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匈奴自从文帝四年,西灭月氏,降定楼兰、乌孙诸国,兵威大振,国势愈强,文帝无法制服,只得与之重议和好,谁知不久匈奴又复背约。
先是文帝六年,匈奴冒顿单于身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文帝因见匈奴易了新君,自应再修和亲,遂将宗室之女翁主,嫁于稽粥为阏氏。又遣宦官中行说,保护翁主,随同前往匈奴。文帝因中行说是燕地人,熟习边情,故特遣之。
中行说闻命,心想住在中国,岂不是好,平空要我奉此苦差,到那荒寒地方,好似犯罪充军一样,且又不知何年月日,方得回国,以此心中不愿,推辞数次。文帝不允其请,中行说无法,只得收拾起身,但他因此起了怨毒之心,临行对人说道:“我本不愿入胡,朝廷偏要强迫,我不到彼处便罢,若到彼处,定要设法报仇,从此中国不要想过太平日子。”中行说既去,有人将此语传说于外。当时都以为他不过是个宦官,能有多大本领,酿成边患,因亦不以为意。谁知中行说一到匈奴,便极力奉承老上单于,果然得他宠爱,言听计从,因此又弄得两国兵连祸结,不得平静。
原来匈奴自与中国和亲,每年得了中国供给绸帛、棉絮、酒米等物,比起他所食的乳酪,所衣的毡裘,自然精美得多,遂使匈奴嗜好,逐渐变换。又兼连娶宗室之女,作了阏氏,宫庭中习惯,更容易改同汉人一样。到了老上单于,自少便习用汉物。中行说心恐单于将与汉人同化,于匈奴大不利益,此时竟忘了自己本是汉人,反一心一意为着匈奴,惟恐匈奴将被汉廷制伏,因对老上单于说道:“匈奴全国人众,计算起来,不能抵得中国一郡,所以能称强一方者,皆因平日衣食,与汉人不同,不必仰给于汉。如今单于改变旧俗,嗜好汉物,汉廷只须将全国物件,划出十分之二,供给匈奴,匈奴便当举国归降于汉,此乃危亡之道,愿单于急宜变计。”老上单于闻言大悟,从此便也不重汉物。
此外匈奴中尚有许多侯王贵官,也与单于一样,喜用中国物品,中行说不能一个个去劝他,却想得一法,每当大众聚会之时,中行说便将绸帛所制衣裤,穿在身上,向着草莽荆棘之中,往来奔驰。读者试想绸帛那种轻软,如何禁得木皮棘刺。
不消片刻,中行说跑了回来,众人看他浑身衣服,东破西裂,一条条绸片,一丝丝棉絮,随风飞扬,却似花蝴蝶一般,大家都觉好笑。中行说也不言语,连忙将身上衣服脱下,穿起皮裘毡裳,仍前驰骤一番,回来并不损坏。中行说遂对众说道:“诸君知得此理否?君等日常生活,与汉人不同,汉物虽好,到了此地,并无用处,有何宝贵?”众人听了,一同称善。中行说又不用中国饮食,改从匈奴习惯,人问其故,中行说答道:“汉人食物,甚不便利,且亦不如兽肉乳酪风味之美。”于是匈奴大众,见中行说本是汉人,反从胡俗,便也将汉物看做平常,不见稀罕。
中行说又见匈奴生性愚蠢,不知书记计算,平日所有人口牲畜,不过约计大数,生死出入,漫无稽考。遂又教导单于左右之人,学习书写及计数方法,将人口牲畜,分别门类,设立簿籍,出入登记,详细计算,以备查考。匈奴得了此种学问,无形中竟增许多智识。中国既与匈奴和亲,约为兄弟,每年均遣使者赍持书信及照约应送各种物件,前往匈奴,匈奴亦常有回书并答赠之物。向例汉帝来书,皆用长一尺一寸之木简,上写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中间叙述言语并所赠物品。中行说因教单于做成复书,用长一尺二寸之木简,所有印章及封套,皆较长大,书中措词,异常倨傲,开首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以后也写所答言语及报赠之物。单于见中行说教他与中国争胜,心中甚喜,以为中行说尽忠于己,故皆依言办理。
从来中国所遣使者,到了匈奴地方,见其生活简陋,风俗野蛮,不免心生鄙薄,往往夸张中国文明,讥笑匈奴愚蠢,匈奴中也无人能与之辩论。自从有了中行说,便替匈奴与汉使争辩,汉使偶言匈奴风俗如何野蛮,中行说也说中国习惯种种不好,彼此舌战几交次,汉使竟不能将他难倒。后来中行说觉得厌烦,每遇汉使到来,要想与他辩论,中行说便用言阻住道:“汉使毋得多言,汝但照管自己送来物件,留心检点,品质是否精良,分量是否满足,倘若有粗恶短少等弊,我断不肯轻易放过,且待秋成时候,派遣铁骑践踏汝的田禾,届时勿怪我背约失信。”汉使将言回报文帝。文帝始悔当日不该遣派中行说前往,自贻后患。
