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 汝南 梁國 沛國 陳國 魯國 右豫州 魏郡 鉅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閒 清河 趙國 勃海 右冀州
潁川郡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陽翟禹所都。〔一〕有鈞臺。〔二〕有高氏亭。〔三〕有雍氏城。〔四〕 襄有養陰里。襄城〔五〕有西不羹。〔六〕有氾城。〔七〕有汾丘。〔八〕有魚齒山。〔九〕 昆陽有湛水。〔一0〕 定陵有東不羹。〔一一〕 舞陽邑。 郾 臨潁 潁陽 潁陰〔一二〕有狐宗鄉,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一三〕 許〔一四〕 新汲〔一五〕 衝陵春秋時曰衝。〔一六〕 長社有長葛城。〔一七〕有向鄉。〔一八〕有蜀城,有蜀津。〔一九〕 陽城〔二0〕有嵩高山,〔二一〕洧水、潁水出。〔二二〕有鐵。有負黍聚。〔二三〕 父城有應鄉。〔二四〕 輪氏建初四年置。
〔一〕 汲冢書:「禹都陽城。」古史考曰「鄭厲公入櫟」,即此也。晉地道記曰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
〔二〕 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享」,杜預曰有鈞臺陂。帝王世記云在縣西。
〔三〕 左傳成十七年衛侵鄭,至高氏,杜預曰縣西南。
〔四〕 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齊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
〔五〕 左傳定四年「盟皋鼬」,杜預曰縣東南有城皋亭。
〔六〕 杜預曰有不羹城。
〔七〕 杜預曰在縣南。周襄王所處。
〔八〕 左傳襄十八年楚治兵於汾,杜預曰縣東北有汾丘城。
〔九〕 左傳謂魚陵,杜預曰魚齒山也,在犨縣北。
〔一0〕左傳襄十六年,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阪。
〔一一〕杜預曰縣西北有不羹亭。地道記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一二〕左傳文九年楚伐鄭,師於狼淵,杜預曰縣西有狼陂。獻帝遣御史大夫張音奉皇帝璽綬策書,禪帝位於魏,是文帝繼王位,南巡在潁陰,有司乃為壇於潁陰。庚午,登壇,魏相國華歆跪受璽綬,以進於王。王既受畢,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帝王世記云:「魏文皇帝登禪于曲蠡之繁陽亭,為縣曰繁昌,亦禹貢豫州之域,今許之封內,今潁川繁昌是也。」北征記曰:「城在許之南七十里。東有臺,高七丈,方五十步,臺南有壇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終之壇也。」案北征記云是外黃縣繁昌城,非也。
〔一三〕史記魏哀王五年秦伐魏,走犀首岸門,徐廣曰岸亭。
〔一四〕左傳莊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奔桐丘,杜預曰縣東北有桐丘城。獻帝徙都,改許昌。
〔一五〕左傳文元年衛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杜預曰縣東北有匡城。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杜預曰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一六〕春秋鄭共叔所保,故曰「克段於鄢」。又成十六年晉敗楚於鄢陵。李奇曰:「六國曰安陵。」
〔一七〕左傳隱五年宋伐鄭,圍長葛。縣本名長葛。地道記曰:「社中樹暴長,漢改名。」
〔一八〕左傳襄十一年諸侯師于向,杜預曰在縣東北。
〔一九〕史記曰魏惠王元年韓、趙合軍伐魏蜀澤。
〔二0〕帝王世記曰:「陽城有啟母冢。」
〔二一〕山海經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玄毛詩譜云外方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注云嵩高之北。
〔二二〕晉地道記曰:「潁水出陽乾山。」
〔二三〕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馮敬通賦「遇許由於負黍(山)」也。
〔二四〕杜預曰應國在西南。史記曰客謂周最,以應為秦王太后養地。
汝南郡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戶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一〕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二〕 汝陽 新息〔侯〕國。 北宜春 濦強侯國。 灈陽 期思有蔣鄉,故蔣國。 陽安〔有〕道亭,故國。〔三〕 項〔四〕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五〕 鮦陽侯國。〔六〕 慎陽 慎 新蔡有大呂亭。〔七〕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宜祿永元中復。 朗陵侯國。〔八〕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召陵〔九〕有陘亭。〔一0〕有安陵鄉。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一一〕。 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一二〕 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一三〕。原鹿侯國。〔一四〕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一五〕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一六〕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一七〕有章華臺。〔一八〕
〔一〕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二〕 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地道記有陶丘鄉。詩所謂「汝墳」。
〔三〕 杜預曰在縣南。袁山松書有朔山。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縣置陽安都尉。」
〔四〕 故國,左傳僖十七年魯所滅。地道記曰有公路城,袁術所築。
〔五〕 左傳曰房國,楚靈王所滅。又楚封吳王夫概於棠谿。地道記有吳城。
〔六〕 皇覽曰:「縣有葛陂鄉,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銘曰『楚武王之冢』。民傳言秦、項、赤眉之時欲發之,輒頹壞〔填〕厭,不得發。」
〔七〕 地道記曰故呂侯國。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杜預曰縣東北有櫟亭。
〔八〕 左傳成六年楚拒晉桑隧,杜預曰縣東有桑里亭。
〔九〕 左傳昭十三年楚蔡公與子干、子晳盟于鄧,杜預曰縣西南有鄧城。
〔一0〕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次陘,杜預曰在縣南。蘇秦說韓宣惠王曰:「南有陘山。」
〔一一〕史記无忌說魏安僖王曰:「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博物記曰故安陵君也。
〔一二〕左傳襄四年楚師繁陽,杜預曰鮦陽南有繁陽亭。
〔一三〕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杜預曰褒信縣有白亭。
〔一四〕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一年宋盟鹿上,杜預曰原鹿縣也。
〔一五〕史記曰楚莊王封孫叔敖子,又蒙恬破楚軍。
〔一六〕蘇茂奔垂惠,王劉紆。
〔一七〕夷屬陳,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有乾谿,在縣南。
〔一八〕杜預曰:「章華宮在華容縣城內。」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一〕 睢陽〔二〕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三〕有魚門。〔四〕有陽梁聚。〔五〕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六〕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七〕 蒙〔八〕有蒙澤。〔九〕 穀熟有新城。〔一0〕有邳亭。〔一一〕 衝故屬陳留。 寧陵故屬陳留。〔一二〕有葛鄉,故葛伯國。〔一三〕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一四〕
〔一〕 左傳哀七年築黍丘,杜預曰縣西南有黍丘亭。
〔二〕 北征記曰:「城周三十七里,南臨濊水,凡二十四門。」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
〔三〕 左傳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太宮之椽,為盧門之椽」。昭二十一年敗吳鴻口,杜預曰縣東〔南〕有鴻口亭。地道記曰:「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縣南。」
