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九十二 浙江四

读史方舆纪要 作者:清·顾祖禹


◇绍兴府东至宁波府二百二十里,东南至台州府三百里,西南至金华府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杭州府一百三十八里,北至海口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四十里,至京师三千四百五十里。《禹贡》扬州之域禹会诸侯计功于此,命曰会稽。少康因以封其少子无余,使奉禹祀,号曰於越。春秋时为越国,周显王时并于楚《通典》:楚破越,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于楚。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顺帝永建四年,始改置会稽郡于此分浙东为会稽,浙西为吴郡。晋为会稽国咸和中,尝改会为郐,以内史王舒父名会,求改他郡,朝议改曰郐。宋为会稽郡。孝建初,置东扬州领郡五,理于此。大明三年,直曰扬州,后改废不一,而郡如故《宋志》:大明三年,以扬州为王畿,而东扬州直曰扬州。八年,王畿还曰扬州,因复曰东扬州,永光元年,仍并入扬州,而会稽郡不改。梁复置东扬州。陈初省,寻复置。隋平陈,改为吴州,置总管府治会稽县。大业初,改为越州,旋曰会稽郡。唐复为越州武德四年,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初,曰会稽郡。乾元初,复故浙江东道节度使治此,大历五年,废为观察使。中和三年,又升为义胜军节度。光启三年,改曰威胜军,乾宁三年,又改镇东军。五代时,属于吴越钱氏号为东府。宋仍为越州亦曰会稽郡,浙东军节度,绍兴初,升绍兴府以尝为行宫也。元改绍兴路。前朝洪武二年,复曰绍兴府,领县八。今仍为绍兴府。

府襟海带江,为东南都会。勾践生聚教训于此,遂以灭吴。汉武尝用以制闽粤。后汉末,孙策取王朗于会稽,而江东以定。晋隆安中,海贼孙恩据会稽,三吴八郡,一时奔溃时以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吴郡、吴兴、义兴为三吴八郡。自是以后,皆以会稽为浙东重地。沈约曰:会稽带海傍湖,良畴数千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盖财赋所资也。唐咸通初,裘甫作乱,陷象山及剡县,分兵掠衢、婺、明、台诸州,朝廷遣王式讨之。贼党刘?说甫曰:今急引兵取越州,凭城郭,据府库,遣兵守西陵,循浙江筑垒以拒之,大集舟舰,得间,则长驱进取浙西,过大江,掠扬州财货以自实,还修石头城而守之或曰:即府北之石城,非建康之石头也。恐误。宣、歙以西,必有响应者。又遣将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贡赋,尽入于我矣。甫不从,退据宁海今台州府属县。王式闻之,疾驰入越州,遣将攻甫,而分兵屯唐兴今台州府天台县,断贼南出之道;出上虞,趋奉化,断贼入明州之道;置军海口,遏贼入海之道。贼穷蹙遁走,遂击灭之。既而刘汉宏据越州,倡逆于前;董昌据越州,踵乱于后。钱Α并其地,而霸业始大。夫越州,明、台之上游也。越州不守,而自越以东,益不及矣。宋高宗自绍兴南徙,所以几不免于海上也。明初以重兵戍诸暨,固婺、衢之藩篱,即制杭、越之肘腋,而且控明、台之喉吭。芟除群孽,有以也夫。

山阴县附郭,在府治西。勾践所都。秦置山阴县,属会稽郡。汉武帝时,东部都尉治此,后移章安。后汉永建中,始徙置会稽郡治焉。晋以后因之。隋废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复置。八年,又废。垂拱二年,复置。大历二年,又废。七年,复置。元和七年,又省。十年,仍置今县于郭内。今编户二百一十一里。会稽县附郭,在府治东偏。本山阴县地,陈析置会稽县,后皆因之。今编户百三十一里。

○山阴城即今府城。旧有子城。《吴越春秋》:勾践筑小城,周三里七十步,一圆三方,陆门四,水门一。后汉为会稽郡城。《图经》云:隋杨素筑子城,周十里,西北二面皆因重山为城,不设濠堑。宋嘉?中,守臣刁约修子城,北因卧龙山,环属于南,西抵于堙尾,周五里有奇,城门一,如故城之制。后废。今府治东有镇东阁,即子城之正东门也。又有大城,亦曰罗城。《越绝书》:山阴大城,范蠡所筑,城周二十里有奇,南去湖百步,陆门三,水门三。《图经》:隋开皇中,杨素修郡城,广四十五里,名罗城。唐乾宁中,钱Α重修。宋皇?中,守臣王逵亦加修治,并浚城濠。宣和初,刘?复缮筑,稍缩其西南隅。嘉定十三年,亦缮葺。十六年,守臣汪纲重修罗城,并葺诸城门。元至正十三年,复增拓旧城,?以石,开堑绕之。十八年,复增浚濠堑,以为守御。明初因之。嘉靖二年,飓风坏城,因复修筑,并浚凿内外池隍。《修城记》:城有九门。东面旧曰雷门,勾践所作,晋时改曰五云门,今因之。稍北不二里,曰都赐门。或曰本名都护门,晋中军王?所作,今讹都泗门。又北曰三江门,今曰昌安门。雷门之南不二里,曰东郭门,今因之。南面曰殖利门,今曰南堰,门之东曰稽山,门之西三里曰偏门。偏门者,门本面西,稍斜向南,故名。今曰水偏门。又西一里面南,曰常喜门。钱Α攻亭山及申光门,相传即此门。旧《志》:州城至此与子城会,今曰常禧门,又西转而北约五里,曰迎恩门。钱Α讨董昌,以兵三万屯迎恩门,望楼再拜而谕之,是也。今曰西郭门。繇此北转而东,直过蕺山几六里而面北者,即昌安门也。凡门在东南者,皆有堤以护湖水,使不入江西门,因渠漕抵于江,以达杭北,则引众水入海。城周盖二十里有奇。

越王城府东南十二里会稽山之阴。《左传》哀元年,越子以甲?五千,保于会稽,秦故县亦治此。又府东五十八里有侯城,相传无余所都。《水经注》:秦望山南有谯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勾践语范蠡曰,先王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矣。○吴王城,亦曰王城,在府东十里。《志》云:夫差围勾践于会稽,伍胥筑此城以屯兵,今地名吴王里。石城府东北三十里石城山下或云亦勾践遗迹也。唐乾宁二年,董昌僭号于越州,钱Α讨之,昌遣其将汤臼守石城,Α将顾全武击败之,遂克其城,去越州三十里,即此。或谓之石头城。○苦竹城,在府东十八里。《越绝书》勾践以苦竹城封范蠡子,即此城也。唐时为苦竹馆。

○会稽山府东南十二里。其东西连阜接岫,如宛委、秦望、法华诸山,称名胜者凡数十计,皆会稽之支阜也。详见前名山会稽。

卧龙山府治西北。盘绕回抱,形如卧龙,一名种山,越大夫文种葬于此。今府治踞其东麓,山阴县治踞其南麓。又宝林山,在府治东南二里,本名龟山,又名飞来山。《越绝书》:越王使范蠡筑城,既成,琅邪东武海中山一夕飞来,百姓怪之,号曰怪山,川岩明秀,亚于卧龙。又蕺山,在府治东北六里。山多蕺,越王尝采食之。《宝林事实》云:越城之山,能与秦望为主客者,卧龙、宝林、蕺山是也。又有阳堂山,在卧龙南三里许,府城跨其脊,其南麓出城外,跆??于河湟,后汉鲍盖葬此,一名鲍郎山。

亭山府南十里。唐乾宁中,钱Α攻董昌,克其亭山寨。又明初胡大海攻郡城,驻兵其上。○土城山,在府东六里。《越绝书》:越王得西施习教于北坛利丘里,三年而献吴。即此。今亦名西施山。又东四里有葛山,相传越王种葛处。又麻林山,在府西南十五里。《越绝书》:勾践伺吴,种麻为弓弦,使齐人守之,越谓齐人日多,故亦名多山。又稷山在府东五十里,《越绝书》勾践齐戒台也。又有锡山,旧产锡,银山产银砂,志云,皆在府东五十里。

云门山府南三十里,亦谓之东山。齐永明中,何胤去国子祭酒,还东山隐居教授。梁天监四年,选学生往云门从胤受业,是也。其相接者曰何山,《志》云:在府东南四十七里,亦以何胤而名。○赤堇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铸浦山,欧冶子为越王铸剑处。《国策》:破堇山而出锡。《越绝书》:赤堇山破而出锡,若耶溪涸而出铜,张景?七命,耶溪之铤,赤山之精,是也。旁有井,亦以欧冶名。又日铸岭,在府东南五十里,欧冶子尝铸五剑,采金铜之精于此,地产茶,最佳。又宝山,在府东南三十里,一名上皋山,以西北接下皋山而名,宋攒官在焉。下有御河,自府东南十五里董家堰抵山下,亦宋时攒灵河也。又府西南二十五里有兰亭山,即王羲之修禊处。宋祥兴元年,会稽唐珏等以石函葬宋六陵骨于此。

玉山府北二十八里。两崖对峙,下有八闸,泄府境及萧山县之水,出三江以入海。今府东北三十三里。又有玉山斗门。又白洋山,旧名乌凤山,在府西北五十里滨海,亦名龟山,缘山筑城,设白洋海口巡司戍守。○浮山,在府东北三十五里浮海口,与三江所城相对,又有蒙捶山,在府东北四十里,与浮山并峙,上有烽堠。

若耶山府东南四十五里。汉元鼎六年,遣戈船将军严讨闽越,出若耶,盖由此泛海而南也。齐明帝末,何胤隐居若耶山。梁大宝初,张彪起兵若耶,讨侯景,攻破浙东诸县。绍泰初,彪为东扬州刺史,不附陈霸先,霸先遣陈?等袭会稽,彪败走若耶,?遣章昭达追斩之。山下有若耶溪,流入镜湖。相近者曰舜山,高可十余里,有田可耕。《志》云:山在府东南四十里。又诸葛山,在府东南六十里,高数千仞,亘五十里。

丰山府东北六十二里。地临曹娥江,东南接?山。唐光启二年,钱Α破刘汉宏将朱褒于曹娥埭,进屯丰山,是也。《志》云:?山在府东七十里,下临舜江,接上虞县界,一名蒿尖山。又?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丰山西北,北环大海。

刻石山府西南七十里。《志》云:越王栖会稽山,宫娥避此,因名娥避山,俗讹为鹅鼻山。自诸暨入会稽,此山最高。秦始皇刻石纪功,乃在其上。盖亦会稽之别阜也。又越王山,在府西南百二十里。《志》云:昔越王尝屯兵于此。今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又府西北四十五里有涂山,相传即禹会诸侯处。

古博岭府西南四十五里。群峰交峙,中通一径,俗呼虎博岭。又驻日岭,在府西南八十里,其地深险,皆南走诸暨之道。

○海府北三十里。曹娥、钱清、浙江三水所会,谓之三江海口。《吴越春秋》:范蠡来舟,止于三江之口。三江,浙也,浦阳也,剡也。《海防考》:三江港口深阔,直通大洋,甚为险要。港口稍东,有宋家?,贼若从此突犯,趣陡门一带海塘,则竟抵郡城,若越港而北趣浙西,则赭山其关键也。

钱清江府西北四十五里,浦阳江下流也。自金华府浦江县流入诸暨县界,谓之浣江,又汇流至府西南百里之纪家汇,绕府境,谓之钱清江。以东汉延熹中太守刘宠,止受父老一钱事而名。又西北至萧山县境,复折而东北,经钱清镇入于海,其后潮沙壅塞,舟不得行,雨潦则大为民田患。天顺初,建白马山闸,以遏三江口之潮,闸东尽为田。自是江水不通于海,而钱清江之故道,渐至湮废。今亦谓之西小江。萧齐永明四年,富阳民唐?之作乱,陷富阳,据钱塘,破东阳,遣其党孙泓寇山阴,至浦阳江,为浃口戍主汤休武所败。说者曰,府境钱清江,亦名浦阳江也。唐乾宁三年,钱Α将顾全武克越州,获董昌,斩之于小江南,亦即钱清江矣。详见大川浦阳江。浃口,见宁波府。

