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势卷 第一
董仲舒的进退
拒不纳谏的项羽
宋高宗的选择
权德舆判断无误
保持主见的马怀素
赵用贤的抗争
规劝世人的周举
陈汤的信念
善于决断的曹操
朵尔直班的无惧
• 和贤人为伍,自然更易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向,这是一条谋求成功的捷径。
• 审时度势乃有成者之基本。
• 雨未来,风先至,预知其势者,抢占先机。
• 对事物走向的准确判断是大见识,可谓智。
• 势弱者不悲,势强不远;势强者恃狂,弱势已近。
• 强势常怀宽恕之心,弱势则不减坚韧之志,是为智。
造势卷 第二
失而复得的田文
鳌拜的淫威
阴谋得逞的王莽
夏侯胜的谋生之道
被鞭打的李景让
王若钦与马知节的争斗
韩馥的愚蠢
邓训的赔罪示好之策
元宏的忍让
刘悟的反叛
• 通达事理方能收取人心,增强人望。
• 品德是人最好的名片。
• 智者能发现机会,也决不放过任何机会。
• 能造势者常为大英雄,善用势者亦为智者。
• 想成为众矢之的就咄咄逼人吧。
• 宽以待人,苛以求己,乃智者的处世之道。
用势卷 第三
促人猛醒的程昱
种暠的醒悟
替人受过的雷义
刘敞的俯首听命
范纯仁的不避嫌疑
田单巧树名望
萧惠的逢迎术
节节胜利的完颜阿骨打
张宾的为官之道
度过危机的敬翔
• 权势可屈服人,却不能征服人心。
• 权势可以依赖,却不可长久依赖。
• 让对手溃败的最好方法,是使其骄狂。
• 势之大盛者,常常会忘却生之本义。
• 诚与义是智者的取势之道。
借势卷 第四
程钜夫的推辞
主动请缨的袁滋
王约的刚正不阿
狄青的感恩
心愿得偿的蔡泽
李冲的荣耀
心怀鬼胎的骊姬
周嘉的英勇
扎实做事的杜衍
• 借势能使弱者变强,强者恒强。
• 弱者有他的优势,不要轻视弱者。
• 先助人,而后方有人助。
• 只讲利用的借势,往往会带来灾祸。
• 身处顺境比身处逆境更可显出人真实的一面。
• 要善于借势,但绝不要趋炎附势。
驭势卷 第五
张德辉的论辩
左右摇摆的司马泰
元天穆的殉葬
乘机夺权的李密
罗绍威的表面顺从
王方翼的德政
突出自己的鱼朝恩
耶律韩八的机遇
偏激狂妄的宇文虚中
陈胜的举措
• 成大事者,必有驱使形势的能力。
• 不辨真假与错估形势,都要付出代价。
• 没有势力根基的权力,离失去便不远了。
• 选择最佳出手时机远比贸然相抗更富智慧。
• 顺境时,切不可认为一切美好;逆境时,切不可认为一切糟糕。
• 驭势的关键在于驭人。
附势卷 第六
孤掌难鸣的李固
杨修的不俗
身不由己的氏叔琮
夏竦的升迁之路
遭人围攻的辕固
楼护的防范
亲昵群小的李承乾
上官仪的祸事
不忘打拼的陆逊
李逢吉的无耻
• 权势一旦和利益密不可分,便最易产生邪恶。
• 不应过多指责那些迫于生存压力而流于世俗的人。
• 和权贵过于接近,常常意味着风险。
• 信赖只会吹捧的人,强者只会失败。
• 不趋炎附势是自信,更是一种美德。
• 寻找有势力的主子是小人的头等大事。
• 愚蠢的人取利,智慧的人取势。
得势卷 第七
身处险境的杨坚
贺拔胜的回头
上书自荐的周泽
唐介的自我检讨
懂得施教的彭玉麟
王安石的承认现实
李华的书生之见
延笃的锐气
出卖群臣的焦芳
安德海的猎取富贵
• 小的成就可以靠辛苦得来,大的成功就非智莫取了。
• 善于施舍利益,便是聚势的最好途径。
• 最易给人错觉的,莫过于顺境。
• 特立独行意味着与势远离,亦与成功远离。
• 勇敢的人不一定会取胜,会躲避凶险的人才是最后的胜者。
• 对于权势不要过于迷恋,因为它只属于少数人。
失势卷 第八
不怕诅咒的梁师成
杨雄的难以置信
加倍努力的倭仁
奕经的儿戏之举
力主大赦的游子远
曹沫的舍生忘死
敛钱若狂的严嵩
安于自保的张鲁
许杨的乐观精神
• 强势起于弱势,失势起于得势。
• 势无恒常,只有长短。
• 拥有财富不如拥有人心。
• 感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更好地清除狂妄自满的杂念。
• 多做一些善事,多做一分思考,多留一条后路,这不仅必要,而且有益。
• 居安思危者势必长,居危不察者失势不远。
• 居安思危者势必长,居危不察者失势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