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东至临洮府兰州黄河一千一百七十五里,南至西宁镇黄河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西至肃州卫嘉峪关五百七十里,北至亦集乃地一千五百里。自镇治至京师五千四百里,至南京五千三百一十里,至布政司二千六百四十五里。
《禹贡》雍州地。自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汉纪》:月支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破月氏,使昆邪王居之。武帝太和元年,始开置张掖等郡,以断匈奴右臂昭帝以后,与酒泉、武威、敦煌、金城,并称河西五郡。后汉因之。魏、晋仍为张掖等郡。永嘉以后,为张?所据,称前凉。吕光继之为后凉。沮渠蒙逊都张掖,称北凉。后魏以其地属凉州。西魏又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后周复置张掖郡。隋初、郡废。炀帝又改甘州为张掖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甘州。天宝初,亦曰张掖郡。寻没于吐蕃。大中间,始复内属。寻又没于羌戎。宋天圣以后,为西夏所据。蒙古得其地,仍置甘州。至元初,置甘肃路总管府。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此,以控河西诸郡。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等卫。二十六年,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二。今为甘肃镇。
镇河山襟带,扼束羌戎。汉武开河西,遏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使不能解仇合约,为中国患。刘歆言:武帝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羌,裂匈奴之右臂歆又云:孝武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繇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盖其地跨越边塞,保险阻,宜畜牧,自古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也《汉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鬲绝南羌。匈奴地广民稀,水草宜蓄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昭帝时,益置金城郡,所谓河西五郡也。天下多事,群雄恒睥睨于此。更始初,窦融私谓其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求为张掖属国都尉,卒保有五郡,挈以归汉。晋永康二年,张轨以天下方乱,阴有保据河西之志,乃出为凉州刺史。盖祖窦融故智也。遂世有凉土,保境息民,复以兵威慑服西域,雄长一隅几七十年。太元初,苻秦并凉,使梁熙为刺史。十年,关中乱,熙亦图据凉州,会吕光平西域,引兵还至宜禾时光未至敦煌之宜禾县,当是火州之伊吾谷。详见后。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高梧谷口见后火州,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可以坐制。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见哈密卫。度此二?厄,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熙不从。光遂据凉州。后十余年,秃发沮渠以及李?之徒,后先角立,分裂其地,亦皆一再传而后亡。岂非以山川?厄塞,负隅易固哉?北魏主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蓄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隋之末也,李轨窃有其地。唐武德二年,克平之,渐有事于西域。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汉人繇此而羌戎宾服者二百余年。光武以中土初定,未遑外略,闭玉门,谢贡献。明帝时复通西域,耿秉所谓破伊吾、折匈奴左角者也。班氏父子,世修其职,厥功炳焉。于是?敦煌以东,风尘无警。唐初,得河西地。贞观中,地益拓,置四镇。咸亨初,为吐蕃所陷。长寿元年,复收四镇。议者请废之,崔融曰:太宗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割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高宗时,弃四镇不能有,而吐蕃遂张入焉耆之西。今若又弃之,使彼得四镇,必临西域。西域震,则威忄詹南羌。南羌连衡,河西必危矣。乃复守四镇。《唐书·吐蕃传》: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禽李轨,得凉州;破吐谷浑、高昌,开四镇。玄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候警者,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开远门,揭候书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自乾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而安西北庭,犹为唐守。贞元中,始陷于吐蕃。自是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盖河西,强兵足食之本也。武后时,陈子昂言:凉州岁食六万斛,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广粟多,户止三千,胜兵者少,屯田广野,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六典》:甘州十九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取二十万斛。但人力寡乏,未尽垦发。今甘州积粟万计,兵少不足以制贼。若吐蕃大入,则河西何以守?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其后吐蕃入寇,终后世为边患。又《徐邈传》:邈为凉州刺史,修武威、张掖、酒泉盐池,以收敌谷。又开广水田,以足边储。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元置行省于甘肃,而西域诸国悉为附庸。明初,冯胜出兰州、略甘肃,先破元兵于别力笃山,取西凉、至永昌、下甘州。又败元兵于虎剌罕口,进拔肃州。又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次别驾山,抵瓜沙州,分布戍守,扼塞关塞而还。永乐二年,建哈密等卫,领袖诸番,藩篱内地。成化以后,哈密为土鲁蕃残破。嘉靖中,徙其部落于肃州近境,而弃其地于土鲁番。自是西域隔绝,番酋内侮,嘉峪以西,声教不至矣。又西海左右,复巢逋逃;甘凉之间,孔道侵多;庄浪以东,咽喉易梗。论者为羌戎异类,联络犹难。今者南北同种,声息易达,狺狺然伺我四郊,非吾利也。尝考河西水草丰饶,训兵足赋,于屯牧为宜。昔人云:屯修于甘,四郡半给;屯修于甘凉,四郡粗给;屯修于四郡,则内地称苏矣。夫耕屯之政,ぁ牧之设,旧章具在明初,置行太仆寺于都司城内,后皆因之,可勿讲欤?诚安恃欤?
甘州左卫附郭。本匈奴昆邪王地。汉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之义。后汉因之。晋仍为张掖郡。西魏置甘州,取州东甘浚山为名。隋、唐因之,亦曰张掖郡。宋时,西夏改为镇夷郡,寻曰宣化府。元初,仍曰甘州。至元初,改为甘肃路。八年,曰甘州路,寻置行中书省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九年,分置甘州五卫,此为左卫。今卫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
甘州右卫附郭。建置同上。今仍设左右二卫。
甘州中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前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后卫附郭。建置同上。
○张掖废县即今镇治。汉为觻得县,张掖郡治焉。应劭曰:觻得,匈奴王号也。觻,音禄。后汉仍为郡治。晋改曰永平县。后魏因之。后周为张掖郡治。隋大业初,改为张掖县。唐因之,州郡皆治此。元省。刘?句曰:后魏置张掖军,孝文改为张掖郡及县。又《通典》云:张掖县西北有汉张掖郡故城。
屋兰城在镇东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犯屋兰,败去。后汉仍属张掖郡。晋因之。后废。又昭武城,在镇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讳昭,改曰临泽,仍属张掖郡。后废。
氐池城在镇东。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省。隆安五年,沮渠蒙逊自西安举兵,袭段业。至氐池,众逾一万。进逼候坞,业军皆溃,是也。旧《志》:候坞在氐池西,去张掖百里。○西安城,在镇东。后凉吕光置西安郡。晋隆安二年,段业取西安,因城其地。五年,沮渠蒙逊求为西安太守,因举兵击业而代之。又宋元嘉三年,乞伏炽磐遣太子暮末伐河西王蒙逊,攻西安不克,又攻番禾,是也。后魏废。
侯官城在镇北。《后汉志》: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后汉安帝时,张掖属国别领五城。五城,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也。晋废。○祁连城,在镇西北百九十里。《晋志》:永兴中,前凉张祚置汉阳县,以守牧地。张玄靓改为祁连郡。吕光因之。后废。唐开元十六年,吐蕃寇甘州。凉州将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即故城也。胡氏曰:城在祁连山旁。临松城在镇东南。《晋志》:前凉张天锡别置临松郡。太元中,吕光置中田护军,镇临松。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于张掖,至万岁、临松。义熙五年,秃发傉檀遣军伐蒙逊,掠临松千余户。蒙逊因掠南凉之显美以报之。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袭破临松,徙其民五千余户于χ罕。十七年,魏拔姑臧。沮渠无讳起自晋昌,复拔酒泉,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后魏亦为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寻改郡为临松县,以二县并入。后周复省入张掖县。《五代志》:后魏临松县有临松山。显美,见凉州卫。
建康城镇西二百里。前凉张骏置建康郡,属凉州。后梁因之。后魏废。唐嗣圣末,王孝杰置建康军。天宝初,属河西节度使,后废于吐蕃。《名胜志》:高台所西南四十里,有故建康城。蓼泉城在故建康城西百二十里。晋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西凉李歆。歆发兵应之。蒙逊将兵三万,伏于蓼泉。歆觉之,引兵还。蒙逊追破之于鲜支涧,城建康,置戍而还。宋永初二年,歆东袭蒙逊,大败于怀城。勒兵复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唐置守捉城于此。《新唐书》:祁连山北有建康军,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弱水城,在镇西南三百里。西秦乞伏炽磐遣兵破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觅地降,置弱水护军,是也。或云,在西宁卫境。
居延城在镇西北千二百里。汉县,属张掖郡,郡都尉治此。元狩初,又置属国都尉治焉。其东北有居延泽,亦曰居延海。古文以为流沙。太初三年,使路博德筑遮罗障于居延泽上,是也。《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太和三年夏,路博德筑居延。天汉二年夏,诏李陵出遮罗障。陵将兵出居延北千余里。《后汉志》注:郡都尉治居延。永平十六年,耿秉等出张掖居延塞,击北匈奴。安帝时,改置张掖居延属国,别领居延一城。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奏立为西海郡。晋因之,仍领居延一县。后废。后魏正光二年,柔然国乱,其王阿那瑰、婆罗门相继来降。凉州刺史袁翻请并存之,分统其民,修西海故城,以处婆罗门。且曰:西海在酒泉北,去高车所居金山千余里,实北寇往来之冲要。土地沃衍,大宜耕稼。其北即邻大碛,野兽所聚也。魏主从之。所谓西海,即居延矣。《括地志》:汉居延故城,在今张掖县东北千五百三十里。有遮罗障。《通典》居延城,亦曰居延塞。王应麟曰:颜师古谓居延盖匈奴中地名,张掖所置县,以安处所获居延之人而名。其说非也。河西之未入汉也。霍去病欲攻小月氏,则先望居延而济,乃至天山。李陵欲涉单于庭,必先自居延北出,乃至浚稽。则知居延之出匈奴,乃其要路也。汉既全得月氏之地,立为四郡,则居延又为酒泉要路。故筑塞其上,以扼其来。名以遮罗,可见其实也。《通典》既于张掖著居延塞,又于酒泉著遮罗障者,甘州之西,即肃州之东,寇之来路,亘乎两州之间。故障塞之设,亦亘两郡。李陵之军,自遮罗障北出,亦望遮罗障南入。可见寇路出入,无不繇此也。居延塞,即遮罗障。《元志》甘州北一千五百里有汉西海郡居延故城,夏人尝立威福军于此。元至元二十三年,立亦集乃路总管府。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明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是也。
受降城在居延东北,谓之汉受降城。其东近汉五原县界。汉武太初元年,遣因?于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天汉二年,诏李陵出遮罗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望,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又昭帝元凤初,匈奴遣骑屯受降城以备汉。二年,匈奴复遣骑屯受降城。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既遣归,请留居幕南光禄塞,有急,保受降城,是也。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伐柔然,至受降城,无所见,因积粮于城内,置戍而还。因?于,读因于,匈奴中地名也。光禄塞,见榆林镇。石城在居延城北。明正统初,阿鲁台为脱欢所败死。其部落阿台及朵儿只伯窜据亦集乃路,屡犯甘凉。诏边帅任礼进剿,破之于石城。复追破之梧桐林,至黑泉而还。别将赵安等又破之于刀力沟,逐出塞千余里,寇众几尽。梧桐林诸处,俱在今塞外。
○祁连山在镇西南百里。山甚高广,为河西之镇。亦曰天山。今详见名山祁连。
合黎山在镇西北四十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即此山也。《括地志》:合黎山,亦名兰门山。晋隆安五年,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约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又名要涂山。一名羌谷。《广志》云:肃州废会川县东北有合黎山。○人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其山不毛。又东北五里为人祖山谷口,戍守处也。
甘浚山卫西南八十里。山绵亘甚远。距山丹卫三十里,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一名绀峻山。○临松山,在镇南一百里。前凉于此置郡。山岩有神骥足迹,亦谓之马蹄山。《一统志》:马蹄山有临松、青松、丹霞三名。