曹娥江府东九十二里,剡溪之下流也。自嵊县流入界,东折而北,至曹娥庙前,又北至上虞县龙山下,名舜江,又西北折,入于海。亦谓之东小江。《志》云:府东南九十里有小舜江,一名东小江,源出浦阳江,东北流而汇于曹娥江,曹娥江上承浦阳之支流,故亦蒙东小江之称。唐咸通初,裘甫作乱,观察使郑祗德征兵邻道,屯郭门及东小江,寻复台还府中自卫。宋建炎二年,兀术陷临安,遣阿里蒲卢浑度浙江,陷越州,遂渡曹娥江,至明州。明初,吴祯讨方国珍于庆元,夜入曹娥江,夷坝通道,出不意拔车厩,遂入庆元。盖江为东走宁波之要道矣。二江皆谓之小者,对浙江而言也,车厩亦见宁波府。

鉴湖城南三里。亦曰镜湖,一名长湖,又为南湖。旧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距曹娥江,西距西小江,潮汐往来处也。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始环湖筑塘,周三百五十八里,尽纳环山三十六源之水,潴以溉田,至九千余顷。其北堤石?达二,阴沟九,南堤阴沟十四。因三江之上,两山之间,疏为二门,以时视田之水,小溢则纵其一,大溢则尽纵之,使入三江之口。所谓湖高于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泄田中水入海,无荒废之田,水旱之岁者,此也。由汉迄唐,湖未尝废。唐开元中,贺知章以宅为千秋观,求周官数顷为放生池,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因亦名贺监湖。宋初民始盗湖为田。治平间,田至七百余顷,湖废几尽。其仅存者,东为漕渠,自州至东城六十里,南通若耶溪,自樵风径至桐坞十里,皆广不及十余丈,每岁少雨,田未困而湖已先涸矣。熙宁间,命官江衍经度,凡为湖田者两存之,立石柱,内为田,外为湖。政和间,太守王仲嶷遂废湖为田。宣和三年,诏越之鉴湖,明之广德湖,自措置为田。下流壅塞,有妨灌溉,宜令有司究实弛以与民。隆兴初,守臣吴芾言,鉴湖自江衍所立碑石外废为田者,又一百六十五顷,请以时浚治。二年又言,修鉴湖全藉斗门堰闸,而都泗堰尤为要害。宣和间,因高丽使往来,方改置闸,自是启闭无时,湖水失泄,今乞废罢。从之。芾为刑部侍郎,复奏自开鉴湖溉废田二百七十顷,复湖之旧,又修斗门堰闸十三所,夏秋以来,时雨虽多,亦无泛滥之患,民田九千余顷,悉获倍收,其为利较然可见。乞将江衍原立禁碑,刊定界至,则堤岸永无盗决之虞矣。淳熙二年,诏贺知章放生池十八顷外,余悉纵民耕之,于是鉴湖遂至堙废。曾氏曰:晋谢灵运求会稽回踵湖为田,又求?丕?皇湖为田,则请湖为田,越之俗旧矣,然利害不可淆也。今鉴湖所存者,长仅十五里,俗呼白塔洋。《图志》云:鉴湖旧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溉田万顷,北泻长江。马臻初筑塘,界湖为二,曰东湖,曰南湖。今自会稽五云门东至娥江,七十二里,旧时谓之东湖。自山阴常禧门西至小江,凡四十五里,旧谓之西湖。又府东二十里,曰贺家池,周四十七里,南通鉴湖,北抵海塘,即知章放生池也。《郡志》:旧有鉴湖塘,西起广陵斗门,东抵曹娥斗门,亘一百六十里,亦谓之南塘,亦谓之官塘,即汉马臻故址。前朝嘉靖十五年,郡守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丕?皇湖,《志》云,今在上虞县十二都。白水湖府北十里。旁通运河,足资灌溉,兼有菱芡鱼虾之利。《志》云:賎?湖亦在府北十里,周广十余里,俗呼黄?湖,舟楫往来之道也。又有回涌湖,在府东四里。相传马臻筑塘,以防耶溪之水,溪水暴涌,抵塘而回,故名。一作回踵。又有浮湖,在府东二十里,广二顷余,源出西山,一名西湖。此皆鉴湖旁溢之水也。

运河在城西。自西兴渡历萧山县,而东接钱清江,长五十里。又东径府城,长五十五里。复自城西东南出,又东而入上虞县,接曹娥江,长一百里。自府城而南,至蒿坝,长八十里,则为嵊县之运河矣。盖运河纵广俱二百里。宋绍兴初,以余姚县言运道浅涩,诏自都泗堰至曹娥塔桥,发卒修浚。此即宋时漕渠故址也。今道出府西北十里,谓之官渎。其余大抵仍旧道云。○新河,在城西北二里,唐元和中,观察使孟简所开。《志》云:城西有投醪河,又名簟醪河,亦名劳师泽,以勾践投醪事而名。今皆合于运河。又有江北河,在西小江之北,大海之南,与潮汐通,即故钱清江口矣。

平水府东南三十五里。胡氏曰:会稽县东南又有一小江,源出大木山南,流合于剡溪。今有平水镇,在越州东南四十余里。自此南逾山,出小江,沿剡溪而东,二十里至曹娥埭。唐懿宗初,浙东贼裘甫败官军于剡西,游骑至平水东小江。光启二年,董昌将钱Α讨刘汉宏,自诸暨趋平水,凿山开道五百里,出曹娥埭,屡败浙东兵,进屯丰山。即此处也。

邢浦在府东北。《晋纪》云:邢浦去山阴北三十五里。隆安四年,海贼孙恩破上虞,进及刑浦,会稽太守谢琰遣参军刘宣之击破之,恩退走。未几,复寇邢浦,官军失利,恩乘胜径进,至会稽,琰战败,为下所杀。今府东北四十五里有蛏浦,隔岸对海宁县石墩山,为戍守要地。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经府东北六十里之西汇渚入犯,官军却之于此。或以为蛏浦即邢浦之讹也。○黄山浦,在府西五十五里。刘宋泰始二年,遣吴喜等击孔觊于会稽,喜至钱塘,遣任农夫引兵向黄山浦,东军据岸结寨,农夫击破之。或曰今萧山之临浦,旧名黄山浦,与山阴接界,亦曰黄山里。纪家汇府西南百里。浦阳江自诸暨县合东西诸江经此为钱清江之上源。宋乾道中,朝议欲浚纪家汇,导萧山新江达诸暨,萧山令谢晖言,小江本以导诸暨之水,萧山地最下,若复浚纪家汇上流,冲突萧山之桃源等七乡,必成巨浸,议遂格。防海塘府东北四十里。自府东北八十里上虞江口,抵萧山县界,几二百里,以蓄水溉田。唐开元十年,山阴令李俊之增修。大历十年,观察使皇甫温。太和六年,令李左次复修筑。宋隆兴、嘉定中,相继修治。明朝弘治、正德、嘉靖间及万历二年,屡经修治,为民利。又运道塘,在府西北十里,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开。又府东五十里有炼塘,《越绝书》勾践烹炭于此,一云铸剑处。○白米堰,在府东北。嘉靖中,倭贼由此沿海塘突寇萧山县。又应宿闸,在三江所城西门外。嘉靖十六年,郡守汤绍恩建,凡二十八洞,亘堤百余丈,蓄会稽、山阴、萧山之水。万历十二年增修,改近岸四洞为长平闸,用泄涨水。

越王山堰府北三十里。唐贞元二年,观察使皇甫政凿山以蓄泄水利。又府东北二十里有朱储斗门,北五里有新河,皆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孟简所开。西北四十六里有新径斗门,则太和七年观察使陆亘所置也。○曹娥堰,在府东九十里。水流湍急,两岸逼江。其地有曹娥渡及曹娥埭。又西岸为东关驿,驿南有曹娥场,旧设寨于此;东岸又有曹娥堰营,皆设险处也。胡氏曰:浦阳江有南津埭,今上虞县梁湖堰是;有北津埭,今曹娥堰是。又抱姑堰,在府西五十里,上连镜湖,下接小江。又有石堰,在府西三里,诸水合流,地险可据。

蒿坝府东南八十里。以近蒿山而名,为台、绍二府必经之道,北去上虞县四十里。○三江闸,在府北二十八里,会稽、萧山、山阴之水赖以停蓄,其外即三江口也。

○钱清镇府西五十里。旧尝设关于此。宋建炎三年,车驾自越州次钱清镇,将如浙西迎敌,金人百司有至曹娥江者,有至钱清镇者,不果而还。《志》云:钱清镇西抵杭州八十里。○纂风镇,在府东北八十里,当会稽上虞之界,黄家堰巡司置于此,筑城戍守。《志》云:黄家堰本在府东北六十里,有西汇渚,为防御要地,因置巡司戍之。洪武中,徙沥海所西,为海潮所啮。弘治中,徙今治。

三江镇在府东北四十里浮山北麓。小江经其前,大海浸其东,与三江所城南北相峙,为东海之门。旧有小城,嘉靖二年增筑,方一里,置兵以御倭。又三江场盐课司,亦置此。《志》云,司在府东北三十里。又白洋巡司,在府西北白洋山上。○三界镇,在府东南百二十里,路出嵊县。明初设税课局,嘉靖十二年废。又府南四十里有离渚市,旧设关于此,以临离渚溪而名。溪亦入于鉴湖。明初置税课局,后废。嘉靖中复置。又沧塘税课局,在府东南四十里,明初置,嘉靖十二年革。《志》云:府城东五云门外有五云河泊所,又昌安门外五里亦有河泊所,今革。又绍兴场盐仓批验所,在府西北六十里白鹭塘。正统中,迁钱清镇。弘治中,复迁于此。○?脊山村,在府南四十三里脊山下。刘宋泰始二年,孔觊为上虞令王晏所攻,觊弃郡奔?脊山村,被执,即此。

蓬莱驿在府西迎恩门外。唐曰西亭驿,宋曰仁风驿,前朝改今名。江东岸即旧曹娥驿也。又东关驿,在府东九十里曹娥江西岸,旧名东城驿,明初改今名。又钱清驿,在府西北钱清镇,正德十年革。○柯桥,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志》云:其地水流污漫,陂深堰曲为境内之险,亦曰柯桥市。

萧山县府西北九十三里。西至杭州府四十里,西南至杭州府富阳县百五十里,东南至诸暨县百三十里。汉会稽郡之余暨县。三国吴改曰永兴。晋以后因之。梁陈庆之以入洛功,封永兴侯,即此邑也。隋省入会稽。唐仪凤二年,复置,属越州。天宝初,改曰萧山。后因之。《城邑考》:县旧有城,周不及二里,久废。嘉靖三十二年,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一百四十一里。

○西陵城县西十二里,本曰固陵。《水经注》:浙江东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筑城于浙江之滨,言可固守,因名固陵。勾践入臣于吴,群臣祖之,军陈固陵,即此。后汉建安初,孙策将取会稽,引兵渡浙江,会稽守王朗发兵拒策于固陵,策攻之,不克。六朝时,谓之西陵牛埭,以舟过堰用牛挽之也。宋元嘉末,会稽太守随王诞遣兵向建康,讨元凶劭,诞自顿西陵,为之后继。齐永明六年,西陵戍主杜元懿言。吴兴无秋,会稽丰登,商旅往来,倍多常岁,西陵牛埭税官格日三千五百。如臣所见,日可增倍,并浦阳南北津、柳浦、四埭,乞为官领摄,一年格外可长四百余万。会稽太守顾宪之极言其不可,乃止。盖西陵在平时,为行旅辏集之地,有事则为战争之冲,故是时戍主与税官并设也。陈末,西陵埭亦名奉公埭。隋开皇九年,陈亡,东扬州刺史萧岩据州不下,隋将燕荣以舟师出东海平吴郡,进至奉公埭,岩降。唐复曰西陵。咸通中,裘甫作乱,其党刘?劝甫急遣兵守西陵。中和二年,浙东观察使刘汉宏作乱,谋并浙西,屡遣兵营于西陵,皆为杭州将钱Α所败。三年,汉宏自将十余万众出西陵,将击董昌,Α济江逆战,复大破之,汉宏仅免。又乾宁二年,杨行密遣安仁义以舟师至湖州,欲渡江应董昌,钱Α遣顾全武守西陵,仁义不得渡。胡氏曰,自湖州舟行入柳浦,可渡西陵也。天复三年,杭州牙将徐绾作乱,淮南宝州帅田?引兵赴之,急攻杭州,仍具舟将自西陵渡江,钱Α遣将盛造等拒破之。吴越时以陵非吉语,改曰西兴。宋为西兴镇,置寨于此。今有西兴场盐课司在运河北岸,旧有戍兵。西兴驿亦置于此,下临西兴渡,渡浙江而西,至钱塘水驿十八里,公私商旅必经之道也。