〔四〕 左傳僖二十二年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五〕 左傳十二年楚伐宋,師楊梁,杜預曰有梁亭。僖二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謂己曰「吾賜汝孟諸之麋」,杜預曰在縣東北。爾雅十藪,宋有孟諸。
〔六〕 左傳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
〔七〕 史記曰高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閒。有陳勝墓。
〔八〕 帝王世記曰有北亳,即景亳,湯所盟處。
〔九〕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僖二年齊侯盟貫,杜預曰縣西北有貰城,貰字與貫字相似。
〔一0〕左傳曰文十四年諸侯會新城。帝王世記有南亳。
〔一一〕古邳國。
〔一二〕左傳成十六年會沙隨,杜預曰縣北有沙隨亭。
〔一三〕(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一四〕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湯冢。左傳宋公子御說奔亳。其西又有微子冢。
沛國秦泗(川)〔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一〕 蕭本國。〔二〕 沛有泗水亭。〔三〕 豐〔四〕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有枌榆亭。〔五〕 酇〔六〕有鄍聚〔七〕。 穀陽 譙〔八〕刺史治。〔九〕 洨有垓下聚。〔一0〕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一一〕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膠)〔滕〕國。〔一二〕 龍亢〔一三〕 向本國。 符離 虹〔一四〕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檀淵聚。〔一五〕
〔一〕 左傳桓十五年會於袲,杜預曰在縣西南。一名犖。
〔二〕 北征記:「城周十四里,南臨汙水。」
〔三〕 亭有高祖碑,班固為文,見固集。地道記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四〕 地道記曰:「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
〔五〕 案:前志注「枌榆社在縣東北十五里」。或鄉名,高祖里社。戴延之西征記曰:「縣西北有漢祖廟,為亭長所處。」
〔六〕 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縣東北有棘亭。襄元年鄭侵宋,取犬丘,杜預曰縣東北有犬丘城。帝王世記曰「曹騰封費亭侯,縣有費亭是也。」
〔七〕 左傳曰「冀為不道,伐鄍三門」,服虔曰鄍,晉別都,杜預曰是虞邑,地處闕,則非此鄍矣。博物記曰:「諸侯會于鄍亭。」
〔八〕 平陽邑,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乾谿在南。
〔九〕 漢官曰去雒陽千二十里。
〔一0〕高祖破項羽也。
〔一一〕史記曰高祖擊黥布於會甀,徐廣曰在縣西。
〔一二〕杜預曰在縣東南。
〔一三〕地道記曰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縣東南。
〔一四〕地道記云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
〔一五〕左傳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里。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一〕 陽夏有固陵聚。〔二〕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三〕 柘新平 扶樂 武平〔四〕 長平故屬汝南。〔五〕有辰亭。〔六〕有赭丘城。
〔一〕 帝王世記曰:「庖犧氏所都,舜後所封。」左傳僖元年會於檉,杜預曰縣西北有檉城。爾雅曰:「丘上有丘曰宛丘。」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博物記曰:「邛地在縣北,防亭在焉。詩曰:『(卬)〔邛〕有旨苕,防有鵲巢。』」
〔二〕 史記高祖五年(楚)〔追〕項籍至固陵,晉灼漢書注云汝南固始縣。
〔三〕 伏滔北征記曰:「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地道記曰:「城南三十里有平城。」
〔四〕 左傳成十六年,諸侯侵陳鳴鹿,杜預曰縣西南有鹿邑。
〔五〕 左傳宋華氏戰于鬼閻,杜預曰縣西北有閻亭。
〔六〕 左傳宣十一年盟辰陵,杜預曰縣東南有辰亭。
魯國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魯國,〔古〕奄國。〔一〕有大庭氏庫。〔二〕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三〕有牛首亭。〔四〕有五父衢。〔五〕 騶本邾國。〔六〕 蕃有南梁水。〔七〕 薛本國,〔八〕六國時曰徐州〔九〕。 卞有盜泉。有郚鄉城。〔一0〕 汶陽〔一一〕
〔一〕 帝王世記曰:「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左傳曰伯禽封少昊之墟。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舍于昌衍,杜預曰縣東南有昌平城。皇覽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內祥舍中,民傳言魯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
〔二〕 杜預曰:「大庭氏,古國名,在城內,魯於其處作庫。」
〔三〕 漢晉春秋曰:「鍾離意相魯,見仲尼廟頹毀,會諸生於廟中,慨然歎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況見聖人廟乎!』遂躬留治之。周觀輿服之在焉,自仲尼以來,莫之開也。意發視之,得古文策書,曰『亂吾書,董仲舒。治吾堂,鍾離意。璧有七,張伯盜一。』意尋案未了。而卒張伯者、治中庭,治地得六璧,上之。意曰:『此有七,何以不遂?』伯懼,探璧懷中。魯咸以為神。」意別傳曰:「意省堂有孔子小車乘,皆朽敗,意自糶俸雇漆膠之直,請魯民治之,及護几席(嗣)〔劍〕履。後得甕中素書,曰『護吾履,鍾離意』。」又禮記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而仲尼墓在魯城門北便之外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蓋一頃,墓墳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塋中異木以百數,魯人莫能識也。皇覽曰:「孔子本無祠堂,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伯魚冢在孔子冢東,與孔子冢併,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案:今墓書孫在祖前,謂此為驕孫祔。
〔四〕 左傳曰桓十四年宋伐鄭,取牛首。
〔五〕 地道記曰在城東。
〔六〕 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薈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城北有孟軻冢焉。」
〔七〕 左傳襄四年戰狐台,杜預曰縣東南有目台亭。
〔八〕 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覽曰:「靖郭君冢在城中東南陬。孟嘗君冢在城中向門東北邊。」
〔九〕 史記曰齊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
〔一0〕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杜預曰縣南有郚鄉城。隱元年盟于蔑,杜預曰蔑,地名,縣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齊圍桃,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墟。
〔一一〕左傳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預曰縣北有曲水亭。地道記「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案:魯桓與杞、莒盟,不往齊地,地道為妄。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一〕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一〕 魏志曰:「建安十七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鉅鹿之廮陶、曲(陽)〔周〕、南和、(廣平之)廣平、任(城),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東西都尉。」