三木楼山在镇东北塞外。后汉永平十六年,分遣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伐北匈奴。绝幕六百里,击匈奴句林王于三木楼山。建初八年,北匈奴三木楼山部落款五原塞降。盖匈奴保聚处也。
川岩在镇西南三百五十里。宋永初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欲伐西凉,引兵攻西秦浩?,潜师还屯川岩。西凉李歆因东袭蒙逊,进入都渎涧。蒙逊击之于怀城,大败之。怀城,盖在川岩之北、都渎涧之东。○大柳谷,在镇东南百里,与山丹卫接境。曹魏青龙三年,张掖柳谷水溢,宝石负图立于川西,时以为司马氏之谶也。又晋泰始二年,张掖太守焦胜言:氐池县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隋志》张掖县有大柳谷。
○弱水在镇西。《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淮南子》:弱水源出穷石山。曾氏曰:弱水出于穷谷。《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甘州删丹县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其水力不胜芥,然可以皮船渡。环合黎山,东北入居延泽。居延泽,即古流沙云。晋元熙元年,西秦将乞伏孔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大破之。觅地降,拜为弱水护军。其地盖在今西宁镇之西塞外。《括地志》:穷石山在删丹西南七里。此盖兰门山。余详见川渎异同。
张掖水在镇西十里。经合黎山下,弱水入焉。《水经注》:张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一名鲜水,亦谓之合黎水,又名羌谷水。自吐谷浑界流入。《一统志》:张掖河源出摆通川,经祁连山西,出合黎北,流入亦集乃界。河西岸有泉数十处,俱生芦草,饲秣资焉。○黑水,在镇西十三里。即张掖河之别名。或曰,即张掖河之支流也。从卫西南山谷间流经此,有黑河桥跨其上。其下流仍合于张掖河。明正德九年,火鲁番部长之弟真帖木儿,尝羁寓甘州,谓甘州城南黑河可引灌城,因导叛寇满速儿谋犯边云。
沮渠川在镇东南。或曰,即卢水也。《北史》:沮渠蒙逊世居张掖临松卢水。即此川矣。后人因谓之沮渠川。唐武德八年,凉州将安修仁破叛胡睦伽陀于沮渠川,是也。○蒲离侯水,在镇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击匈奴。范明友出张掖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侯水,即此。
居延海在故居延城东北。亦曰居延泽。《志》云:渡张掖河,出合黎峡口,傍河东?Й,屈曲行千五百里,至居延海。《唐书》:居延海,在宁寇军东北。武后垂拱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命,刘敬同等出居延海讨之,同罗、仆固皆败散。宁寇城,见山丹卫。千金渠在镇西。《汉志》注:千金渠西至乐?入泽中,或谓之泺得渠。乐?,见肃州卫。○阳化渠,在镇南六十里。又南十里,有阳化西渠。又有梨园堡渠,在镇南百里。旧《志》云:卫境之渠以数十计,俱有溉田之利。
赤柳涧在镇西南三百三十里,与肃州卫分界处。《通典》:赤柳涧,在肃州东南二百里。○赤泉,在废氐池县北。晋义熙二年,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蒙逊婴城固守,傉檀至赤泉而还。又穷泉,在卫东南。晋义熙六年,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战于穷泉,大败而还。○均石戍在镇东。晋时为张掖西郡分界处。义熙三年,南凉秃发傉檀自姑臧伐沮渠蒙逊。蒙逊与战于均石,大破之,遂克西郡,是也。人祖山口在镇东北四十五里。又镇西南七十里有大小磁窑山,又西南有甘浚山口,俱戍守处。○通远山口,在镇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顺七口。又十里为宣政、阳化、和宁诸口。又十里为大慕化、小慕化及洪水等山口。诸口皆通祁连山,设兵戍守。沙河堡在镇西八十里。又西有甘浚、高台二堡。又小满堡,在沙河堡南。又东南有黑城堡。已上五堡,属甘州左卫,有官军戍守。
长乐堡在镇西北。又卫南有大满、顺化二堡。西北有平源堡。俱属右卫官军戍守。○镇平堡,在镇东南。又镇南有小慕化堡。西有抚夷堡。西北有平川、胭脂共五堡。向俱属甘州中卫,官兵戍守。
柳树堡在镇西北。又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兵戍守。《志》云:古城堡在镇东南四十里。又东四十里为东乐城。又东五十里,即山丹卫云。
板桥堡在镇西北二百里。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嘉靖末,寇尝犯此。督臣王崇古等议移兵于高台所,以便声援,是也。又张钦堡,在镇西南。嘉靖初,官军败土鲁番于此。巩笔驿在镇西南。唐开元十五年,回纥部酋护输,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鋑于此。○仁寿驿,在镇东南十里。又西城驿,在镇西四十里。又西四十里,即沙河堡。又西四十里,即抚夷驿。又西四十里,则高台千户所也。肃州卫镇西五百十里。西至废瓜州五百二十里,北至废亦集乃路五百里,西南至赤斤蒙古卫界五百里。
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武帝太初元年,开置酒泉郡刘?句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后汉及魏晋因之。西凉李?迁都于此。后魏亦为酒泉郡刘?句曰:后魏初,置酒泉军。太和中,改为郡。《通典》亦曰:后魏有酒泉郡。今魏收《志》不载也。隋初,郡废,始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张掖郡。唐复置肃州。天宝初,亦曰酒泉郡。宋没于西夏。元为肃州路。明初,改为肃州卫。今亦设肃州卫。
卫迫临边徼,通道羌戎,河山环带,称为要会《边略》:甘肃边自金城至嘉峪,长一千六百余里,西控西域,南迫羌界,北当要冲。而肃州地居绝塞,孤悬天末,尤为控扼之要。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夫弃?敦煌而事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酒泉废县今卫治。汉福禄县地。《通典》曰:县有古长城,汉遮罗障也。隋初,废酒泉郡,置酒泉县,为肃州治。炀帝初,州县俱省。义宁元年,复置酒泉县。唐武德二年,仍为肃州治。后没于吐蕃。今卫城周八里有奇,门三。
福禄城卫东南五十里。汉县,为酒泉郡治。魏、晋因之。隋亦为福禄县,初属肃州。大业初,属张掖郡。唐改属酒泉郡。刘?句曰:唐福禄县、汉乐涫县地也。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
乐涫城在卫东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前凉张氏分乐涫属建康郡。隆安初,沮渠蒙逊起兵临松。其从兄男成亦聚众数千屯乐涫,进攻建康,推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是也。义熙初,西凉李?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后周废乐涫入福禄县。
玉门城在卫西二百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阚る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名。晋仍属酒泉郡。《五代志》:后魏尝置玉门郡于此。西魏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瓜州民张保据州城应之。晋昌民吕兴亦据郡应保。宇文泰遣史宁至凉州,保遣州主簿令孤整将兵救仲和。整行及玉门,还击保,先克晋昌,进击瓜州。保奔吐谷浑。所谓玉门,即此城也。《唐志》:河西节度使统玉门军,在酒泉郡西二百里,即汉故县城矣。宋白曰:县石门周匝山间,径二十里,众流北入延兴海。唐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进攻玉门军。五代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西渡金河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亦即玉门城矣。
绥弥城在卫西。汉县,属酒泉郡。后汉改曰安弥。魏、晋因之。晋太元十年,吕光自西域还,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胤等拒之于酒泉。光遣将彭晃等与胤战于安弥,破擒之。或讹为安珍县。义熙二年,沮渠蒙逊袭李?于酒泉,至安珍。即安弥也。后魏。废。○延寿城,在卫西南。后汉置县,属酒泉郡。晋因之,后废。又も马城,在卫西。晋置县,属酒泉郡。后废。
会水城在卫东北。汉县,属酒泉郡。阚る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又县有偃水障,为北部都尉治。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后废。
乾齐城在卫西北。乾,音干。汉县,属酒泉郡。有西部障,西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改属?敦煌郡。后废。○沙头城,在卫西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惠帝分属晋昌郡。隆安四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叛,称沙州刺史。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德奔晋昌。蒙逊追破之于沙头,是也。会稽城在玉门故城西。汉沙头县地。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会稽县,属晋昌郡。西凉李?因置会稽郡。后魏因之。《五代志》:会稽郡在汉玉门县界。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地为会稽县。隋开皇中,改为玉门县,以汉玉门县并入焉,属瓜州。唐亦为玉门县,属肃州。贞观中,县废。《通典》:苻坚徙江淮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西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广夏城,今见沙州卫。
凉宁城在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也。晋隆安五年,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魏收《志》:凉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西魏废。○威远城,在卫北。《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又曲尤城,在卫西。卫北又有胭脂城,盖西夏时所置。
威虏城在卫北百二十里。又有天仓墩、毛目等城,皆近塞,接亦集乃城。《志》云:卫东北有白烟墩等城堡,俱嘉靖间筑。又白城子,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元志》:在黑水河西。《五边考》:嘉靖末,嘉峪关属部落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即白城子矣。
金塔寺城卫东北六十里,亦曰金佛堡。嘉靖七年,迁哈密种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魏城及魏里城。又钵和寺,亦在卫北。嘉靖中,以钵和寺境外闲地,给哈密种人寄住,是也。
○崆峒山在卫东南六十里。《括地志》:古西戎地。司马迁谓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指此山也。《九州要记》:近崆峒山顶有魏太祖埒。魏太祖,拓跋?也。○嘉峪山,在卫西六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关。一名玉石山,一名璧玉山。《穆天子传》:天子巡黑水,至璧玉之山。即此。
昆仑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俗呼雪山。《志》云:山有昆仑之体,因以为名。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周穆王西巡,至仑丘,见西王母于此。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云。或谓之小昆仑。○九龙山,在卫南二百里。《通典》:酒泉县有九龙山,是也。又有独登山,《志》云:在废玉门县北。有盐出岩石上,美于海盐。其相近者,又有神雨山。
西候山在卫西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伐匈奴。赵充国出酒泉塞千八百余里,至西候山,是也。亦作候山。○黑山,在卫北。屹立沙漠中,黑水经其下,为北面之形胜。
○讨来河在卫北百里。源出雪山,东流三百里,入于镇夷所之黑河。○沙河,在卫东四十里。源亦出雪山。又清水河,在卫北四十里,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黑水在卫西北十五里。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又南合于白水。《通典》:即《禹贡》之黑水也。出张掖郡西北境之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云。○白水,在卫西南二十里。源出卫北山谷中,黑水流合焉。又有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源亦出卫南山谷中,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镇之西海。
金河在卫西。《高居诲使于阗记》:从甘州而西,始涉沙碛。又西北行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云。唐人有金河戍。
呼蚕水在卫东,亦名福禄水。《汉志》注: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羌谷水,即张掖河也。《寰宇记》:呼蚕水,一名潜水。○榆树泉,在嘉峪关外。嘉靖中,边臣杨博请建墩台于榆树泉,以厚边防,是也。
○嘉峪关在卫西嘉峪山下。山之西,即关口。明初,收河西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八年,甘肃巡抚许进等出嘉峪关,入哈密。土鲁番遁走。正德十六年,土鲁番大掠嘉峪附近诸裔。自嘉靖以后,土鲁番侵扰益甚,嘉峪之防日急。隆庆以后,势始衰息。石关儿口,在嘉峪东。又东有新山口,去卫北八、九十里。
文殊山口在卫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二十余里有硫黄山口。卫东南又相近有寒水石山口、红山口、观音山口,俱卫卒戍守。
土隗口在卫北塞外。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伐回鹘,破肃州。先是,契丹将萧图玉伐回鹘,入甘州。至是,复破肃州,尽俘其民,修土隗口故城以实之。
永宁堡在卫东。又卫南有永安、永清等堡。卫东南有永定盐池等堡。《志》云:盐池堡,在卫东百三十里。亦曰盐池驿,接镇夷千户所。○临水堡,在卫东四十里。亦曰临水驿。又东四十里为河清堡。亦曰河清驿。成化中,罕东番贼尝犯此。又老鹳窠堡,在卫西。嘉靖七年,土鲁番尝犯此。
土儿坝在卫西境。又西为沙子坝。正德中,土鲁番入寇,官军败绩于此。又仙人坝,亦在卫西境,番族所居也。○守乐烽,在卫西南三百四十里。宋白曰:唐肃州与瓜州分界处。马庙在卫东。晋义熙六年,沮渠蒙逊伐西凉,败其世子歆于马庙。盖祭马祖之处,因名。
山丹卫镇东南百八十里。东至永昌卫百九十里,南至番界二百七十里。
汉张掖郡地。东汉末,属西郡。晋因之。后魏仍属西郡。西魏郡废,县属甘州。大业初,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于此。元为山丹州。明初,改置山丹卫。今亦设山丹卫。卫密迩张掖,联属诸城,南隔番戎,北控沙漠。甘肃有事,卫其肘腋地也。哽咽为虞,可无意外之防哉!
