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郭解即善相人许负之外孙,其父亦为游侠,文帝时因事被诛。郭解为人短小精悍,少时凶恶无赖,人或稍忤其意,便必设法将其人害死,方始甘心,因此被他杀害之人甚多。但生性却也慷慨,自视性命甚轻,往往将身借与朋友报仇雪恨。
他家中既无甚财产,自己又无职业,遂结识一班无赖,专事打家劫舍,掳掠货物,收藏亡命,为其党羽。偶然安静无事,不去劫掠,便私自铸钱,或发掘坟墓,年未三十,所犯罪案累累,不计其数。
大凡身为盗贼之人,无论老奸巨猾,终有一日破案。况郭解生当文景之世,算是汉朝极盛时代,岂容他任意横行,无恶不作?若在他人,早已被获正法,不知死了几次。偏是郭解,命根牢固,每当犯事发觉,官吏捕拿紧急之时,往往被他逃匿得免。有时即遭拿获下狱,却能设法逃走,或是遇赦放免,也算得有天幸。
及郭解年到三十以后,渐渐积有家财,自己也知悔过,改行为善,自奉俭约,专善替人排难解纷,扶危济困,救人之命,不夸己功,又能以德报怨。但他行为虽变,心肠仍是阴险狠毒,遇有小小仇怨,便记恨在心,暗图报复。又有当地一班少年,仰慕郭解为人,争来归附,探得他心怨之人,事前并不通知郭解,竟设法替他报仇,因此当地人民畏其势力,更不敢与之作对。谁知郭解姊子,一日与人饮酒,倚着郭解之势,强灌人酒,其人愤怒,将其刺死,逃走而去。其姊闻子被杀,自然痛哭,因见凶手未获,便向郭解发怒道:“翁伯一向仗义有名,今竟有人敢杀吾子,凶手又被逃走,如何出得此气?”遂将其子尸身弃在道旁,不肯收葬,意欲借此耻辱郭解,使他代觅仇人。
郭解果然遣人暗地查访,竟被他探得凶手去处。凶手自知郭解消息灵通,万难逃脱,一时急得无计,自向郭解出首,将他杀人情由,据实陈明。郭解听说慨然道:“此乃吾甥无理,汝杀他并无不合。”遂安慰其人使去,自将其甥收葬。当地名人闻知此事,皆敬重郭解之义,因此归附之人日多。
郭解持身恭俭,每出外未尝随带从骑,不敢乘车入其县庭,但他行过之处,人皆避座起立。一日郭解正行之际,忽见旁有一人,箕踞而坐,两眼望着郭解,并不动身。郭解便近前问其姓名。后被郭解之客闻知,深怒其人无礼,欲往杀之。郭解急阻住道:“同居乡里,竟不为人所敬,乃是吾德不修,彼有何罪?”客闻郭解之言,方才止祝读者试想郭解一个细民,出入要人起座,已是奇事。更有郭解之客,因此发怒,欲杀其人,尤觉可异。郭解不听其客报仇,引咎自责,似乎不与计较。谁知他计较之心,比前更深,手段比前更巧,遂乃往见县中尉史,告知其人姓名,并嘱咐道:“此人吾所敬重,请于践更时免其充役。”原来汉时人人皆须充当兵役,一月一换,故名为更。
富人不愿充役,出钱二千,由贫人代之,名曰“践更”。此事本系尉史管理,尉史既受郭解之嘱,不敢不从,每轮到其人践更之时,吏役并不传唤,一连数次,都是如此。其人心中诧异,自向吏役问其缘由,方知乃是郭解令他免役。其人素来轻藐郭解,至是心感其德,想起郭解出行,众人皆避,自己傲然不动,甚是无礼,不想他反以德报怨,自觉惭愧异常,遂肉袒向郭解谢罪。一时少年闻知,皆说郭解行事大异常人,愈加仰慕。