鄴〔一〕有故大河。有滏水。〔二〕有汙水,有汙城。〔三〕有平陽城。〔四〕有武城。有九侯城。〔五〕 繁陽 內黃〔六〕清河水出。有羛陽聚。〔七〕有黃澤。〔八〕 魏元城〔九〕〔五鹿〕墟,故沙鹿,〔一0〕有沙亭。〔一一〕 黎陽〔一二〕 陰安邑。 館陶清淵 平恩 沙侯國。〔一三〕 斥丘有葛。〔一四〕 武安有鐵。〔一五〕 曲梁侯國,〔一六〕故屬廣平。有雞澤。〔一七〕 梁期
〔一〕 帝王世記曰:「縣西南有上司馬,殷太甲常居焉。」魏都賦注曰:「縣西北有鼓山,時時自鳴,鳴則兵。」又交谷水在縣南。案:本傳有西唐山。又鄴北太行山,西北去,亦不知山所極處,亦如東海不知水所窮盡也。
〔二〕 魏都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注云:「水經鄴西北。滏水熱,故名滏口。」
〔三〕 史記曰項羽破秦軍汙水上。
〔四〕 史記曰靳歙別下平陽。
〔五〕 徐廣曰一作「鬼侯」。與文王為紂三公。
〔六〕 左傳襄十九年會于柯,杜預曰縣東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于戲陽,杜預曰縣北有戲陽城。
〔七〕 世祖破五校處。
〔八〕 前志曰在縣西。
〔九〕 左傳成七年會馬陵,杜預曰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史記曰龐涓死處。
〔一0〕左傳:「沙鹿崩。」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鹿。沙,山名也。」
〔一一〕左傳定七年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七年盟于瑣,晉地道記曰縣南有瑣陽城。
〔一二〕左傳定十四年會于牽,杜預曰縣東北有牽城。
〔一三〕魏都賦注曰有龍山。
〔一四〕杜預曰有乾侯。魯昭公所處。
〔一五〕即臺孝威隱于縣山。
〔一六〕左傳宣十五年敗赤狄于曲梁。
〔一七〕左傳襄三年諸侯會雞澤,杜預曰在縣西南。
鉅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廮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一〕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二〕有昔陽亭。〔三〕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糸言糸〉
〔一〕 有廣阿澤。呂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高誘注云廣阿澤也,山海經曰大陸之水。史記紂盈鉅橋之粟。許慎云:「鉅鹿之大橋也。」鉅鹿南有棘原,章邯所軍處。前書曰沙丘臺在縣東北七十里。
〔二〕 杜預曰縣西南有肥累城。古肥國,白狄別種。
〔三〕 左傳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杜預曰沾縣東有昔陽城。(取)〔肥〕故都也。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一〕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二〕有千秋亭、五成陌,〔三〕光武即位於此矣。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四〕濟水所出。〔五〕 平棘有塞。 欒城〔六〕 九門〔七〕 靈壽衛水出。 蒲吾〔八〕井陘 真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一〕 晉地道記有石塞、三公塞。
〔二〕 漢官曰去雒陽一千里。
〔三〕 縣南七里。
〔四〕 在縣西南六十里。
〔五〕 晉地道記有礫塞、中谷塞。
〔六〕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七〕 史記趙武靈王出九門,如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碣石山,戰國策云在縣界。
〔八〕 史記番吾君。杜預曰晉之蒲邑也。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母)〔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一〕 望都〔二〕唐有中人亭,〔三〕有左人鄉。〔四〕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五〕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六〕 廣昌故屬代郡。
〔一〕 杜預曰白狄別種。
〔二〕 左傳晉伐鮮虞及中人,杜預曰縣西北有中人城。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三〕 博物記曰:「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列子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取左人、中人。」
〔四〕 帝王世記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即堯母慶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博物記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
〔五〕 有泉水,干吉得神書。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恒多山阪,名飛狐口。」
〔六〕 晉地道記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出也。」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觀津〔一〕 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二〕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閒。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三〕 安平故屬涿。 南深(國)〔澤〕故屬涿。
〔一〕 本清河下縣。決錄注曰:「孝文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后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葬,起大墳于縣城南,民號曰竇氏青山。」
〔二〕 史記曰,趙武靈王曰:「吾國東有河、薄落之水。」
〔三〕 馮異進豆粥光武。案:志有解犢侯,靈帝封。
河閒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成)〔城〕 鄃 靈和帝永元九年復。〔一〕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二〕
〔一〕 地道記曰有鳴犢河。
〔二〕 太公呂尚困於棘津城,琅邪海曲,非此城也。案:永初元年鄧太后分置廣川王國,後王薨,國除。太后崩,還益清河。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一〕有叢臺。〔二〕 易陽〔三〕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四〕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五〕
〔一〕 張華曰:「趙奢冢在邯鄲西山上,謂之馬服山。」
〔二〕 有洪波臺。
〔三〕 魏都賦曰:「溫泉毖涌而自浪。」注曰:「溫泉在易陽,世以治疾,洗百病。」
〔四〕 史記曰趙成侯,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
〔五〕 晉地道記曰有石門塞、燒梁關。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一〕 武 陽信延光元年復。 脩故屬信都。
〔一〕 有胡蘇亭。胡蘇河之名見爾雅。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校勘記
三四二一頁一0行 有氾城 按:「氾」原訛「汜」,逕改正。
三四二一頁一一行 臨潁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和帝女封臨潁公主,志似脫「邑」字。桓帝時,邊韶為臨潁侯相,蓋公主之子襲封為侯也。
三四二二頁 一行 衝陵 按:前志「衝」作「傿」。
三四二二頁 三行 輪氏 按:前志作「綸氏」。
三四二二頁 三行 建初四年置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志潁川郡有綸氏,疑縣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置」疑「復」之誤。
三四二二頁一五行 高陵山汝水所出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潁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東不羹」,其高陵云云在汝南定陵下,今於此處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頁一六行 是文帝繼王位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下文義,「是」字頗不相屬,疑當作「時」,否則下有「時」字脫去。
三四二三頁 五行 徐廣曰岸亭 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岸門亭」,諸本缺「門」字。今按:史記魏世家裴駰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馬索隱引作「岸門亭」。