○删丹废县即今卫治。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末,改属西郡。晋因之。后魏曰山丹县,仍属西郡。西魏属甘州。大业初,复曰删丹县,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西夏亦为删丹县。元曰山丹州。明初,改州为卫。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日勒城在卫东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分三队入寇。日勒、屋兰、番和皆败去。《汉志》注:县有泽索谷,郡都尉治此。泽,音铎。后汉因之。献帝分置西郡,治日勒县。晋亦为西郡治。《志》云:自姑臧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隆安二年,后凉段业据建康,使沮渠蒙逊攻克西郡。于是,晋昌、敦煌诸郡皆降。后魏改置永宁县,为西郡治。西魏郡废,又改县曰弱水。后周复省县入山丹。○金山废县,在卫东。后周置县,属甘州。寻省。万岁城在卫东南。晋置县,属西郡。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至万岁、临松。此即万岁城也。后废。宋白曰:隋炀帝始并万岁县入删丹。○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番和,今见永昌卫。
宁寇城在卫北。《唐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初曰同城守捉,属删丹县。武后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刘敬同讨破之于居延海,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即守捉城也。天宝二年,改为宁寇军。《通典》:张掖郡北界傍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烽,总三千七十八里。又宁寇军东北,即居延海云。胡氏曰: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
○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既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是也。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又名丹岭。余见凉州卫洪池岭。甘浚山卫西北三十里,连亘于甘州境内。中有三石洞,下有泉。又红寺山,在卫北二十里。其山土色多红。《志》云:卫城北三里有花门山。
葱谷在卫东。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据金山。吕光遣子纂败之于葱谷。胡氏曰:葱谷,在删丹县境内。是也。
○南草湖在卫城南,周回九里。又西草湖,在城西十里,周回七里,与南草湖水皆可灌田。
红盐池在卫北五百里,池产红盐。又居延泽旁亦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
○红寺山口卫北二十五里。《志》云:卫南百余里有静宁山、和宁山、无虞山、宁番山等四口。○石峡口,在卫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今石峡口堡及石峡口驿,俱置于此。又东四十里,即永昌卫之水泉儿驿。
新河堡卫东四十里。正德中,边将张鹏等败寇于新河北山坡,即此。又东四十里,即石峡口堡也。○永兴堡,在卫东南。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卫西南又有洪水山、洪水店等堡。
靖安堡在卫西。成化中,寇尝犯此。官兵御却之。又宁远堡,在卫东二百里。本属永昌卫。隆庆中,改今属。卫境口堡,向俱设军戍守。
赤亭在卫西北。唐开元八年,突厥将暾欲破拔悉密于北庭,还出赤亭,掠凉州羊马。唐兵邀之于删丹,为所败。《唐志》:删丹县有赤亭。
永昌卫在镇东南三百十里。东至凉州卫百五十里,西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
汉张掖、武威二郡地。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置番和郡。后周改置番和镇。隋属凉州。大业中,属张掖郡。唐仍属凉州。宋初,为西凉府地时为西番所据,羁属于宋。景德中,没于西夏。元初,仍属西凉府。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明初,改置永昌卫卫城周七里有奇,门四。今因之。
卫唇齿姑臧,形援张掖,襟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卫其东西孔道也。
○番禾城在卫西。汉置番禾县,属张掖郡,农都尉治此。番,读曰盘。后汉曰番和县。晋仍曰番和,改属武威郡。后凉吕光置番禾郡。后魏因之,亦曰番和郡。西魏末,突厥假道番和袭吐谷浑。隋曰番和县,属凉州。唐复曰番禾,仍属凉州。天宝三载,以山出醴泉,改为天宝县。后废于吐蕃。○彰县城,亦在卫西。魏收《志》:番和郡,领彰县及焉支县。《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彰、焉支五县入番和县。
鸾鸟城在卫西南。汉置鸾鸟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建光初,护羌校尉马贤,自金城、令居追叛羌于鸾鸟。又永康初,段?击破西羌于鸾鸟,是也。晋县废。唐以其地置神鸟、嘉麟二县,属凉州。后没于吐番,县废。刘?句曰:鸾鸟,读曰鹳雀。唐置嘉麟县。此鸾鸟故城。其神鸟县,则鸾鸟县地也。
○金山在卫北二里。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攻后凉临松郡,拔之,屯据金山。又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其将袭乌啼部,大破之。乌啼,盖在金山之西。旧《志》:山本属山丹。《魏氏春秋》云:删丹县金山玄川溢。《五代志》张掖郡删丹县有金山。山盖亘于番和、山丹两县间也。青松山卫南八十里。一名大黄山,一名瑞兽山。一山而连跨数处。又鸾鸟山,在卫西南。汉县以此名。群山连亘,与青松、白岭诸山皆相接。○白岭山,在卫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他处,鸟飞不下。其东与凉州南山相连,亦名雪山。
○水磨川卫西南二十里。一名云川。源出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水势汹激,能转水磨,因名。今城东有三岔河流合焉。又考水河,在卫西南六十里。东北流,入于水磨川。○蹇上口渠,在卫东二十里。源出雪山,经蹇占山口,下流合水磨川,分为九渠。卫境之田藉以灌溉。
恩宿川在卫西。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等伐凉,至河西。遣别将马晖等西出恩宿,邀张天锡走路,期会姑臧。晖等行泽中,值水失期处也。○暖泉,在卫西南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时尝温,东北流入水磨川。《通志》卫东北有白盐池、青盐池。
○水磨川关在卫西二十里。又卫西有白石崖山。卫西南有平羌山、脑儿都山、鸾鸟山。卫南有一颗树山。卫东南有土鲁干山、长城山,凡七口。向俱设卫卒戍守。乐善堡在卫东。又真宁堡,在卫东二十里。真宁驿亦置于此。又东二十里,即凉州卫之沙河堡。○水磨川堡,在卫西四十里。又西五十里为水泉儿堡,有水泉儿驿,接山丹卫界。又高古堡,在卫西八十里。天启中,设守备驻守于此。又有永宁堡,在卫西北六十里。其相近又有官家堡、卫境口堡,俱官军戍守处。苕ワ戍在卫西。旧《志》云:在汉张掖郡番禾县界。晋隆安初,后凉三河大守沮渠麴粥以吕光猜忌,谓其兄罗仇曰:若勒兵向西平,出苕ワ,奋臂一呼,凉州不足定也。义熙七年,南凉秃发傉檀自乐都伐北凉,五道俱进,至番和、苕ワ,掠五千余户而还。九年,沮渠蒙逊自姑臧西如苕ワ,遣兵袭卑和等部,是也。
凉州卫在镇东南五百里。东至靖远卫六百里,东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南至西宁镇三百六十里,北至镇番卫百九十里。
周时为狄地。汉初,为匈奴休屠王地《通典》:秦兴匈奴既失甘泉,使休屠浑邪王居此。刘?句曰:秦时月支戎所据也。甘泉,见西安府泾阳县。武帝太初四年,匈奴休屠王降,置武威郡。后汉因之。魏晋时,凉州并理于此。前凉张轨、后凉吕光,皆据其地吕光改武威太守为凉都尹。北凉沮渠蒙逊亦尝迁都于此。后魏亦曰武威郡,兼置凉州。隋初,郡废,州存。炀帝初,复改州为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凉州景云初,置河西节度治于此。开元中,又置赤水军于城内。天宝初,曰武威郡。广德初,没于吐蕃。咸通四年,收复。旋又荒弃。后唐长兴四年,复来属,置归义军于此。周显德中,凉州复绝于中国。宋初,为西凉府西番所据也。寻没于西夏。元初,仍曰西凉府,寻改西凉州,属永昌路。明初,改置凉州卫,今因之。
卫山川险?厄,土田沃饶。自汉开河西,姑臧常为都会。魏晋建置州镇。张轨以后,恒以一隅之地,争逐于群雄间。魏太武焘灭北凉,敕太子晃曰:姑臧城东西二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五代史》: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汉班固所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是也。西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然则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姑臧废县今卫治。汉置县,为武威郡治。晋因之,又为凉州治。张轨、吕光并都于此。后魏武威郡治林中县。或曰即故姑臧也。西魏仍曰姑臧。隋、唐皆因之。宋没于西夏。元废。《西河旧事》:姑臧城,秦月氏戎所据。匈奴谓之盖臧城,语讹为姑臧也。王隐《晋书》:凉州城有龙形,一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二里,本匈奴所筑。张氏居之,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并旧城为五。《张骏传》:骏于姑臧城南筑五殿。四面各依方色,四时递居之。其中又起谦光殿。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夏门,北曰洪范门,南曰凉风门,东曰青阳门。又东城亦曰讲武城,北城亦曰玄武圃。太元初,苻秦灭凉,改谦光堂曰宣德。十年,吕光据有姑臧,复曰谦光。隆安初,郭?作乱,以二苑之众,烧洪范门,不克,据东苑以叛。三年,吕纂作乱,帅壮士逾北城,攻广夏门。其弟弘率东苑之众,斧洪范门。吕绍将齐从守融明观拒之,不克。纂入自青角门,升谦光殿。绍登紫阁自杀。四年,弘复以东苑之兵作乱,败死。又是年,纂袭北凉,围张掖。南凉秃发傉檀闻之,乘虚袭姑臧。纂弟伟凭北城自固。傉檀置酒朱明门,大飨将士,耀兵青阳门,掠八千余户而去。五年,后秦将姚硕德伐凉,取姑臧。义熙二年,后秦主兴以姑臧授秃发傉檀。征凉州刺史王尚还长安。傉檀逼遣尚。尚出自青阳门。傉檀入自凉风门,大燕群臣于宣德堂。盖姚秦复改谦光曰宣德也。四年,姚兴遣子弼等袭姑臧,不克。弼退据西苑。兴复遣姚显等继进。显至,遣善射者孟钦等挑战于凉风门。傉檀遣将斩之,乃还。六年,姑臧入于沮渠蒙逊。八年,蒙逊自张掖徙姑臧。宋元嘉十六年,北凉为后魏所灭。《敦煌杂录》:姑臧城内有沮渠蒙逊所造七级木浮图,因名七级城。又檀道鸾筑土为城,若盘龙状,四隅有头尾两翅,一名鸟城也。《新唐书》: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旧城匈奴所筑。张氏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其东西箱城,亦曰东西苑城。至德二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作乱,杀节度使周泌。武威七城,胡据其五。度支判官崔称等以二城坚守,讨平之。广德初,为吐蕃所陷。咸通四年,沙州防御使张义潮收复凉州。寻为西番所据。后唐长兴四年,凉州内附。周显德二年,复没于西番。宋初,亦为羁属地。至道二年,丁惟清知西凉府,言凉州周回二千里,东界原州,南界雪山、吐谷浑、兰州,西界甘州,北界吐蕃,州城周四十五里。又有融明观,亦前凉所建,在广夏门内,是也。夏人仍为西凉府治。元为西凉州治。《志》云:今卫城周十一里有奇,门四。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武威城在卫西北。汉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晋省入姑臧。《续汉志》注:姑臧东南有汉?阴县故城。今见靖远卫。
休屠城在卫东北。汉县,属武威郡。因故休屠王城以名。《汉志》注:县有熊水障,武威都尉治。又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太初三年,伐大宛,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是也。后汉仍属武威郡。晋县废。隆安初,后凉张捷等招集戎夏三千人,反于休屠,以应郭?,即此。《水经注》:姑臧城西有马城。东城,即汉休屠故县。
显美城在卫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击卢水叛胡于显美,破平之。晋仍属武威郡。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傉檀攻后凉昌松太守孟?于显美,即此。后周废入姑臧县。○宜盛城,在卫西。魏收《志》:凉州武安郡领宜盛一县。《隋志》注:后魏置武安郡,治襄武县。并西魏废。
武兴城在卫西北。晋永宁中,张轨以秦、雍移人置武兴郡。魏收《志》:武兴郡领晏然、马城、休屠三县。王莽时,改休屠为晏然。张轨盖析休屠置晏然、马城二县也。晋隆安三年,后秦姚硕德攻后凉吕隆于姑臧,以降将姜纪为武威太守,屯据晏然,即武兴矣。西魏时,郡县俱废。唐武德八年,凉州叛寇睦伽伦寇武兴,即故城也。
石头城在卫东。晋大宁初,刘曜军河上,声言攻凉州。张茂屯石头以拒之。胡氏曰:石头在姑臧城东。《志》云:卫西南八十五里有石头山。○清塞城,在卫东南。晋太元初,苻秦将梁熙、苟苌等伐凉。凉将马建退屯清塞。既而苌等败凉,常据兵于洪池,遂入清塞。清塞,盖与洪池岭相近。又金昌城,在卫南。晋太元初,秦将苟苌等入清塞,败凉兵于赤岸。张天锡自金昌城出战,败还姑臧。胡氏曰:金昌城,在赤岸西北。白亭城在卫西北五百里。唐白亭军也。武后长安初,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先是,州境广轮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开元中,亦曰白亭守捉城。和戎城,今甘州东南古浪所也。
大斗城在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钦二年,吐谷浑叛。魏通使于齐。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是也。《通典》: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盖改赤水为大斗,因移军于城内,仍存旧名也。
交城在卫西二百里。亦曰交城守捉。又卫南二百里有乌城守捉。俱唐开元中置,属河西节度使。或谓之张掖守捉城。《一统志》:卫东北三十里有永昌城,元永昌路本治于此。
○天梯山卫南八十里。山路崎岖,层折而上,因名。晋大兴二年,京兆人刘弘客居凉州天梯山,以妖术惑众处也。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后以虚妄获罪,是也。○臧南山,在卫西南百二十里。上多积雪,亦名雪山。《一统志》:姑臧界有第五山,清泉茂林,悬崖石室,自昔为隐士所居。又西山,在卫西二十里。中有莲花峰,甚高耸。
大斗拔谷山卫西二百里,山甚高?。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自张掖东还。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士多冻馁死者。唐武德初,西突厥阙度设为李轨所败,窜于达斗拔谷,寻为轨所灭。贞观八年,李靖讨吐谷浑还,上遣使劳军于大斗拔谷。又开元十四年,吐蕃自大斗谷攻甘州,焚掠而去,是也。亦作达斗拔谷云。
石驴山在卫西南。《志》云:在姑臧西南长宁川之西北。张?讨曹祛于晋昌,自姑臧西逾石驴。又秃发傉檀为沮渠蒙逊所败,其将折掘奇镇据石驴以叛,是也。长宁川,见西宁镇长宁谷。
洪池岭在卫东南,凉州之大山也。晋太元初,苻秦梁熙等伐凉。张天锡遣将常据军于洪池,为秦所败。隆安二年,羌酋梁饥攻后凉西平。秃发乌孤欲救之。左司马赵振曰:吕氏尚强,洪池以北,未可冀也。岭南五郡,庶几可取。乌孤击饥,大破之,遂取岭南五郡。岭,即洪池岭。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皆在洪池岭南也。《唐志》:凉州有洪池府。又姑臧有二岭:南曰洪池岭,西曰删丹岭。后凉杨颖谏吕纂曰: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是也。自删丹岭以西,谓之岭西。张氏以后,西郡、张掖、酒泉、建康、晋昌,皆谓之岭西地云。
可落?亥在卫东南。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败之于可落?亥。《志》云:山无草木,曰?亥。○高越原,在卫西北塞外。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出凉州,与突厥相拒于高越原,却之。
○白亭海在卫东北。卫西南有五涧谷水流入。以水色洁白,故名。一名小阔端海子。《高居诲使于阗记》:自灵州过黄河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树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牙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渡白亭海,乃至凉州。盖自灵州西,出凉州,白亭海为必经之道。
潴野泽在卫东北三百里。一名都野泽,亦曰休屠泽,又名凉泽。《禹贡》:原隰底绩,至于猪野。是也。《汉志》注:休屠泽,在武威县东北。古文以为猪野。其上承武始泽。晋元兴初,秃发傉檀攻后凉,至昌松,徙凉泽段冢民五百余户而还。段冢,其地与凉泽盖相近。○武始泽,在卫西。亦曰武始大泽。晋永和十一年,凉张祚之乱,宋琨起兵武始大泽以攻姑臧,是也。
五涧在卫东。《水经注》:五涧水,出姑臧城东,西北流,注于马城河。晋义熙二年,姚兴以姑臧授秃发傉檀。傉檀军于五涧,遂入姑臧,是也。又有五涧,在洪池岭南。宋永初二年,沮渠蒙逊遣沮渠鄯善伐西秦,败于五涧。既又遣沮渠成都耀兵岭南,遂屯五涧,为西秦将出连虔所败。○赤弥干川,在卫西五十里,与卫东南百五十里之黄羊川,俱分流灌田,民资其利。
