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地域文化国色

国色

国色

定 价:¥198.00

作 者: 郭浩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2622809 出版时间: 2025-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郭浩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中国色彩专家,中国传统色的研究者和推广人,致力于东方色彩美学体系的整理和复建,已出版著作包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讲》《中国传统色》《中国传统色:国民版色卡》《中国传统色:国色山河》《中国传统色:敦煌里的色彩美学》《故宫服饰色彩图典》等,部分著作已经推出日文版、俄文版、韩文版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地的色彩:起源
中国传统色起源与人类生存法则、权力相关。4000年前,玉石色彩美学兴起,《山海经》的“丹粟”和“青雘”是传统色物质源头,《禹贡》记载的五色贡土体现了色彩与国家的联系。正如书中所说:“生存法则决定了色彩世界,我们的色彩世界是从大地起源的。”(P17)
卖点:揭秘传统色起源,融合历史、文化与考古知识,满足读者对传统文化根源的探索欲。
案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研磨朱砂的商代玉石杵臼为例,说明古人对朱砂的使用,展示传统色物质源头的实物证据。
第二章 天空的色彩:夏代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体现其标识色为松石色。《禹贡》中玄色、纁色等贡品色彩与权力等相关,且古人对天空色彩有哲学思考,天空色彩丰富多样。“玄色不是纯粹黑色,而是黑中透红,这是太阳跃出地平线之前、朝霞出来之前、天色放亮之前的天色。”(P23)
卖点:将夏代历史、文物与色彩哲学相结合,呈现独特的色彩文化,引发读者对古人智慧的赞叹。
案例:讲述清代对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的色彩规定,如祭天用青金石色代表天空,体现古人对天空色彩的重视和文化内涵。
第三章 祭祀的色彩:商代
商代玄色代表上天意志,祭祀是重要活动,甲骨文助力发现卜辞色谱,祭天等祭祀活动有色彩编码,体现人与自然、权力的关系。“在商代祭祀系统的编码过程中,祭牲的颜色似乎是既隐秘又显著的一个部分。”(P41)
卖点:通过甲骨文和祭祀文化展现传统色的神秘魅力,满足读者对古代神秘文化的好奇。
案例:以殷墟考古发现的三十五粒色彩缤纷的石子与星象的关系为例,说明祭祀中色彩与天地神明的联系。
第四章 诗礼的色彩:周代
周代以礼制为首要,孔子讲究色彩秩序,《诗经》和《楚辞》展现丰富色彩,诗歌和礼仪成为传统色的人性观念源头,还有多种色谱体现当时色彩应用。“孔子将礼仪看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从商代的祭祀到周代的礼仪,从神性到人性,更侧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是进步。”(P55)
卖点: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和礼仪文化,展现传统色的文化底蕴,提升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审美。
案例:讲述《周礼》中染色匠人的工作和雉翟色谱的形成,展示周代对自然色彩的观察和应用。
第五章 兵戎的色彩:秦代
秦代战争中色彩与权力相关,秦代尚黑但民间色彩受生产力影响,秦俑色谱展示秦军真实色彩,且秦代有独特的战马颜色文化。“统一、规制的服饰色彩,历朝历代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P83)
卖点:纠正对秦代色彩的误解,通过秦俑色彩展示历史真实面貌,引发读者对历史真相的关注。
案例: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色彩为例,说明秦代军队色彩的真实情况,打破常规认知。
第六章 辞书的色彩:汉代
汉代文字色彩在《舆服志》和辞书集中呈现,颜色字词丰富,反映当时物质生活色彩缤纷,体现古人对色彩的细致表达。“表达色彩用数字是西方色彩的工业标准,表达色彩用修辞,甚至有态度是东方色彩的文化符号。”(P91)
卖点:展示汉代文化繁荣下的色彩表达,体现古人智慧,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新视角。
案例:列举《后汉书·舆服志》中绶带的色彩等级,如天子使用赤黄绶,展现汉代宫廷色彩等级制度。
第七章 西域的色彩:魏晋
魏晋时期,西域文化传入,青金石等外来色彩和颜料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色产生影响,丰富了色彩种类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色并非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没有交流和互鉴,文化和文明的生命力就会消减。”(P117)