三四二三頁 六行 獻帝徙都改許昌 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考獻帝改都許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許縣為許昌縣在魏文帝黃初二年,非獻帝徙都時改名也。注誤。
三四二三頁 七行 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 按:據左傳「齊」當作「鄭」,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頁 九行 克段於鄢 按:「段」原訛「假」,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二行 伐魏蜀澤 按:殿本考證謂魏世家作「濁澤」,六國年表又作「涿澤」。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周本紀無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年鄭敗韓於負黍,時鄭繻公十六年,韓景侯二年也。又按:「伐」原訛「代」,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遇許由於負黍(山) 據集解引惠棟說刪。
三四二四頁 五行 新息〔侯〕國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上當有「侯」字,馬援所封。今據補。按:集解又引馬與龍說,謂光武封朱浮為侯,在馬援前,見浮傳。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濦強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濦」作「濦」,云「濦水出陽城少室山,東入潁」。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有〕道亭故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道」上當有「有」字,各本皆脫,蓋道是國,道亭非國也。按:張說是,今據補。
三四二四頁 七行 安城侯國 按:前志作「安成」。錢大昕謂銚期封安成侯,即此安城也。光武又封劉賜為安成侯。
三四二四頁 八行 慎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索隱、路史引司馬志皆作「滇陽」。前志作「慎陽」,闞駰云合作「滇」。今按:前書師古注謂「慎」字本作「滇」,音真,後誤為「慎」耳。
三四二五頁 一行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摯」當作「{執羊}」。說文「汝南平輿縣有{執羊}亭」,讀若晉。今據改。
三四二五頁 六行 縣有葛陂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葛陂」一作「葛陵」。
三四二五頁 六行 民謂之楚王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汝水注作「楚王琴」,云楚人謂冢曰琴也。
三四二五頁 七行 輒頹壞〔填〕厭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填」字。今據補。
三四二五頁 九行 縣東有桑里亭 按:今杜注云「郎陵縣東南有桑里」,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二行 无忌說魏安僖王 按:「无」原訛「元」,逕改正。
三四二五頁一三行 鮦陽南有繁陽亭 按:今杜注云「繁陽,楚地,在汝南鮦陽縣南」,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 按:下引杜注,「史記」疑「左傳」之誤。杜注見左哀十六年。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褒信縣有白亭 按:左傳哀十六年杜注「褒信縣」下有「西南」二字。
三四二六頁 七行 穀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熟」當作「孰」。
三四二六頁 七行 衝 按:前志作「傿」。
三四二六頁 八行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山陽」下脫「湯」字。薄與亳通,前書臣瓚注「薄,湯所都」是也。今據改。
三四二六頁一四行 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睢陽宋國,不應有邾城門事。此亦錯簡,當在「魯國騶本邾國」下。
三四二六頁一五行 杜預曰有梁亭 按:今杜注云「睢陽縣東有地名揚梁」。
三四二七頁 四行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 按:柳從辰云左傳「殺」作「弒」,無「宋」字。校補謂今案注引左傳文往往有增損字句處,章懷注亦然。「弒」多改「殺」,則有所避忌也。
三四二七頁 八行 (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集解王先謙謂「左傳」二字應作「杜預」,見桓十三年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 九行 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 按:杜注見莊十二年,「薄」作「亳」。
三四二七頁一0行 秦泗(川)〔水〕郡 殿本考證謂「川」何焯校本改「水」。集解引惠棟說,謂「川」當作「水」。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一五行 公丘本(膠)〔滕〕國 據殿本改。按:前志亦云「故滕國」。
三四二七頁一六行 虹 按:汲本作「紅」。前志作「〈工虫〉」,音貢。
三四二八頁 三行 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按:定八年無鄭伐許事,疑有誤。
三四二八頁一七行 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春秋之澶淵,杜云在頓丘縣南,劉昭以杼秋之澶淵當之,非也。
三四二九頁 一行 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張森楷校勘記謂每戶十三四人,戶少口多,毋乃不倫?今按:惠棟補注前引李心傳云,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必有誤。
三四二九頁 六行 (邛)〔邛〕有旨苕 據集解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楚)〔追〕項籍至固陵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晉灼漢書注云 按:「灼」原訛「卿」,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汝南固始縣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淮陽有固始縣,云「汝南」者,非也。
三四二九頁一五行 魯國〔古〕奄國 據殿本補。按:汲本亦脫「古」字,王先謙謂大注「奄國」上缺「古」字,各本皆有。
三四二九頁一六行 六國時曰徐州 按:此「徐」非禹貢徐州之「徐」。司馬貞謂「徐」字從「人」,說文作「〈余阝〉」,並音舒。何焯校本定作「俆」。說詳補注。
三四三0頁 二行 黃帝生於壽丘 按:「生」原訛「主」,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三0頁 七行 亂吾書董仲舒 按:校補謂本書鍾離意傳章懷注引意別傳「亂」作「修」,未詳孰是。
三四三0頁 八行 璧有七 按:此「璧」字及下兩「璧」字原皆訛「壁」,逕改正。
三四三0頁一0行 及護几席(嗣)〔劍〕履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0頁一三行 與孔子冢併 汲本、殿本「併」作「近」。按:併,相並也,作「併」義長。
三四三0頁一四行 宋伐鄭取牛首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左傳之牛首,杜元凱以為鄭邑,劉昭以魯之牛首亭當之,非也。
三四三0頁一六行 劉薈騶山記 按:汲本「薈」作「會」。
三四三一頁 六行 縣南有郚鄉城 按:今杜注作「有郚城」,無「鄉」字。
三四三一頁一0行 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兗州作「縣、邑、公、侯國八十」,以有東郡衛公國也。今豫州汝南郡有宋公國,則此「侯」上亦當有「公」字。今據補。
三四三一頁一二行 鉅鹿之廮陶曲(陽)〔周〕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陽」當作「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三一頁一三行 (廣平之)廣平任(城) 錢大昭謂閩本無「廣平之」三字,據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入鉅鹿,則不得云「廣平之廣平」。今據刪。又集解引馬與龍說,謂謝鍾英云任城屬東平,任縣屬鉅鹿,志衍「城」字。今據刪。