当日河内一带邻近郡国,皆闻郭解之名,人民遇有急难,皆来恳求郭解,替他解免;或彼此结下冤仇,及生出争论,亦请郭解调停和解。郭解不论道里远近,一诺便行,凡可出脱者,无不替他出脱,即使势难挽救,亦必尽己心力,奔走设法,务使请求之人心满意足,然后方敢受其酒食。众人见郭解一腔血性,无不感动,人人死心塌地愿替郭解效力。
一日,忽有洛阳人前来相访,郭解出见,问其来意。其人具述洛阳有两大姓,因事相仇,彼此各图报复,当地贤豪曾经相继出面调处已有十数次,两家始终坚执不听,特远道来请郭解代为和解。郭解慨然允诺,即同来人到得洛阳。他不欲使外人闻知,等到夜间,亲往两姓家中,委曲劝导。两姓久仰郭解之名,只得勉强听从。郭解乃对两姓道:“吾闻洛阳有名诸公,曾经屡次调停,多不见听,今幸足下肯听解言。但解何苦夺他县贤士大夫之权?君可候我去后,仍请当地诸公,再行出头劝解,然后听从,庶可顾全诸公体面。”两姓许之,郭解遂乘夜坐车悄悄回去。
郭解侠名,传播愈远,便有四方亡命避难之人,前来投靠,日多一日,郭解一律收留。自己家财,本非豪富,却肯养活多人,毫无吝惜,后来愈到愈众,不但饮食无从供给,连房屋都难容留。于是当地一班少年,及邻县富豪,见此情形,便想替他出力,各自驾车来到郭解家中,迎取逃人,载归其家养活。
此种举动,本须秘密,大约多在夜半行事,因此每夜郭解门前,必有车十余辆,可见其藏匿逃人之多。读者须知专制时代,人民蜷伏于政府威权之下,困苦颠连,无所告诉,但得一人,能超出政府权力范围之外,缓急足以托命者,便如小儿之投慈母,大旱之望云霓,所以郭解虽是一个无赖小民,竟能号召党羽,包庇犯人,隐然与政府为敌。
此次郭解被徙茂陵,急将逃人处置清楚,收拾行装起行。
临行之时,远近来送之人甚多,争出钱财为赠,郭解共得钱千余万。郭解既入关中,关中贤豪,无论识与不识,争来结交,一见如故。郭解虽然新到异地,声气却也广通。当日轵人杨季主之子为县吏,奉命押送郭解。郭解兄子因此怀恨,于路将他暗杀,并割取首级而去。杨季主闻知,心痛其子,要想复仇,郭解遂遣人回到轵县,并杀季主。季主家族见父子二人皆为郭氏所杀,心中愈加不甘,又料得郭解力不小,地方官都无可奈何,惟有叩阍上书,方得伸冤。于是写成一书,备陈杨季主父子被杀情形,并历诉郭解平日种种罪状,遣人诣阙告发。来人奉命,星夜赶到长安,方才行至阙下,未及上书,忽然背后来了一人,也不交言,赶向前来便是一刀。其人不及防备,被刺要害,立刻倒地而死,凶手早已奔逃不见。
原来郭解探知杨氏有人来京上书,急遣刺客觅便将他刺死。刺客如言往寻上书之人,恰好不先不后,赶至阙下动手。
论起阙下乃是天子居处,何等尊严,如今青天白日,竟有人敢在此地行凶杀人,真是罕见之事,一时哄动多人,都来观看。
长安令赶来验过尸身,确系被人刺杀,凶手当场脱逃,死者又非本地之人,并无家属出头承领,岂不是一桩无头命案?郭解又可逍遥法外。谁知官吏验尸时,却发现一样绝大证据。原来郭解所遣刺客,虽将上书人杀死,匆忙之中,只顾逃得性命,未及收取其书,以致其书落在官吏手中,奏闻武帝。武帝大怒,下诏官吏严拿郭解,务获究办。郭解早已闻信,先期预备脱逃,却将老母妻子安置夏阳,自己独身出走,意欲前往太原,遂向东北而去。一日,郭解行至临晋关,由此出关,渡过黄河,方可前往太原。平常往来之人,到了此关,皆须查明来历,方才放过。郭解犯事逃走,如何得过此关?偏是郭解大有把握,公然来见关吏籍少翁,直言始末。籍少翁与郭解素不相识,却久仰慕其人,如今得见郭解,并感其直言不讳,遂慨然放之出关。