三岔沟在卫东南。成化中,土达满四作乱。四,本名俊。明初,徙降部于边地。俊居凉州三岔沟,谓之满家营。至是据石城作乱,官军讨平之。石城,见固原州。○灵泉池,在卫治南。后凉吕光尝晏群臣于此。又有红泉,《一统志》:在卫东五十里,水色微红。○甘泉关在卫西。《唐志》:凉州有甘泉关。杂木口关,在卫东三十里。又卫西南有俺公山,卫南有倘哥儿山、东山、乾沟山,卫东南有黄羊川、下古城等口。向俱设卫卒戍守。○白雅孤口,在卫北。明朝正统中,王骥讨叛寇,使赵安繇凉州逾白雅孤口,北抵赤林、铁门诸关为犄角。盖其地皆近塞外。赤岸戍在卫南。晋太元初,秦苟苌等败凉兵于洪池,入清塞。张天锡使其将赵充哲拒战于赤岸,败死。天锡出金昌城自战。城内又叛,天锡奔还姑臧。胡氏曰:赤岸在χ罕。按:自清塞至姑臧,皆在百里内外,χ罕去姑臧远矣。○胡?亢戍,在卫西。晋隆安五年,秃发傉檀攻后凉,耀兵姑臧,壁于胡?亢,即此。义熙六年,沮渠蒙逊围姑臧。傉檀遣司隶校尉敬归及子佗为质于蒙逊以请和,归至胡?亢,逃还。姚家寨在卫东北。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此。又暖泉寨,在卫东。卫东北又有红水寨。○扒里寨,在卫东北。与卫东之暖泉寨及庄浪卫之扒沙城,俱为甘肃寇门。又有苦水墩,在卫西。嘉靖初,官军大破西海寇于此。
怀安堡在卫西五十里,有怀安驿。又西四十里有纋远堡,有柔远驿,皆戍守要地也。又武威堡,亦在卫西。卫西四十里又有怀远堡。又西五十里为沙河堡,接永昌卫界。
大河堡在卫东三十里。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大河滩,即此堡也。今大河驿置于此。又静边堡,在卫东八十里,有静边驿。又东三十里为双塔儿堡。又东三十里即古浪千户所也。《志》云:卫东有杂木口堡,卫北又有永昌旧堡,俱官军戍守处。
杨坞在卫西五十余里。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保据杨坞,是也。○刘林台,在卫治西北五里。相传汉窦融所筑,本名窦融台。明初,百户刘林与寇战,死其下,因易今名。又有灵钧台,在卫治北,晋明帝太宁初,张茂所筑,遗址尚存。
镇番卫在镇东五百五十里。南至凉州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庄浪卫四百二十里。
汉武威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武威郡。隋唐时,为凉州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小河滩城。明初,改置镇番卫卫城周六里有奇,东西南三门。今亦设镇番卫。
卫南蔽姑臧,西援张掖,翼带河陇,控临绝塞,地形陡绝,戎马之场也。
○来伏山卫西北八十里。其山脊高首俯,如拜伏然,因名。又苏武山,在卫东南三十里。俗传苏武尝牧羝于此。盖传讹也。
○小河卫南十五里,自凉州五涧谷来。又有黑河在卫西四里。《志》云:即张掖河也。自甘州卫东北流经卫境云。
新中沙白盐池在卫东五十里。《志》云:卫东四十里有小池,卫南三十里有三坝白盐池,卫西二百二十里有鸳鸯白盐池。又有小盐池,俱产盐。。
○黑山关卫西南六十里。黑山驿置于此。《志》云:黑山关西南十里有红崖子,土色皆赤,亦戍守处也。重兴铺关,卫西南九十里。沙嘴儿〔关〕,卫北九十里。屯于卫境芦沟、鞍子山、鱼海迤北诸处,皆北寇必由之道。
蔡旗堡卫东六十里。又南六十里为三坌堡。有三坌驿,南达凉州之道也。《舆程记》:凉州卫西北四十里,即三坌堡。○东安堡,在卫东。又卫东南有土门堡。万历中,设守备驻于此。
西乐堡在卫西。又有护卫堡二,俱在卫城西南,旧属甘州中护卫。又永宁堡,亦在卫西南。万历中,设守备驻守于此。
庄浪卫镇东南九百四十里。东南至临洮府兰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凉州卫三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宁镇四百十里。汉武威郡地。后汉因之。晋仍为武威郡地。隋属凉州。唐亦为凉州地。宋没于西夏或曰:夏人置洪州于此,以其地有洪源谷云。元置庄浪卫,属永昌路。明初,改今属卫城周八里有奇。今设庄浪所。
卫黄河南绕,松山东峙,河西之肘腋也。《五边考》:卫东北二十里有大小二松山,东扼黄河,南缀兰、靖,北阻贺兰,延袤千余里,号为沃壤。隆、万间,番酋宾兔盘踞其中,时肆侵掠,内地削弃,仅存一线。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建堡筑城,屯戍相望。乃割芦塘等处,属固原芦塘,见靖远卫;红水河、三眼井等处,属临洮;阿坝岭、大靖城、土门儿等处,属甘肃。自靖远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土门山,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第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葺。若按明初旧址,自镇番直接宁夏中卫,通树长边,则外钥尤壮矣。盖弃地犹六七百里云。
○苍松废县在卫西。汉县,属武威郡。后汉作仓松。晋因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李俨于陇西,分遣前军向金城、左南白土诸郡,自将屯仓松,是也。《志》云:张氏置昌松郡。后凉吕光因郭?之谶,改为东张掖郡。后魏复置昌松郡。后周郡废,为昌松县。隋开皇初,改县曰永世。后复曰昌松,属凉州。大业三年,李轨据河西。薛举遣将常仲兴击之,战于昌松,仲兴败没。唐亦曰昌松县,仍属凉州。乾元以后,陷于吐蕃。宋时,夏人置洪州于此。元废。左南白土,见西宁镇。○漠口城,在卫西南。晋义熙四年,后秦姚兴遣其子弼等,袭秃发傉檀于姑臧,自金城济河进至漠口。《地形志》:漠口县属昌松郡,谓之昌松漠口,并为险要。
允街城在卫东南。汉神爵二年,置允街县,属金城郡。允,读曰钅公。后汉因之。明帝初,滇吾羌寇陇西,败太守刘?于于允街。又延熹四年,勒姐零五羌围允街,护羌校尉段?击破之。晋仍属金城郡。前后凉因之。后魏废。《周地图》:允街城,地势极险阻。沮渠蒙逊增筑,以为防守之所。杜佑曰:允街城临丽水,亦名丽水城。○街亭城,在卫南。后凉所置城也。晋隆安初,秃发乌孤自广武取后凉金城。吕光遣窦苟伐之,战于街亭,大败。《水经注》:逆水出允吾县参街谷,东南流,经街亭城南。《通典》:街亭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隘。胡三省曰:金城北有街亭城。允吾,今见兰州。
揟次城在卫西北。汉县,属武威郡。揟,读胥。次,读咨。后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既扬声军从?阴,乃潜繇且次出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击平之。且次,即揟次也。《晋志》谓之揖次,仍属武威郡。太元十一年,魏安人焦松等迎故凉张天锡之子大豫于揖次,攻拔后凉昌松郡。又元兴初,后凉焦朗据魏安。秃发利鹿孤遣其弟傉檀击灭之。《晋书》以揖次为魏安,盖据后魏所置郡也。魏收《志》:揟次县属昌松郡,后又析置魏安郡。胡氏曰:后魏置魏安郡,盖治于揟次。后周郡废,寻并揟次县入昌松。又白山县,后周改魏安郡置,寻废。
长最城在卫东南金城河北。晋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济河,击张重华,遂城长最。凉将谢艾军神乌,败后赵兵,进击麻秋。秋遁归金城。隆安初,后凉吕光击乞伏乾归,军于长最。遣其子纂攻金城,拔之。神乌,盖亦在卫东南。或以为今永昌卫废鸾鸟县地。误矣。○缠缩城,亦在卫东南。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梁熙伐凉,会攻缠缩城,拔之。或云,与兰州故广武城相近。
振武城在卫东南。晋咸和二年,赵刘曜遣子胤败张骏将韩璞之兵于沃干岭。追奔济河,至令居,进据振武,河西大骇。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金城降赵。凉将谢艾引兵出振武击麻秋,破之,是也。胡氏曰:振武在姑臧城南、广武西北。沃干岭,见兰州。○扒沙城,在卫西北二百里,又西北去凉州二百五十里。正统中,以其地为控御之要,议建城,调靖边中所于此。又有速罕秃地,在卫东南黄河北岸,亦为要害,议筑城于此,以遏寇冲。
○大松山卫东百二十里,山多大松。又有小松山,在卫东北百二十里。近代议边事者,谓二山控御边陲,为卫境之要地。○蒲萄山,《志》云:在卫西北百三十里,与雪山相拒,大通河所经也。又东山,在卫东一里。又东北三十里有石沸山。
南山在卫南。《汉志》:武威郡苍松县有南山松峡,起自羌中,连延西平、金城之界。东出秦雍,至于终南,皆曰南山。
分水岭卫西百五十里。岭峤有泉分流,南为庄浪河,北为古浪河。其北又有平岭。嘉靖中,总兵姜?御敌于分水岭,败之,遂北至平岭。敌大集,?乃伏兵于岭南岔口,佯退以诱之,敌大败。
洪源谷在卫西北。唐武后圣历二年,吐蕃将论赞婆来降,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又久视元年,吐番将麴莽布反,寇凉州昌松县,入洪源谷。陇右诸军大使唐休?击败之。又洪池谷,亦在昌松界。唐贞观十七年,有瑞石产于此。○大通河在卫南百二十里。北流过卫城西,有大通桥跨其上,又北入于沙漠。又庄浪河,亦在卫南,下流合于大通河。瓦窑渠在卫西二里。又卫南五十里有青寺河渠。又南四十里有野狐渠。俱引大通河之水,资以灌溉。
裴家川在卫东。东北流,绵亘于靖远卫及宁夏中卫之境,为戍守要地。万历间,设官兵驻守于此。○嘉泉,在废揟次县界。晋太宁三年,黄龙见凉州之嘉泉。凉臣汜?等劝张骏改年,以章休祥,骏不许。即此泉也。
○南大通山口堡卫东四十里。又东南四十里为红城子堡。又东南六十里为苦水堡。苦水堡,一作苦水湾堡。又南三十里为安宁堡。又东三十里即兰州之金城关也。○西大通河口堡,在卫西南百六十里。又西八十里为西宁镇之老鸦城堡。武胜堡卫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四十里为坌口堡。又西北五十里为镇羌堡。皆卫境之冲要也。又西四十里为古浪所之打班堡。
野狐堡在卫东南。其西北有青寺、通远二堡,俱戍守要地。《一统志》:卫东有应理州堡。又东有泗水堡云。○沙井儿驿,在卫南百九十里。驿,亦作堡。《志》云:卫境诸堡,多置馆驿于此,以地当往来冲要云。杨非亭在卫东南。《水经注》:逆水东南流,经街亭城南,又东经杨非亭北,又东南经广武城西。今逆水源流,不可复辩也。《载记》:杨非,在支阳西北三百余里。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张天锡使马建等拒秦军于杨非。秦兵济河攻缠缩城。建惧,自杨非退屯青塞。或讹为阳妃谷。五代时,有阳妃谷首领,即此地矣。清塞,见凉州卫。
镇夷守御千户所镇西北三百里,故张掖县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于黑河之北。后为河水冲决。天顺间,始移今治。《志》云:所东抵高台,西接酒泉,南距番夷,北邻胡境,广袤二三百里,为戍守之要。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门。今改设镇夷卫。○狼心山在所北。明正统中,王骥出镇夷讨叛胡,与总兵蒋贵等约:至狼心山,举火为应。贵败敌于石城儿泉,又败之于九鲁乃地。其地去镇夷三百余里。又追败之于梧桐林,至肃州亦集乃地。又追至野狐山、青华山,至黑泉而还。转战二千余里,敌众大衄。
○黑河在城南四里。有黑水渡,即古张掖河也。流经硖口,入居延海。《志》云:所境有永丰等渠二十,分流溉田。又有盐池,在所西四十里,产白盐。
○马营堡在所东。向为官军戍守处。
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六百四十里。汉武威郡地。唐亦为凉州地,于此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简司,属永昌路。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志》云:所境东至扒沙,西连武威,南界湟河,北抵暖泉,广袤五百里。所城周二里有奇,有东南二门。今亦设古浪所。
○古浪水在所南。流绕关城,所以此名。《志》云:所境有暖泉等渠,分引溉田。
○黑松堡所东南三十里,亦曰黑松驿。又东南三十里为打班堡,即安远驿也,亦作安远站堡。又东四十里为庄浪卫之镇羌堡,皆往来冲要处。
高台守御千户所镇西北百六十里。汉张掖郡地。唐为建康军地。明正统中始置高台守御千户所。曰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所城周四里,惟南面一门。今亦设高台所。
○白城山所西北百余里,为甘、肃二境接界处。成化以后,哈密遗种多迁于此。
○红城渠所西北三十五里。又所东南三十五里有丰稔渠。《志》云:所境之渠十有二,分溉境内之田。
○黑泉堡所西五十里。又西五十里为深沟堡。又西五十里,即镇夷所也。○红崖堡,在所西南百余里。又所北有八坝、九坝等堡。
《禹贡》雍州地。自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汉纪》:月支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破月氏,使昆邪王居之。武帝太和元年,始开置张掖等郡,以断匈奴右臂昭帝以后,与酒泉、武威、敦煌、金城,并称河西五郡。后汉因之。魏、晋仍为张掖等郡。永嘉以后,为张?所据,称前凉。吕光继之为后凉。沮渠蒙逊都张掖,称北凉。后魏以其地属凉州。西魏又置西凉州,寻改为甘州。后周复置张掖郡。隋初、郡废。炀帝又改甘州为张掖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甘州。天宝初,亦曰张掖郡。寻没于吐蕃。大中间,始复内属。寻又没于羌戎。宋天圣以后,为西夏所据。蒙古得其地,仍置甘州。至元初,置甘肃路总管府。八年,改甘州路总管府。十八年,置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此,以控河西诸郡。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等卫。二十六年,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领卫十二、守御千户所二。今为甘肃镇。
镇河山襟带,扼束羌戎。汉武开河西,遏绝羌与匈奴相通之路,使不能解仇合约,为中国患。刘歆言:武帝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隔?羌,裂匈奴之右臂歆又云:孝武表河曲,列四郡,开玉门,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繇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盖其地跨越边塞,保险阻,宜畜牧,自古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也《汉志》: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鬲绝南羌。匈奴地广民稀,水草宜蓄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昭帝时,益置金城郡,所谓河西五郡也。天下多事,群雄恒睥睨于此。更始初,窦融私谓其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乃求为张掖属国都尉,卒保有五郡,挈以归汉。晋永康二年,张轨以天下方乱,阴有保据河西之志,乃出为凉州刺史。盖祖窦融故智也。遂世有凉土,保境息民,复以兵威慑服西域,雄长一隅几七十年。太元初,苻秦并凉,使梁熙为刺史。十年,关中乱,熙亦图据凉州,会吕光平西域,引兵还至宜禾时光未至敦煌之宜禾县,当是火州之伊吾谷。详见后。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高梧谷口见后火州,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可以坐制。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见哈密卫。度此二?厄,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熙不从。光遂据凉州。后十余年,秃发沮渠以及李?之徒,后先角立,分裂其地,亦皆一再传而后亡。岂非以山川?厄塞,负隅易固哉?北魏主焘平统万及秦、凉,以河西水草丰美,用为牧地,蓄甚蕃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半之,牛羊无数。隋之末也,李轨窃有其地。唐武德二年,克平之,渐有事于西域。昔人言: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汉人繇此而羌戎宾服者二百余年。光武以中土初定,未遑外略,闭玉门,谢贡献。明帝时复通西域,耿秉所谓破伊吾、折匈奴左角者也。班氏父子,世修其职,厥功炳焉。于是?敦煌以东,风尘无警。唐初,得河西地。贞观中,地益拓,置四镇。咸亨初,为吐蕃所陷。长寿元年,复收四镇。议者请废之,崔融曰:太宗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割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高宗时,弃四镇不能有,而吐蕃遂张入焉耆之西。今若又弃之,使彼得四镇,必临西域。西域震,则威忄詹南羌。南羌连衡,河西必危矣。乃复守四镇。《唐书·吐蕃传》:初,太宗平薛仁杲,得陇上地;禽李轨,得凉州;破吐谷浑、高昌,开四镇。玄宗继收黄河、碛石、宛秀等军,中国无斥候警者,几四十年。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开远门,揭候书曰:西极道九千九百里,示戍人无万里行也。自乾元以后,河西军镇多为吐蕃所陷,而安西北庭,犹为唐守。贞元中,始陷于吐蕃。自是陇坂以西,皆为异境,畿辅震惊,烽火时至。盖河西,强兵足食之本也。武后时,陈子昂言:凉州岁食六万斛,甘州所积四十万斛。观其山川,诚河西咽喉。地广粟多,户止三千,胜兵者少,屯田广野,仓庾丰衍,瓜、肃以西,皆仰其?。一旬不往,士已枵饥。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六典》:甘州十九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时,岁取二十万斛。但人力寡乏,未尽垦发。今甘州积粟万计,兵少不足以制贼。若吐蕃大入,则河西何以守?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盗,内得以营农。其后吐蕃入寇,终后世为边患。又《徐邈传》:邈为凉州刺史,修武威、张掖、酒泉盐池,以收敌谷。又开广水田,以足边储。宋时,河西没于夏,夏以富强。元置行省于甘肃,而西域诸国悉为附庸。明初,冯胜出兰州、略甘肃,先破元兵于别力笃山,取西凉、至永昌、下甘州。又败元兵于虎剌罕口,进拔肃州。又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次别驾山,抵瓜沙州,分布戍守,扼塞关塞而还。永乐二年,建哈密等卫,领袖诸番,藩篱内地。成化以后,哈密为土鲁蕃残破。嘉靖中,徙其部落于肃州近境,而弃其地于土鲁番。自是西域隔绝,番酋内侮,嘉峪以西,声教不至矣。又西海左右,复巢逋逃;甘凉之间,孔道侵多;庄浪以东,咽喉易梗。论者为羌戎异类,联络犹难。今者南北同种,声息易达,狺狺然伺我四郊,非吾利也。尝考河西水草丰饶,训兵足赋,于屯牧为宜。昔人云:屯修于甘,四郡半给;屯修于甘凉,四郡粗给;屯修于四郡,则内地称苏矣。夫耕屯之政,ぁ牧之设,旧章具在明初,置行太仆寺于都司城内,后皆因之,可勿讲欤?诚安恃欤?