三四三二頁 一行 〔五鹿〕墟故沙鹿 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河水注引郡國志,云「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案前書元后傳云「元城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應脫「五鹿」二字。今據補。
三四三二頁 三行 梁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梁淇」。
三四三二頁一二行 前志曰在縣西 前書地理志魏郡內黃注:「應劭曰,今黃澤在西。」按文「前志」當作「應劭」。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左傳云「盟于沙」,衍「亭」字。杜注云「沙亭在縣東南」,脫「沙亭」二字。今據以刪補。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七年盟于瑣 按:杜注云「瑣即沙也」。
三四三三頁 八行 鄡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郻」,古字通。
三四三三頁一四行 (取)〔肥〕故都也 據殿本改。
三四三四頁一0行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按:汲本、殿本作「在縣西四十里」。集解引惠棟說,謂哀四年,國夏伐晉,取欒,杜預云「欒城在平棘縣西北」。此脫「在平棘」三字。今據補。
三四三四頁一五行 (母)〔毋〕極 據殿本改。按:校補謂作「母」者誤,通典作「無極」,可證。
三四三五頁 四行 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水注引地道記作「馬溺關」,又引中山記,云「人渡馬溺,是山之要害也」。
三四三五頁 五行 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 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三四三五頁 九行 有陽安關 按:「關」原訛「闕」,逕改正。
三四三五頁一二行 阜城故昌城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昌城縣屬信都郡,而勃海郡卻有阜城縣。又引惠棟說,謂宋書州郡志云前漢渤海有阜城縣,續志云故昌城,信都有昌城,未詳孰是。
三四三五頁一四行 南深(國)〔澤〕故屬涿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當作「澤」。案前志,涿郡、中山皆有深澤縣,而涿郡加「南」字,續志有南深澤,無深澤。
三四三六頁 四行 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三年」應作「二年」。
三四三六頁一一行 東武(成)〔城〕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七頁 四行 中丘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故屬常山」。
三四三七頁一一行 高城侯國 按:前志作「高成」。
潁川郡秦置。雒陽東南五百里。十七城,戶二十六萬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三。
陽翟禹所都。〔一〕有鈞臺。〔二〕有高氏亭。〔三〕有雍氏城。〔四〕 襄有養陰里。襄城〔五〕有西不羹。〔六〕有氾城。〔七〕有汾丘。〔八〕有魚齒山。〔九〕 昆陽有湛水。〔一0〕 定陵有東不羹。〔一一〕 舞陽邑。 郾 臨潁 潁陽 潁陰〔一二〕有狐宗鄉,或曰古狐人亭。有岸亭。〔一三〕 許〔一四〕 新汲〔一五〕 衝陵春秋時曰衝。〔一六〕 長社有長葛城。〔一七〕有向鄉。〔一八〕有蜀城,有蜀津。〔一九〕 陽城〔二0〕有嵩高山,〔二一〕洧水、潁水出。〔二二〕有鐵。有負黍聚。〔二三〕 父城有應鄉。〔二四〕 輪氏建初四年置。
〔一〕 汲冢書:「禹都陽城。」古史考曰「鄭厲公入櫟」,即此也。晉地道記曰去雒陽二百八十六里,屬河南。
〔二〕 左傳曰「夏啟有鈞臺之享」,杜預曰有鈞臺陂。帝王世記云在縣西。
〔三〕 左傳成十七年衛侵鄭,至高氏,杜預曰縣西南。
〔四〕 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侵雍梁,杜預曰在縣東北。史記齊湣王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
〔五〕 左傳定四年「盟皋鼬」,杜預曰縣東南有城皋亭。
〔六〕 杜預曰有不羹城。
〔七〕 杜預曰在縣南。周襄王所處。
〔八〕 左傳襄十八年楚治兵於汾,杜預曰縣東北有汾丘城。
〔九〕 左傳謂魚陵,杜預曰魚齒山也,在犨縣北。
〔一0〕左傳襄十六年,楚公子格與晉戰於湛阪。
〔一一〕杜預曰縣西北有不羹亭。地道記曰:「高陵山,汝水所出。」
〔一二〕左傳文九年楚伐鄭,師於狼淵,杜預曰縣西有狼陂。獻帝遣御史大夫張音奉皇帝璽綬策書,禪帝位於魏,是文帝繼王位,南巡在潁陰,有司乃為壇於潁陰。庚午,登壇,魏相國華歆跪受璽綬,以進於王。王既受畢,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帝王世記云:「魏文皇帝登禪于曲蠡之繁陽亭,為縣曰繁昌,亦禹貢豫州之域,今許之封內,今潁川繁昌是也。」北征記曰:「城在許之南七十里。東有臺,高七丈,方五十步,臺南有壇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終之壇也。」案北征記云是外黃縣繁昌城,非也。
〔一三〕史記魏哀王五年秦伐魏,走犀首岸門,徐廣曰岸亭。
〔一四〕左傳莊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奔桐丘,杜預曰縣東北有桐丘城。獻帝徙都,改許昌。
〔一五〕左傳文元年衛孔達侵鄭,伐綿訾及匡,杜預曰縣東北有匡城。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杜預曰縣治曲洧,城臨洧水。
〔一六〕春秋鄭共叔所保,故曰「克段於鄢」。又成十六年晉敗楚於鄢陵。李奇曰:「六國曰安陵。」
〔一七〕左傳隱五年宋伐鄭,圍長葛。縣本名長葛。地道記曰:「社中樹暴長,漢改名。」
〔一八〕左傳襄十一年諸侯師于向,杜預曰在縣東北。
〔一九〕史記曰魏惠王元年韓、趙合軍伐魏蜀澤。
〔二0〕帝王世記曰:「陽城有啟母冢。」
〔二一〕山海經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玄毛詩譜云外方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注云嵩高之北。
〔二二〕晉地道記曰:「潁水出陽乾山。」
〔二三〕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馮敬通賦「遇許由於負黍(山)」也。
〔二四〕杜預曰應國在西南。史記曰客謂周最,以應為秦王太后養地。
汝南郡高帝置。雒陽東南六百五十里。三十七城,戶四十萬四千四百四十八,口二百一十萬七百八十八。
平輿有沈亭,故國,姬姓。〔一〕 新陽侯國。 西平有鐵。有柏亭,故柏國。上蔡本蔡國。 南頓本頓國。 汝陰本胡國。〔二〕 汝陽 新息〔侯〕國。 北宜春 濦強侯國。 灈陽 期思有蔣鄉,故蔣國。 陽安〔有〕道亭,故國。〔三〕 項〔四〕 西華 細陽 安城侯國。有武城亭。 吳房有棠谿亭。〔五〕 鮦陽侯國。〔六〕 慎陽 慎 新蔡有大呂亭。〔七〕 安陽侯國。有江亭,故國,嬴姓。 富波侯國,永元中復。 宜祿永元中復。 朗陵侯國。〔八〕 弋陽侯國。有黃亭,故黃國,嬴姓。 召陵〔九〕有陘亭。〔一0〕有安陵鄉。 征羌侯國。有安陵亭〔一一〕。 思善侯國。 宋公國,周名郪丘,漢改為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有繁陽亭。〔一二〕 褒信侯國。有賴亭,故國〔一三〕。原鹿侯國。〔一四〕 定潁侯國。 固始侯國。故寢也,光武中興更名。有寢丘。〔一五〕 山桑侯國,故屬沛。有下城父聚。有垂惠聚。〔一六〕 城父故屬沛,春秋時曰夷。〔一七〕有章華臺。〔一八〕
〔一〕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二〕 杜預曰縣西北有胡城。地道記有陶丘鄉。詩所謂「汝墳」。
〔三〕 杜預曰在縣南。袁山松書有朔山。魏氏春秋曰:「初平三年,分二縣置陽安都尉。」
〔四〕 故國,左傳僖十七年魯所滅。地道記曰有公路城,袁術所築。
〔五〕 左傳曰房國,楚靈王所滅。又楚封吳王夫概於棠谿。地道記有吳城。
〔六〕 皇覽曰:「縣有葛陂鄉,城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岑。永平中,葛陂城北祝里社下於土中得銅鼎,而銘曰『楚武王之冢』。民傳言秦、項、赤眉之時欲發之,輒頹壞〔填〕厭,不得發。」
〔七〕 地道記曰故呂侯國。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櫟,杜預曰縣東北有櫟亭。
〔八〕 左傳成六年楚拒晉桑隧,杜預曰縣東有桑里亭。
〔九〕 左傳昭十三年楚蔡公與子干、子晳盟于鄧,杜預曰縣西南有鄧城。
〔一0〕左傳僖四年齊伐楚,次陘,杜預曰在縣南。蘇秦說韓宣惠王曰:「南有陘山。」
〔一一〕史記无忌說魏安僖王曰:「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於秦。」博物記曰故安陵君也。
〔一二〕左傳襄四年楚師繁陽,杜預曰鮦陽南有繁陽亭。
〔一三〕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杜預曰褒信縣有白亭。
〔一四〕春秋左氏傳僖二十一年宋盟鹿上,杜預曰原鹿縣也。
〔一五〕史記曰楚莊王封孫叔敖子,又蒙恬破楚軍。
〔一六〕蘇茂奔垂惠,王劉紆。
〔一七〕夷屬陳,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有乾谿,在縣南。
〔一八〕杜預曰:「章華宮在華容縣城內。」
