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文化符号学(修订版)

文化符号学(修订版)

文化符号学(修订版)

定 价:¥168.00

作 者: 龚鹏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龚鹏程文存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224369 出版时间: 2024-0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阐释了中国语文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作者由对文字符号的解析指向文化传统,进行文学与文化批评。全书论及中国文学的发展,文人阶层的形成,文学与诸艺术之关系,中国文字之特性及其在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文化表现,以及中国这个文字化的社会之变迁。经由这些讨论可以看到,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事实上都处在中国文字符号系统的组织和制约中。

作者简介

  龚鹏程,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西吉安。曾任报社主笔、书局总编。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百余种,主编图书数百种。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志。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中华道教学院副院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武侠文学会会长、中华历史文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中国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主要著作包括《中国文学史》《文学散步》《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国学入门》《中国诗歌史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论》《龚鹏程述学》等。

图书目录

导 论
符号的思维(一):言
一 对语言的思维
二 词的特点
三 句的形态
四 汉语思与言
符号的思维(二):象
一 视知觉的开发
二 观象、取象、造象
三 立卦象以示意
四 喜象示的传统
五 象开启的文明
符号的思维(三):数
一 数的思维
二 数的传统
三 数的理论
四 用数之法
五 数的困境
符号的思维(四):字
一 真正的文字
二 表意的体系
三 构造的原理
四 发明的历程
五 思想的历史
象的文化符号学
一 立象如何尽意
二 意象如何形成?有何功能?
三 观象:以视知觉济言语之穷
四 追求“象的语 言”
五 由象到境再到境外
第一卷 文字、文学与文人
第一章 中国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
一 何谓“作者”?
二 两种作者观
三 神圣性作者观
四 作者之谓圣:孔子的地位
五 述者之谓明:儒家的性格
六 由述者到作者的转换
七 作者观在汉代的发展
八 作者的世俗化:文吏与文士
九 创作的新传统
十 余论
第二章 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说“文”解“字”
一 诗是艺术最高的发展
二 乐与礼:艺术中心的转换
三 从歌词到文词
四 由曲艺到诗剧
五 由描摹到书写的艺术
六 文字、文学与文化
第三章 文字艺术中的辩证:由张怀瓘书论观察
一 独立的书法评论家
二 笔法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 书法:文字艺术的规范
四 艺术对文字的反抗
五 自然无为的创作观
六 知音冥契的鉴赏论
七 历史关键时期的书论家
第二卷 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化表现
第一章 深察名号:哲学文字学——中国哲学之 主要方法与基本形态
一 专论字义
二 正名之学
三 说文解字
四 深察名号
五 望文生义
六 哲学文字学
第二章 以文字掌握世界:有字天书——中国 宗教(道教)的性质与方法
一 自然创生的天书
二 虚无气化而成文
三 文字为文明之本
四 以文字掌握世界
五 道教信仰的核心
六 道门文字教
第三章 文学的历史学与历史的文学:文史通义——中国史学对历史写作活动的思考
一 知难之叹:不被世人了解的章实斋
二 推原官礼:实斋文史学的基本架构
三 讨论流别:实斋论校雠的主要精神
四 以遵王制:实斋学中的权威依附性
五 述而不作:实斋反历史主义的史观
六 即文是道:书同文以治天下的理想
七 成一家言:言与所以言的复杂关系
八 自号实斋:对实至名归社会之向往
九 文史别论:刘知几《史通》论文史
十 叙述史学:对历史书写活动的思考
十一 文外之言:文字传写外的口说传述
第三卷 文字化的社会及其变迁
第一章 文学崇拜与中国社会:以唐代为例
一 进士登第如跃龙门?
二 进士科受尊崇的原因
三 进士科举与文学崇拜
四 文学崇拜诸现象
五 朝廷对文学崇拜的态度
六 社会对文人的供养
七 由文学到反文学
八 反文学以昌大文学
九 “道/艺”“文/教”之间
十 社会生活的文学化
十一 社会阶层的文士化
十二 文学权威之神秘化
十三 文学社会的形成
第二章 儒学、吏学与文书政治
第三章 文字传统的解构与重建——新文学运动 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第四卷 文化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章 传记小说的新思维
一 传记小说
二 言说系统
三 文的优位
四 虚实之间
五 历史文学
第二章 汉语文化学的历程
一 为抚陈编吊废兴
二 诠言诂字似秋蝇
三 凿光欲借西邻火
四 呼渡难期夜客譍
五 沧海已随人换世
六 鸠鹰相化水成冰
七 老夫尚喜不知闹
八 能说桃花旧武陵
第三章 语言美学的探索
一 语言美的研究
二 对形式的关注
三 探索法的原理
四 文体的本色
五 象征的体系
六 意义与结构
七 抒情的辩证
八 文化的关怀
第四章 语文意义的诠释
一 因言以明道
二 语言的分析
三 理解的迷失
四 客观的考古
五 反省的路途
六 诠释的方法
附 录
德里达哀辞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