甘州左卫附郭。本匈奴昆邪王地。汉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之义。后汉因之。晋仍为张掖郡。西魏置甘州,取州东甘浚山为名。隋、唐因之,亦曰张掖郡。宋时,西夏改为镇夷郡,寻曰宣化府。元初,仍曰甘州。至元初,改为甘肃路。八年,曰甘州路,寻置行中书省于此。明洪武二十四年,置甘肃卫。二十九年,分置甘州五卫,此为左卫。今卫城周十二里有奇,门四。
甘州右卫附郭。建置同上。今仍设左右二卫。
甘州中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前卫附郭。建置同上。
甘州后卫附郭。建置同上。
○张掖废县即今镇治。汉为觻得县,张掖郡治焉。应劭曰:觻得,匈奴王号也。觻,音禄。后汉仍为郡治。晋改曰永平县。后魏因之。后周为张掖郡治。隋大业初,改为张掖县。唐因之,州郡皆治此。元省。刘?句曰:后魏置张掖军,孝文改为张掖郡及县。又《通典》云:张掖县西北有汉张掖郡故城。
屋兰城在镇东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犯屋兰,败去。后汉仍属张掖郡。晋因之。后废。又昭武城,在镇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讳昭,改曰临泽,仍属张掖郡。后废。
氐池城在镇东。汉县,属张掖郡。后汉因之。晋省。隆安五年,沮渠蒙逊自西安举兵,袭段业。至氐池,众逾一万。进逼候坞,业军皆溃,是也。旧《志》:候坞在氐池西,去张掖百里。○西安城,在镇东。后凉吕光置西安郡。晋隆安二年,段业取西安,因城其地。五年,沮渠蒙逊求为西安太守,因举兵击业而代之。又宋元嘉三年,乞伏炽磐遣太子暮末伐河西王蒙逊,攻西安不克,又攻番禾,是也。后魏废。
侯官城在镇北。《后汉志》:武帝置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后汉安帝时,张掖属国别领五城。五城,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也。晋废。○祁连城,在镇西北百九十里。《晋志》:永兴中,前凉张祚置汉阳县,以守牧地。张玄靓改为祁连郡。吕光因之。后废。唐开元十六年,吐蕃寇甘州。凉州将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即故城也。胡氏曰:城在祁连山旁。临松城在镇东南。《晋志》:前凉张天锡别置临松郡。太元中,吕光置中田护军,镇临松。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于张掖,至万岁、临松。义熙五年,秃发傉檀遣军伐蒙逊,掠临松千余户。蒙逊因掠南凉之显美以报之。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袭破临松,徙其民五千余户于χ罕。十七年,魏拔姑臧。沮渠无讳起自晋昌,复拔酒泉,围张掖,不克,退保临松。后魏亦为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寻改郡为临松县,以二县并入。后周复省入张掖县。《五代志》:后魏临松县有临松山。显美,见凉州卫。
建康城镇西二百里。前凉张骏置建康郡,属凉州。后梁因之。后魏废。唐嗣圣末,王孝杰置建康军。天宝初,属河西节度使,后废于吐蕃。《名胜志》:高台所西南四十里,有故建康城。蓼泉城在故建康城西百二十里。晋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诈降,以诱西凉李歆。歆发兵应之。蒙逊将兵三万,伏于蓼泉。歆觉之,引兵还。蒙逊追破之于鲜支涧,城建康,置戍而还。宋永初二年,歆东袭蒙逊,大败于怀城。勒兵复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唐置守捉城于此。《新唐书》:祁连山北有建康军,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弱水城,在镇西南三百里。西秦乞伏炽磐遣兵破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觅地降,置弱水护军,是也。或云,在西宁卫境。
居延城在镇西北千二百里。汉县,属张掖郡,郡都尉治此。元狩初,又置属国都尉治焉。其东北有居延泽,亦曰居延海。古文以为流沙。太初三年,使路博德筑遮罗障于居延泽上,是也。《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夏,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太和三年夏,路博德筑居延。天汉二年夏,诏李陵出遮罗障。陵将兵出居延北千余里。《后汉志》注:郡都尉治居延。永平十六年,耿秉等出张掖居延塞,击北匈奴。安帝时,改置张掖居延属国,别领居延一城。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奏立为西海郡。晋因之,仍领居延一县。后废。后魏正光二年,柔然国乱,其王阿那瑰、婆罗门相继来降。凉州刺史袁翻请并存之,分统其民,修西海故城,以处婆罗门。且曰:西海在酒泉北,去高车所居金山千余里,实北寇往来之冲要。土地沃衍,大宜耕稼。其北即邻大碛,野兽所聚也。魏主从之。所谓西海,即居延矣。《括地志》:汉居延故城,在今张掖县东北千五百三十里。有遮罗障。《通典》居延城,亦曰居延塞。王应麟曰:颜师古谓居延盖匈奴中地名,张掖所置县,以安处所获居延之人而名。其说非也。河西之未入汉也。霍去病欲攻小月氏,则先望居延而济,乃至天山。李陵欲涉单于庭,必先自居延北出,乃至浚稽。则知居延之出匈奴,乃其要路也。汉既全得月氏之地,立为四郡,则居延又为酒泉要路。故筑塞其上,以扼其来。名以遮罗,可见其实也。《通典》既于张掖著居延塞,又于酒泉著遮罗障者,甘州之西,即肃州之东,寇之来路,亘乎两州之间。故障塞之设,亦亘两郡。李陵之军,自遮罗障北出,亦望遮罗障南入。可见寇路出入,无不繇此也。居延塞,即遮罗障。《元志》甘州北一千五百里有汉西海郡居延故城,夏人尝立威福军于此。元至元二十三年,立亦集乃路总管府。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明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取亦集乃路,是也。
受降城在居延东北,谓之汉受降城。其东近汉五原县界。汉武太初元年,遣因?于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天汉二年,诏李陵出遮罗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望,即无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又昭帝元凤初,匈奴遣骑屯受降城以备汉。二年,匈奴复遣骑屯受降城。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既遣归,请留居幕南光禄塞,有急,保受降城,是也。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伐柔然,至受降城,无所见,因积粮于城内,置戍而还。因?于,读因于,匈奴中地名也。光禄塞,见榆林镇。石城在居延城北。明正统初,阿鲁台为脱欢所败死。其部落阿台及朵儿只伯窜据亦集乃路,屡犯甘凉。诏边帅任礼进剿,破之于石城。复追破之梧桐林,至黑泉而还。别将赵安等又破之于刀力沟,逐出塞千余里,寇众几尽。梧桐林诸处,俱在今塞外。
○祁连山在镇西南百里。山甚高广,为河西之镇。亦曰天山。今详见名山祁连。
合黎山在镇西北四十里。《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即此山也。《括地志》:合黎山,亦名兰门山。晋隆安五年,北凉沮渠蒙逊欲图段业,约其兄男成同祭兰门山。又名要涂山。一名羌谷。《广志》云:肃州废会川县东北有合黎山。○人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其山不毛。又东北五里为人祖山谷口,戍守处也。
甘浚山卫西南八十里。山绵亘甚远。距山丹卫三十里,中有泉,味甘冽,州以是名。一名绀峻山。○临松山,在镇南一百里。前凉于此置郡。山岩有神骥足迹,亦谓之马蹄山。《一统志》:马蹄山有临松、青松、丹霞三名。
三木楼山在镇东北塞外。后汉永平十六年,分遣耿秉、秦彭出张掖居延塞,伐北匈奴。绝幕六百里,击匈奴句林王于三木楼山。建初八年,北匈奴三木楼山部落款五原塞降。盖匈奴保聚处也。
川岩在镇西南三百五十里。宋永初元年,北凉沮渠蒙逊欲伐西凉,引兵攻西秦浩?,潜师还屯川岩。西凉李歆因东袭蒙逊,进入都渎涧。蒙逊击之于怀城,大败之。怀城,盖在川岩之北、都渎涧之东。○大柳谷,在镇东南百里,与山丹卫接境。曹魏青龙三年,张掖柳谷水溢,宝石负图立于川西,时以为司马氏之谶也。又晋泰始二年,张掖太守焦胜言:氐池县大柳谷口水溢,有玄石之瑞。《隋志》张掖县有大柳谷。
○弱水在镇西。《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淮南子》:弱水源出穷石山。曾氏曰:弱水出于穷谷。《通释》: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甘州删丹县西至合黎山,与张掖河合。其水力不胜芥,然可以皮船渡。环合黎山,东北入居延泽。居延泽,即古流沙云。晋元熙元年,西秦将乞伏孔子击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大破之。觅地降,拜为弱水护军。其地盖在今西宁镇之西塞外。《括地志》:穷石山在删丹西南七里。此盖兰门山。余详见川渎异同。
张掖水在镇西十里。经合黎山下,弱水入焉。《水经注》:张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一名鲜水,亦谓之合黎水,又名羌谷水。自吐谷浑界流入。《一统志》:张掖河源出摆通川,经祁连山西,出合黎北,流入亦集乃界。河西岸有泉数十处,俱生芦草,饲秣资焉。○黑水,在镇西十三里。即张掖河之别名。或曰,即张掖河之支流也。从卫西南山谷间流经此,有黑河桥跨其上。其下流仍合于张掖河。明正德九年,火鲁番部长之弟真帖木儿,尝羁寓甘州,谓甘州城南黑河可引灌城,因导叛寇满速儿谋犯边云。
沮渠川在镇东南。或曰,即卢水也。《北史》:沮渠蒙逊世居张掖临松卢水。即此川矣。后人因谓之沮渠川。唐武德八年,凉州将安修仁破叛胡睦伽陀于沮渠川,是也。○蒲离侯水,在镇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击匈奴。范明友出张掖塞千二百余里,至蒲离侯水,即此。
居延海在故居延城东北。亦曰居延泽。《志》云:渡张掖河,出合黎峡口,傍河东?Й,屈曲行千五百里,至居延海。《唐书》:居延海,在宁寇军东北。武后垂拱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命,刘敬同等出居延海讨之,同罗、仆固皆败散。宁寇城,见山丹卫。千金渠在镇西。《汉志》注:千金渠西至乐?入泽中,或谓之泺得渠。乐?,见肃州卫。○阳化渠,在镇南六十里。又南十里,有阳化西渠。又有梨园堡渠,在镇南百里。旧《志》云:卫境之渠以数十计,俱有溉田之利。
赤柳涧在镇西南三百三十里,与肃州卫分界处。《通典》:赤柳涧,在肃州东南二百里。○赤泉,在废氐池县北。晋义熙二年,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蒙逊婴城固守,傉檀至赤泉而还。又穷泉,在卫东南。晋义熙六年,秃发傉檀伐沮渠蒙逊,战于穷泉,大败而还。○均石戍在镇东。晋时为张掖西郡分界处。义熙三年,南凉秃发傉檀自姑臧伐沮渠蒙逊。蒙逊与战于均石,大破之,遂克西郡,是也。人祖山口在镇东北四十五里。又镇西南七十里有大小磁窑山,又西南有甘浚山口,俱戍守处。○通远山口,在镇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顺七口。又十里为宣政、阳化、和宁诸口。又十里为大慕化、小慕化及洪水等山口。诸口皆通祁连山,设兵戍守。沙河堡在镇西八十里。又西有甘浚、高台二堡。又小满堡,在沙河堡南。又东南有黑城堡。已上五堡,属甘州左卫,有官军戍守。
长乐堡在镇西北。又卫南有大满、顺化二堡。西北有平源堡。俱属右卫官军戍守。○镇平堡,在镇东南。又镇南有小慕化堡。西有抚夷堡。西北有平川、胭脂共五堡。向俱属甘州中卫,官兵戍守。
柳树堡在镇西北。又镇东南有古城、洪水、东乐三堡。向俱属甘州前卫,官兵戍守。《志》云:古城堡在镇东南四十里。又东四十里为东乐城。又东五十里,即山丹卫云。
板桥堡在镇西北二百里。向属甘州后卫,官兵戍守。嘉靖末,寇尝犯此。督臣王崇古等议移兵于高台所,以便声援,是也。又张钦堡,在镇西南。嘉靖初,官军败土鲁番于此。巩笔驿在镇西南。唐开元十五年,回纥部酋护输,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鋑于此。○仁寿驿,在镇东南十里。又西城驿,在镇西四十里。又西四十里,即沙河堡。又西四十里,即抚夷驿。又西四十里,则高台千户所也。肃州卫镇西五百十里。西至废瓜州五百二十里,北至废亦集乃路五百里,西南至赤斤蒙古卫界五百里。
汉以前为月氏国地,后为匈奴所据。武帝太初元年,开置酒泉郡刘?句曰:城下有金泉,其味如酒,因以为名。后汉及魏晋因之。西凉李?迁都于此。后魏亦为酒泉郡刘?句曰:后魏初,置酒泉军。太和中,改为郡。《通典》亦曰:后魏有酒泉郡。今魏收《志》不载也。隋初,郡废,始置肃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张掖郡。唐复置肃州。天宝初,亦曰酒泉郡。宋没于西夏。元为肃州路。明初,改为肃州卫。今亦设肃州卫。
卫迫临边徼,通道羌戎,河山环带,称为要会《边略》:甘肃边自金城至嘉峪,长一千六百余里,西控西域,南迫羌界,北当要冲。而肃州地居绝塞,孤悬天末,尤为控扼之要。明洪武五年,冯胜下河西,虽直抵玉门,而嘉峪以外皆为羁縻地。嘉靖中,割弃哈密,嘉峪益为极边矣。夫弃?敦煌而事酒泉,则玉门以外,声势遥隔,此蕃戎所以生心,边备所以日棘也。有远驭之略者,其亦取鉴于汉、唐之成算哉?