中行说又教单于多派侦探,潜入边地,打听虚实,若有机会可乘,便即遣兵前来掳掠。自文帝十一年冬十一月,匈奴始背和约,来侵狄道。掳去人畜颇多,只因初次获了胜利,从此频年寇盗,边境不宁。文帝虽然屡次遣兵防剿,无奈沿边千余里,处处皆可入寇,实属防不胜防。匈奴但侦得某处边备稍疏,便来掳掠,及至汉兵到时,胡骑早已出塞。文帝因为此事,竟弄得无法可想。
此时贾谊已死,却有太子家令晁错,上书言及兵事,文帝甚是嘉纳,赐以玺书褒奖。晁错又上书请募民迁居塞下,并令民纳粟入边,许其拜爵免罪,以资塞下兵食,文帝皆依言施行。
说起晁错,乃颍川人,少时学习刑名,为人生性峭直深刻,由文学出身,官为太常掌故。适值文帝即位,搜求各种经书,只有《尚书》一经,自经秦始皇焚烧之后,灭亡不传,无人知晓。闻有济南人伏生,名胜,秦时官为博士,专习尚书,要想召他入京,无奈伏生已有九十余岁,不能出门。文帝因饬太常遣人前往受业,太常遂命晁错就伏生家中,请其传授。晁错奉命到了济南,往见伏生,偏是伏生老迈龙钟,不但行动需人,连说话都不清楚,似此情景,安能传经?却好伏生有一女,名义娥,少听其父讲学,明习经义,且能通晓其父言语,伏生命其女传言以教晁错。
原来伏生所传《尚书》,亦是不全,只因当日秦始皇禁人藏书,伏生遂将尚书藏入壁中,后来楚汉纷争,天下大乱,伏生避乱外出。及天下已定,书禁大开,伏生回到自己家中,开壁寻书,早已坏烂数十篇,仅余二十九篇,如今便将此二十九篇传与晁错。伏生口讲其义,由其女逐句转授与晁错,偏是济南人与颖川人,言语多有不同,晁错听受一遍,中间不能理会之处,却有十之二三,只得就着己意解说。晁错听伏生讲完,回京复命,便上书文帝,称引书说。文帝命为太子舍人,累迁至太子家令。晁错口才甚好,因此得宠于太子启,太子家中之人,将他起个绰号,号为智囊。此时因见匈奴时为边患,故特上书献计,文帝依言施行。一日,文帝坐在宫中,外间呈进一书。文帝接阅,原来是淳于意之女缇萦,为父上书。未知书中说何言语,且听下回分解。
先是文帝六年,匈奴冒顿单于身死,其子稽粥嗣立,号为老上单于。文帝因见匈奴易了新君,自应再修和亲,遂将宗室之女翁主,嫁于稽粥为阏氏。又遣宦官中行说,保护翁主,随同前往匈奴。文帝因中行说是燕地人,熟习边情,故特遣之。
中行说闻命,心想住在中国,岂不是好,平空要我奉此苦差,到那荒寒地方,好似犯罪充军一样,且又不知何年月日,方得回国,以此心中不愿,推辞数次。文帝不允其请,中行说无法,只得收拾起身,但他因此起了怨毒之心,临行对人说道:“我本不愿入胡,朝廷偏要强迫,我不到彼处便罢,若到彼处,定要设法报仇,从此中国不要想过太平日子。”中行说既去,有人将此语传说于外。当时都以为他不过是个宦官,能有多大本领,酿成边患,因亦不以为意。谁知中行说一到匈奴,便极力奉承老上单于,果然得他宠爱,言听计从,因此又弄得两国兵连祸结,不得平静。
原来匈奴自与中国和亲,每年得了中国供给绸帛、棉絮、酒米等物,比起他所食的乳酪,所衣的毡裘,自然精美得多,遂使匈奴嗜好,逐渐变换。又兼连娶宗室之女,作了阏氏,宫庭中习惯,更容易改同汉人一样。到了老上单于,自少便习用汉物。中行说心恐单于将与汉人同化,于匈奴大不利益,此时竟忘了自己本是汉人,反一心一意为着匈奴,惟恐匈奴将被汉廷制伏,因对老上单于说道:“匈奴全国人众,计算起来,不能抵得中国一郡,所以能称强一方者,皆因平日衣食,与汉人不同,不必仰给于汉。如今单于改变旧俗,嗜好汉物,汉廷只须将全国物件,划出十分之二,供给匈奴,匈奴便当举国归降于汉,此乃危亡之道,愿单于急宜变计。”老上单于闻言大悟,从此便也不重汉物。
此外匈奴中尚有许多侯王贵官,也与单于一样,喜用中国物品,中行说不能一个个去劝他,却想得一法,每当大众聚会之时,中行说便将绸帛所制衣裤,穿在身上,向着草莽荆棘之中,往来奔驰。读者试想绸帛那种轻软,如何禁得木皮棘刺。
