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共通之路与他山之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共通之路与他山之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共通之路与他山之石: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王鑫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238830 出版时间: 2024-11-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共通”问题是本书研究思考的核心。中华文明与“多彩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需要找到“共通”的内容、“共好”的诉求、“共在”的问题、“共融”的方向,在“彬彬有礼”“美美与共”中秉持和谐、包容与尊重的交流心态,探究更开放、多元和务实的传播路径。“对话”,是作者与国际学者、导演等的访谈辑录,包括理论的考察和实践的追问,试图在对话中找到中华文化传播的发力点和落脚点。本书从传播学的视角,借助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多学科视野,在开放的中西文化对话与古今理论贯通的脉络中。本书捕捉人类文明互鉴和共通的可爱之处,也看到跨文化传播中人类的共通性、普惠性、有“情”化和世界“观”,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提供支持。

作者简介

  王鑫,同济大学长聘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媒介文化、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以及审美教育等。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主编“全球视野下的当代媒介理论”丛书,主编、参编其他书籍和教材7部,发表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及其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

图书目录

上编
寻找共通: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路、逻辑与取径
绪论
第一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共通性理论的当代阐释
一 孟子基于生理与人性的共通感理论:跨文化沟通的基础与现实
二 刘勰文艺与社会接受的“知音说”: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与可能
三 叶變的“理、事、情”:桥接不同文化内容与叙事的关键
四 钱穆的“五维价值域”:跨文化传播可沟通的理论基底与线索
结 语
第二章 从共通走向共识:国际传播跨学科基础理论引入与研究进路
一 “共通感”:基于人类感官与理性共通建立的文明传播的理论基础
二 “理想言辞情境”:基于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趋向共通与共识
三 “共享意义交集”:跨文化视域下语言表征与意义建构
结 语
第三章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审美进阶与“感—情—理”结构
一 悦耳悦目:基于感官愉悦实现的“共感”
二 悦心悦意:“情动于中”形成的审美共情
三 悦志悦神:基于感性与智性交汇的“共理”
四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审美实践与“感—情—理”结构
结 语
第四章 器物为媒、“物—情”接合与关系“再造”
一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物质性”与器物为“媒”
二 从物感到情感:对外传播中的“人—物”接合和连通
三 “关系”再造:文化殊异之间的观念互纳与交流的感性
四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符号、历史和语境
结 语
第五章 流动性、具身化与符号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议程与路径拓展
一 流动与定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主体的空间转换与在地性体验
二 具身传播与场景构建:对外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感性实践
三 个体与族群:对外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族裔象征符号
结 语
第六章 痛感与共识:创伤共通感的跨文化传播理路与实践
一 生态创伤、文化创伤与作为中介的生态创伤影像
二 “创伤—痛感—共识”:生态创伤影像跨文化传播的内在理路
三 个体情动到命运相通:创伤共通感的情动联结与道德实践
四 创伤共通感的跨文化路径与研究面向
结 语
第七章 “以食为媒”: 情感体验、集体记忆与跨文化传播的物质向度
一 “味道的记忆”:饮食的集体经验保存与文化流转
二  食物作为媒介的时空合一:饮食中的文化感知
三 “品尝民族志”:食物的跨文化传播
结 语
第八章 “万物齐一”与“万物有灵且美”: 跨文化传播的“自然—生命”审美互文与叙事理路
一 “万物齐一”与“万物有灵且美”的理论互文
二 “共鸣”与“齐一”:自然—生命叙事下的跨文化传播连接的可能
三 “自然—生命”叙事伦理与跨文化连接
结 语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跨文化叙事研究
一 “杜甫的旅行”:跨文化传播中符号互动与意义的共享交集
二 “为何是杜甫”:诗人原型与跨文化转译实践
三 结构与主体的张力:《杜甫》的影像表征与跨文化叙事
四 跨文化对话的“理、事、情”:建构视角下的国际传播与意义互通
结 语
下编
他山之石:对话与建构
全球化与中国: 概念、历史与时代——对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教授的访谈
一 理论与现实:全球化的概念、内涵与语境
二 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后疫情时代: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变迁与共通
三 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角色与国家形象
全球化视域下“转文化”的概念、实践与生产——对常向群教授的访谈
一 “转文化”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二 “转文化”的接合与实践操作
三 转文化产品的生产、输出与传播
孔子学院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五重意象”——与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锷的对谈
一 项目与“花树”:孔子学院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本色和“气质”
二 人力资源与“土壤”:孔子学院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抓手和根基
三 “桥梁”:孔子学院海外中华文化传播互通与平等的姿态
四 “煦风”:孔子学院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温润”之态
五 “河流”:孔子学院海外中华文化传播的初衷和流向
向世界讲述真诚、有趣、共通的故事——对 LionTV 导演、制片人比尔·洛克的访谈
一 寻找不同文化中“共通”和“共鸣”的故事
二 致力于向不同文化中的观众讲述有趣的普通人的故事
三 纪录片就是要真诚、真实地探索和发现
让意义在观众的世界生根发芽——对书云导演的访谈
一 “做事实性的陈述”
二 时间磨出的“人性”模样
三 对故事中的人的尊重高于一切
四 在审视精品中追寻创作的轨迹
五 寻找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交流、互动与反思:国际视角下的个人经验与中国故事——对戴雨果教授的访谈
一 “兴趣、爱好与工作”:与中国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机缘
二 去刻板化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设
三 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生产
参考文献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