○酒泉废县今卫治。汉福禄县地。《通典》曰:县有古长城,汉遮罗障也。隋初,废酒泉郡,置酒泉县,为肃州治。炀帝初,州县俱省。义宁元年,复置酒泉县。唐武德二年,仍为肃州治。后没于吐蕃。今卫城周八里有奇,门三。
福禄城卫东南五十里。汉县,为酒泉郡治。魏、晋因之。隋亦为福禄县,初属肃州。大业初,属张掖郡。唐改属酒泉郡。刘?句曰:唐福禄县、汉乐涫县地也。武德二年,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
乐涫城在卫东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前凉张氏分乐涫属建康郡。隆安初,沮渠蒙逊起兵临松。其从兄男成亦聚众数千屯乐涫,进攻建康,推太守段业为凉州牧,是也。义熙初,西凉李?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镇乐涫。后周废乐涫入福禄县。
玉门城在卫西二百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阚る曰: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因名。晋仍属酒泉郡。《五代志》:后魏尝置玉门郡于此。西魏大统十二年,凉州刺史宇文仲和据州叛。瓜州民张保据州城应之。晋昌民吕兴亦据郡应保。宇文泰遣史宁至凉州,保遣州主簿令孤整将兵救仲和。整行及玉门,还击保,先克晋昌,进击瓜州。保奔吐谷浑。所谓玉门,即此城也。《唐志》:河西节度使统玉门军,在酒泉郡西二百里,即汉故县城矣。宋白曰:县石门周匝山间,径二十里,众流北入延兴海。唐开元十五年,吐蕃陷瓜州,进攻玉门军。五代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记,自肃州西渡金河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亦即玉门城矣。
绥弥城在卫西。汉县,属酒泉郡。后汉改曰安弥。魏、晋因之。晋太元十年,吕光自西域还,凉州刺史梁熙遣其子胤等拒之于酒泉。光遣将彭晃等与胤战于安弥,破擒之。或讹为安珍县。义熙二年,沮渠蒙逊袭李?于酒泉,至安珍。即安弥也。后魏。废。○延寿城,在卫西南。后汉置县,属酒泉郡。晋因之,后废。又も马城,在卫西。晋置县,属酒泉郡。后废。
会水城在卫东北。汉县,属酒泉郡。阚る曰:众水所会,故曰会水。又县有偃水障,为北部都尉治。东部障,为东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仍属酒泉郡。后废。
乾齐城在卫西北。乾,音干。汉县,属酒泉郡。有西部障,西部都尉治。后汉因之。晋改属?敦煌郡。后废。○沙头城,在卫西二百五十里。汉县,属酒泉郡。后汉因之。晋惠帝分属晋昌郡。隆安四年,北凉酒泉太守王德叛,称沙州刺史。段业使沮渠蒙逊讨之。德奔晋昌。蒙逊追破之于沙头,是也。会稽城在玉门故城西。汉沙头县地。晋惠帝元康五年,分置会稽县,属晋昌郡。西凉李?因置会稽郡。后魏因之。《五代志》:会稽郡在汉玉门县界。后周废郡,并会稽、新乡、延兴三县地为会稽县。隋开皇中,改为玉门县,以汉玉门县并入焉,属瓜州。唐亦为玉门县,属肃州。贞观中,县废。《通典》:苻坚徙江淮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西凉武昭王遂以南人置会稽郡,中州人置广夏郡。广夏城,今见沙州卫。
凉宁城在卫东北,后凉所置郡也。晋隆安五年,沮渠蒙逊所部酒泉、凉宁二郡,叛降于西凉。魏收《志》:凉宁郡,领园池、贡泽二县。西魏废。○威远城,在卫北。《唐志》: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又曲尤城,在卫西。卫北又有胭脂城,盖西夏时所置。
威虏城在卫北百二十里。又有天仓墩、毛目等城,皆近塞,接亦集乃城。《志》云:卫东北有白烟墩等城堡,俱嘉靖间筑。又白城子,在卫东北百二十里。《元志》:在黑水河西。《五边考》:嘉靖末,嘉峪关属部落日羔剌等族,因哈密失守,徙居肃州之白城山。即白城子矣。
金塔寺城卫东北六十里,亦曰金佛堡。嘉靖七年,迁哈密种于此。其相近者,又有魏城及魏里城。又钵和寺,亦在卫北。嘉靖中,以钵和寺境外闲地,给哈密种人寄住,是也。
○崆峒山在卫东南六十里。《括地志》:古西戎地。司马迁谓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指此山也。《九州要记》:近崆峒山顶有魏太祖埒。魏太祖,拓跋?也。○嘉峪山,在卫西六十里。山之西麓,即嘉峪关。一名玉石山,一名璧玉山。《穆天子传》:天子巡黑水,至璧玉之山。即此。
昆仑山在卫西南二百五十里,南与甘州山连。其巅峻极,经夏积雪不消,俗呼雪山。《志》云:山有昆仑之体,因以为名。或曰,即《禹贡》之西戎昆仑也。周穆王西巡,至仑丘,见西王母于此。汉平帝时,金城塞外羌献鱼盐之地,遂得西王母石室云。或谓之小昆仑。○九龙山,在卫南二百里。《通典》:酒泉县有九龙山,是也。又有独登山,《志》云:在废玉门县北。有盐出岩石上,美于海盐。其相近者,又有神雨山。
西候山在卫西北塞外。汉本始元年,分道伐匈奴。赵充国出酒泉塞千八百余里,至西候山,是也。亦作候山。○黑山,在卫北。屹立沙漠中,黑水经其下,为北面之形胜。
○讨来河在卫北百里。源出雪山,东流三百里,入于镇夷所之黑河。○沙河,在卫东四十里。源亦出雪山。又清水河,在卫北四十里,下流俱会于讨来河。
黑水在卫西北十五里。自沙漠中南流,经黑山下,又南合于白水。《通典》:即《禹贡》之黑水也。出张掖郡西北境之鸡山,南流至敦煌郡,经三危山云。○白水,在卫西南二十里。源出卫北山谷中,黑水流合焉。又有红水,在卫东南三十里。源亦出卫南山谷中,西流会于白水,入西宁镇之西海。
金河在卫西。《高居诲使于阗记》:从甘州而西,始涉沙碛。又西北行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云。唐人有金河戍。
呼蚕水在卫东,亦名福禄水。《汉志》注: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羌谷水,即张掖河也。《寰宇记》:呼蚕水,一名潜水。○榆树泉,在嘉峪关外。嘉靖中,边臣杨博请建墩台于榆树泉,以厚边防,是也。
○嘉峪关在卫西嘉峪山下。山之西,即关口。明初,收河西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八年,甘肃巡抚许进等出嘉峪关,入哈密。土鲁番遁走。正德十六年,土鲁番大掠嘉峪附近诸裔。自嘉靖以后,土鲁番侵扰益甚,嘉峪之防日急。隆庆以后,势始衰息。石关儿口,在嘉峪东。又东有新山口,去卫北八、九十里。
文殊山口在卫西南三十五里。又西南二十余里有硫黄山口。卫东南又相近有寒水石山口、红山口、观音山口,俱卫卒戍守。
土隗口在卫北塞外。宋大中祥符二年,契丹伐回鹘,破肃州。先是,契丹将萧图玉伐回鹘,入甘州。至是,复破肃州,尽俘其民,修土隗口故城以实之。
永宁堡在卫东。又卫南有永安、永清等堡。卫东南有永定盐池等堡。《志》云:盐池堡,在卫东百三十里。亦曰盐池驿,接镇夷千户所。○临水堡,在卫东四十里。亦曰临水驿。又东四十里为河清堡。亦曰河清驿。成化中,罕东番贼尝犯此。又老鹳窠堡,在卫西。嘉靖七年,土鲁番尝犯此。
土儿坝在卫西境。又西为沙子坝。正德中,土鲁番入寇,官军败绩于此。又仙人坝,亦在卫西境,番族所居也。○守乐烽,在卫西南三百四十里。宋白曰:唐肃州与瓜州分界处。马庙在卫东。晋义熙六年,沮渠蒙逊伐西凉,败其世子歆于马庙。盖祭马祖之处,因名。
山丹卫镇东南百八十里。东至永昌卫百九十里,南至番界二百七十里。
汉张掖郡地。东汉末,属西郡。晋因之。后魏仍属西郡。西魏郡废,县属甘州。大业初,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宋为西夏所据,置甘肃军于此。元为山丹州。明初,改置山丹卫。今亦设山丹卫。卫密迩张掖,联属诸城,南隔番戎,北控沙漠。甘肃有事,卫其肘腋地也。哽咽为虞,可无意外之防哉!