梁國秦碭郡,高帝改。其三縣,元和元年屬。雒陽東南八百五十里。九城,戶八萬三千三百,口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八十三。
下邑〔一〕 睢陽〔二〕本宋國閼伯墟。有盧門亭。〔三〕有魚門。〔四〕有陽梁聚。〔五〕虞有空桐地,有桐地,有桐亭。〔六〕有綸城,少康邑。 碭山出文石。〔七〕 蒙〔八〕有蒙澤。〔九〕 穀熟有新城。〔一0〕有邳亭。〔一一〕 衝故屬陳留。 寧陵故屬陳留。〔一二〕有葛鄉,故葛伯國。〔一三〕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一四〕
〔一〕 左傳哀七年築黍丘,杜預曰縣西南有黍丘亭。
〔二〕 北征記曰:「城周三十七里,南臨濊水,凡二十四門。」地道記曰:「梁孝王築城十二里,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曲。」
〔三〕 左傳桓十四年宋伐鄭,「取太宮之椽,為盧門之椽」。昭二十一年敗吳鴻口,杜預曰縣東〔南〕有鴻口亭。地道記曰:「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縣南。」
〔四〕 左傳僖二十二年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五〕 左傳十二年楚伐宋,師楊梁,杜預曰有梁亭。僖二十八年楚子玉夢河神謂己曰「吾賜汝孟諸之麋」,杜預曰在縣東北。爾雅十藪,宋有孟諸。
〔六〕 左傳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死空桐。
〔七〕 史記曰高祖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閒。有陳勝墓。
〔八〕 帝王世記曰有北亳,即景亳,湯所盟處。
〔九〕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僖二年齊侯盟貫,杜預曰縣西北有貰城,貰字與貫字相似。
〔一0〕左傳曰文十四年諸侯會新城。帝王世記有南亳。
〔一一〕古邳國。
〔一二〕左傳成十六年會沙隨,杜預曰縣北有沙隨亭。
〔一三〕(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一四〕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中有湯冢。左傳宋公子御說奔亳。其西又有微子冢。
沛國秦泗(川)〔水〕郡,高帝改。雒陽東南千二百里。二十一城,戶二十萬四百九十五,口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九十三。
相〔一〕 蕭本國。〔二〕 沛有泗水亭。〔三〕 豐〔四〕西有大澤,高祖斬白蛇於此。有枌榆亭。〔五〕 酇〔六〕有鄍聚〔七〕。 穀陽 譙〔八〕刺史治。〔九〕 洨有垓下聚。〔一0〕 蘄有大澤鄉,陳涉起此。〔一一〕 銍 鄲 建平 臨睢故芒,光武更名。 竹邑侯國,故竹。 公丘本(膠)〔滕〕國。〔一二〕 龍亢〔一三〕 向本國。 符離 虹〔一四〕 太丘 杼秋故屬梁國,有檀淵聚。〔一五〕
〔一〕 左傳桓十五年會於袲,杜預曰在縣西南。一名犖。
〔二〕 北征記:「城周十四里,南臨汙水。」
〔三〕 亭有高祖碑,班固為文,見固集。地道記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四〕 地道記曰:「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里。」
〔五〕 案:前志注「枌榆社在縣東北十五里」。或鄉名,高祖里社。戴延之西征記曰:「縣西北有漢祖廟,為亭長所處。」
〔六〕 左傳昭四年吳伐楚入棘,杜預曰縣東北有棘亭。襄元年鄭侵宋,取犬丘,杜預曰縣東北有犬丘城。帝王世記曰「曹騰封費亭侯,縣有費亭是也。」
〔七〕 左傳曰「冀為不道,伐鄍三門」,服虔曰鄍,晉別都,杜預曰是虞邑,地處闕,則非此鄍矣。博物記曰:「諸侯會于鄍亭。」
〔八〕 平陽邑,左傳僖二十三年楚所取。乾谿在南。
〔九〕 漢官曰去雒陽千二十里。
〔一0〕高祖破項羽也。
〔一一〕史記曰高祖擊黥布於會甀,徐廣曰在縣西。
〔一二〕杜預曰在縣東南。
〔一三〕地道記曰左傳隱二年入向城,在縣東南。
〔一四〕地道記云左傳昭八年「大蒐於紅」。
〔一五〕左傳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陳國高帝置為淮陽,章和二年改。雒陽東南七百里。九城,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陳〔一〕 陽夏有固陵聚。〔二〕 寧平 苦春秋時曰相。有賴鄉。〔三〕 柘新平 扶樂 武平〔四〕 長平故屬汝南。〔五〕有辰亭。〔六〕有赭丘城。
〔一〕 帝王世記曰:「庖犧氏所都,舜後所封。」左傳僖元年會於檉,杜預曰縣西北有檉城。爾雅曰:「丘上有丘曰宛丘。」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博物記曰:「邛地在縣北,防亭在焉。詩曰:『(卬)〔邛〕有旨苕,防有鵲巢。』」
〔二〕 史記高祖五年(楚)〔追〕項籍至固陵,晉灼漢書注云汝南固始縣。
〔三〕 伏滔北征記曰:「有老子廟,廟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曰:「有曲仁里,老子里也。」地道記曰:「城南三十里有平城。」
〔四〕 左傳成十六年,諸侯侵陳鳴鹿,杜預曰縣西南有鹿邑。
〔五〕 左傳宋華氏戰于鬼閻,杜預曰縣西北有閻亭。
〔六〕 左傳宣十一年盟辰陵,杜預曰縣東南有辰亭。
魯國秦薛郡,高后改。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六城,戶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七,口四十一萬一千五百九十。
魯國,〔古〕奄國。〔一〕有大庭氏庫。〔二〕有鐵。有闕里,孔子所居。〔三〕有牛首亭。〔四〕有五父衢。〔五〕 騶本邾國。〔六〕 蕃有南梁水。〔七〕 薛本國,〔八〕六國時曰徐州〔九〕。 卞有盜泉。有郚鄉城。〔一0〕 汶陽〔一一〕
〔一〕 帝王世記曰:「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左傳曰伯禽封少昊之墟。僖二十九年介葛盧舍于昌衍,杜預曰縣東南有昌平城。皇覽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內祥舍中,民傳言魯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
〔二〕 杜預曰:「大庭氏,古國名,在城內,魯於其處作庫。」
〔三〕 漢晉春秋曰:「鍾離意相魯,見仲尼廟頹毀,會諸生於廟中,慨然歎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況見聖人廟乎!』遂躬留治之。周觀輿服之在焉,自仲尼以來,莫之開也。意發視之,得古文策書,曰『亂吾書,董仲舒。治吾堂,鍾離意。璧有七,張伯盜一。』意尋案未了。而卒張伯者、治中庭,治地得六璧,上之。意曰:『此有七,何以不遂?』伯懼,探璧懷中。魯咸以為神。」意別傳曰:「意省堂有孔子小車乘,皆朽敗,意自糶俸雇漆膠之直,請魯民治之,及護几席(嗣)〔劍〕履。後得甕中素書,曰『護吾履,鍾離意』。」又禮記矍相之圃亦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而仲尼墓在魯城門北便之外泗水上,去城一里。葬地蓋一頃,墓墳南北十步,東西十三步,高一丈二尺。墓前有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塋中異木以百數,魯人莫能識也。皇覽曰:「孔子本無祠堂,塋中不生荊棘及刺人草。伯魚冢在孔子冢東,與孔子冢併,大小相望。子思冢在孔子冢南。」案:今墓書孫在祖前,謂此為驕孫祔。
〔四〕 左傳曰桓十四年宋伐鄭,取牛首。
〔五〕 地道記曰在城東。
〔六〕 有騶山,高五里,秦始皇刻石焉。劉薈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左傳文十三年邾遷於繹。郭璞曰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城北有孟軻冢焉。」
〔七〕 左傳襄四年戰狐台,杜預曰縣東南有目台亭。
〔八〕 地道記曰:「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城南二十里山上。」皇覽曰:「靖郭君冢在城中東南陬。孟嘗君冢在城中向門東北邊。」
〔九〕 史記曰齊宣王九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而相王。
〔一0〕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杜預曰縣南有郚鄉城。隱元年盟于蔑,杜預曰蔑,地名,縣南有姑城。襄十七年齊圍桃,杜預曰縣東南有桃墟。
〔一一〕左傳桓十二年盟曲池,杜預曰縣北有曲水亭。地道記「臨淄縣西南門曰曲門,其側有池」。案:魯桓與杞、莒盟,不往齊地,地道為妄。
右豫州刺史部,郡、國六,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魏郡高帝置。雒陽東北七百里。〔一〕十五城,戶十二萬九千三百一十,口六十九萬五千六百六。
〔一〕 魏志曰:「建安十七年,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干,鉅鹿之廮陶、曲(陽)〔周〕、南和、(廣平之)廣平、任(城),趙國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東西都尉。」
鄴〔一〕有故大河。有滏水。〔二〕有汙水,有汙城。〔三〕有平陽城。〔四〕有武城。有九侯城。〔五〕 繁陽 內黃〔六〕清河水出。有羛陽聚。〔七〕有黃澤。〔八〕 魏元城〔九〕〔五鹿〕墟,故沙鹿,〔一0〕有沙亭。〔一一〕 黎陽〔一二〕 陰安邑。 館陶清淵 平恩 沙侯國。〔一三〕 斥丘有葛。〔一四〕 武安有鐵。〔一五〕 曲梁侯國,〔一六〕故屬廣平。有雞澤。〔一七〕 梁期