○萧山县治西一里。唐以此山名县,一名西山。又城山,在县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亦谓之越王城。山半有洗马池,产嘉鱼。其前两峰对峙,谓之马门。相传吴王阖闾侵越,勾践保此以拒吴。又冠山,在县西十七里,山形如冠。又西三里为连山,长冈九里。旧《经》: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今山下有石柱数十,沿列江际。○洛思山,在县东四十三里。下有朱室坞,《水经注》:勾践百里之地,西至朱室,即此地云。

临江山县东南二十里。旧名牛头山,与山阴县分界,钱清江萦其西。又峡山,在县南二十六里,前后有二山相夹,亦谓之前峡、后峡。又有峡山,在县南六十里,钱清江经其下,谓之峡浦。《志》云:县南二十八里有乌石山,钱清江经此,亦曰乌石江。

龛山县东北五十里。吴越钱氏尝屯兵于此,有营寨旧址,下瞰浙江,与海宁县之赭山对峙,旁有小山,曰鳖子山,江出其中,故有鳖子门之名,亦曰海门,为钱塘之锁钥。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大破倭夷于龛山,三十四年,督臣胡宗宪又败倭于此,旧有龛山寨,设兵戍守,今革。寨北曰狮子口,为登涉要地。

虎爪山县西南五十里。下临大江,与钱塘、富阳分境。山回环盘礴,踞峙江滨,其南与浦江、诸暨诸山相联络,啸聚之徒,恃为渊薮。《志》云: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山,盘亘深远,一名长山。其南最高者曰镜台山,一名白石山,岩洞幽胜。滨江而北,有州口、龙门、白峰、马谷诸山,其间相接者为百药山。傍有黄岭,东北去县四十八里,与富阳分境,相传黄巢屯兵之所。虎爪山,即诸山之支阜,而临江突峙,当舟楫必经之会,以地势而言,实杭、严、金、绍四郡之险也。○龙门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上有龙湫,一名大洪山。其南十里为州口山,龙门而北数里,即白峰、马谷诸山也。

壕岭县南六十五里,与诸暨接界。又县西南六十里有党旗岭,元末乡民聚党揭旗以御寇,因名。

○海县东北五十里。胡氏曰:自龛山而东,至兰风、石堰、鸣鹤、松浦、蟹浦、定海皆谓之海浦。晋隆安四年,谢琰为会稽太守,戍海口以备孙恩,是也。今有海塘,自县东北二十里长山闸抵龛山,凡二十里,直至定海,凡五百余里。宋咸淳中,塘为风涛所圮,越帅刘良贵移入田内,筑塘植柳,名万柳塘。明初以来,屡圮屡筑。万历四十年,潮啮西兴,守臣萧良?兴役重筑,为石塘三百余丈,患稍弭。又《邑志》:浙江经县北十里,亦谓之北海,有长山渡沿海而东,五十里为丁村渡云。

定山江即浙江也。在县西十里。旧阔可三十里,近潮沙渐积,阔不及二十里,其海口阔处,则几七十里。西兴渡而外,沿江西南五里有黄家渡,又南十五里有上沙渡,稍折而东有渔浦渡,皆东西渡口,而西兴、渔浦最为通道。又西江塘,在县西南三十里,塘亘五十里,江水自富阳一带建瓴而下,藉此塘及西兴塘以捍之。

钱清江县东南十五里,亦曰浦阳江,亦曰东小江。自山阴县流经县南之峡山,曰峡浦。又北经临浦,旧有麻溪,由此注入山阴县界,复引而北出,经乌石山,又东北经县东十五里之渔临关桥,乃北折而东,入山阴县,经钱清镇以入海。后以江口壅塞,建闸以遏之。而于县西南二十余里开碛堰,以通钱清江之上流,而江之故道一变。《邑志》:临浦在县南三十里,旧钱清江经此,东入山阴县界。元末张士诚将吕珍筑城江上,跨江南北,于东西两头作栅,为浮城于江面,以通舟楫,谓之钱清城,寻废。成化中,钱清江口壅塞,江水泛滥,麻溪以东之田,大受其病,于是筑临浦大小坝,为之内障,而江分为二。

运河在县城西。自西兴东至县,又东北入钱清江,凡五十里。《宋国史》:乾道三年,以县境西兴镇通江两闸为江沙壅塞,守臣因募人自西兴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并浚闸里运河十三里,又以通江大堰纲运至多,乃勒为定制,以时修浚,公私皆利焉。

湘湖县西二里。周八十里。本为民田,四面距山,田皆低洼,山水四溢,则荡为一壑,民被其害。宋政和间,县令杨时因而为湖,于山麓缺处凿堤障水,民皆以渔贩为业,遂无恶岁。自宋至今,奸豪往往欲侵据为田,有司以其病民,严为之禁。成化中,邑令朱┉复为修浚,民被其泽。王氏曰:此又越田之变为湖者。又落星湖,在县西二十三里,周二十里,旧尝有星陨此,因名。宋庆元后,渐堙为田。又白马湖,在县西二十二里,周二十五里。《志》云:县境诸湖,皆有溉田之利,自宋以来,多为奸民所侵啮,失利者众。

渔浦县西南三十五里。《志》云:渔浦当西陵之上游,其对岸即钱塘之六和塔,旧为戍守处。○查渎,在县西南九里。《水经注》:浙江东经查塘,谓之查渎,孙策攻固陵,不克,叔父静说策曰,查渎南去此数十里,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策遂分军投查渎,道袭高迁屯,王朗败走。夏侯曾先曰,查渎亦曰查浦,春秋吴伐越,次查浦,即此。

○高迁屯县东北五十里,东南去府城四十里。孙策攻会稽,分兵袭高迁屯,裴松之曰:永兴有高迁桥,是也。亦曰高迁亭,又名柯亭。《南史》:宋会稽太守褚淡之破贼众孙法亮于柯亭,贼走永兴。《志》云:柯亭即高迁亭也,或以为山阴之柯桥市境亦相属。

渔浦镇在县治西南渔浦上。宋置渔浦寨,前朝改巡司,并设税课局于此。后局废,而司如故。又钱清镇,在县东四十里,与山阴县接界,有钱清场盐课司。元至正中,所置搬运米仓所也,明初改置今司。成化二年,改属山阴县。《志》云:县东南十五里单家堰,有工部分司,嘉靖十二年置。○新林寨,在县东二十里,宋置,与西兴、龛山、渔浦共为四寨,设兵戍守,今俱废。

黄岭镇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之黄岭,亦曰黄岩镇。又有岩下、贞女二镇,俱在黄岭西南,去县百里。唐中和三年,刘汉宏谋兼浙西,分兵屯黄岭、岩下、贞女三镇,董昌遣钱Α击之,Α自富春渡江,破三镇兵,擒其将。胡氏谓三镇在婺、越间,是也。○西兴驿,在西兴镇运河南岸,唐曰庄亭,宋曰日边驿,后改今名。又白鹤铺,在县东三十里,亦曰衙前,又东十里即钱清镇,有钱清塔,往来者必由之道也。旧《志》,县城东北有梦笔驿,渔浦镇有渔浦驿,皆宋置,后废。诸暨县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金华府义乌县百二十里,西至金华府浦江县百里,西北至杭州府富阳县百十里。本越王允常所都。秦置诸暨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属越州。唐仍旧。光启中,改曰暨阳。五代初,吴越复故。宋仍属越州。元元贞初,升为诸暨州。明初,为诸全州。洪武二年,复为诸暨县。今编户一百七十五里。○新城县西南六十里。明初守诸暨,以抗张士诚、方国珍之兵,既而守将谢舟兴叛降士诚,李文忠在严州闻乱,急遣将胡德济进屯五指山下,亲引兵驰一百六十里,遇贼于义乌,击破之。文忠议以诸暨浙东藩篱也,诸暨不守,则衢处不支矣。乃度地去旧城六十里,并五指山筑城以守之,贼来攻,不能下,乃去。既而士诚复遣兵水陆齐进,逾浦江,围新城,守将胡德济遣兵败之于斗岩下。文忠驰救,抵龙潭,去敌二十里,据险为营,敌来攻,败去。于是新城之守固,而婺、衢诸州皆无恙。后复取诸暨,乃还旧治。《图经》:诸暨旧城周仅二里有奇,唐开元中创筑,天宝中增修。天?二年,淮南兵拔婺州,进攻暨阳,两浙将方习拒却之。五代初,吴越王Α遣其臣王永修改筑左浣江、右长山,周九里三十步,明初胡大海取诸暨而守之,亦尝营筑。嘉靖三十三年,以倭患,旧城废,乃复兴修,周四里有奇。吴宁城在县西南。沈约曰:汉献帝兴平二年,孙氏分诸暨立吴宁县,属东阳郡。《水经注》:吴宁溪出吴宁县,经乌伤县,为乌伤溪。是也。自晋、宋及陈皆因之,隋废。○义安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宋乾道二年,置县于此,淳熙元年废。今为枫桥镇。

○长山县治西一里,南北长十余里,高千余丈,其顶平博,有石室可坐百人,北有戚家岭,亦曰七冈,相传范蠡居此。亦名陶朱山,吴越筑诸暨城,右倚长山,是也。又?萝,山在县南五里,下临浣江,相传西施所居,一名罗山。

五泄山县西五十里。泄,亦作洩。山中有泉,沿历回绕,分为五潭,即五泄也。《水经注》:浦阳江东径诸暨,与泄溪合。《图经》:山泉沿历五级,下注溪壑,土人谓瀑布为泄也,山连亘深远,有十六峰,二十五岩,洞谷溪涧之属,不可胜纪。俗名小雁荡,西接浦江、富阳二县界。○五指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丰江绕其东北。明初依此山筑诸全州新城,寇不能陷,其北有龙潭,去新城十里许,即李文忠败敌处。

句乘山县南五十里。《国语》: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韦昭曰:诸暨有句无亭,《括地志》以为句乘山也。山有九层,亦名九乘山。又白岩山,在县南六十五里,山与义乌县接界,一名巢勾山。《志》云:县南六十里有金涧山,下有坑,宋、元间,尝产金如糠?比,命官陶采熔炼,无成,乃罢。永乐四年,遣行人验视,无冶铸迹,亦罢。又县北三十里有银冶山,相传山有银矿。永乐、景泰间,或言其事,遣官勘验无实,抵罪。○五岫山,在县东六十里,峰峦秀出者五,与会稽云门相连。又杭乌山,在县北五十里,叠嶂七十有二,其中一峰特高,曰鼓吹峰。

斗子岩县南四十里。形高如斗,峻不可上,即胡德济败张士诚兵处。又善坑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义乌县界,白水岭在县东南八十里,接东阳县界,皂荚岭在县东七十里,接嵊县界,阳塘岭在县西五十里,接浦江县界。

○浣江在县治南,即浦阳江也。一名丰江,一名青弋江。唐咸通五年,引青弋江为永丰陂以利民,即此。士人以流经苎萝山北,因曰浣浦,亦曰浣渚,绕城东而北出,至山阴县,为钱清江。明初胡大海取诸暨,张士诚将吕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水还灌之,珍大困,即堰浣江之水也。《志》云:浣江上源有二,一曰上东江,东南自东阳县流入,合诸溪涧水,亦名洪浦江,西北注于浣江。一曰上西江,西南自浦江县流入,合诸溪涧水,又东北流,合于东江,并注于浣江。二江既合,浣江之水益盛,经城东,有太平桥跨其上,长三十六丈。又引而北,复分为二流,一曰下东江,绕县东以折于北,凡七十余里,趣三港口。一曰下西江,绕县北而斜趣于东,亦七十余里,至三港口而合于东江,附近诸溪涧之水,悉流入焉,二江既合,亦名大江。又北流数十里,至山阴之纪家汇,而为钱清江。元大历中,尝浚下西江,以泄浣江之涨,浣江之名著,而浦阳之名晦矣。