○删丹废县即今卫治。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末,改属西郡。晋因之。后魏曰山丹县,仍属西郡。西魏属甘州。大业初,复曰删丹县,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西夏亦为删丹县。元曰山丹州。明初,改州为卫。今卫城周七里有奇。
日勒城在卫东南。汉县,属张掖郡。元凤三年,匈奴分三队入寇。日勒、屋兰、番和皆败去。《汉志》注:县有泽索谷,郡都尉治此。泽,音铎。后汉因之。献帝分置西郡,治日勒县。晋亦为西郡治。《志》云:自姑臧西北出张掖,其间有大岭。度岭而西,西郡当其要岭,谓删丹岭也。隆安二年,后凉段业据建康,使沮渠蒙逊攻克西郡。于是,晋昌、敦煌诸郡皆降。后魏改置永宁县,为西郡治。西魏郡废,又改县曰弱水。后周复省县入山丹。○金山废县,在卫东。后周置县,属甘州。寻省。万岁城在卫东南。晋置县,属西郡。南凉秃发利鹿孤遣将袭沮渠蒙逊,至万岁、临松。此即万岁城也。后废。宋白曰:隋炀帝始并万岁县入删丹。○焉支城,亦在卫东南。后魏置县,属番和郡。因焉支山以名。隋并入番和县。番和,今见永昌卫。
宁寇城在卫北。《唐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初曰同城守捉,属删丹县。武后初,同罗、仆固等部叛。刘敬同讨破之于居延海,敕侨置安北都护府于同城,以纳降者,即守捉城也。天宝二年,改为宁寇军。《通典》:张掖郡北界傍张掖河,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烽,总三千七十八里。又宁寇军东北,即居延海云。胡氏曰:宁寇军,在凉州东北千余里。
○焉支山卫东南百二十里。旧《志》云:在番禾县界。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击匈奴,过燕支山千余里。匈奴既失此山,歌曰: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是也。隋大业五年,炀帝伐吐谷浑,还出张掖,至燕支山。高昌、伊吾及西域二十七国皆谒于道左。唐哥舒翰尝建神祠于山麓。《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上有松柏五木,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一名删丹山,亦曰删丹岭,又名丹岭。余见凉州卫洪池岭。甘浚山卫西北三十里,连亘于甘州境内。中有三石洞,下有泉。又红寺山,在卫北二十里。其山土色多红。《志》云:卫城北三里有花门山。
葱谷在卫东。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据金山。吕光遣子纂败之于葱谷。胡氏曰:葱谷,在删丹县境内。是也。
○南草湖在卫城南,周回九里。又西草湖,在城西十里,周回七里,与南草湖水皆可灌田。
红盐池在卫北五百里,池产红盐。又居延泽旁亦有池,产白盐,采之不竭。
○红寺山口卫北二十五里。《志》云:卫南百余里有静宁山、和宁山、无虞山、宁番山等四口。○石峡口,在卫东八十里。两峰相对,下有石井。今石峡口堡及石峡口驿,俱置于此。又东四十里,即永昌卫之水泉儿驿。
新河堡卫东四十里。正德中,边将张鹏等败寇于新河北山坡,即此。又东四十里,即石峡口堡也。○永兴堡,在卫东南。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卫西南又有洪水山、洪水店等堡。
靖安堡在卫西。成化中,寇尝犯此。官兵御却之。又宁远堡,在卫东二百里。本属永昌卫。隆庆中,改今属。卫境口堡,向俱设军戍守。
赤亭在卫西北。唐开元八年,突厥将暾欲破拔悉密于北庭,还出赤亭,掠凉州羊马。唐兵邀之于删丹,为所败。《唐志》:删丹县有赤亭。
永昌卫在镇东南三百十里。东至凉州卫百五十里,西至山丹卫一百九十里。
汉张掖、武威二郡地。后汉及魏晋因之。后魏置番和郡。后周改置番和镇。隋属凉州。大业中,属张掖郡。唐仍属凉州。宋初,为西凉府地时为西番所据,羁属于宋。景德中,没于西夏。元初,仍属西凉府。至元十五年,置永昌路以永昌王宫殿所在而名。明初,改置永昌卫卫城周七里有奇,门四。今因之。
卫唇齿姑臧,形援张掖,襟山带水,战守有资,河西一线,卫其东西孔道也。
○番禾城在卫西。汉置番禾县,属张掖郡,农都尉治此。番,读曰盘。后汉曰番和县。晋仍曰番和,改属武威郡。后凉吕光置番禾郡。后魏因之,亦曰番和郡。西魏末,突厥假道番和袭吐谷浑。隋曰番和县,属凉州。唐复曰番禾,仍属凉州。天宝三载,以山出醴泉,改为天宝县。后废于吐蕃。○彰县城,亦在卫西。魏收《志》:番和郡,领彰县及焉支县。《隋志》:开皇中,并力乾、安宁、广城、彰、焉支五县入番和县。
鸾鸟城在卫西南。汉置鸾鸟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建光初,护羌校尉马贤,自金城、令居追叛羌于鸾鸟。又永康初,段?击破西羌于鸾鸟,是也。晋县废。唐以其地置神鸟、嘉麟二县,属凉州。后没于吐番,县废。刘?句曰:鸾鸟,读曰鹳雀。唐置嘉麟县。此鸾鸟故城。其神鸟县,则鸾鸟县地也。
○金山在卫北二里。晋隆安初,沮渠蒙逊攻后凉临松郡,拔之,屯据金山。又义熙十三年,沮渠蒙逊遣其将袭乌啼部,大破之。乌啼,盖在金山之西。旧《志》:山本属山丹。《魏氏春秋》云:删丹县金山玄川溢。《五代志》张掖郡删丹县有金山。山盖亘于番和、山丹两县间也。青松山卫南八十里。一名大黄山,一名瑞兽山。一山而连跨数处。又鸾鸟山,在卫西南。汉县以此名。群山连亘,与青松、白岭诸山皆相接。○白岭山,在卫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他处,鸟飞不下。其东与凉州南山相连,亦名雪山。
○水磨川卫西南二十里。一名云川。源出鸾鸟山之平羌脑儿都山口。水势汹激,能转水磨,因名。今城东有三岔河流合焉。又考水河,在卫西南六十里。东北流,入于水磨川。○蹇上口渠,在卫东二十里。源出雪山,经蹇占山口,下流合水磨川,分为九渠。卫境之田藉以灌溉。
恩宿川在卫西。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等伐凉,至河西。遣别将马晖等西出恩宿,邀张天锡走路,期会姑臧。晖等行泽中,值水失期处也。○暖泉,在卫西南三十五里。二穴涌出,四时尝温,东北流入水磨川。《通志》卫东北有白盐池、青盐池。
○水磨川关在卫西二十里。又卫西有白石崖山。卫西南有平羌山、脑儿都山、鸾鸟山。卫南有一颗树山。卫东南有土鲁干山、长城山,凡七口。向俱设卫卒戍守。乐善堡在卫东。又真宁堡,在卫东二十里。真宁驿亦置于此。又东二十里,即凉州卫之沙河堡。○水磨川堡,在卫西四十里。又西五十里为水泉儿堡,有水泉儿驿,接山丹卫界。又高古堡,在卫西八十里。天启中,设守备驻守于此。又有永宁堡,在卫西北六十里。其相近又有官家堡、卫境口堡,俱官军戍守处。苕ワ戍在卫西。旧《志》云:在汉张掖郡番禾县界。晋隆安初,后凉三河大守沮渠麴粥以吕光猜忌,谓其兄罗仇曰:若勒兵向西平,出苕ワ,奋臂一呼,凉州不足定也。义熙七年,南凉秃发傉檀自乐都伐北凉,五道俱进,至番和、苕ワ,掠五千余户而还。九年,沮渠蒙逊自姑臧西如苕ワ,遣兵袭卑和等部,是也。
凉州卫在镇东南五百里。东至靖远卫六百里,东南至临洮府兰州六百三十里,南至西宁镇三百六十里,北至镇番卫百九十里。
周时为狄地。汉初,为匈奴休屠王地《通典》:秦兴匈奴既失甘泉,使休屠浑邪王居此。刘?句曰:秦时月支戎所据也。甘泉,见西安府泾阳县。武帝太初四年,匈奴休屠王降,置武威郡。后汉因之。魏晋时,凉州并理于此。前凉张轨、后凉吕光,皆据其地吕光改武威太守为凉都尹。北凉沮渠蒙逊亦尝迁都于此。后魏亦曰武威郡,兼置凉州。隋初,郡废,州存。炀帝初,复改州为郡。唐初,为李轨所据。武德二年,复置凉州景云初,置河西节度治于此。开元中,又置赤水军于城内。天宝初,曰武威郡。广德初,没于吐蕃。咸通四年,收复。旋又荒弃。后唐长兴四年,复来属,置归义军于此。周显德中,凉州复绝于中国。宋初,为西凉府西番所据也。寻没于西夏。元初,仍曰西凉府,寻改西凉州,属永昌路。明初,改置凉州卫,今因之。
卫山川险?厄,土田沃饶。自汉开河西,姑臧常为都会。魏晋建置州镇。张轨以后,恒以一隅之地,争逐于群雄间。魏太武焘灭北凉,敕太子晃曰:姑臧城东西二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五代史》: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其地宜马。唐置八监,牧马三十万匹。汉班固所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是也。西夏得凉州,故能以其物力侵扰关中,大为宋患。然则凉州不特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
○姑臧废县今卫治。汉置县,为武威郡治。晋因之,又为凉州治。张轨、吕光并都于此。后魏武威郡治林中县。或曰即故姑臧也。西魏仍曰姑臧。隋、唐皆因之。宋没于西夏。元废。《西河旧事》:姑臧城,秦月氏戎所据。匈奴谓之盖臧城,语讹为姑臧也。王隐《晋书》:凉州城有龙形,一名卧龙城,南北七里,东西二里,本匈奴所筑。张氏居之,又增筑四城箱,各千步,并旧城为五。《张骏传》:骏于姑臧城南筑五殿。四面各依方色,四时递居之。其中又起谦光殿。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夏门,北曰洪范门,南曰凉风门,东曰青阳门。又东城亦曰讲武城,北城亦曰玄武圃。太元初,苻秦灭凉,改谦光堂曰宣德。十年,吕光据有姑臧,复曰谦光。隆安初,郭?作乱,以二苑之众,烧洪范门,不克,据东苑以叛。三年,吕纂作乱,帅壮士逾北城,攻广夏门。其弟弘率东苑之众,斧洪范门。吕绍将齐从守融明观拒之,不克。纂入自青角门,升谦光殿。绍登紫阁自杀。四年,弘复以东苑之兵作乱,败死。又是年,纂袭北凉,围张掖。南凉秃发傉檀闻之,乘虚袭姑臧。纂弟伟凭北城自固。傉檀置酒朱明门,大飨将士,耀兵青阳门,掠八千余户而去。五年,后秦将姚硕德伐凉,取姑臧。义熙二年,后秦主兴以姑臧授秃发傉檀。征凉州刺史王尚还长安。傉檀逼遣尚。尚出自青阳门。傉檀入自凉风门,大燕群臣于宣德堂。盖姚秦复改谦光曰宣德也。四年,姚兴遣子弼等袭姑臧,不克。弼退据西苑。兴复遣姚显等继进。显至,遣善射者孟钦等挑战于凉风门。傉檀遣将斩之,乃还。六年,姑臧入于沮渠蒙逊。八年,蒙逊自张掖徙姑臧。宋元嘉十六年,北凉为后魏所灭。《敦煌杂录》:姑臧城内有沮渠蒙逊所造七级木浮图,因名七级城。又檀道鸾筑土为城,若盘龙状,四隅有头尾两翅,一名鸟城也。《新唐书》: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旧城匈奴所筑。张氏增筑四城。余二城,又后人所筑也。其东西箱城,亦曰东西苑城。至德二载,河西兵马使盖庭伦与武威九姓商胡安门物等作乱,杀节度使周泌。武威七城,胡据其五。度支判官崔称等以二城坚守,讨平之。广德初,为吐蕃所陷。咸通四年,沙州防御使张义潮收复凉州。寻为西番所据。后唐长兴四年,凉州内附。周显德二年,复没于西番。宋初,亦为羁属地。至道二年,丁惟清知西凉府,言凉州周回二千里,东界原州,南界雪山、吐谷浑、兰州,西界甘州,北界吐蕃,州城周四十五里。又有融明观,亦前凉所建,在广夏门内,是也。夏人仍为西凉府治。元为西凉州治。《志》云:今卫城周十一里有奇,门四。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武威城在卫西北。汉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晋省入姑臧。《续汉志》注:姑臧东南有汉?阴县故城。今见靖远卫。
休屠城在卫东北。汉县,属武威郡。因故休屠王城以名。《汉志》注:县有熊水障,武威都尉治。又北部都尉治休屠城。太初三年,伐大宛,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是也。后汉仍属武威郡。晋县废。隆安初,后凉张捷等招集戎夏三千人,反于休屠,以应郭?,即此。《水经注》:姑臧城西有马城。东城,即汉休屠故县。
显美城在卫西北。汉县,属张掖郡。后汉改属武威。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击卢水叛胡于显美,破平之。晋仍属武威郡。隆安五年,南凉秃发傉檀攻后凉昌松太守孟?于显美,即此。后周废入姑臧县。○宜盛城,在卫西。魏收《志》:凉州武安郡领宜盛一县。《隋志》注:后魏置武安郡,治襄武县。并西魏废。
武兴城在卫西北。晋永宁中,张轨以秦、雍移人置武兴郡。魏收《志》:武兴郡领晏然、马城、休屠三县。王莽时,改休屠为晏然。张轨盖析休屠置晏然、马城二县也。晋隆安三年,后秦姚硕德攻后凉吕隆于姑臧,以降将姜纪为武威太守,屯据晏然,即武兴矣。西魏时,郡县俱废。唐武德八年,凉州叛寇睦伽伦寇武兴,即故城也。
石头城在卫东。晋大宁初,刘曜军河上,声言攻凉州。张茂屯石头以拒之。胡氏曰:石头在姑臧城东。《志》云:卫西南八十五里有石头山。○清塞城,在卫东南。晋太元初,苻秦将梁熙、苟苌等伐凉。凉将马建退屯清塞。既而苌等败凉,常据兵于洪池,遂入清塞。清塞,盖与洪池岭相近。又金昌城,在卫南。晋太元初,秦将苟苌等入清塞,败凉兵于赤岸。张天锡自金昌城出战,败还姑臧。胡氏曰:金昌城,在赤岸西北。白亭城在卫西北五百里。唐白亭军也。武后长安初,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先是,州境广轮不过四百余里。突厥、吐蕃频岁奄至城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境碛中置白亭军,控其冲要,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寇不复至城下。开元中,亦曰白亭守捉城。和戎城,今甘州东南古浪所也。
大斗城在卫西二百里。《新唐书》:本赤水守捉城也。亦曰赤水军,本名赤乌镇,有赤乌泉。西魏时,置戍于此。废帝钦二年,吐谷浑叛。魏通使于齐。凉州刺史史宁觇知其还,袭执其使者于赤泉。唐因置赤水军,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者。开元十六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属河西节度使。天宝六载,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以部将哥舒翰为大斗军副使,是也。《通典》:赤水军,在凉州城内。盖改赤水为大斗,因移军于城内,仍存旧名也。
交城在卫西二百里。亦曰交城守捉。又卫南二百里有乌城守捉。俱唐开元中置,属河西节度使。或谓之张掖守捉城。《一统志》:卫东北三十里有永昌城,元永昌路本治于此。
○天梯山卫南八十里。山路崎岖,层折而上,因名。晋大兴二年,京兆人刘弘客居凉州天梯山,以妖术惑众处也。宋元嘉十六年,魏主焘议伐凉州。李顺等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后以虚妄获罪,是也。○臧南山,在卫西南百二十里。上多积雪,亦名雪山。《一统志》:姑臧界有第五山,清泉茂林,悬崖石室,自昔为隐士所居。又西山,在卫西二十里。中有莲花峰,甚高耸。
