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中国文化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定 价:¥79.00

作 者: 白振奎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4245863 出版时间: 2025-0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环境下应运而生,是面向上海财经大学匡时书院学生及全校学生通识选修课的教材。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致力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分析其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揭示中华人文精神;注重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与此同时,本书把培养学生分析、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能力及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以贯之的重点。 本书精心选取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10大专题作为授课内容: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一体同构、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生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亲仁善邻、兼容和合的天下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此外,还有一讲总论: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 本书全程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着力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使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分析问题。认知目标方面: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情感目标方面: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培育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用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分析问题。

作者简介

  白振奎,辽宁海城人,文学博士,现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代及魏晋文学、文化。先后出版专著有:《观风察政——汉代歌谣与政治的互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从宫阙到竹林》(河南人民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211项目;《胡适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两人合著《历代名记精选集——陆游集》(凤凰出版社);三人合著《全评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在《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及参与校级课题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观风察政——汉代歌谣与政治的互动研究》(完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化成天下——儒学视域下汉代教化政治研究》(在研)。

图书目录

第一讲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思想 第一部分 大一统的表现层面 / 001 一、案例导入/001 二、大一统的表现层面/003 (一)疆域一统/003 (二)政治一统/006 (三)思想一统/010 (四)民族一统/012 第二部分 大一统的优越性 / 014 一、案例导入/014 二、大一统的优越性/016 (一)大一统政权有能力维护国家稳定/016 (二)大一统国家形成了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018 (三)大一统政治有利于实现百姓的大面积身份平等/018 (四)大一统政治有利于促进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019 课后思考题/021 第二讲 一体同构、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第一部分 家国情怀的演变历程 / 026 一、案例导入/026 二、家国情怀的演变历程/029 (一)家国情怀起源于氏族—部落—部族国家的发展历程/029 (二)家国情怀与儒家士大夫的倡导和践行密不可分/031 (三)家国情怀在民族危急时容易被激发/033 第二部分 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 / 035 一、案例导入/036 二、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040 (一)家国情怀表现为对土地的守护/040 (二)家国情怀表现为捍卫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042 (三)家国情怀表现为传承民族文化/044 课后思考题/046 第三讲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 第一部分 德治特点概括 / 048 一、案例导入/048 二、德治特点概括/052 (一)德治理念下的国家治理———以民为本/052 (二)德治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性善/056 (三)德治注重道德典范的示范性/058 (四)德治注重道德教化/060 第二部分 德治的具体内容分析 / 063 一、案例导入/063 二、德治的具体内容分析/064 (一)安民富民/064 (二)轻徭薄赋/066 (三)荒政救助/068 (四)轻刑缓刑/070 (五)道德教化与移风易俗/072 (六)王者无外与德化边疆/073 课后思考题/074 第四讲 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民生思想 第一部分 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表现 / 078 一、案例导入/078 二、古代民生思想的主要表现/082 (一)养民保民思想/082 (二)重农贵粟思想/087 (三)均田与仓储思想/091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 / 097 一、案例导入/097 二、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098 三、明代中期以后的重商思想/104 课后思考题/105 第五讲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第一部分 天人合一思想特点概括 / 107 一、案例导入/108 二、天人合一思想特点概括/113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整体性认知方式/113 (二)天人合一思想与共通性思维方式/117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法自然的民族思维方式/120 第二部分 天人合一与社会生活 / 123 一、案例导入/123 二、天人合一与社会生活/125 (一)天人合一与农业生产/125 (二)天人合一与生态环保/126 (三)天人合一与断狱刑罚/129 (四)天人合一与养生顺生/130 课后思考题/133 第六讲 亲仁善邻、和合包容的天下思想 第一部分 天下思想的表现层面 / 138 一、案例导入/138 二、天下思想的表现层面/139 (一)以和为贵/139 (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143 (三)和合包容/146 第二部分 天下思想特点概括 / 153 一、案例导入/153 二、天下思想特点概括/155 (一)天下思想是个人修身的自然延伸/155 (二)天下思想注重讲信修睦、以德怀远/158 课后思考题/163 第七讲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第一部分 创新精神的表现层面 / 167 一、案例导入/168 二、创新精神的表现层面/170 (一)思想理念层面的创新/170 (二)制度层面的创新/171 (三)科学技术层面的创新/174 (四)文学艺术层面的创新/179 (五)模式创新/181 第二部分 创新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 / 182 一、案例导入/182 二、创新精神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186 (一)创新精神发源于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志/186 (二)创新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190 (三)创新精神负载了仁民爱物的厚德情怀/192 课后思考题/194 第八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 第一部分 道德追求的表现层面 / 199 一、案例导入/199 二、道德追求的表现层面/202 (一)道德追求与个体成长/202 (二)道德追求与家庭教育/207 (三)道德追求与家国情怀/210 第二部分 道德追求的特点总结 / 215 一、案例导入/215 二、道德追求的特点总结/217 (一)道德追求源于同情心/218 (二)道德追求与自强不息紧密相连/218 (三)道德完善与为政以德一脉相承/222 课后思考题/226 第九讲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第一部分 中华美学追求的表现层面 / 231 一、案例导入/231 二、中华美学追求的表现层面/234 (一)生气灌注、气韵生动/234 (二)虚实相生、超越形似/238 (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242 第二部分 中华美学追求的成因探寻 / 245 一、案例导入/245 二、中华美学追求的成因探寻/247 (一)中华美学追求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247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249 (三)物我同一/251 课后思考题/254 第十讲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第一部分 文艺教化思想的表现层面 / 260 一、案例导入/260 二、文艺教化思想的表现层面/265 (一)诗歌艺术与教化/265 (二)文章艺术与教化/274 (三)小说艺术与教化/278 (四)戏曲艺术与教化/282 第二部分 文艺教化思想的特点提炼 / 284 一、案例导入/284 二、文艺教化思想的特点提炼/288 (一)教化文艺观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288 (二)教化文艺观的功利色彩与审美追求相映成趣/289 课后思考题/290
展开全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