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

定 价:¥88.00

作 者: [德]英格里德·舒斯特 著,陈琦 丁思雨 译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52044652 出版时间: 2024-10-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17—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在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已是学界共识。然而,他们作为日本与欧洲之间文化交流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该影响如何延续至19世纪,尚未得到充分探讨。 舒斯特的这部开创性研究专著分析了这一影响在劝诫性文学作品、学校教育及校园戏剧中的体现;揭示并对照不同社会对东亚文化接触的多元反应;探讨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情况,中国风何以成为文学创作的典型元素,以及钟表和自动装置、通俗文学和民间戏剧中展现的中国与日本形象。

作者简介

  英格里德·舒斯特,日裔德国学者,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执教多年,研究方向为德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并聚焦德、中、日三角文学关系研究。代表作有《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773—1890)》《德国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1890—1925)》等。她观察德国文学里的中、日形象变迁,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译者简介】陈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中德国际学院院长。洪堡学者,联邦总理奖获得者,入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洪堡基金会项目多项;发表A&HCI、CSSCI期刊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Text und Kultur、《德语互动语言学》,译著《歌德全集:在魏玛和耶拿之间》等。丁思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德汉科技与文化翻译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章 耶稣会的作用:传教中的外交、调整与文化适应
一、 在日本相遇:茶道
二、 日本文化在德语地区的传播
三、 耶稣会戏剧《日本兄弟》
四、 儒家伦理作为欧洲教育理念:孝道与敬畏
第三章 中国婚恋故事:中国文学于18和19世纪在德国的接受
一、 不忠的寡妇
二、 愉快的婚恋故事
三、 蛇女
第四章 中国符号:德语文学中的中国风
一、 英式与中式的景观园林:论歌德的三部作品
二、 中式园亭:谈拉贝的《运尸车》
三、 丝织中国人像与纸制中国庙宇:论施蒂弗特与凯勒的两部中篇小说
四、 中国鬼魅:论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
 
第五章 手工艺术、通俗文学和民间舞台中的欧洲与东亚
一、 “二手制作”:钟表和自动装置
二、 两部通俗小说的历史背景:凡·德·维尔德的《使者访华游记》和格拉布纳的《日本男人》
三、 中国的施塔伯勒和日本的瑞士:民间戏剧中的远东情结
第六章 我眼中的日本:诗与真之间的旅游小记
结束语
附录Ⅰ:德语区的耶稣会日式戏剧一览
附录Ⅱ:19世纪日本文学的知名译本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