未知郭解此去能否逃脱,且听下回分解。
他家中既无甚财产,自己又无职业,遂结识一班无赖,专事打家劫舍,掳掠货物,收藏亡命,为其党羽。偶然安静无事,不去劫掠,便私自铸钱,或发掘坟墓,年未三十,所犯罪案累累,不计其数。
大凡身为盗贼之人,无论老奸巨猾,终有一日破案。况郭解生当文景之世,算是汉朝极盛时代,岂容他任意横行,无恶不作?若在他人,早已被获正法,不知死了几次。偏是郭解,命根牢固,每当犯事发觉,官吏捕拿紧急之时,往往被他逃匿得免。有时即遭拿获下狱,却能设法逃走,或是遇赦放免,也算得有天幸。
及郭解年到三十以后,渐渐积有家财,自己也知悔过,改行为善,自奉俭约,专善替人排难解纷,扶危济困,救人之命,不夸己功,又能以德报怨。但他行为虽变,心肠仍是阴险狠毒,遇有小小仇怨,便记恨在心,暗图报复。又有当地一班少年,仰慕郭解为人,争来归附,探得他心怨之人,事前并不通知郭解,竟设法替他报仇,因此当地人民畏其势力,更不敢与之作对。谁知郭解姊子,一日与人饮酒,倚着郭解之势,强灌人酒,其人愤怒,将其刺死,逃走而去。其姊闻子被杀,自然痛哭,因见凶手未获,便向郭解发怒道:“翁伯一向仗义有名,今竟有人敢杀吾子,凶手又被逃走,如何出得此气?”遂将其子尸身弃在道旁,不肯收葬,意欲借此耻辱郭解,使他代觅仇人。
郭解果然遣人暗地查访,竟被他探得凶手去处。凶手自知郭解消息灵通,万难逃脱,一时急得无计,自向郭解出首,将他杀人情由,据实陈明。郭解听说慨然道:“此乃吾甥无理,汝杀他并无不合。”遂安慰其人使去,自将其甥收葬。当地名人闻知此事,皆敬重郭解之义,因此归附之人日多。
郭解持身恭俭,每出外未尝随带从骑,不敢乘车入其县庭,但他行过之处,人皆避座起立。一日郭解正行之际,忽见旁有一人,箕踞而坐,两眼望着郭解,并不动身。郭解便近前问其姓名。后被郭解之客闻知,深怒其人无礼,欲往杀之。郭解急阻住道:“同居乡里,竟不为人所敬,乃是吾德不修,彼有何罪?”客闻郭解之言,方才止祝读者试想郭解一个细民,出入要人起座,已是奇事。更有郭解之客,因此发怒,欲杀其人,尤觉可异。郭解不听其客报仇,引咎自责,似乎不与计较。谁知他计较之心,比前更深,手段比前更巧,遂乃往见县中尉史,告知其人姓名,并嘱咐道:“此人吾所敬重,请于践更时免其充役。”原来汉时人人皆须充当兵役,一月一换,故名为更。
富人不愿充役,出钱二千,由贫人代之,名曰“践更”。此事本系尉史管理,尉史既受郭解之嘱,不敢不从,每轮到其人践更之时,吏役并不传唤,一连数次,都是如此。其人心中诧异,自向吏役问其缘由,方知乃是郭解令他免役。其人素来轻藐郭解,至是心感其德,想起郭解出行,众人皆避,自己傲然不动,甚是无礼,不想他反以德报怨,自觉惭愧异常,遂肉袒向郭解谢罪。一时少年闻知,皆说郭解行事大异常人,愈加仰慕。
当日河内一带邻近郡国,皆闻郭解之名,人民遇有急难,皆来恳求郭解,替他解免;或彼此结下冤仇,及生出争论,亦请郭解调停和解。郭解不论道里远近,一诺便行,凡可出脱者,无不替他出脱,即使势难挽救,亦必尽己心力,奔走设法,务使请求之人心满意足,然后方敢受其酒食。众人见郭解一腔血性,无不感动,人人死心塌地愿替郭解效力。