三湖在城中,近郭。长山以西诸溪涧及浣江之水自城南溢入城中,潴为上、中、下三湖,自城北出,为白水河,流二三里,复东合于浣江。或曰,即唐时大农湖也。天宝中,县令郭密之于县东二里筑湖塘,溉田二千余顷,即此湖矣。又泌浦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旧湖周八十里,今大半为豪民所佃。

○长清关县西南五十里。县西又有阳塘关,在阳塘岭上。二关皆元置。又县南五十里,为湖头铺,路出东阳,元置巡司于此。○枫桥镇,在县东北,即故义安县也。宋为枫桥驿,明初置巡司,寻废。今为枫桥铺,有枫桥公馆。《志》云:自镇而东北三十里,出古博岭,达郡城,为往来之要道。明初胡大海克诸暨,自枫桥趣绍兴。嘉靖三十三年,倭扰山阴,由枫桥趋县境,是也。又管界寨,在县东八十里,县境又有紫岩寨,皆宋置。《郡志》:县城西南有待宾驿,南二十里有亭阔驿,五十里有兴乐驿,皆宋置,寻废。余姚县府东北百四十七里。东至宁波府慈溪县九十里,东南至宁波府百里,西南至上虞县八十里。舜支庶封此,以舜姓姚而名。秦置县,属会稽郡。隋初,省入勾章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县,兼置姚州。七年,州废,县属越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余姚州。明初,复为县,编户三百里。○余姚城《志》云:县有新旧二城,旧城筑于孙吴将朱龙,周不及二里,后废。元至正十九年,方国珍重筑,周九里,四面引江为濠,可通舟楫。明朝洪武二十年增筑,嘉靖三十年修葺,以御倭,周广如旧城之制。其新城在姚江南岸,明初邑人吕本建议增筑,后渐圮。嘉靖三十六年,以倭患营葺,与旧城隔江相对,通济桥亘其中,通两城为一。县治在旧城内,而学宫在新城中,城周八里有奇,俗谓之江南城。○四明山县南百十里。亘县境及上虞、嵊县之界,所谓西四明也,由白水山而入。今白水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四面不绝,因名。其岭亦名瀑布岭,为四明山之西趾。又有东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是为四明水口。余详见名山四明。龙泉山县治西。一名灵绪山,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又治北有秘图山,山卑小,本名方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旧《经》谓神禹藏秘图于此。○胜归山,在县北三里。相传晋刘牢之败孙恩,还屯于此。又县西北五里有丰山,上有东西二峰,旁多古穴,或以为兵火时,居民逃避处。又点兵山,在县西北十一里,相传高雅之讨孙恩驻兵处也。县东北十五里曰屯山,即孙恩屯兵处。

陈山县东北十里。高千余仞,少石饶草木,远望卓削,至其巅则正平,相传子陵尝居此,一名客星山。又石匮山,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峙烛溪湖中,三面皆水。其脉西自梅岭来,自高山望之,正方如匮,上有烽堠旧址。山之东麓,相接者曰航渡山。又东曰许郎山,一名海郎山,北向开广,登陟仅可及半,其上陡峻,必由东西逶迤乃得上,山巅亦有烽堠旧址。又东曰真武山,盘礴高峻,北面烛溪湖。《志》云:县东北二十八里有孤山,南麓临烛溪湖,四峰高秀,前有墩曰涨沙墩,浮出湖中,水溢不没,与真武山相望。○缪家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山甚高,登其巅,北望大海。其西南陡峻不可登,北上则平坦。自山而东,群峰绵延,数里不绝。又东北十里曰游源山,游泾水出焉,山多大谷,称险僻。又悬泥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其北??于大海,俗呼胜山。嘉靖中,屯营于此以备倭。

大兰山县南八十里。其南与四明相接,东有九曲、分水诸岭。唐咸通初,王式讨裘甫,擒之于剡县,余党逸入大兰山,诸将追获之,其相接者曰太平山。《志》云:山东连四明,南接天台,姚江源出于此,东去慈溪县六十里,为接境处,一名日门山。又乌瞻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峰高秀,航海者视为指南。《郡志》:大兰、乌瞻皆四明之支陇也。又有黎洲山,在县南百十里,与嵊县、奉化接界,亦四明之旁阜。○蛾眉山,在县西四十里,山高二百余丈,周七十里。唐天宝六载,改名吴女山。又西十里曰姜山,上有五峰相接。

眉山县北三十五里。海中望之,如修眉然,其北五里有巡司。又浒山,在县东北三十八里,其下为三山所。○姥岭,在县东北十五里,东去烛溪湖五里。湖西南岸有梅岭,道出梅溪。又茭湖岭,在县南五十里,山径峭险,亦四明之别岭也。县西南六十里又有{?圭}竹岭,与上虞、会稽接界。

○海县北三十五里。有海塘。宋庆历七年,县令谢景初增筑。历庆元以及宝庆屡经修治,间以石堤。元大德中溃溢,至正初,州判叶恒力为营筑,自慈溪西抵上虞百四十里,?石坚完,谓之莲花塘。明初以来,居民狃安习利,排海ヂ居之,堤日削。成化七年,正德七年,海溢,民被其患,相继兴修,自是皆因旧址修筑。《郡志》:永乐初,海潮渐?,沙ヂ坟起,因于旧海塘北增筑新塘,以卫斥地,既而沙ヂ广十余里,成化中,稍为风涛荡决,复于海口筑塘,曰新御潮塘,以斥地给灶民为盐课。《海防考》:县境临山卫北有临山港,卫东有泗门港,皆汛守要地,而三山所东有胜山港,尤为深阔,倭舶可乘潮以入。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胜山,又败之于龟鳖洋。今海中之山六,曰西霍山,曰黄山,曰胜山,曰长横山,曰扁樵山,曰球山;礁二,曰?杯,曰柴排,皆临观二卫以备之险也。姚江在县治南。阔四十丈。源出太平山,西至上虞县之通明坝,乃东折而北,五十里中,凡十余曲。东流过城南之江桥,又东过咸池汇,复十余曲,乃东入慈溪县,而为前江。境内曲折流,凡二百里,一名舜江,亦曰蕙江,县境诸水悉流入焉。又菁江,在县西十五里,接上虞县之新河,县境西乡诸水,悉汇入焉,以注于姚江。烛溪湖县东北十八里。三面界山,东为湖塘,有东西水门。湖中又有明塘溪,一名明塘湖,又名淡水海,周二十余里,溉境内十三都之田。湖西南一曲,又名梅澳湖,亦曰湖洼,俗谓之西湖。成化中,以乡民争水盗决,乃筑塘分湖为二。○牟山湖,一名新湖,在县西三十五里,三面距山,北面为塘,周五百顷。又汝仇湖,在县西北四十里,南距山,西距孟家塘,北距海堤,周九百七十一顷,今皆半为豪右所侵。县西五十里又有余支湖,周五百顷,北距孟家塘,与汝仇湖接界。又有上林湖,在县西北六十里,周五十八顷有奇。旧皆潴水溉田为民利。

东横河县东北二十五里。引烛溪湖之水,合县境东北诸溪河,北至观海卫,西过石堰,南注姚江。《宋·谢灵运传》求始宁?丕□洞为田,《志》曰:今在上虞县十二都□□。又西横河,在县西三十里,引牟山湖之水,西入上虞县,北至临山卫。《志》云:县西北二十五里,有长泠河,源出上虞县之长坝,亦出牟山湖,东至菁江,北至海塘。又制河,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会游源、银塘诸溪水,北流为游泾,东北溢于双河,西北会于东横河。双河,在今?溪西北七十里,北流入海。

咸池汇县东南八里,即姚江所汇也。江流至此,纡回数曲,每曲约十余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余里,而舟行则数十里。○下坝,在县西四十里,一名新坝。石?西去中坝十八里,左江右河,河高于江丈有五尺,为舟楫所必经之道,亦谓之江口坝。又李家闸,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兰诸山之水,汇为杨溪,慈溪县石门山之水,亦流合焉,北入姚江,东达慈溪县,为蓝溪上游。宋建隆三年,吴越置闸于杨溪西北以节水,元置巡司于此,为四明之门户。今废。又石堰,在县东北二十里,有石堰场盐课司。○眉山镇县西北四十里,地名湖海头。《志》云:元置眉山巡司,在县北四十里,司南五里即眉山也。前朝洪武二十年,改置今所,仍以眉山为名。又梁寿镇,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镇居四明上游,最为要口。又庙山镇,今临山卫也,旧置庙山巡司于此。洪武二十年,改置卫城,因徙巡司于上虞县之中堰,东南去县六十里,仍曰庙山巡司,筑城戍守。又三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金山上,以蔡山、金山、破山并峙而名。旧置巡司,洪武二十年,移于破山西南,去县六十里,有小城戍守,仍曰三山巡司。

姚江驿县治东一里江北岸。宋置宁波驿,在城西,明初改置。又东六十里达宁波府之车厩驿,西九十里达上虞县之曹娥驿。○江桥,在城南,长二十四丈。嘉靖三十四年,督臣胡宗宪击倭于此,复追破之于后梅。今县东北二十里有梅溪山,后梅盖在其地。又战场桥,在县南四里。宋宣和二年,睦寇犯境,里民御破之于此,因名。

上虞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北至余姚县八十里,西南至嵊县百五十里。秦置县,亦因舜后所封而名,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废入会稽县。唐贞元初,复置属越州。宋以后因之。《城邑考》:县旧置于江西岸,晋中兴初,移治江北岸,今县西北四十里地名后郭,即故址也。唐永贞中,移县于此,旧无城。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创筑。明初,汤和徙县城石,筑临山卫城,仅存土阜。嘉靖十七年,因旧址复?以石,周十三里有奇。编户百四十八里。

○始宁城县西南五十里。后汉永建四年,分上虞南乡置县,吴晋以后皆因之,隋废。又嵩城,在县西北六十里。其城横亘数里,相传晋袁山松所筑,以御孙恩。旧置戍守于此,明初汤和改置临山卫,城遂废。

○罗岩山县东北七里。丹崖翠壑,泉石甚胜,其旁数山环列,而罗岩为之冠。又县南五里有伞山,中有石室,巅平衍,良田数十顷,横塘溉之,无水旱,一名太平山。县南十里又有百楼山,高五里,重冈复嶂,若百楼然,其最高者曰大雷尖山。○东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巍然特出,众峰拱抱,登陟幽阻,至其巅,则轩豁呈露,万峰林立,烟海渺然,为绝胜处,即晋谢安所居。又县西南五十里曰坛宴山,有成功峤,以谢玄破苻坚归会稽而名。

夏盖山县西北六十里。南临夏盖湖,北枕大海,西去三江口密迩。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夏盖山及三江海洋,是也。又佛迹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夏盖湖南,宋时置寨于此。县北五十里又有横山,九峰环列,亦名九峰山,横枕夏盖湖之东。○兰风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与余姚之石堰,俱为海浦要地,一名兰芎山。又西北五里曰龙头山,即龙山也,与兰芎冈峦相属,西瞰曹娥江。

縻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当三县之界,地僻而险,元置巡司于此。○{?圭}竹岭,在县东二十里,即余姚县接境处。

○海县西北四十五里。旧有海塘。元大德以后,不时决溃害民田。至正七年,营石塘修塞,二十二年增修。洪武四年至三十二年,皆以溃决补筑,至今以时修治。

上虞江县西三十里,即曹娥江也。自会稽县东,经县西南东山下,曰琵琶圻,亦曰琵琶洲,曹娥庙当其处,西去府城七十五里,乃运河渡口也。又经县西四十里蔡山东麓,曰蔡山渡,相传以蔡邕名,亦曰百官渡。又北至龙山,亦谓之舜江,又西北折入于海。

