心,必先放下仇怨。
• 用人首先看重的是忠诚,而后才是才能。
•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用人后之。
避祸卷 第四
刘备韬晦谋天下
隰斯弥藏拙免祸
王翦取宅保平安
王叔文点拨太子
陈平机智避祸端
张良、陈平功高不居
李纲举贤用张所
姚崇痛哭免祸
公仪休拒鱼
王猛不事桓温
箕子明察全其身
• 以其昭昭,示人昏昏,而后可以全身。
• 以无示有,可获得利益;以无示无,可消弭灾祸。
• 藏拙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 当放则放,当忍则忍。
•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舌头比牙齿更长存。
度势卷 第五
豚尹度势伐晋
裴度失印不惊
晏婴二桃杀三士
李光弼智收二将
曹操大智知袁绍
邵雍远见度大势
周德威待机而战
班超西域建奇功
寇准决策定乾坤
柴克宏威武克敌
薛长孺临危定乱
• 智者不仅能够把握势,利用势,还能够造势。
• 做大事的人,眼光和胆略同等重要。
• 智谋没有见识就不能制定,没有胆量就不能实行。
• 胆量和智慧都具备了,就可以造势了。
• 再好的计谋也怕失去时机。
• 不要丧气,耐心等待势的变化,用自己的优势来应对敌人的劣势。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许多人都在犯同一种错误:把时间浪费在不可能完成
的事情上。
攻心卷 第六
孔镛大义伏峒人
庄子智窘惠施
冯太守乱更退盗
刘邦奇谋脱身
刘锜智退完颜亮
陈平奇计退匈奴
杨广逢迎夺帝位
• 要攻取人心,就要用道理来说服,用感情来打动,用义来引导,用威来慑服。
• 刚柔相济,可以消除对方的对抗情绪,缓解矛盾,但在赢得人心方面,
柔在刚上。
• 扰乱对方,激怒对方,等待对方露出破绽,然后徐徐图之。
• 削弱对手,比强固自己更加便利有效。敌人弱了,就等于自己变强了。
权奇卷 第七
御史妙计勘冤情
李允则修城防“盗”
谢安巧施拖延计
狄青掷钱定胜负
王琼妙计收草寇
王东亭智退谗言
韩雍换诏救人
海瑞用计归失印
冒顿杀父夺君位
• 善察者明,慎思者谋,无言者智。
• 擅使拖延计者,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 事情不一定非得说破不可。
• 想要战胜对手,就先要放纵他们,使他们骄横。
• 故意违背对手的意愿,使其浮躁,诱其露出破绽,则大事可成。
• 善隐者胜,善显者败。
谬数卷 第八
梅国桢边关禁铁
戚贤巧智斗豪强
崔思兢智破疑案
王德用以“间”吓敌
• 或先发制胜,或以静制动。
• 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大巧若拙;虎行似病,才能发出致命的一击。
• 知道对方的诡计,故作没有觉察,可得先机。
• 把对方引到荒谬的境地,而后用对方的矛攻击他的盾。
机变卷 第九
公子小白智夺君位
吴质空篓制杨修
张说一语定乾坤
曹玮借刀杀叛兵
吴汉以讹赚彭宠
晋明帝敌营巧脱身
韦孝宽智拖追兵
张丑丢珠过燕关
• 变则安,不变则危。
• 运用任何计谋,都需把握对手的心理,见机行事。
• 临事不乱,则智慧生。
• 巧取而不使蛮力。
• 谋无定法,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讽刺卷 第十
东方朔巧谏汉武帝
狄仁杰智保大唐
晏婴讽谏救人
郑涉智劝刘玄佐
简雍笑语除弊法
魏征尽忠谏太宗
优旃笑语藏玄机
• 讽谏来自见识,深刻才能尖锐。
• 劝谏不应太过直率,而应该让对方易于接受。
• 过于情绪化只会把事情搞砸。
• 劝谏的时机比劝谏的语言更重要。
• 劝谏不宜急躁。和缓则成,刚直易失。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