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中国文化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

中国历代名人家教家风史话

定 价:¥78.00

作 者: 胡申生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7151772 出版时间: 2025-0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家庭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自古以米,中华民族就重视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这种家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突出体现在家教、家训和家风方面。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有关家庭、家教、家训和家风的记载汗牛充栋,本书从浩瀚的历史典籍中选了从西周初年周公旦到清末梁启超等历代名人的治家故事,不做资料性的搜集和铺陈,而将重点放在家庭教育和家风的传承方面。对于所选人物,主要着眼于其治家严格、家风端正,使家庭、家族得以世代绵延,甚至泽被数代,人才辈出,应了《周易》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同时,在所选人物中,也有在朝为名臣贤相,一生清廉有为的,然而仍不免子孙不肖,致使家庭、家族出现悲剧,为当世和后代的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留下殷鉴。

作者简介

  胡申生,北京市人,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退休教师,社会与文化学者。著有《人生的趣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上海名人家训》(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出来的英雄烈士》(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他们从上海大学(1922-1927)走进新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全传》(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上海大学(1922-1927) 编年事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钱伟长家世、家庭、家教和家风》(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主编有《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台湾建宏出版社1994年出繁体字版);《社区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著文有《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解放日报》2014年4月19日《思想者》专版,《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转载);《不随俗、不迎合、不降格——“张火丁现象”之我见》(《中国戏剧》2016年第1期)等。从2017年开始,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先后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璞、马科、李蔷华、李炳淑、张善元、陈少云、周雪华、王立军的艺术记录工程项目的学术专员。

图书目录

绪 论 重视家教家风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00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主要内容……………… 001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 00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002
 第二节 家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 004
家训之滥觞和各种说法……………………………… 004
中国家训文化的变迁………………………………… 005
中国家训文化的衰落与蜕变………………………… 007
 第三节 涵养优良家风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终极追求…… 007
好家风确立的几个条件……………………………… 008
家风不正,祸延子孙 ………………………………… 008
优良家风形成的几个因素…………………………… 009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家教和家风………………………………… 011
 第一节 周公旦:中国家庭教育建设之第一人 ……………… 011
周公训子……………………………………………… 011
伯禽治鲁……………………………………………… 012
周公对周成王的训诫………………………………… 012
训导康叔……………………………………………… 013
“成康之治”与周王室的家教家风…………………… 014
 第二节 孔子的“庭训”和绵延不绝的“孔氏传人”…………… 015
孔子“庭训”…………………………………………… 015
子思与儒家“思孟学派”……………………………… 016
绵延不绝的“孔氏传人”……………………………… 017
诗书传家,门风千年不辍 ………………………………………… 019
 第三节 敬姜:一个受到孔子赞赏的女性 ………………………………… 020
教训儿子以正确的交友之道……………………………………… 020
向儿子讲解“治国之要”…………………………………………… 021
“君子能劳,后世有继”…………………………………………… 021
敬姜“论劳逸”是中国家庭教育史上的名篇……………………… 022
孔子对敬姜几次夸赞……………………………………………… 024
 第四节 先秦时期在家庭教育方面留下佳话的几位女性………………… 025
楚将子发的母亲拒绝打仗得胜还朝的儿子进入家门…………… 025
孟母三迁择邻和自断机杼成就孟子……………………………… 026
田稷母亲责子受贿纳金…………………………………………… 027
王孙贾母亲命子舍家卫国………………………………………… 028
 第五节 赵简子、智宣子为家族挑选继承人的成败得失 ………………… 029
从“六卿专政”到“三家分晋”……………………………………… 029
赵简子正确地选定赵无恤为赵氏家族继承人…………………… 030
智瑶为人的致命伤在哪里?……………………………………… 032
司马光对智瑶“身死族灭”的评论………………………………… 032
 第六节 发生在赵国的三则和家庭及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 034
“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 034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036
赵国名将赵奢不看好熟读兵书的儿子赵括……………………… 038
 
