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与中国文化(绪论)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与“文化”
二、对文化的定义
(一)爱德华·泰勒与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
(二)兰德曼对文化的定义
(三)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
(四)中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
(五)本书对文化的定义
三、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一)文化与知识
(二)文化与文明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一、内容分类
(一)二分法(广义与狭义;物质与精神)
(二)三分法(物质、精神、制度)
(三)四分法(物质、精神、制度、行为)
(四)新二分法(物质、非物质)
二、范畴分类
(一)显文化(儒)与隐文化(法)
(二)雅文化(士大夫)与俗文化(大众)
(三)庙堂文化(儒)与山林文化(道)
第三节 文化的特性
一、民族性
二、地域性
三、时代性
四、同一性
五、发展性
第四节 文化的功用
一、记录功能
二、认知功能
三、满足功能
四、教化功能
五、传播功能
六、调控功能
七、凝聚功能
八、推动功能
第五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和民族人口界定
二、中国文化的时间界定
三、中国文化的内容界定
四、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成因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一、文明古国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
(一)起源于何时
(二)起源于何地
(三)起源于何人
(四)三个重大概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成因
一、地理环境
二、气候条件
三、儒家的卫道
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源头与主流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源头
一、迷信与崇拜
(一)自然崇拜
(二)神仙崇拜
(三)鬼魂崇拜
(四)祖先崇拜
(五)生殖崇拜
(六)图腾崇拜
(七)三大基本崇拜
二、先秦哲学思想
(一)易学
(二)子学
三、宗教信仰
(一)道教
(二)佛教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文化主流学术流派
(一)两汉经学
(二)魏晋玄学
(三)隋唐佛学
(四)宋明理学
(五)清代朴学
(六)现代新儒学
二、传统文化主流的核心主干及其关系
(一)儒学——中国传统文化洪流的主干核心
(二)儒学与道、佛的主辅关系和互补交融关系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先秦生发期
一、新旧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萌生
二、三皇五帝时代物质与精神文化并举创制
三、夏商周时代制度文化的创制和深化
四、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勃发
第二节 秦汉统一期
一、秦始皇的文化统一
(一)通过“四同”实现生活文化的统一
(二)通过“焚书坑儒”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
二、汉武帝的文化统一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交融期
一、胡汉民族大交融
二、南北文化大交融
三、儒佛道玄大交融
第四节 隋唐繁盛期
一、政治上,国家一统,万国来朝
二、经济上,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三、文化上,重视文教,广设学校
四、气度上,胸襟阔达,包容开放
五、制度上,科举取士,唯才是举
六、艺术上,成就辉煌,唐诗顶峰
第五节 两宋成熟期
一、文治领先,文化昌明
二、五大文化,成就空前
(一)理学顶梁,学术繁荣
(二)文学创新,宋词拔尖
(三)史学卓越,超迈古今
(四)艺术辉煌,建树颇多
(五)科技发明,享誉世界
三、贬斥势利,崇尚气节
第六节 辽夏金元争胜与外播期
一、中原汉文化的争胜
(一)争胜于辽
(二)争胜于夏
(三)争胜于金
(四)争胜于元
二、中国文化的外播
第七节 明清总结期
第八节 近代变革期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改良——“洋务运动”
二、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戊戌变法”
三、制度层面的政体革命——“辛亥革命”
四、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九节 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时期
一、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建立与完善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身——新民主主义文化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的构成与关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构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关系
第五章 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
第一节 汉语
一、简易
(一)词汇构成规律简易,无复杂的形态变化
(二)语法结构规则简洁,无麻烦的时态和格的变化
(三)语音音素数量较少,音节整齐规则,易于学习掌握
二、优美
(一)汉语是以乐音为主的语言
(二)音节有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感
(三)单音节与双音节交互使用,使语言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三、高效
第二节 汉字
一、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一)象形
(二)表意
(三)单音节
(四)记录汉语的最佳工具
二、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汉字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完美载体
(三)汉字字形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四)汉字是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凝聚剂
三、汉字的未来
第三节 文化典籍
一、经部
(一)最高经典《十三经》的集成
(二)《十三经》典籍概要
二、史部
(一)编年体
(二)纪传体
(三)纪事本末体
(四)方志
三、子部
四、集部
五、类书
六、丛书
第六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
一、构成文化基本精神的条件
二、文化基本精神的定义
第二节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
一、以人为本
二、崇德尚礼
三、贵和尚中
四、阴阳变易
五、理性求实
六、刚健有为
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文化精神与文化特征
第二节 中国文化十三大特征
一、重血缘,贵亲情
二、重人本,轻鬼神
三、重伦理,严尊卑
四、重德治,轻法治
五、重和谐,尚中庸
六、重整体,轻个体
七、重直觉,轻分析
八、重传统,轻创新
九、重实用,轻理论
十、重官员,轻百姓
十一、重农耕,轻工商
十二、家国同,大一统
十三、博精深,源流长
第八章 中国文化的形象表达与艺术展现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形象表达
一、文学体裁类型
二、文学的文化特征
(一)精品繁多,文学高峰叠耸
(二)文化精神特别充盈饱满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艺术展现
一、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二)音乐乐器的分类
(三)音乐名曲
(四)中国音乐的文化特点
二、戏曲
(一)戏曲简史
(二)戏曲的类型
(三)戏曲的艺术特点
(四)戏曲的文化特点
三、绘画
(一)中国画的分类
(二)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画的文化特点
四、雕塑
(一)雕塑简史
(二)雕塑的种类
(三)雕塑的文化特性
五、建筑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点
(二)中国建筑的文化特色
第九章 中国文化的教育化成
第一节 古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的体制
(一)官学
(二)私学
二、古代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启发引导
(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四)扬长补短,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三、古代教育发展的文化特点
(一)十分重视教育
(二)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仍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三)重德轻才
(四)尊圣崇儒,封闭保守
(五)以培养官员为目标
(六)只服务官贵,教育不公
第二节 教化成果
一、科举制度及人才选拔成果
(一)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简述
(二)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发展兴衰
(三)科举制度的成果及意义
二、古代科技发展及其成就
(一)天文学
(二)地理学
(三)算学
(四)物理学
(五)医药学
(六)科技著作
(七)四大发明
(八)中国古代88项重大发明
三、古代科技发展之文化特点
(一)科技成果丰富,对世界贡献巨大
(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理性实用、工匠精神
(三)偏重社会科学,不够重视自然科学
第十章 中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交流发展简况
一、交流发展简史
二、交流路线: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交流发展“七大事件”
一、徐福东渡
二、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二)海上丝绸之路
三、佛教的传入与传出
(一)佛教从印度传入
(二)佛教经中国传出
四、日本遣唐使
五、马可·波罗游记
六、郑和七下西洋
七、西学东渐
第三节 中国文化交流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未来
附录:中国文化三百句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