通明江县东十里,即姚江之上流。以通明坝当其上,因名。其西即运河也,起县西三十里之梁湖堰,经县治前至通明坝,亘三十里,潴溪湖众水,以通舟楫,资灌溉。又为孟宅、清水二闸以杀其流。嘉靖间,邑令杨绍芳复堤塘,浚壅塞,往来者便之。○新河,在县东北十里,志云,旧水道北由百官渡,抵余姚之菁江,南由曹娥渡抵通明江。永乐九年,以通明江七里滩阻塞,因浚新河,道出县北,亦名后新河。经县西二里西黄浦桥,抵郑监山堰,至通明坝。又开十八里河,直抵江口坝,官民船皆由之。嘉靖三年,杨绍芳复导流经城中,而黄浦桥迤东一带新河抵于江口坝,则因而不改,又五夫河,在县东北三十里,纳夏盖、白马、上妃诸湖水东达于余姚之西横河,以注于姚江。夏盖湖县西北四十里,夏盖山南。唐长庆二年,开以溉田,湖周一百五里,中有镜潭及九墩,十二山,又有三十六沟,为引水灌田之道。宋熙宁中,湖渐废。元?四年修复,政和中,复废为田。绍兴二年,还为湖,元元贞中,渐堙为田,至正十二年,县尹林希元定垦田数,余悉为湖,旧灌田十三万亩有奇,至今尚为民利。其南又有白马湖,创自东汉,周四十五里,三面皆壁大山,三十六涧之水会焉,中有三山,曰癸巳山,曰羊山,曰月山,亦名渔浦湖。又自夏盖之南,白马之西,有上妃湖,亦创于东汉,周三十五里,中有弓家、印禄、佛迹等三山,《水经》谓之上陂湖,《唐志》谓之任屿湖,《会稽志》谓之谢陂湖,皆上妃之别名也。夏盖之水,实藉二湖之源,三湖交相灌注,自元以后,豪民颇侵为田,非复故址矣。欧阳氏曰:任屿湖在县西北二十七里,唐宝历二年,县令金尧恭置溉田二百顷,其北二十里又有黎湖,亦尧恭置以溉田。○西溪湖,在城西南。《志》云:县境旧有三十六湖,悉钟于此。唐令戴延兴筑塘七里,亦名七里湖。宋绍兴以后,湖渐废。元至顺中,尽废为田。至正十二年,县尹林希元浚复,寻堙。明朝嘉靖中,屡议兴修,不果。万历十二年,民苦旱,县令朱维藩修复为民利。

梁湖堰县西三十里。王氏云,浦阳江有南津埭、梁湖堰,是也。六朝时,置税官于此。亦曰梁胡坝,坝之西即曹娥江东岸,为往来必由之道。风潮冲啮,移置不常,元浚。至元中,以溃圮重建。前朝嘉靖间江潮西徙,涨沙约七里,令郑芸浚为河,移坝江边,仍旧名,有曹娥场盐课司。○通明堰,在县东三里,宋嘉泰元年置,亦曰通明坝,其东有七里滩,以去城七里而名。《舆程考》:自浙抵鄞凡七坝,通明其第五坝也,又中坝在县东十里,宋置,一名通明北堰,明初改建,曰郑监山堰,以其地有郑监山也。又东十八里即余姚之下坝。○梁湖镇在县西梁湖堰。元置百官驿于此,明初置巡司,旁有曹娥驿。《志》云:驿旧在兰芎山下,曹娥江滨,元大德中,圮于怒涛,徙县西。前朝洪武初,复徙今所。万历初裁驿,以梁湖坝官兼领。朱维藩曰:曹娥驿与东关驿止隔一江,似可议革,然自蓬莱以至东关、西路止矣。自曹娥以达姚江,东路始焉,酌往来之所必由,为驿路之所起止,未可废也。矧东关夫马,例不越江,曹娥废,而往来支应,必移之县,以县代驿,所费何异?此古人所以病纷更也。又税课局,在梁湖司侧,河泊所亦置于此,今所革。《通志》:百官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名舜桥。○黄家堰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亦明初置,今详见会稽县篡风镇。又智果店,在县东北十五里,嘉靖中,倭尝犯此,官军却之。旧《志》:县城东有金?驿,西南五十里有池湖驿,宋置,后废。

嵊县府东南百八十里。东至宁波府奉化县百七十里,东北至上虞县百五十里,西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二十里,西北至诸暨县八十里。汉置剡县,属会稽郡。晋以后因之。唐武德四年,增置嵊州。八年,州废,县仍属越州。五代时,吴越尝改为赡县。宋初复旧。宣和八年,始改为嵊县,仍属越州。《城邑考》:县城相传三国吴贺齐所筑。《会稽记》:县治在江东,贺齐为令,移今治,后废。宋宣和三年,县遭睦寇,既平,增修城壁,周十二里。庆元初,溪流湍暴,城圮,令叶范垒石为堤百余丈,城赖以全。既而屡为水圮,相继修筑。明初,汤和徙故城砖石城临山卫,〔城〕废,堤亦坏。弘治七年,令灭凤筑堤二百四十五丈以御水。十一年,水溢堤溃,复修筑护堤,堤赖以全。嘉靖三十四年,以倭患营筑石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九十九里。

○剡城废县县西南十五里,本剡县地,唐武德四年,置嵊州,兼置剡城县属焉。八年,与州俱废。《元和志》剡城在县南十二里,即此城也。或以为汉剡县治,或以为嵊州城,俱误。又《说文》四山为嵊。县东有簟山,南有黄山,西有西白山,北有嵊山,故唐初取名嵊州。宋复以名县。胡氏曰:今县城东南临溪,西北负山,城中凿井引泉,居民逸于樵汲。浙东县多无城,剡最为完固。

○剡山县治西北。山巅为星子峰,稍下曰白塔冈,支陇环十数里。秦始皇尝?此山以泄王气,今山南剡坑是也。水流山下,为剡溪。县城盖跨山临溪云。○簟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山势平如簟席而名。又黄榜山,在县南十里,一名方山,又南五里曰姥山,林木蓊郁苍翠,县之南望也,山南路出新昌县。

嵊山县东北四十五里,当剡溪之口,?雩浦之东。山南有嵊溪,其源自东北覆卮诸山,合群溪流至此,出县东三十里花山下,横入剡溪。嵊溪以北临水诸山,皆与嵊山相接也。○?雩山,在县北四十里。《舆地志》:自上虞七十里至溪口,从溪口溯江上数十里,两岸峭壁,势极险阻,下为剡溪口,水深而清,谓之?雩浦。?雩浦之水,皆源自会稽,经山峡中,由此入剡,故有水口之名,江潮亦至此而返。?雩、嵊二山,参差相对,为绝胜处。又余粮山,在县北十五里,以山产禹余粮石而名。一名了山,下为了溪。旧《经》:禹凿了溪,人方宅土,言禹功终于此也。

大白山县西七十里。绝高者为大白,次为小白,面东者为西白,面西者为东白,入东阳县界者为北白。《剡录》云:山峻极崔嵬,吐云纳景,瀑布悬流,清被岩谷,仙茗生焉,一名白石山。

丹池山县东七十二里。旧名桐柏山,亦名金庭山。《道书》以为第二十七洞天,高万五千丈,周四十里,天台华顶之东门也。夏侯曾先曰:越有金庭、桐柏与四明、天台相连。裴通曰: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天宝六载,改名丹池。相接者曰覆卮山,北接上虞县界,地名乌坑,相传谢灵运尝覆卮于此,绝顶四望,东大海,西会稽,仿佛可见。上有石窍,泉流不竭。《志》云,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锦山,在县东七十五里。《邑志》:县东三十里即四明山麓,锦山即四明支山也。又有石鼓山,在县东五十里,秀异与金庭并称。清风岭县北四十里。旧多枫木,本名清枫岭,后易枫曰风。岩石峻险,下瞰剡溪,楼钥云,剡溪过峡处,东嵊山、西清风岭,相向壁立,甚近。而?雩山自西来,若护若遮,舟行距二三里外望之,恍然不知水从何出。旧《志》所云绝壁东流是也。嘉靖三十四年,官军歼倭贼于此。又陈公岭,在县东七十里,本名城固岭,宋时县令陈著者代去,民攀送至此,因名。岭陡峻难行,宣德初,凿石修砌,凡二十余里,渐为坦道。其相近者又有东林岭,壁立数百丈,登者战忄栗。○大昆山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山峡险逼,下临深坑,砟木为栈,宛如蜀道。又白峰岭,在县西南九十里,与东阳县接界。○剡溪在县治南,即曹娥江之上源也。宋楼钥曰:剡溪山水俱秀,邑之四乡,山围平野,溪行其中。其源有四,一自天台山,一自东阳之玉山,一自奉化,一自宁海,兼四大流。又境内万壑争流之水,四面咸凑,曲折迂回,过?雩浦而北出,是为曹娥江。《志》云:剡溪昔自南而西,又环城东北出,经县东五里艇湖山北,后溪水暴涨南徙,不由故道。隆庆六年,邑令朱一柏自东门外引流迤北,达于旧渎。亦谓之新河。

三溪县西六十五里。诸暨县境诸溪水分引而南,汇流于此,谓之三溪。东流合于剡溪。唐懿宗初,官军讨浙东贼裘甫于剡西,贼设伏于三溪之南,而陈于三溪之北,壅溪上流使可涉。既战佯败,官军追之,半涉,决壅水大至,官军大败。即此溪矣。○朱溪,在县西六十里,源出东阳县境,经大白山下者,曰深溪,旁又有西溪、昆溪,三溪合为朱溪。又东会三溪水,引而东,俗谓之南大溪,为剡溪之上游。

了溪在县北余粮山下。《志》云:县东十里有浦口溪,其上源出奉化、宁海间,经县东三十里者,曰黄泽溪。出金庭三峰,经县东五十里者,曰前王溪。出四明山,亦经县东五十里者,曰晋溪,至县东三十里,曰鱼溪,并流入县东二十里之杜潭。又东流十里,曰棠溪,俱出浦口,北绕余粮山而入剡,曰了溪,一名雨溪。○宝溪,在县西南三十里,志云,源自天台行百二十里,为宝溪,又北流十里,曰上碧溪,至县南十里,合于新昌溪,又西北会于剡溪,新昌溪以来自新昌县而名。

○长乐寨在白峰岭。宋宣和三年置。元设巡司。《志》云:寨在县西南六十里。又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管解寨,宋绍兴二十年置。元改置巡司,明初皆废。○三界市,在县北六十里,即会稽之三界镇也。弘治中,设税课局于此,隆庆间,改设公馆。《志》云,宋有访戴驿,在县治西,嘉定六年,移置于城东,元移于三界镇,明初废。《舆程记》:自县北三十余里而至仙岩,又北至三界,又七十里而至蒿坝,自蒿坝至府城,凡八十里,水道迂回,凡二百二十里,此往来通道也。

新昌县府东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嵊县三十里,南至台州府天台县百二十里。本剡县地。五代梁开平初,吴越始析置今县,治石牛镇。宋因之。《城邑考》:县旧有土城,周十里,五代时筑,后废。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始筑城以御倭,南面倚山,三面环池。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里。○南明山县治南二里,本名石城山,吴越时,改今名。嵬岩攒簇,石壁千仞,天台之西门也。又有书案山,一名五山,在县东南二里,有五峰相连,县北二里又有五马山,一名五龙山,俗以为县之主山。○南岩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世传大禹治水东注,积沙成岩,今山岩陡险,俱沙石积成,如筑墙然,瀑布悬流,泉壑殊胜。又穿岩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十九峰,接嵊县界。

沃州山县东三十五里。高五百余丈,周十里,北通四明山,下绕大溪,与天马山对峙,《道书》以为第十五福地,唐懿宗初,裘甫作乱,据此为寨,王式讨之,遣兵拔其沃州寨,又拔其新昌寨,新昌寨即今县也。又山背山,《志》云:在县东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岭,环以大溪。其相近又有寒云千叠山,周四十里,高二百余丈,四面层崖如叠,地气高寒,夏多挟纩。