〔一〕 帝王世記曰:「縣西南有上司馬,殷太甲常居焉。」魏都賦注曰:「縣西北有鼓山,時時自鳴,鳴則兵。」又交谷水在縣南。案:本傳有西唐山。又鄴北太行山,西北去,亦不知山所極處,亦如東海不知水所窮盡也。
〔二〕 魏都賦曰:「北臨漳、滏,則冬夏異沼。」注云:「水經鄴西北。滏水熱,故名滏口。」
〔三〕 史記曰項羽破秦軍汙水上。
〔四〕 史記曰靳歙別下平陽。
〔五〕 徐廣曰一作「鬼侯」。與文王為紂三公。
〔六〕 左傳襄十九年會于柯,杜預曰縣東北有柯城。昭九年荀盈卒于戲陽,杜預曰縣北有戲陽城。
〔七〕 世祖破五校處。
〔八〕 前志曰在縣西。
〔九〕 左傳成七年會馬陵,杜預曰縣東南有地名馬陵。史記曰龐涓死處。
〔一0〕左傳:「沙鹿崩。」穀梁傳曰:「林屬於山曰鹿。沙,山名也。」
〔一一〕左傳定七年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七年盟于瑣,晉地道記曰縣南有瑣陽城。
〔一二〕左傳定十四年會于牽,杜預曰縣東北有牽城。
〔一三〕魏都賦注曰有龍山。
〔一四〕杜預曰有乾侯。魯昭公所處。
〔一五〕即臺孝威隱于縣山。
〔一六〕左傳宣十五年敗赤狄于曲梁。
〔一七〕左傳襄三年諸侯會雞澤,杜預曰在縣西南。
鉅鹿郡秦置。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以其縣屬。雒陽北千一百里。十五城,戶十萬九千五百一十七,口六十萬二千九十六。
廮陶有薄落亭。 鉅鹿故大鹿,有大陸澤。〔一〕 楊氏 鄡 下曲陽有鼓聚,故翟鼓子國。〔二〕有昔陽亭。〔三〕 任 南和 廣平 斥章 廣宗曲周 列人 廣年 平鄉 南〈糸言糸〉
〔一〕 有廣阿澤。呂氏春秋九藪趙之鉅鹿,高誘注云廣阿澤也,山海經曰大陸之水。史記紂盈鉅橋之粟。許慎云:「鉅鹿之大橋也。」鉅鹿南有棘原,章邯所軍處。前書曰沙丘臺在縣東北七十里。
〔二〕 杜預曰縣西南有肥累城。古肥國,白狄別種。
〔三〕 左傳昭十二年晉荀吳入昔陽,杜預曰沾縣東有昔陽城。(取)〔肥〕故都也。
常山國高帝置。建武十三年省真定國,以其縣屬。十三城,戶九萬七千五百,口六十三萬一千一百八十四。
元氏〔一〕 高邑故鄗,光武更名。刺史治。〔二〕有千秋亭、五成陌,〔三〕光武即位於此矣。 都鄉侯國。有鐵。 南行唐有石臼谷。 房子贊皇山,〔四〕濟水所出。〔五〕 平棘有塞。 欒城〔六〕 九門〔七〕 靈壽衛水出。 蒲吾〔八〕井陘 真定 上艾故屬太原。
〔一〕 晉地道記有石塞、三公塞。
〔二〕 漢官曰去雒陽一千里。
〔三〕 縣南七里。
〔四〕 在縣西南六十里。
〔五〕 晉地道記有礫塞、中谷塞。
〔六〕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七〕 史記趙武靈王出九門,如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碣石山,戰國策云在縣界。
〔八〕 史記番吾君。杜預曰晉之蒲邑也。古今注曰:「永平十年,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船也。」
中山國高祖置。雒陽北一千四百里。十三城,戶九萬七千四百一十二,口六十五萬八千一百九十五。
盧奴 北平有鐵。 (母)〔毋〕極 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一〕 望都〔二〕唐有中人亭,〔三〕有左人鄉。〔四〕 安國 安憙本安險,章帝更名。 漢昌本苦陘,章帝更名。 蠡吾侯國,故屬涿。 上曲陽故屬常山。恒山在西北。〔五〕 蒲陰本曲逆,章帝更名。有陽城。〔六〕 廣昌故屬代郡。
〔一〕 杜預曰白狄別種。
〔二〕 左傳晉伐鮮虞及中人,杜預曰縣西北有中人城。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三〕 博物記曰:「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中人在縣西四十里。」列子曰:「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取左人、中人。」
〔四〕 帝王世記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山,即堯母慶都所居,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博物記曰:「左人,唐西北四十里。」
〔五〕 有泉水,干吉得神書。晉地道記:「自縣北行四百二十五里,恒多山阪,名飛狐口。」
〔六〕 晉地道記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出也。」
安平國故信都,高帝置。明帝名樂成,延光元年改。雒陽北二千里。十三城,戶九萬一千四百四十,口六十五萬五千一百一十八。
信都有絳水、呼沱河。 阜城故昌城。 南宮 扶柳 下博 武邑觀津〔一〕 經西有漳水,津名薄落津。〔二〕 堂陽故屬鉅鹿。 武遂故屬河閒。 饒陽故名饒,屬涿。有無蔞亭。〔三〕 安平故屬涿。 南深(國)〔澤〕故屬涿。
〔一〕 本清河下縣。決錄注曰:「孝文竇皇后父隱身漁釣,墜淵而卒。景帝立,后為太后,遣使者更填父所墜淵而葬,起大墳于縣城南,民號曰竇氏青山。」
〔二〕 史記曰,趙武靈王曰:「吾國東有河、薄落之水。」
〔三〕 馮異進豆粥光武。案:志有解犢侯,靈帝封。
河閒國文帝置,世祖省屬信都,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雒陽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戶九萬三千七百五十四,口六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一。
樂成 弓高 易故屬涿。 武垣故屬涿。 中水故屬涿。 鄚故屬涿。高陽故屬涿。有葛城。 文安故屬勃海。 束州故屬勃海。 成平故屬勃海。 東平舒故屬勃海。
清河國高帝置。桓帝建和二年改為甘陵。雒陽北千二百八十里。七城,戶十二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七十六萬四百一十八。
甘陵故厝,安帝更名。 貝丘 東武(成)〔城〕 鄃 靈和帝永元九年復。〔一〕 繹幕 廣川故屬信都。有棘津城。〔二〕
〔一〕 地道記曰有鳴犢河。
〔二〕 太公呂尚困於棘津城,琅邪海曲,非此城也。案:永初元年鄧太后分置廣川王國,後王薨,國除。太后崩,還益清河。
趙國秦邯鄲郡,高帝改名。雒陽北千一百里。五城,戶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九,口十八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邯鄲〔一〕有叢臺。〔二〕 易陽〔三〕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臺。〔四〕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五〕
〔一〕 張華曰:「趙奢冢在邯鄲西山上,謂之馬服山。」
〔二〕 有洪波臺。
〔三〕 魏都賦曰:「溫泉毖涌而自浪。」注曰:「溫泉在易陽,世以治疾,洗百病。」
〔四〕 史記曰趙成侯,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
〔五〕 晉地道記曰有石門塞、燒梁關。
勃海郡高帝置。雒陽北千六百里。八城,戶十三萬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萬六千五百。
南皮 高城侯國。 重合侯國。 浮陽侯國。 東光〔一〕 武 陽信延光元年復。 脩故屬信都。
〔一〕 有胡蘇亭。胡蘇河之名見爾雅。
右冀州刺史部,郡、國九,縣、邑、侯國百。
校勘記
三四二一頁一0行 有氾城 按:「氾」原訛「汜」,逕改正。
三四二一頁一一行 臨潁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和帝女封臨潁公主,志似脫「邑」字。桓帝時,邊韶為臨潁侯相,蓋公主之子襲封為侯也。
三四二二頁 一行 衝陵 按:前志「衝」作「傿」。
三四二二頁 三行 輪氏 按:前志作「綸氏」。
三四二二頁 三行 建初四年置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前志潁川郡有綸氏,疑縣不自建初置也。今按:漢書補注王先謙謂「置」疑「復」之誤。
三四二二頁一五行 高陵山汝水所出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前志,潁川、汝南俱有定陵,此定陵下但云「有東不羹」,其高陵云云在汝南定陵下,今於此處注之,非是。
三四二二頁一六行 是文帝繼王位 按:張森楷校勘記謂案上下文義,「是」字頗不相屬,疑當作「時」,否則下有「時」字脫去。
三四二三頁 五行 徐廣曰岸亭 集解引惠棟說,謂當作「岸門亭」,諸本缺「門」字。今按:史記魏世家裴駰集解引作「岸亭」,小司馬索隱引作「岸門亭」。
三四二三頁 六行 獻帝徙都改許昌 按:集解引周壽昌說,謂考獻帝改都許在建安二年八月,改許縣為許昌縣在魏文帝黃初二年,非獻帝徙都時改名也。注誤。
三四二三頁 七行 成十七年伐(齊)〔鄭〕至曲洧 按:據左傳「齊」當作「鄭」,各本皆未正,今改。
三四二三頁 九行 克段於鄢 按:「段」原訛「假」,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二行 伐魏蜀澤 按:殿本考證謂魏世家作「濁澤」,六國年表又作「涿澤」。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史記曰周敬王十九年鄭伐負黍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按周本紀無此文。年表是周威烈王十九年鄭敗韓於負黍,時鄭繻公十六年,韓景侯二年也。又按:「伐」原訛「代」,逕改正。