大斗拔谷山卫西二百里,山甚高?。隋大业五年,伐吐谷浑,自张掖东还。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士多冻馁死者。唐武德初,西突厥阙度设为李轨所败,窜于达斗拔谷,寻为轨所灭。贞观八年,李靖讨吐谷浑还,上遣使劳军于大斗拔谷。又开元十四年,吐蕃自大斗谷攻甘州,焚掠而去,是也。亦作达斗拔谷云。
石驴山在卫西南。《志》云:在姑臧西南长宁川之西北。张?讨曹祛于晋昌,自姑臧西逾石驴。又秃发傉檀为沮渠蒙逊所败,其将折掘奇镇据石驴以叛,是也。长宁川,见西宁镇长宁谷。
洪池岭在卫东南,凉州之大山也。晋太元初,苻秦梁熙等伐凉。张天锡遣将常据军于洪池,为秦所败。隆安二年,羌酋梁饥攻后凉西平。秃发乌孤欲救之。左司马赵振曰:吕氏尚强,洪池以北,未可冀也。岭南五郡,庶几可取。乌孤击饥,大破之,遂取岭南五郡。岭,即洪池岭。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皆在洪池岭南也。《唐志》:凉州有洪池府。又姑臧有二岭:南曰洪池岭,西曰删丹岭。后凉杨颖谏吕纂曰:今疆宇日蹙,崎岖二岭之间。是也。自删丹岭以西,谓之岭西。张氏以后,西郡、张掖、酒泉、建康、晋昌,皆谓之岭西地云。
可落?亥在卫东南。隋开皇二年,突厥寇兰州。凉州总管贺娄子?败之于可落?亥。《志》云:山无草木,曰?亥。○高越原,在卫西北塞外。隋开皇三年,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出凉州,与突厥相拒于高越原,却之。
○白亭海在卫东北。卫西南有五涧谷水流入。以水色洁白,故名。一名小阔端海子。《高居诲使于阗记》:自灵州过黄河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树沙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牙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沙岭,党项牙也。渡白亭海,乃至凉州。盖自灵州西,出凉州,白亭海为必经之道。
潴野泽在卫东北三百里。一名都野泽,亦曰休屠泽,又名凉泽。《禹贡》:原隰底绩,至于猪野。是也。《汉志》注:休屠泽,在武威县东北。古文以为猪野。其上承武始泽。晋元兴初,秃发傉檀攻后凉,至昌松,徙凉泽段冢民五百余户而还。段冢,其地与凉泽盖相近。○武始泽,在卫西。亦曰武始大泽。晋永和十一年,凉张祚之乱,宋琨起兵武始大泽以攻姑臧,是也。
五涧在卫东。《水经注》:五涧水,出姑臧城东,西北流,注于马城河。晋义熙二年,姚兴以姑臧授秃发傉檀。傉檀军于五涧,遂入姑臧,是也。又有五涧,在洪池岭南。宋永初二年,沮渠蒙逊遣沮渠鄯善伐西秦,败于五涧。既又遣沮渠成都耀兵岭南,遂屯五涧,为西秦将出连虔所败。○赤弥干川,在卫西五十里,与卫东南百五十里之黄羊川,俱分流灌田,民资其利。
三岔沟在卫东南。成化中,土达满四作乱。四,本名俊。明初,徙降部于边地。俊居凉州三岔沟,谓之满家营。至是据石城作乱,官军讨平之。石城,见固原州。○灵泉池,在卫治南。后凉吕光尝晏群臣于此。又有红泉,《一统志》:在卫东五十里,水色微红。○甘泉关在卫西。《唐志》:凉州有甘泉关。杂木口关,在卫东三十里。又卫西南有俺公山,卫南有倘哥儿山、东山、乾沟山,卫东南有黄羊川、下古城等口。向俱设卫卒戍守。○白雅孤口,在卫北。明朝正统中,王骥讨叛寇,使赵安繇凉州逾白雅孤口,北抵赤林、铁门诸关为犄角。盖其地皆近塞外。赤岸戍在卫南。晋太元初,秦苟苌等败凉兵于洪池,入清塞。张天锡使其将赵充哲拒战于赤岸,败死。天锡出金昌城自战。城内又叛,天锡奔还姑臧。胡氏曰:赤岸在χ罕。按:自清塞至姑臧,皆在百里内外,χ罕去姑臧远矣。○胡?亢戍,在卫西。晋隆安五年,秃发傉檀攻后凉,耀兵姑臧,壁于胡?亢,即此。义熙六年,沮渠蒙逊围姑臧。傉檀遣司隶校尉敬归及子佗为质于蒙逊以请和,归至胡?亢,逃还。姚家寨在卫东北。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此。又暖泉寨,在卫东。卫东北又有红水寨。○扒里寨,在卫东北。与卫东之暖泉寨及庄浪卫之扒沙城,俱为甘肃寇门。又有苦水墩,在卫西。嘉靖初,官军大破西海寇于此。
怀安堡在卫西五十里,有怀安驿。又西四十里有纋远堡,有柔远驿,皆戍守要地也。又武威堡,亦在卫西。卫西四十里又有怀远堡。又西五十里为沙河堡,接永昌卫界。
大河堡在卫东三十里。正德中,边将苏泰等败寇于大河滩,即此堡也。今大河驿置于此。又静边堡,在卫东八十里,有静边驿。又东三十里为双塔儿堡。又东三十里即古浪千户所也。《志》云:卫东有杂木口堡,卫北又有永昌旧堡,俱官军戍守处。
杨坞在卫西五十余里。晋太元十一年,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保据杨坞,是也。○刘林台,在卫治西北五里。相传汉窦融所筑,本名窦融台。明初,百户刘林与寇战,死其下,因易今名。又有灵钧台,在卫治北,晋明帝太宁初,张茂所筑,遗址尚存。
镇番卫在镇东五百五十里。南至凉州卫一百九十里,东南至庄浪卫四百二十里。
汉武威郡地。后汉因之。晋仍属武威郡。隋唐时,为凉州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小河滩城。明初,改置镇番卫卫城周六里有奇,东西南三门。今亦设镇番卫。
卫南蔽姑臧,西援张掖,翼带河陇,控临绝塞,地形陡绝,戎马之场也。
○来伏山卫西北八十里。其山脊高首俯,如拜伏然,因名。又苏武山,在卫东南三十里。俗传苏武尝牧羝于此。盖传讹也。
○小河卫南十五里,自凉州五涧谷来。又有黑河在卫西四里。《志》云:即张掖河也。自甘州卫东北流经卫境云。
新中沙白盐池在卫东五十里。《志》云:卫东四十里有小池,卫南三十里有三坝白盐池,卫西二百二十里有鸳鸯白盐池。又有小盐池,俱产盐。。
○黑山关卫西南六十里。黑山驿置于此。《志》云:黑山关西南十里有红崖子,土色皆赤,亦戍守处也。重兴铺关,卫西南九十里。沙嘴儿〔关〕,卫北九十里。屯于卫境芦沟、鞍子山、鱼海迤北诸处,皆北寇必由之道。
蔡旗堡卫东六十里。又南六十里为三坌堡。有三坌驿,南达凉州之道也。《舆程记》:凉州卫西北四十里,即三坌堡。○东安堡,在卫东。又卫东南有土门堡。万历中,设守备驻于此。
西乐堡在卫西。又有护卫堡二,俱在卫城西南,旧属甘州中护卫。又永宁堡,亦在卫西南。万历中,设守备驻守于此。
庄浪卫镇东南九百四十里。东南至临洮府兰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凉州卫三百七十里,西南至西宁镇四百十里。汉武威郡地。后汉因之。晋仍为武威郡地。隋属凉州。唐亦为凉州地。宋没于西夏或曰:夏人置洪州于此,以其地有洪源谷云。元置庄浪卫,属永昌路。明初,改今属卫城周八里有奇。今设庄浪所。
卫黄河南绕,松山东峙,河西之肘腋也。《五边考》:卫东北二十里有大小二松山,东扼黄河,南缀兰、靖,北阻贺兰,延袤千余里,号为沃壤。隆、万间,番酋宾兔盘踞其中,时肆侵掠,内地削弃,仅存一线。万历二十六年,抚臣田乐克复其地,建堡筑城,屯戍相望。乃割芦塘等处,属固原芦塘,见靖远卫;红水河、三眼井等处,属临洮;阿坝岭、大靖城、土门儿等处,属甘肃。自靖远卫界黄河索桥起,至土门山,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之冲边始安。第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葺。若按明初旧址,自镇番直接宁夏中卫,通树长边,则外钥尤壮矣。盖弃地犹六七百里云。
○苍松废县在卫西。汉县,属武威郡。后汉作仓松。晋因之。太和二年,凉张天锡击李俨于陇西,分遣前军向金城、左南白土诸郡,自将屯仓松,是也。《志》云:张氏置昌松郡。后凉吕光因郭?之谶,改为东张掖郡。后魏复置昌松郡。后周郡废,为昌松县。隋开皇初,改县曰永世。后复曰昌松,属凉州。大业三年,李轨据河西。薛举遣将常仲兴击之,战于昌松,仲兴败没。唐亦曰昌松县,仍属凉州。乾元以后,陷于吐蕃。宋时,夏人置洪州于此。元废。左南白土,见西宁镇。○漠口城,在卫西南。晋义熙四年,后秦姚兴遣其子弼等,袭秃发傉檀于姑臧,自金城济河进至漠口。《地形志》:漠口县属昌松郡,谓之昌松漠口,并为险要。
允街城在卫东南。汉神爵二年,置允街县,属金城郡。允,读曰钅公。后汉因之。明帝初,滇吾羌寇陇西,败太守刘?于于允街。又延熹四年,勒姐零五羌围允街,护羌校尉段?击破之。晋仍属金城郡。前后凉因之。后魏废。《周地图》:允街城,地势极险阻。沮渠蒙逊增筑,以为防守之所。杜佑曰:允街城临丽水,亦名丽水城。○街亭城,在卫南。后凉所置城也。晋隆安初,秃发乌孤自广武取后凉金城。吕光遣窦苟伐之,战于街亭,大败。《水经注》:逆水出允吾县参街谷,东南流,经街亭城南。《通典》:街亭城,沮渠蒙逊所筑,地势险隘。胡三省曰:金城北有街亭城。允吾,今见兰州。
揟次城在卫西北。汉县,属武威郡。揟,读胥。次,读咨。后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二年,凉州卢水胡反,遣张既讨之。胡逆拒既于?阴口。既扬声军从?阴,乃潜繇且次出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既击平之。且次,即揟次也。《晋志》谓之揖次,仍属武威郡。太元十一年,魏安人焦松等迎故凉张天锡之子大豫于揖次,攻拔后凉昌松郡。又元兴初,后凉焦朗据魏安。秃发利鹿孤遣其弟傉檀击灭之。《晋书》以揖次为魏安,盖据后魏所置郡也。魏收《志》:揟次县属昌松郡,后又析置魏安郡。胡氏曰:后魏置魏安郡,盖治于揟次。后周郡废,寻并揟次县入昌松。又白山县,后周改魏安郡置,寻废。
长最城在卫东南金城河北。晋永和三年,石虎将麻秋等济河,击张重华,遂城长最。凉将谢艾军神乌,败后赵兵,进击麻秋。秋遁归金城。隆安初,后凉吕光击乞伏乾归,军于长最。遣其子纂攻金城,拔之。神乌,盖亦在卫东南。或以为今永昌卫废鸾鸟县地。误矣。○缠缩城,亦在卫东南。晋太元初,苻秦将苟苌、梁熙伐凉,会攻缠缩城,拔之。或云,与兰州故广武城相近。
振武城在卫东南。晋咸和二年,赵刘曜遣子胤败张骏将韩璞之兵于沃干岭。追奔济河,至令居,进据振武,河西大骇。永和二年,石赵将麻秋等攻凉金城,金城降赵。凉将谢艾引兵出振武击麻秋,破之,是也。胡氏曰:振武在姑臧城南、广武西北。沃干岭,见兰州。○扒沙城,在卫西北二百里,又西北去凉州二百五十里。正统中,以其地为控御之要,议建城,调靖边中所于此。又有速罕秃地,在卫东南黄河北岸,亦为要害,议筑城于此,以遏寇冲。
○大松山卫东百二十里,山多大松。又有小松山,在卫东北百二十里。近代议边事者,谓二山控御边陲,为卫境之要地。○蒲萄山,《志》云:在卫西北百三十里,与雪山相拒,大通河所经也。又东山,在卫东一里。又东北三十里有石沸山。
南山在卫南。《汉志》:武威郡苍松县有南山松峡,起自羌中,连延西平、金城之界。东出秦雍,至于终南,皆曰南山。
分水岭卫西百五十里。岭峤有泉分流,南为庄浪河,北为古浪河。其北又有平岭。嘉靖中,总兵姜?御敌于分水岭,败之,遂北至平岭。敌大集,?乃伏兵于岭南岔口,佯退以诱之,敌大败。
洪源谷在卫西北。唐武后圣历二年,吐蕃将论赞婆来降,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又久视元年,吐番将麴莽布反,寇凉州昌松县,入洪源谷。陇右诸军大使唐休?击败之。又洪池谷,亦在昌松界。唐贞观十七年,有瑞石产于此。○大通河在卫南百二十里。北流过卫城西,有大通桥跨其上,又北入于沙漠。又庄浪河,亦在卫南,下流合于大通河。瓦窑渠在卫西二里。又卫南五十里有青寺河渠。又南四十里有野狐渠。俱引大通河之水,资以灌溉。
裴家川在卫东。东北流,绵亘于靖远卫及宁夏中卫之境,为戍守要地。万历间,设官兵驻守于此。○嘉泉,在废揟次县界。晋太宁三年,黄龙见凉州之嘉泉。凉臣汜?等劝张骏改年,以章休祥,骏不许。即此泉也。
○南大通山口堡卫东四十里。又东南四十里为红城子堡。又东南六十里为苦水堡。苦水堡,一作苦水湾堡。又南三十里为安宁堡。又东三十里即兰州之金城关也。○西大通河口堡,在卫西南百六十里。又西八十里为西宁镇之老鸦城堡。武胜堡卫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四十里为坌口堡。又西北五十里为镇羌堡。皆卫境之冲要也。又西四十里为古浪所之打班堡。
野狐堡在卫东南。其西北有青寺、通远二堡,俱戍守要地。《一统志》:卫东有应理州堡。又东有泗水堡云。○沙井儿驿,在卫南百九十里。驿,亦作堡。《志》云:卫境诸堡,多置馆驿于此,以地当往来冲要云。杨非亭在卫东南。《水经注》:逆水东南流,经街亭城南,又东经杨非亭北,又东南经广武城西。今逆水源流,不可复辩也。《载记》:杨非,在支阳西北三百余里。晋太元初,苻秦伐凉,张天锡使马建等拒秦军于杨非。秦兵济河攻缠缩城。建惧,自杨非退屯青塞。或讹为阳妃谷。五代时,有阳妃谷首领,即此地矣。清塞,见凉州卫。
镇夷守御千户所镇西北三百里,故张掖县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镇夷守御千户所于黑河之北。后为河水冲决。天顺间,始移今治。《志》云:所东抵高台,西接酒泉,南距番夷,北邻胡境,广袤二三百里,为戍守之要。城周四里有奇,有南面二门。今改设镇夷卫。○狼心山在所北。明正统中,王骥出镇夷讨叛胡,与总兵蒋贵等约:至狼心山,举火为应。贵败敌于石城儿泉,又败之于九鲁乃地。其地去镇夷三百余里。又追败之于梧桐林,至肃州亦集乃地。又追至野狐山、青华山,至黑泉而还。转战二千余里,敌众大衄。
○黑河在城南四里。有黑水渡,即古张掖河也。流经硖口,入居延海。《志》云:所境有永丰等渠二十,分流溉田。又有盐池,在所西四十里,产白盐。
○马营堡在所东。向为官军戍守处。
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东南六百四十里。汉武威郡地。唐亦为凉州地,于此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简司,属永昌路。正统间,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志》云:所境东至扒沙,西连武威,南界湟河,北抵暖泉,广袤五百里。所城周二里有奇,有东南二门。今亦设古浪所。
○古浪水在所南。流绕关城,所以此名。《志》云:所境有暖泉等渠,分引溉田。
○黑松堡所东南三十里,亦曰黑松驿。又东南三十里为打班堡,即安远驿也,亦作安远站堡。又东四十里为庄浪卫之镇羌堡,皆往来冲要处。
高台守御千户所镇西北百六十里。汉张掖郡地。唐为建康军地。明正统中始置高台守御千户所。曰高台者,以其地稍高,控扼戎番之要冲也。所城周四里,惟南面一门。今亦设高台所。
○白城山所西北百余里,为甘、肃二境接界处。成化以后,哈密遗种多迁于此。
○红城渠所西北三十五里。又所东南三十五里有丰稔渠。《志》云:所境之渠十有二,分溉境内之田。
○黑泉堡所西五十里。又西五十里为深沟堡。又西五十里,即镇夷所也。○红崖堡,在所西南百余里。又所北有八坝、九坝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