天姥山县东南五十里。高三千五百丈,周六十里,脉自括苍来,盘亘数百里,至关岭入县界,东接天台,西连沃州,《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山之最高峰,曰拨云尖,西为莲花峰,高二千五百丈,周三十里,西去县四十五里。○雪溪山,在县东八十里,高五百余丈,周二十里,攒峰数重,水缘崖下,飞瀑如雪,有石桥亘其上。《志》云:山中有溪盘绕,谓之雪溪,亦剡溪之上源也。又南山,在县南四十里,脉从天姥来,群峰叠拱如环城,中稍宽,容数百家,县南九十里又有彩烟山,四面峻险,其上宽平,旧置巡司于此,接东阳县界。黄罕岭县北五十里,亦接宁波府奉化县界。自奉化而西北,路经此,颇深险,度岭则平川,四十里入于剡城,唐王式败裘甫于宁海之南陈馆,甫自黄罕岭遁入剡县,王式就围之,是也。《嵊县志》:岭在嵊县东七十里。又苏木岭,在县东北九十里,五季时,刘万户、董彦光破冯辅卿于此,一名松木岭。○黄柏尖,在县东百里,高二千五百丈,周八十里,登之可见东海,一名望海冈,接宁海县界。

○东溪县东一里。源出天台石桥瀑布水,西北流入县境,汇诸溪涧之水,绕县后,又西北流为三溪,注于剡县之剡溪。○王宅溪,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奉化县境之沙溪,绕流入县界。其一源出宁海县境入县界,至三坑西,经康家洲,绕流为三十六渡,会为王宅溪,入嵊县界,下流注于剡水。《嵊志》谓之黄泽溪。查浦《志》云:在县北。《水经注》:浦阳江边有查浦,周六十里,东流二百余里,与句章接界。《志》以为即此浦,似误。○三溪渡,在县西二十里,即东溪汇流处也。《志》云,唐裘甫败官兵于此,似误。

孝行砩县南一里。宋邑令林安宅所开。自城东虎队岭导流入东洞门,绕南门而西,以达于三溪,砩长十余里,溉田千余顷,附郭居民,咸仰给焉。前朝正德、嘉靖间,水决虎队岭,砩渐崩圮,万历五年,修筑如故。○东堤,在县城东,延袤三里,宋邑令林安宅以溪水冲决,筑堤捍之,后屡修筑。前朝正统、成化中,皆以水患议修治,不果。弘治间,增筑完固。嘉靖中,水决,复增修。后皆因故址修筑。又后溪堤在县西十里,万历中增筑,以遏洪水。

○关岭山寨县东南七十里。又四十里即天台县。明初朱亮祖讨方国珍,至新昌,克其关岭山寨,至天台,进攻台州。又有会寺岭寨,在县南二十里,今为南入天台之通道。

彩烟镇在县南彩烟山下。宋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县境又有丰乐、善政二巡司,今皆废。○马院驿,旧在县西,今废。旧《志》:城西有南明驿,东南五十里有天姥驿,宋置,后废。又古松桥,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台、宁、绍三郡交冲之地也。

附见:

绍兴卫在府治东。洪武十二年建,领三江所一。

三江守御千户所在府东北三十七里浮山之阳。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三里有奇,有大闸关,下为三江城河,各县粮运往来之道也。所东为三江场,东南即宋家?,防维最切。嘉靖三十五年,倭贼攻突,官兵败却之。

临山卫在余姚县西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汤和奏置卫于庙山上,徙上虞县故嵩城戍守,并海筑城。永乐十六年增修,周五里有奇,领所二,东接三山,西抵沥港,嘉靖间,倭寇屡屡突犯,《海防考》:卫北有临山港,切近卫城,直冲大海。海口曰乌盆隘、化龙隘,为汛守要地。卫东又有四门港,越海而北,即浙西之澉浦也。嘉靖三十二年,倭贼突陷卫城,寻引却。三十五年,倭舶由东北烈表突犯,官军御却之。此二港又卫境之关要也。又观海卫,在县东北八十里,今见慈溪县。

沥海守御千户所府东北七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属临山卫,城周一里,近海岸有施湖隘、四汇隘,为戍守要地。

三山守御千户所在余姚县东北三十五里浒山下,一名浒山所。洪武二十年建,属临山卫。嘉靖三十四年,倭寇犯此,守将刘朝恩败却之,又县城内旧有余姚千户所,洪武二十年置,正统六年废。

◇宁波府东至海岸百有四里,南至台州府四百二十里,西至绍兴府二百二十里,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八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越地。秦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平陈,属吴州。大业初,属越州,寻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废。开元二十六年,复置明州治贸阝县以四明山而名。天宝初,曰余姚郡。乾元初,复为明州。五代时因之《广记》:朱梁贞明初,吴越升明州为望海军。宋建隆初,吴越又改军名曰奉国军。太平兴国初,诏吴越改军为镇国军。宋仍曰明州亦曰余姚郡。绍兴三年,置沿海制置司于此。庆元二年,升州为庆元府以宁宗潜邸也。元至元中,改为庆元路。明初曰明州府。洪武十四年,改为宁波府,领县五。今因之。府控海据山,为浙东门户。浙东有难,必先中于明州。说者曰:明州三面皆海,而北面尤为孤悬,吴松、海门,呼吸可接。明州有难,必先中于江淮。往者晋有孙恩之祸,明有倭夷之祸,其大较也。夫明州北望成山,成山,见山东文登县南指岭表,楼船十万,破浪乘风,用以震叠海外,此亦一发之乐也。乃虞自保无策哉。旧《图经》:四明据会稽之东,抱负沧海,枕山蔽江,重阜崇岭,连亘数千里。又为海道辐辏之地,南则闽广,东则倭夷,商舶往来,物货丰衍,东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亦东南要会也。《海防说》云:海道之备,在昌国卫。卫坐冲大海,倭夷出没必由之处。设备之所不一,而韭山正对日本。山以外俱辽阔大洋,番船往来,必望此为准,此又昌国之咽喉也。进而定海卫,卫南临港口,极为要害,防御为难。昔人云:定海为宁、绍之门户,昌国为定海之外藩,又进而临山、观海临山卫,见余姚县,翼援东西,防维南北,皆为要区。而枢臣杨溥尝言,鏖战于海上,不如邀击于海中。议者韪其说。总戎俞大猷则云杨溥、俞大猷皆明人:海本辽阔,舟行全藉天风海潮,人力不能与抗。若风顺势重,潮之顺逆,自不能与风争;若风轻潮逆,则良难矣。且我就所短。而彼用所长,邀击海中,未为良策,故不如设备于海上。海上之备多途,而必当厚集其力于明州。以明州地形陡险,控压悬远,且迫近港口,因利乘便,于事为易也。鄞县附郭。秦置贸阝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隋平陈,省县入句章。唐复置贸阝县,为鄞州治,州寻废,以县属越州。开元中,复置明州治焉。五代时,吴越改贸阝县为鄞县。今编户四百五十一里。○贸阝城府东三十里。《志》云:自秦以来,皆置县于此。一名官奴城,相传汉光武曾赏田奴为贸阝令也。唐开元中,为州治。大历六年,袁晁作乱,始移县于今治。长庆初,并移州治焉,吴越改贸阝为鄞,宋因之。《城邑考》:郡城,唐咸通中,刺史黄晟筑,宋元丰初增筑,宝庆二年重修,宝?间改拓,开庆二年,又复营缮,元毁。至正二十年,筑城以御方国珍,寻为国珍所据,亦加修治。二十七年,城归于□。前朝洪武六年,因旧址营筑。十四年,增葺。嘉靖三十五年以后,屡经修治。有门六,城周十八里。

句章城府南六十里。《志》云:故城在今慈溪县界,晋隆安四年,孙恩作乱,刘牢之等讨之,改筑句章城于小溪镇,即此城也。自刘宋及隋,勾章县皆治此,唐初省入贸阝县。

○四明山府西南百五十里,亘奉化,慈溪及县境。其最近者,曰杖锡山,前有七峰,又有石楼、松岩诸山,回环相属。县东三十里有龙山,蜿蜒如龙,与定海县陈山接,即四明之垂尽处也。《志》云:府境由西南以达于东,参差竞秀,凡数十山,皆四明之支陇也。今详见名山四明。

贸阝山府东三十六里。旧《志》,昔海商贸易于此。后加邑从贸,因以名县,又东二里为横岙山,又一里为同谷山,以东西两岙同一谷口也,内有三岭,一曰石城,通定海之深岙,一曰鱼山,通定海之大?契头。一曰长山,通小浃港。○阿育王山,在府东四十五里同谷山之东,志云,此为贸阝山,晋太康中改今名,山北去定海县三十五里。嘉靖中,倭寇尝犯此,又太白山,在府东六十里,视诸山最为雄峻,又东六里有天童山,高秀与太白相埒。

塔岭山府南四十里,环列二十三峰,引而南,冈岭相接,最为深险,与奉化接界,有塔山巡司。○岐山,在府西三十里,亦曰旗山。宋建炎中,金人犯境,张俊尝屯兵于此。又西五里为杨岙山,峰峦环拱,竹木森然,府西四十六里又有前岙山,峰峦起伏,灵秀盘结。

天井山府西南七十里,下瞰深渊,上有五井,峻险难陟,其相近者,又有灌顶山直上二十里,宋时曾采铁于此,后罢。《志》云:府西南五十里有锡山,葱?插天,绵亘纡远,旧产锡。并峙者曰建岙山,矗立二十五峰,状如列戟,郁然深秀。又府西南六十里有木阜山,环列二十四峰,一名木坑,相接者曰清秀山,上有三十六峰,又有银山,旧产银,皆森秀。

稠岭府西三十五里,与慈溪县接界。嘉靖中,设寨于此,以御倭寇。又府东四十里有罗岙,以山围如罗网而名。○菩提岭,在府东南七十里,路通奉化。又府西百里有踌躇岭,以山路险峻而名。

○海府东北二境,皆滨于海。《志》云,府东极海岸百有四里,东南极海岸百十二里,北极海岸六十有二里,东北极海岸七十二里,自海岸溯于大海,东极石马山之洋,可六百里,东南极踞门山洋,可八百里,北极苏州洋,可千五百里,东北泛于大海可千里。鄞江府东北二里。一名甬江。其上流自四明诸山汇溪涧之水,引流东北,势盛流驶,至它山下,堰而为渠,自它山东折而北,二十五里经长塘堰。又东经府东南三十里之临江堰,复南折而东,至府东南四十里之坊桥,而会于奉化江。奉化江自奉化县北流,经坊桥,合于鄞江,又北出而西折,经府南十里之铜盆浦,又北至府东南五里之林郎坝,历东门外浮桥,至城东北三里之桃花渡,而慈溪江流合焉。慈溪江承上虞、余姚之水,东南流,至府西二十五里西江渡,又经府西北七里王家湾,又东经北门外,至桃花渡,合于鄞江,又东北为定海之大浃江,其地亦谓之三江口,亦曰三港口,府境诸水悉汇入焉。○蕙江,在府南六十里,源出奉化县大晦山,逾江口而抵它山堰。日湖府治东南一里。一名细湖。周二百五十丈。治西南又有月湖,周七百三十丈。《志》曰,二湖之源,俱出四明山,一从它山堰经仲夏堰,入南门,为日湖,亦名南湖,一从府西南五十里大雷山,经林村十字港,汇望春桥,入西门,为月湖,亦名西湖。宋元?间,郡守刘?呈尝浚治之,为郡城之胜,其下流自城北三里保丰?契泄入于鄞江。