三四二三頁一七行 遇許由於負黍(山) 據集解引惠棟說刪。
三四二四頁 五行 新息〔侯〕國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上當有「侯」字,馬援所封。今據補。按:集解又引馬與龍說,謂光武封朱浮為侯,在馬援前,見浮傳。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濦強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說文「濦」作「濦」,云「濦水出陽城少室山,東入潁」。
三四二四頁 六行 〔有〕道亭故國 張森楷校勘記謂「道」上當有「有」字,各本皆脫,蓋道是國,道亭非國也。按:張說是,今據補。
三四二四頁 七行 安城侯國 按:前志作「安成」。錢大昕謂銚期封安成侯,即此安城也。光武又封劉賜為安成侯。
三四二四頁 八行 慎陽 集解引惠棟說,謂索隱、路史引司馬志皆作「滇陽」。前志作「慎陽」,闞駰云合作「滇」。今按:前書師古注謂「慎」字本作「滇」,音真,後誤為「慎」耳。
三四二五頁 一行 有(摯)〔{執羊}〕亭見說文 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摯」當作「{執羊}」。說文「汝南平輿縣有{執羊}亭」,讀若晉。今據改。
三四二五頁 六行 縣有葛陂鄉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葛陂」一作「葛陵」。
三四二五頁 六行 民謂之楚王岑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汝水注作「楚王琴」,云楚人謂冢曰琴也。
三四二五頁 七行 輒頹壞〔填〕厭 集解引惠棟說,謂諸本脫「填」字。今據補。
三四二五頁 九行 縣東有桑里亭 按:今杜注云「郎陵縣東南有桑里」,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二行 无忌說魏安僖王 按:「无」原訛「元」,逕改正。
三四二五頁一三行 鮦陽南有繁陽亭 按:今杜注云「繁陽,楚地,在汝南鮦陽縣南」,不言「亭」。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史記楚封王孫勝白公 按:下引杜注,「史記」疑「左傳」之誤。杜注見左哀十六年。
三四二五頁一四行 褒信縣有白亭 按:左傳哀十六年杜注「褒信縣」下有「西南」二字。
三四二六頁 七行 穀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熟」當作「孰」。
三四二六頁 七行 衝 按:前志作「傿」。
三四二六頁 八行 薄故屬山陽〔湯〕所都 殿本考證齊召南謂案「山陽」下脫「湯」字。薄與亳通,前書臣瓚注「薄,湯所都」是也。今據改。
三四二六頁一四行 邾人懸公冑於魚門 按:殿本考證齊召南謂睢陽宋國,不應有邾城門事。此亦錯簡,當在「魯國騶本邾國」下。
三四二六頁一五行 杜預曰有梁亭 按:今杜注云「睢陽縣東有地名揚梁」。
三四二七頁 四行 左傳宋萬殺宋閔公於蒙澤 按:柳從辰云左傳「殺」作「弒」,無「宋」字。校補謂今案注引左傳文往往有增損字句處,章懷注亦然。「弒」多改「殺」,則有所避忌也。
三四二七頁 八行 (左傳)〔杜預〕曰在縣東北 集解王先謙謂「左傳」二字應作「杜預」,見桓十三年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 九行 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薄城 按:杜注見莊十二年,「薄」作「亳」。
三四二七頁一0行 秦泗(川)〔水〕郡 殿本考證謂「川」何焯校本改「水」。集解引惠棟說,謂「川」當作「水」。今據改。
三四二七頁一五行 公丘本(膠)〔滕〕國 據殿本改。按:前志亦云「故滕國」。
三四二七頁一六行 虹 按:汲本作「紅」。前志作「〈工虫〉」,音貢。
三四二八頁 三行 左傳定八年鄭伐許 按:定八年無鄭伐許事,疑有誤。
三四二八頁一七行 襄二十年盟於澶淵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春秋之澶淵,杜云在頓丘縣南,劉昭以杼秋之澶淵當之,非也。
三四二九頁 一行 戶十一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口百五十四萬七千五百七十二 張森楷校勘記謂每戶十三四人,戶少口多,毋乃不倫?今按:惠棟補注前引李心傳云,西漢戶口至盛之時,率以十戶為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戶口率以十戶為五十二口,此必有誤。
三四二九頁 六行 (邛)〔邛〕有旨苕 據集解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楚)〔追〕項籍至固陵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晉灼漢書注云 按:「灼」原訛「卿」,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二九頁 七行 汝南固始縣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淮陽有固始縣,云「汝南」者,非也。
三四二九頁一五行 魯國〔古〕奄國 據殿本補。按:汲本亦脫「古」字,王先謙謂大注「奄國」上缺「古」字,各本皆有。
三四二九頁一六行 六國時曰徐州 按:此「徐」非禹貢徐州之「徐」。司馬貞謂「徐」字從「人」,說文作「〈余阝〉」,並音舒。何焯校本定作「俆」。說詳補注。
三四三0頁 二行 黃帝生於壽丘 按:「生」原訛「主」,逕據汲本、殿本改正。
三四三0頁 七行 亂吾書董仲舒 按:校補謂本書鍾離意傳章懷注引意別傳「亂」作「修」,未詳孰是。
三四三0頁 八行 璧有七 按:此「璧」字及下兩「璧」字原皆訛「壁」,逕改正。
三四三0頁一0行 及護几席(嗣)〔劍〕履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0頁一三行 與孔子冢併 汲本、殿本「併」作「近」。按:併,相並也,作「併」義長。
三四三0頁一四行 宋伐鄭取牛首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左傳之牛首,杜元凱以為鄭邑,劉昭以魯之牛首亭當之,非也。
三四三0頁一六行 劉薈騶山記 按:汲本「薈」作「會」。
三四三一頁 六行 縣南有郚鄉城 按:今杜注作「有郚城」,無「鄉」字。
三四三一頁一0行 縣邑〔公〕侯國九十九 校補引錢大昭說,謂兗州作「縣、邑、公、侯國八十」,以有東郡衛公國也。今豫州汝南郡有宋公國,則此「侯」上亦當有「公」字。今據補。
三四三一頁一二行 鉅鹿之廮陶曲(陽)〔周〕 集解引馬與龍說,謂「陽」當作「周」,諸本皆誤。今據改。
三四三一頁一三行 (廣平之)廣平任(城) 錢大昭謂閩本無「廣平之」三字,據建武十三年省廣平國入鉅鹿,則不得云「廣平之廣平」。今據刪。又集解引馬與龍說,謂謝鍾英云任城屬東平,任縣屬鉅鹿,志衍「城」字。今據刪。
三四三二頁 一行 〔五鹿〕墟故沙鹿 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河水注引郡國志,云「五鹿墟故沙鹿,有沙亭」。案前書元后傳云「元城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鹿地也」。應脫「五鹿」二字。今據補。
三四三二頁 三行 梁期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史記作「梁淇」。
三四三二頁一二行 前志曰在縣西 前書地理志魏郡內黃注:「應劭曰,今黃澤在西。」按文「前志」當作「應劭」。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盟于沙(亭)杜預曰〔沙亭〕在縣東南 集解引惠棟說,謂左傳云「盟于沙」,衍「亭」字。杜注云「沙亭在縣東南」,脫「沙亭」二字。今據以刪補。
三四三二頁一五行 七年盟于瑣 按:杜注云「瑣即沙也」。
三四三三頁 八行 鄡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前志作「郻」,古字通。
三四三三頁一四行 (取)〔肥〕故都也 據殿本改。
三四三四頁一0行 〔在平棘〕縣西北四十里 按:汲本、殿本作「在縣西四十里」。集解引惠棟說,謂哀四年,國夏伐晉,取欒,杜預云「欒城在平棘縣西北」。此脫「在平棘」三字。今據補。
三四三四頁一五行 (母)〔毋〕極 據殿本改。按:校補謂作「母」者誤,通典作「無極」,可證。
三四三五頁 四行 晉地道記有馬安關 按:集解引惠棟說,謂水經?水注引地道記作「馬溺關」,又引中山記,云「人渡馬溺,是山之要害也」。
三四三五頁 五行 堂關在中人西北百里 按:汲本、殿本「堂」作「唐」。
三四三五頁 九行 有陽安關 按:「關」原訛「闕」,逕改正。
三四三五頁一二行 阜城故昌城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前志昌城縣屬信都郡,而勃海郡卻有阜城縣。又引惠棟說,謂宋書州郡志云前漢渤海有阜城縣,續志云故昌城,信都有昌城,未詳孰是。
三四三五頁一四行 南深(國)〔澤〕故屬涿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國」當作「澤」。案前志,涿郡、中山皆有深澤縣,而涿郡加「南」字,續志有南深澤,無深澤。
三四三六頁 四行 和帝永元(三)〔二〕年復故 據殿本改。按:集解引洪亮吉說,謂「三年」應作「二年」。
三四三六頁一一行 東武(成)〔城〕 據汲本、殿本改。
三四三七頁 四行 中丘 按:集解引錢大昕說,謂當云「故屬常山」。
三四三七頁一一行 高城侯國 按:前志作「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