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杨利慧
序言 /万建中
绪 论
1.研究缘起
2.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3.“文化再生产”相关研究
4.“民俗主义”相关研究
5.旅游人类学的“凝视”研究
6.“表演”相关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7.遗产旅游的相关研究
8.什刹海、胡同游相关研究
9.主要理论视角
10.主要研究方法
11.重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北京旧城保护区: 什刹海的文化变迁
1.1 什刹海的历史发展
1.2 什刹海的民俗文化
1.3 什刹海的胡同文化
1.4 什刹海的旅游发展
小 结
第二章 到胡同去: 文化精英发起什刹海胡同游
2.1 胡同进入摄影师的镜头
2.2 徐勇创办三轮车胡同游
2.3 胡同游进入无序扩张
2.4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实施,胡同游开始特许经营
小 结
第三章 特许经营: 政府的管理叙事
3.1 北京市政府令: 对三轮车胡同游实施特许经营
3.2 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的特许经营过程
3.3 从“48 条”到“58 条”: 特许经营违约计分 标准的规训力
3.4 对车工的培训、考试与监督
3.5 三轮车胡同游的导游词及车工的讲解实践
3.6 其他行政部门对什刹海三轮车胡同游的管理
小 结
第四章 “新骆驼祥子”:车工的服务叙事
4.1 山西来了第一批“新骆驼祥子”
4.2 从 2000 多人到 100 多人: 大浪淘沙的车工队伍
4.3 “后海八爷”品牌崛起
4.4 李三爷的记忆与表演
4.5 “后海小八爷”的品牌轰动与传承
4.6 公司:“后海八爷”胡同游民俗文化的主导生产者
小 结
第五章 “北京人家”与“私宅勿闯”:居民的生活叙事
5.1 摄影师尝试进入胡同内部
5.2 洋人进家:部分家庭成为胡同游接待户
5.3 私宅误闯:对私人空间的保护——界限形成
5.4 前台与后台的分隔与互渗:以柳荫街 2 号为例
5.5 从“奥运人家”到“北京人家”:政治“叠写” 强化旅游空间生产
5.6 空间之争:胡同游线路的缩减与三轮车的“刹车革命”
小 结
第六章 游客凝视:游客的体验叙事
6.1 胡同游游客结构的变化
6.2 国外游客的关注点与体验重点
6.3 国内游客的关注点与体验重点
6.4 什刹海游客体验调查分析
6.5 游客凝视的文本叙事: 基于游记文本的分析
小 结
第七章 “皮影戏”与“冰蹴球”:什刹海的非遗传承创新
7.1 什刹海皮影酒店: 皮影戏的展示、表演、传承、创新基地
7.2 从冰嬉、冰蹴球到冬奥会,什刹海冰场的文化变迁
小 结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