第二章 两汉的家教和家风…………………………………………………… 040
 第一节 西汉皇家子弟的家庭教育和读书学习生活 …………………… 040
刘邦训敕太子刘盈“勤学习”……………………………………… 040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古代大孝子…………………………………… 042
窦太后严督儿子汉景帝及窦姓宗族子弟读《黄帝》《老子》
 等书……………………………………………………………… 042
汉武帝以后几个皇帝的家庭教育和训敕………………………… 043
几个皇子的家庭教育和读书生活………………………………… 045
 第二节 万石君石奋和他的家风…………………………………………… 046
一个恭敬谨慎的小吏……………………………………………… 046
“以孝谨闻乎郡国”的石奋家风…………………………………… 047
石奋“谨敬”家风的延续…………………………………………… 048
司马迁等史学家对石奋一家的评论……………………………… 049
 第三节 西汉富平侯张安世家族“保国持宠”的秘密……………………… 050
张汤:一个极具争议的“酷吏”…………………………………… 050
“非此母不生此子”………………………………………………… 051
肃敬不怠、志行纯笃的张安世 …………………………………… 052
班固笔下关于张安世的几个故事………………………………… 054
张安世的哥哥张贺是汉宣帝刘询流落民间时的启蒙老师……… 055
张安世的子孙们…………………………………………………… 056
敦敬守约、明习典制礼仪的张纯 ………………………………… 057
提倡礼乐治国的张奋……………………………………………… 058
张安世一族历经九世不败的原因………………………………… 059
 第四节 班固称赞西汉“酷吏”杜周家有“良子”…………………………… 061
杜周:一个专以皇帝意旨为法律准绳的“酷吏”………………… 062
杜延年:一个“明法律”“行宽厚”的官二代 ……………………… 062
汉昭帝、汉宣帝两朝名臣 ………………………………………… 064
敢于向皇上提出“戒色”的杜钦…………………………………… 065
敢于“数言得失,不事权贵”的杜业 ……………………………… 067
 第五节 司马迁:从父亲司马谈手里接过《史记》接力棒 ………………… 068
司马谈的遗训……………………………………………………… 068
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 …………………………………………… 070
父亲的遗训支撑着司马迁含垢忍辱完成《史记》………………… 071
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献出《太史公书》……………………………… 072
 第六节 疏广、疏受叔侄并为汉宣帝太子刘奭的师傅 …………………… 074
疏广、疏受叔侄同为太子刘奭的老师 …………………………… 074
疏广、疏受叔侄“功成身退”“归老故乡”………………………… 075
疏广留给子孙的家训……………………………………………… 075
后人对疏广、疏受叔侄的敬仰和怀念 …………………………… 076
 第七节 “世名清廉”的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 077
多次劝谏昌邑王,“甚得辅弼之义”……………………………… 077
王吉上书汉宣帝谈政务之本和家庭“去妇”风波………………… 078
王吉的儿子、孙子并有清廉之名 ………………………………… 079
 第八节 韦贤、韦玄成父子俱为丞相 ……………………………………… 080
邹鲁大儒,汉昭帝老师 …………………………………………… 081
韦玄成为辞让侯爵于兄故装狂病………………………………… 082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083
作诗戒示子孙……………………………………………………… 084
 第九节 邓禹:一家三代教训子孙“皆遵法度”…………………………… 085
为汉光武帝刘秀指点江山,擘画开国方略 ……………………… 085
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 087
邓训:邓禹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 087
邓骘:髡妻绑子,主动承担家庭教育失职之罪 ………………… 089
邓禹孙女邓绥:邓氏好家风的集中代表 ………………………… 091
 第十节 马援书诫子侄不要“陷为天下轻薄子”…………………………… 094
志存高远不当“守钱虏”…………………………………………… 095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096
马援军中写信训诫侄子马严、马敦 ……………………………… 096
马援子侄不辱父辈令名…………………………………………… 098
马皇后:两汉皇后之最贤者 ……………………………………… 099
马援第三代中的两位著名学者马融和马续……………………… 103
 第十一节 班门三杰及班固家教不严家风败坏的教训…………………… 104
班彪上书汉光武帝刘秀建议为太子的教育问题慎选太傅……… 104
班固:治史良才,治家无能 ……………………………………… 105
从班昭上书汉和帝看班超、班昭兄妹情深 ……………………… 107
班昭作《女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影响至深………………… 108
班勇:绍继父业,建功西北边陲 ………………………………… 110
 第十二节 “清白吏子孙”———杨震留给子孙的“遗产”…………………… 111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111
杨震的遗产:“清白吏子孙”……………………………………… 112
 “清白吏”杨震……………………………………………………… 112
杨震第二代杨秉:“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114
杨震第三代杨赐:“三叶宰相,辅国以忠”………………………… 115
杨震的第四代:杨奇、杨彪俱为东汉名臣 ……………………… 117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家教和家风……………………………………… 119
 第一节 曹操父子: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 …………………… 119
曹操父祖的敦厚仁义家风………………………………………… 119
曹操治家“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120
曹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的…………………………………… 121
“不可以我故坏国法”……………………………………………… 123
 第二节 诸葛亮:一门忠孝,死而后已 …………………………………… 125
 “特立刚直”的诸葛亮先祖诸葛丰………………………………… 125
蜀汉廉洁丞相……………………………………………………… 12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27
 “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128
 第三节 上海松江乡贤陆逊及其家风……………………………………… 130
陆续母亲“截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 130
以“义烈”“守节”称名的陆康……………………………………… 131
怀橘奉母的陆绩…………………………………………………… 132
陆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社稷之臣 …………………………… 133
 “贞亮筹干,咸有父风”的陆抗 …………………………………… 134
云间“二陆”………………………………………………………… 135
上海松江乡贤:从陆逊、陆抗到陆机、陆云三代 ………………… 136
 第四节 王祥王览昆仲:琅琊王氏家风的奠基者 ………………………… 137
王祥:“高洁清素,家无余宅”的高官 …………………………… 137
王祥给子孙留下的遗训…………………………………………… 139
 “贞素之操,长而弥固”的王览 …………………………………… 139
王氏后人英才辈出………………………………………………… 140
 第五节 谢安:东晋谢氏门风的奠基者 …………………………………… 141
谢安:“江左风流宰相”…………………………………………… 141
别开生面的家庭教育形式和方法………………………………… 143
兄弟联芳,棠棣竞秀 ……………………………………………… 144
芝兰玉树,花团锦簇 ……………………………………………… 145
 “并阶时宰,无坠家风”…………………………………………… 14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