卖点:展现文化交流对色彩的影响,拓宽读者文化视野,感受多元文化融合之美。
案例:讲述青金石从阿富汗经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在佛教洞窟中用于佛像绘画的故事,展示其传播路径和影响。
第八章 仙佛的色彩:南北朝
南北朝佛教盛行,敦煌洞窟是色彩美学宝库,体现“色与空的美学”,道教色彩观念是“色与灵的美学”,追求简约。“佛教的色彩观念是‘色与空的美学’,我认为道教的色彩观念是‘色与灵的美学’。”“为生命的色彩和自然的色彩找到统一,让生命更有自然的灵性,让心智更加轻灵,这是“色与灵的美学”。”(P131)
卖点:结合宗教文化阐述色彩美学,展示独特的审美观念,引发读者对宗教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案例:以榆林窟水月观音壁画为例,分析其色彩搭配和设色技巧,展示佛教壁画的色彩之美。
第九章 文学的色彩:隋唐
隋唐文学作品中色彩丰富,唐代官阶服色制度严格,女性色彩美学体现在彩妆和时装上,色彩在文学中展现诗意浪漫。“色彩照入文学,文学照入人生,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诗意浪漫。”(P153)
卖点:将色彩与文学、社会制度、女性美学相结合,展现多彩的唐代社会风貌。
案例:讲述白居易因官阶变化而经历的服色改变,如“江州司马青衫湿”,展现唐代官阶服色制度对文人的影响。
第十章 绘画的色彩:宋代
宋代绘画领域,文人审美影响色彩观念,形成概念色彩体系,墨色之简体现文人追求,设色的中国画通过颜料组合运用创造缤纷色彩。“运用墨色来表达五色,称为‘墨分五色’,先有了前面这些话的‘道’,而后才有了‘技’和‘料’。”(P167)“‘墨简’是中国色彩美学的本质,也是中国美学的精髓,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失色处看到茂竹、繁花、碧山、翠岭,虽大朴而自然至美。”(P169)
卖点:解析宋代绘画色彩美学,展示文人审美情趣,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专业知识。
案例:以宋徽宗的绘画为例,分析其对色彩的运用和写实主义风格,以及文人士大夫对绘画色彩的影响。
第十一章 瓷器的色彩:元代
元代瓷器色彩是中国色彩美学结晶,青花瓷的苏麻离青色料来自异域,卵白釉、甜白釉等白釉瓷体现美学追求,祭红、郎红等红釉瓷各具特色。“瓷器的色彩是中国色彩美学的‘王者’,讲述中国色彩美学的首选课题是讲述瓷器色彩美学。”(P180)
卖点:聚焦元代瓷器色彩,展现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满足读者对瓷器文化的兴趣。
案例:展示元代青花瓷的精美图片,讲解其色料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白釉瓷的制作工艺和美学特色。
第十二章 丝绸的色彩:明代
明代丝绸色彩在时尚领域重要,天水碧、海天霞等是流行宫色,红楼色谱体现曹雪芹色彩审美,锦绣工艺的配色对研究中国传统配色法有参考价值。“天水碧、海天霞,这两个‘时兴宫色’的梳理,或许会引发大家去研究、去整理更多的色彩、材质、肌理案例,引发新一轮的新宫色、新流行。”(P201)
卖点:结合明代宫廷时尚和文学名著,展示丝绸色彩魅力,为时尚和文学爱好者提供独特视角。
案例:讲述南唐李煜与天水碧的故事,以及《红楼梦》中宝玉、莺儿等人关于络子配色的对话,展示丝绸色彩与文学、时尚的联系。
第十三章 权贵的色彩:清代
清代权贵色彩体现在建筑彩画和琉璃瓦上,彩画模仿锦纹,琉璃瓦象征权贵,乾隆色谱反映宫廷服饰色彩丰富,权贵色彩还包括异域稀罕色彩。“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P215)
卖点:展示清代权贵色彩文化,体现历史与美学的交融,满足读者对清代文化的好奇。
案例:以故宫为例,介绍其建筑彩画和琉璃瓦的色彩特点,以及乾隆色谱中各种颜色的染色工艺和象征意义。
第十四章 庶民的色彩:传承
庶民建筑色彩以粉墙黛瓦为代表,蓝靛染是庶民常见染色技术,历史文献记录了庶民色彩,传承中国传统色需社会共识。“中国色彩美学的整理和重建——从故纸堆的学术研究,到通识传播,到日常应用,到代代传承,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共识——媒体、学术、品牌、大众的共识。”(P236)“色彩在中国不仅仅是颜色块、颜色值,更是美学的历程、文明的缩影,这是中国色彩美学的基础。”(P237)
卖点:关注庶民色彩文化,展现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案例:展示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建筑图片,讲述《齐民要术》等文献中关于染色技术的记载,体现庶民色彩文化的传承。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