一日,忽有洛阳人前来相访,郭解出见,问其来意。其人具述洛阳有两大姓,因事相仇,彼此各图报复,当地贤豪曾经相继出面调处已有十数次,两家始终坚执不听,特远道来请郭解代为和解。郭解慨然允诺,即同来人到得洛阳。他不欲使外人闻知,等到夜间,亲往两姓家中,委曲劝导。两姓久仰郭解之名,只得勉强听从。郭解乃对两姓道:“吾闻洛阳有名诸公,曾经屡次调停,多不见听,今幸足下肯听解言。但解何苦夺他县贤士大夫之权?君可候我去后,仍请当地诸公,再行出头劝解,然后听从,庶可顾全诸公体面。”两姓许之,郭解遂乘夜坐车悄悄回去。
郭解侠名,传播愈远,便有四方亡命避难之人,前来投靠,日多一日,郭解一律收留。自己家财,本非豪富,却肯养活多人,毫无吝惜,后来愈到愈众,不但饮食无从供给,连房屋都难容留。于是当地一班少年,及邻县富豪,见此情形,便想替他出力,各自驾车来到郭解家中,迎取逃人,载归其家养活。
此种举动,本须秘密,大约多在夜半行事,因此每夜郭解门前,必有车十余辆,可见其藏匿逃人之多。读者须知专制时代,人民蜷伏于政府威权之下,困苦颠连,无所告诉,但得一人,能超出政府权力范围之外,缓急足以托命者,便如小儿之投慈母,大旱之望云霓,所以郭解虽是一个无赖小民,竟能号召党羽,包庇犯人,隐然与政府为敌。
此次郭解被徙茂陵,急将逃人处置清楚,收拾行装起行。
临行之时,远近来送之人甚多,争出钱财为赠,郭解共得钱千余万。郭解既入关中,关中贤豪,无论识与不识,争来结交,一见如故。郭解虽然新到异地,声气却也广通。当日轵人杨季主之子为县吏,奉命押送郭解。郭解兄子因此怀恨,于路将他暗杀,并割取首级而去。杨季主闻知,心痛其子,要想复仇,郭解遂遣人回到轵县,并杀季主。季主家族见父子二人皆为郭氏所杀,心中愈加不甘,又料得郭解力不小,地方官都无可奈何,惟有叩阍上书,方得伸冤。于是写成一书,备陈杨季主父子被杀情形,并历诉郭解平日种种罪状,遣人诣阙告发。来人奉命,星夜赶到长安,方才行至阙下,未及上书,忽然背后来了一人,也不交言,赶向前来便是一刀。其人不及防备,被刺要害,立刻倒地而死,凶手早已奔逃不见。
原来郭解探知杨氏有人来京上书,急遣刺客觅便将他刺死。刺客如言往寻上书之人,恰好不先不后,赶至阙下动手。
论起阙下乃是天子居处,何等尊严,如今青天白日,竟有人敢在此地行凶杀人,真是罕见之事,一时哄动多人,都来观看。
长安令赶来验过尸身,确系被人刺杀,凶手当场脱逃,死者又非本地之人,并无家属出头承领,岂不是一桩无头命案?郭解又可逍遥法外。谁知官吏验尸时,却发现一样绝大证据。原来郭解所遣刺客,虽将上书人杀死,匆忙之中,只顾逃得性命,未及收取其书,以致其书落在官吏手中,奏闻武帝。武帝大怒,下诏官吏严拿郭解,务获究办。郭解早已闻信,先期预备脱逃,却将老母妻子安置夏阳,自己独身出走,意欲前往太原,遂向东北而去。一日,郭解行至临晋关,由此出关,渡过黄河,方可前往太原。平常往来之人,到了此关,皆须查明来历,方才放过。郭解犯事逃走,如何得过此关?偏是郭解大有把握,公然来见关吏籍少翁,直言始末。籍少翁与郭解素不相识,却久仰慕其人,如今得见郭解,并感其直言不讳,遂慨然放之出关。
未知郭解此去能否逃脱,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