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信仰既是活态传承的传统民俗事象,亦是冼夫人精神理念的重要传播媒介;既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亦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代表作。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信仰结构中的“冼夫人”回忆形象既是将粤西南多元分化社群整合成一个地域共同体之基点,是社会想象并表征其集体自我的共享意象;亦是联结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文化纽带,呈现出儒家正统礼仪与粤地风尚习俗交叠共生、互阐互渗的有机文化形态。这种“我们”相互联结的意象是能够陶冶成员性情的象征化了的社会现实,它可将个体具身感知体验的记忆表象内容经由特定的文化意指实践进行跨时空传播,从而把未必相互认识的个体整合进集体,并“活在每一位成员心中”。文章引入文化生态学的“生态壁龛”概念、文化研究的表征理论,吸收新史学的历史再现观点,并立足于“社会—历史—空间”的三维辩证视角,旨在理解特定伦理共同体究竟是如何在制造形象与使用象征的广义审美活动中,不断将历史感融入文化共时态,从而将“我们”的认知、情感与道德能力涵养在活的文化生态壁龛。藉由对冼夫人信仰这一具有深厚历史人文底蕴与地域审美涵义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规范性阐释之径,这部书稿尝试从审美文化蕴意、伦理范导价值与文化生态合理性诸维,探询小传统文化独特的集体无意识葆育机制及其结构转换之能动性方式,以此蕲望可为“非遗”保护实践之历史活化难题提供一面反思的文化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