广德湖府西十二里。旧溉田四百顷。唐贞元中,刺史任侗因故迹增修之。曾巩曰:湖之大五十里,源出四明山,北为漕渠,东北入江兴。自齐、梁之间,东七乡之田有钱湖溉之,西七乡之田则此湖溉之。凡舟之达越者皆由此,所产有鱼、凫、蒲、莼、莲、芡之属,名曰莺ㄕ湖。唐大历八年,令储仙舟更今名,后浸废。宋至道元年,郡守丘崇元修复。天禧二年,李夷庚正湖界,起堤十八里限之。康定中,县主簿曾公望亦尝治湖。熙宁元年,张?以湖久不治,岁旱,营度兴筑,为堤一千一百三十四丈,?契九,埭二十,大为民利,迄政和八年,郡人楼异知郡事,复奏罢为田,后遂堙废。又雁湖,在府东北四里,其南为桃花渡,其北为颜公渠,今亦堙废。东钱湖府东三十五里。一名万金湖。唐时亦曰西湖,时县治未徙也。天宝三载,令陆南金尝开浚,四面环山,受七十二溪之水,周八百顷。湖岸叠石为塘,亘八十里,又于其旁各为石?契,水溢则分泄之,使注于江。宋天禧元年,郡守李夷庚复修治。庆历以后,修堤浚湖,相继不绝,中有四闸、七堰,溉田五十四万亩。绍兴十八年,复诏有司修浚。淳熙以至淳?,亦再经浚治。元大德中,势家请湖ヂ为田,不许。旋侵占日滋。前朝洪武二十四年及宣德嘉靖间,皆禁侵啮,复旧制,而茭葑沙土,滋蔓淤塞,豪民得藉为奸利,其弊未革也。湖中有霞屿、大慈诸山,去郡城皆数十里,鄞县、定海、奉化三境之田,亦俱被灌溉之利。说者谓郡境农事之修废,系东钱之开塞云。

小江湖府西南五十里它山下,即它山堰也。今曰南塘河。会稽、上虞以东,高山深谷,络绎环绕,层次引流,皆汇于此。唐长庆中,舒?《引水记》云:它山者,四明众山水所萃,一作雨,则涧壑交会为漫流,即岁旱,溪流亦未尝绝也。但岁久水堙,用引水法为之,即可复旧。开元中,王元纬为令,相地势,谓大江夹诸山直上接平水,而溪所从来者高,至它山,始两岐之,水稍散漫,江北惟此山四无附丽,故谓之它。它山麓皆石,趾插江底,可藉为堰,乃治堰跨两山麓,南北阔皆四十二丈,石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堰高下甚中。涝则什七入江,什三入溪。旱则什七入溪,什三入江。邑西七乡之田,俱恃以灌溉。《唐志》贸阝县南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顷。《宋志》:小江湖专溉民田,其利甚溥,后渐淤塞,上流浅少。嘉定十四年,有司请发卒开淘沙觜及浚汊港,又于堰上垒叠沙石,逼溪流尽入上河。其县西南十五里曰行春?契,一名南石,西南三十五里曰积渎?契,西南三十八里曰乌金?契,一名上水,皆初作堰时,虑暴流难泄,建此三?契。涝则决暴流注江,旱则引淡潮入河,今皆积久损坏,至县东又有道士堰,至白鹤桥一带,皆苦堙塞。又有朱赖堰,与行春等?契相连,堰下江流,通彻大海,今皆塌顿,以致咸潮透入,望及时修治,从之。王应麟曰:它山距四明山百余里,而四明之水咸趋其下,先是山水直注于鄞江,与海潮接,咸不可食,田不可溉,其水自南沿流皆山也。惟它山在水北,元纬因于两山间叠石为堰,使渠流分入城市,缭绕乡村,以溉以灌,为利甚博。自广德湖废,而它山所系尤重。今考湖名小江者,郡西南有惠光院,俗号小江塔院,旁有千丈镜,支港尤多,小江之名盖本于此。又仲夏堰,南去它山堰十里。唐元和六年,刺史于季友所开,亦引四明山水入渠,后因元纬别置它山堰,始废而不用。今有桥,名仲夏桥。《郡志》:它山堰之源,凡有数派,大要出于四明,汇于平水潭,潭在它山西三里。又东一里曰中潭,抵它山堰,则折而西北,过回沙闸,闸去它山仅百步,由此折而西北,纡回九曲,历乌金、积渎等?契,至百丈堰。又历风棚、行春等?契,至府西南十里之段塘,散入诸乡,由城南甬水门入城,潴为日月湖,其下流仍入于鄞江,郡境水利,以它山堰为最要。

桃花渡府东北三里,即鄞江渡也。渡北有天成高阜,九十有九,独一阜半入于江,谓之江北墩。又北渡在府南二十里鄞江上,以当奉化北界而名,西岸有风硼?契。宋熙宁中,令虞大宁所置,以泄它山暴流,旱则引淡潮以入堰。○长塘堰,在府西南二十五里,一名百丈堰,江河夹流其下。又张家堰,在府东北四十一里,与定海县分界。舆程记,府西四十里有西坝,又西六十里即至余姚县。

○螺峰镇府东二百六十五里,海中旧置三姑巡司。洪武二十八年,改为螺峰巡司。又有岑江、岱山、宝陀三巡司,今皆见定海县。○四明驿,在府治西南。又安远驿,在府治西北。前朝永乐初,置市舶提举司。四年,改为驿。今因之,以待夷贡。驿今革。又厩车驿,在府西六十里,亦接慈溪县境。《志》云:府东五十五里有宁波盐仓批验所。

高桥府西南二十五里。宋建炎三年,金人陷越州,济曹娥江,至明州西门之高桥,张俊拒却之。○林村,在府西南十五里,嘉靖中,倭自稠岭突犯林村,即此。慈溪县府西北五十里。西至绍兴府余姚县九十里,西南至绍兴府百五十七里。本句章县地。唐为贸阝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慈溪县,属明州。宋因之。前朝永乐中,改溪曰?。嘉靖三十五年,以倭患始筑城,周不及十里。今编户二百八里。○句章城县西南三十五里,城山渡东。春秋时,越句践所筑。《十三州志》:句践之地,南至句无,后并吴,因大城之,章霸功以示子孙,故曰句章。秦置句章县,汉因之。元鼎中,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击闽越,是也。三国吴永安七年,魏将王雅浮海入句章,掠吏民而去。晋隆安四年,刘牢之击孙恩,东屯上虞,使刘裕戍句章,既而裕改筑城于小溪镇,即今府西南故句章城。自晋以前,句章县皆治此。

○双顶山县西南七里。两峰并峙,屹立平野。又西南八里有城门山,?岩峭壁,下临江渚,有广利桥。宋宝?中,郡守吴潜建庆丰驿于桥西,今废。又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芦山,山东南一峰,曰乌石尖,攒青涌翠,为一方之胜。○戍溪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晋刘牢之讨孙恩,尝戍于此,下有戍溪。又大隐山,在县南三十里,夏侯曾先云,大隐南入天台北峰为四明,东麓下有大隐溪,今曰慈溪,以后汉董黯奉母居此而名。车厩山县西南四十里,昔越王句践置厩于此,停车秣马,遗迹犹存。今设车厩驿,有车厩渡,去府城六十里,西去余姚县亦六十里。明初吴桢讨方国珍,夜入曹娥江,出不意拔车厩,遂入庆元,盖国珍置戍守于此。又西里许为勾余山,以其在勾章之西,余姚之东也。《山海经》:句余之山,多金锡,少草木。或谓即此山云。○三过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临江,江流湍急,舟人惮之。虽一过如三过,因名。相近者又有石门山,上有峭壁如门。又夜飞山,在县西五十五里,临江。又西十里,即姚江之咸池汇,江行者皆出于此。五峰山县西北三十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两崖屹立如门。又五磊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五峰磊磊,若聚米所成,南有崖如门,以通出入。○大蓬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上有岩,高五六丈,左右二崖,屹然对峙,一名达蓬山,相传秦始皇欲从此航海达蓬莱,故名。其支陇曰香山,西南去定海百里,为两县接界处。

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下有鹤鸣场盐课司。又西十里则观海卫城也,城内有磨石、浪港二山,稍北为庙山,其相近者为瓜誓、桑屿、箬岙诸山,皆际海中。又十里有大忌、小忌,二山对峙,则海中危石,行舟之所忌也。今已近岸,岸东有向头山,如龙头尾相向状,龙头以东属定海,龙尾以西属余姚,二山捍潮,其中涨涂渐与山相接,为海滨要地。《志》云:向头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旧有海塘闸,今为渔盐之地,禾黍菽麦弥望。西北百里又有泥横山,俗名掘泥,在海中,今亦连大岸。又有东向山、箬岙山、黄牛山,俱在县北六十里大海中。

雁门岭县东北四十里,道出龙山所,与定海县接界。又凤浦岭,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岭东有凤浦湖,接定海县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高岭,跨危峰巅,蛇行以渡。又长溪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溪行可五六里,道出观海卫。

○海县西北六十里。旧有塘三十里,以捍风涛,缘岸海中有黄牛、桑屿诸山,与嘉兴海盐为界,引而东,接定海境。《海防考》:龙山所去县六十余里,所东北有金家岙,与丘家洋相连,东对烈港海洋,北望洋山、三姑大洋。嘉靖三十五年,倭船盘据于此及丘家洋,官兵攻克之,由此突入腹里,历雁门、凤浦岭一带,犯慈溪,直抵宁波,最为险要。其旁曰清溪港,由此可入金家岙,此间道所当备也。又有金墩浦,亦在所东,西接伏龙山,北连丘家洋,倭自东北来,往往由此击泊。嘉靖三十五年,倭自金墩浦入犯,官兵拒却之。又古窑港,在县西北六十里,北对乍浦,东控伏龙山,西连磨石山,县境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倭舟据此,突犯慈溪,既而松浦口之贼,由此遁入渔山海洋,总兵俞大猷等追败之,又败之于马迹洋,盖县境海防与定海、余姚一带,相唇齿云。

前江县南十五里。源出余姚县太平山,流为姚江,入县境,至丈亭渡分为二:一由车厩渡历县南十五里之赭山渡,又东十余里,即鄞县之西渡也。一由丈亭北折而东,贯县城中,出东郭,抵县东南十五里之茅洲闸。又东南流七里,为化纸闸,而入定海县境。宋宝?五年,制使吴潜于县东南五里夹田桥,引流导江,凡十余里,为沾溉之利。一名管山江,合流入鄞县界,亦谓之慈溪江。又有新堰,在县东南十二里,亦宋吴潜所建,堰下之田,不患斥卤,舟楫往来下江者胥利焉。

蓝溪县南六十里。《志》云:余姚县大兰山以东,三十六岙之水及杨溪水,皆流汇于蓝溪,东北注于前江。又有文溪,在县东十五里,汇县境东北诸溪涧水,以泄于前江,俗呼门溪。

普济湖县治东北一里。唐开元中,县令房?凿以溉田,广百五十亩,以在阚峰之下,名曰阚湖,寻曰慈湖,俗以其近普济寺,名普济湖,一名德润湖。宋时寺僧筑堤湖中,直贯南北,以便往来。景定五年,令金昌年疏浚筑堤防,置东闸西?契以限水。前朝洪武二十八年,遣官修堤塘?契闸,启闭以时,民田赖之。又永明湖,在县西南一里,亦房?所置以溉田,今废。又县治北有小湖,一名县后湖。○花屿湖,在县东南十里。唐贞元十年,刺史任侗尝修筑之,周十七顷有奇,溉田六千余亩,中有小屿,因筑塘以通往来,湖遂分为东西两湖。宋嘉?中修治,元至元末渐废。大德八年,复为湖。明朝永乐七年,废十之八为田。又姜湖,在县东南十里,周一顷,宋邑人姜氏舍田开湖以溉田,乡人赖之。又东南五里有荪湖,溉田甚众。

杜湖县西北五十里。湖南为杜湖岭,旧有湖淤塞,唐刺史任侗复浚筑之,民赖其利。其相近者又有白洋湖。《志》云:鸣鹤一乡方四十里,不通江潮,惟资杜湖、白洋以灌溉。宋庆历初,主簿周常相地高下,筑塘制?契,以时蓄泄,为利甚溥,今豪民侵蚀过半矣。

淹浦县西北六十里。浦东即古窑港也。宋庆历间,置古窑、淹浦二闸,以蓄泄鸣鹤一乡之水。元至元中,复修之。今盐丁载卤出入,闸制遂废,内不能障杜湖之水,外无以杜海潮之涌,民甚病焉。○漾浦,在县西北七十里。其上源出余姚县东北四十里之游源山,为游泾水,合诸溪涧水,经县界注于海,因置堰闸,以蓄泄之,与余姚共其利,而闸于鸣鹤一乡尤切。