不消片刻,中行说跑了回来,众人看他浑身衣服,东破西裂,一条条绸片,一丝丝棉絮,随风飞扬,却似花蝴蝶一般,大家都觉好笑。中行说也不言语,连忙将身上衣服脱下,穿起皮裘毡裳,仍前驰骤一番,回来并不损坏。中行说遂对众说道:“诸君知得此理否?君等日常生活,与汉人不同,汉物虽好,到了此地,并无用处,有何宝贵?”众人听了,一同称善。中行说又不用中国饮食,改从匈奴习惯,人问其故,中行说答道:“汉人食物,甚不便利,且亦不如兽肉乳酪风味之美。”于是匈奴大众,见中行说本是汉人,反从胡俗,便也将汉物看做平常,不见稀罕。
中行说又见匈奴生性愚蠢,不知书记计算,平日所有人口牲畜,不过约计大数,生死出入,漫无稽考。遂又教导单于左右之人,学习书写及计数方法,将人口牲畜,分别门类,设立簿籍,出入登记,详细计算,以备查考。匈奴得了此种学问,无形中竟增许多智识。中国既与匈奴和亲,约为兄弟,每年均遣使者赍持书信及照约应送各种物件,前往匈奴,匈奴亦常有回书并答赠之物。向例汉帝来书,皆用长一尺一寸之木简,上写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中间叙述言语并所赠物品。中行说因教单于做成复书,用长一尺二寸之木简,所有印章及封套,皆较长大,书中措词,异常倨傲,开首写道:“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以后也写所答言语及报赠之物。单于见中行说教他与中国争胜,心中甚喜,以为中行说尽忠于己,故皆依言办理。
从来中国所遣使者,到了匈奴地方,见其生活简陋,风俗野蛮,不免心生鄙薄,往往夸张中国文明,讥笑匈奴愚蠢,匈奴中也无人能与之辩论。自从有了中行说,便替匈奴与汉使争辩,汉使偶言匈奴风俗如何野蛮,中行说也说中国习惯种种不好,彼此舌战几交次,汉使竟不能将他难倒。后来中行说觉得厌烦,每遇汉使到来,要想与他辩论,中行说便用言阻住道:“汉使毋得多言,汝但照管自己送来物件,留心检点,品质是否精良,分量是否满足,倘若有粗恶短少等弊,我断不肯轻易放过,且待秋成时候,派遣铁骑践踏汝的田禾,届时勿怪我背约失信。”汉使将言回报文帝。文帝始悔当日不该遣派中行说前往,自贻后患。
中行说又教单于多派侦探,潜入边地,打听虚实,若有机会可乘,便即遣兵前来掳掠。自文帝十一年冬十一月,匈奴始背和约,来侵狄道。掳去人畜颇多,只因初次获了胜利,从此频年寇盗,边境不宁。文帝虽然屡次遣兵防剿,无奈沿边千余里,处处皆可入寇,实属防不胜防。匈奴但侦得某处边备稍疏,便来掳掠,及至汉兵到时,胡骑早已出塞。文帝因为此事,竟弄得无法可想。
此时贾谊已死,却有太子家令晁错,上书言及兵事,文帝甚是嘉纳,赐以玺书褒奖。晁错又上书请募民迁居塞下,并令民纳粟入边,许其拜爵免罪,以资塞下兵食,文帝皆依言施行。
说起晁错,乃颍川人,少时学习刑名,为人生性峭直深刻,由文学出身,官为太常掌故。适值文帝即位,搜求各种经书,只有《尚书》一经,自经秦始皇焚烧之后,灭亡不传,无人知晓。闻有济南人伏生,名胜,秦时官为博士,专习尚书,要想召他入京,无奈伏生已有九十余岁,不能出门。文帝因饬太常遣人前往受业,太常遂命晁错就伏生家中,请其传授。晁错奉命到了济南,往见伏生,偏是伏生老迈龙钟,不但行动需人,连说话都不清楚,似此情景,安能传经?却好伏生有一女,名义娥,少听其父讲学,明习经义,且能通晓其父言语,伏生命其女传言以教晁错。
原来伏生所传《尚书》,亦是不全,只因当日秦始皇禁人藏书,伏生遂将尚书藏入壁中,后来楚汉纷争,天下大乱,伏生避乱外出。及天下已定,书禁大开,伏生回到自己家中,开壁寻书,早已坏烂数十篇,仅余二十九篇,如今便将此二十九篇传与晁错。伏生口讲其义,由其女逐句转授与晁错,偏是济南人与颖川人,言语多有不同,晁错听受一遍,中间不能理会之处,却有十之二三,只得就着己意解说。晁错听伏生讲完,回京复命,便上书文帝,称引书说。文帝命为太子舍人,累迁至太子家令。晁错口才甚好,因此得宠于太子启,太子家中之人,将他起个绰号,号为智囊。此时因见匈奴时为边患,故特上书献计,文帝依言施行。一日,文帝坐在宫中,外间呈进一书。文帝接阅,原来是淳于意之女缇萦,为父上书。未知书中说何言语,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