丈亭渡县西南四十五里,慈溪江分流处也。旧建丈亭于其上,宋绍兴间,改为丈亭馆。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贼于此,今有丈亭关。《志》云:海潮入古窑诸港,流绕丈亭,分入内江,纡回曲折二百余里,直抵定海城下而止,其支流则分入鄞县界。

○长溪关在县西北长溪岭,溪流其下。又杜湖关,在县西北四十里,杜湖岭上。俱路达观海卫。○松浦镇,在县西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松浦东。二十六年,汤和移于浦西。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为戍守要地。又向头镇,在县西北向头山。宋置向头寨,元改为镇,明初改巡司。洪武二十年,迁于司东之洋浦,三十三年革。正统十四年,复置于旧所。又车厩驿,在县西南四十里,地名石台乡,元置驿,前朝因之,与鄞县相接。

奉化县府南八十里。南至台州府宁海县百二十里,西至绍兴府嵊县百七十里。汉鄞县地。唐为贸阝县地。开元二十六年,析置今县,属明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奉化州。明初复为县。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始筑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四十九里。○鄞城县东五十里。《志》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读若银。《国语》:勾践之地,东至于鄞,此即越之鄞邑矣。秦置鄞县,属会稽郡。汉以后因之。沈约曰:前汉会稽东部治此,隋省入句章县。

○奉化山县东南五里,周三十里,有数山相联络。山之东麓有桃花岭,去县十五里。嘉靖中,官军击倭贼于鄞县,倭由桃花岭南遁,即此。《志》云:奉化山四面各异名,亦谓之瑞峰山。○华顶山,在县西五里。自城以西,有数山相接,而华顶为之冠。今县治西有凤山,冈峦秀耸,形如翔凤。相连者曰印山,小而圆秀,皆华顶之支阜矣。又县西十五里有日岭山,路出新昌、嵊县。

大雷山县西四十里,四明支山也。山极高,眺百里外,下瞰鄞江。又西十里为丹小山,岩洞泉石皆奇胜,《道书》以此为四明洞天。又大小晦山,在县西六十里,四明南来二峰也。水流为蕙江,入鄞县界。○雪窦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亦四明之别阜,名胜错列。宋理宗梦游此,赐名应梦山。相近曰桃花坑山,四山环绕,中有平田数百亩。又县西百里有黎洲山,为四明之西峰,接余姚、嵊县界。山有坪,曰响石坪。《志》云:四明山在县西百有五里,大约县境群山,皆四明之冈阜,而最著者,则大雷、雪窦诸山是也。

赤鄞山县东五十里。亦曰鄞城山,古鄞县治其下。相传欧冶子造剑处。《国策》破赤堇而取锡,即此。又新岭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岭狭而长,凡七十二曲,有天然石磴。嘉靖中,更岭道于后陇,芟辟平坦,行人便之,谓之太平岭。又九峰山,在县东九十里,以九峰突兀而名。鲒崎山县南五十里。《汉志》鄞县有鲒崎亭。颜师古曰:鲒,蚌属,曲岸为崎,即此矣。有鲒崎岭,明初置巡司于此。嘉靖四十年,倭走横岭,阻水奔入鲒崎,寻走大嵩,官军讨败之。横岭,或曰即县南四十里之横山。又三山,在鲒崎南,屹立里港海中,如三台,旁有双屿。○蓬岛山,在县南四十里。其脉亦来自四明,重冈复岭,缭绕雄桀。登陟其巅,俯视数百里。其西南为石楼山,山石如屋,两崖夹涧,飞瀑乱下,《寰宇记》谓之石柱山,东北去县六十里。

天门山县南六十里。《汉志》鄞有天门山。梁陶弘景谓天门在鄞县南、宁海北,是也。一名蜃楼门,滨里港海,两峰对峙,势若插天。《宋志》所谓引头门也。县西南百里又有镇亭山,《汉志》鄞有镇亭,即此。南自天台,西连四明,山势极高,盘亘数十里,中有龙湫。汉城山县北二十二里,顶平旷,容数千人。无荆棘丛木,居然堡垒之形,?土者或得古兵器于此,盖昔时乡民屯聚保会处。相近者曰赤苋山,夏侯曾先云,上有盘石,可坐千人。又北十里为江口山,自四明分支雪窦东衍而来,至此始尽。俯瞰大江,山之阴即鄞县界。《志》云:县北十里有铜山,甚高峻,周三十里,即汉城山来脉也。

毛巅岭县西六十里四明山南,接大小晦山。岩谷崎岖,行者艰阻。宋绍熙初,有毛姓者凿山以便往来,相接者曰住岭,山谷幽深,行人非停午不见日色也。又赤泥岭,在县西四十里,亦往来通道。○六诏岭,在县西百里。《通典》陆昭岭与剡县分界,即此。又县西北百里有唐兴岭,西北百二十里有箬坑岭,俱路出嵊县。栅虚岭县南六十里,南去宁海县亦六十里。宋建炎中,立栅戍守于此,为海道之冲要。又寨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东南通海口,亦为要地。县西南五十里,又有杉木岭,接宁海县。《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山隍岭,出西店驿,达宁海县。

○奉化江县北二十里。其上源自嵊县六诏诸岭,引流入界,亦谓之剡溪,亦曰剡源溪。至县西四十里公棠山,数十里间,叠为九曲诸溪,涧水皆附入焉。又东北至县北二十里之江口,县境东南诸溪水悉流汇焉。又北至县北四十里之坊桥,而合鄞江,亦曰北渡江。

广平湖县东北五里。诸溪之水,自县南镇亭、天门诸山发源,汇于县东南五里之大溪引流为万寿湖,又北注于广平湖,至县东北十里,为仁湖。《志》云:万寿湖在县东五里,一名新妇湖,又名放生湖。元至元十三年置,潴水溉田,周三里。延?初知州马称德、至正二十年知州李枢俱修浚。其广平湖亦曰寺后湖,与万寿湖同时修浚,而仁湖三面阻山,中环四五里为平地。宋绍兴间,置湖储水,北为塘,复置闸开泄以溉田,皆为民利。

市河县东南五里。亦曰新河,又名新渠。唐陆明允导大溪水由资国堰注市桥河,东折而北出,绕流六十里,至县北三十六里东耆堰,接奉化江,灌田至数十万,又通舟楫,以便商旅,后渐废。元马称德开浚,寻复堙塞。李枢复浚之,今仍废。又范家河,在县北十里,通江潮,居民引以溉田。○赵河,在县北二十五里。唐元和十二年,令赵察开置,引溪流溉田八百余顷。县东三十里又有白杜河,亦唐元和十四年赵察所开,引东境诸溪流以灌民田,凡四百余顷,其下流皆自江口合奉化江。今多堙废。

大溪县东南三里。县南北诸山溪水悉汇于此,而为大溪,或谓之镇亭水。自南而北,纡回环绕,凡七十二堰,溉田甚博,接于奉化江。《志》云,大溪有资国堰,在县东南五里。元至治元年,知州马称德以旧堰卑隘,拓地浚之,仍置?契闸,以便蓄泄,溉田三万八千余亩。万寿、广平、诸湖,皆导源于此。又双溪,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鲒崎诸山,分流而北,亦注于大溪。○金溪,在县东五十里,出县东北六十里之金鹅山,西流入白社河。又黄蘖溪,亦出金鹅山,流经县东六十里,又西由天门山注里港海。志云,县西南境有沙溪,西流入新昌县界,为王宅溪之上源。

石盆渡县东七十里,滨海诸支港所经,路达象山县。又县东八十里有东宿渡,百二十里有湖头渡,旧名田下渡,东南八十里有淡港渡,凡数处,皆达象山。○进林?契,在县北二十五里,内河之水,由此泄入于外江,上有石桥。《志》云:宁、绍、台、温驿道所经也。又方胜?契,在县东二里,大溪之北。刘宋元嘉中,令谢凤置,以备旱潦,后废。宋绍熙中、元至元中,重修。

○鲒崎镇县东六十里。以鲒崎山名。宋置寨,元改为巡司,后废。明初复置。又塔山巡司,在县东百里,宋为田下寨,元曰田下巡司,明初改今名。○连山驿,在县东五里。唐置剡源驿,在大溪东,元改奉川驿。前朝洪武十二年,改今名。嘉靖十二年,徙县学东,一云县西南七十里有连山馆,宋置。又县南七十里有西店驿。《志》云,旧置驿于宁海县境之白峤。洪武十九年,汤和以连山白峤相去百三十里,明年,增置今驿。嘉靖三十五年,毁于倭。改置于栅,虚岭之麓,今革。又忠义乡河泊所,在县东六十里,明初置。嘉靖十年废。又有税课局,在县东五里,宋置税务,元毁。明初曰税课局,正统二年废。○蒋家铺,或云在县东十里蒋家湖旁。嘉靖三十八年,倭犯奉化,官军击之于此,败绩。今铺与湖,《志》皆不载,宜考。定海县府东北六十二里。西南至奉化县百二十里,西至慈溪县界七十里。本勾章县地。唐为贸阝县之望海镇。五代时,钱氏更名静海镇,寻置望海县,属明州,又改曰定海县。今编户九十六里。

○望海城即今县。《唐书》:元和十四年,浙东观察使薛戎奏,望海镇去明州七十余里,俯临大海,与新罗、日本诸番接界。是也。乾符四年,浙西叛将王郢转掠闽浙间,陷望海镇,进掠明州,既而官军讨平之。五代初,钱氏曰静海镇,寻升为望海县,今县城即钱Α时筑,元废。前朝洪武元年,因旧址列木栅戍守。七年,易以石垣。二十年,汤和建卫,始拓而大之。二十九年,增修。嘉靖十二年,复营缮。今城周九里有奇。

威远城在城东招宝山上,耸峙海口,最为冲要。嘉靖三十九年,帅臣卢镗议曰:招宝俯瞰县城,相隔不过数十武,贼一登据,置火炮其上,县城可不攻而破。即夷船络绎,御尾入关,我军亦无以制之,故守郡非据险不可,据险非成城不可。因请于督臣胡宗宪,筑城山巅,周二百丈,置兵以拒截海口,与县城相唇齿,名威远城,复于山麓西南,展筑靖海营堡,周二百四十丈,以时教阅于大小浃口,分布战舰,以严扃钥,于是形势完固,说者以城为江海之咽喉,郡治之门户云。

翁山城在县东北海中舟山上。春秋时,越之甬东也。《左传》哀二十二年,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杜预曰:勾章县东海中洲。是也。《国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勾东,即此。唐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翁山县,因翁山为名。大历六年废。宋熙宁六年,改置昌国县。高宗建炎三年,航海幸此。金人来追,县为所陷。元至元十五年,升为州。明初,复为县。洪武二十年,以其悬居海岛,易生寇盗,徙其民于内地,仅存在城五百户,隶定海县。元吴莱云:昌国,古会稽海东洲也。东控三韩、日本,北抵登、莱、海、泗,南抵庆元,四面环海,中多大山,人居篁竹芦苇之间,或散在沙?奥,习于舟航,风帆便利。虽田种差少,而附近大山,如秀、岱、兰、剑、金塘五山,每岁垦之,可得数十万石,盖亦形胜之地矣。明初,以外连倭夷,每为边患,信国公乃为清野之策,而墟其地。生聚既久,繁殖如故。嘉靖中,屡为倭酋所据,事平,以官兵戍守之。唐顺之曰:江南控扼在崇明,浙东控扼在舟山,天设此险,以障蔽浙、直门户,诸哨船皆自此分,而南北总会于洋山。明初,信国废昌国县而内徙之,未必非千虑之一失也。《海防说》:舟山为里四,为岙八十有三,五谷鱼盐之饶,可供数万人,不待取给于外也。

○招宝山在县城东北。本名候潮山,以诸番入贡停舶于此,因改今名。南临港口,屹然耸峙,极为要害。旧设台堠于此,今改设城堡,其东南峙一小山,高仅寻丈,名昌国山,潮汐至此分流,舟行可达昌国,因名。与招宝并峙者,为巾子山,山形卓立如巾帻,潮水出入,二山为之障。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宋籍地降元,张世杰去之定海,元遣卞彪说世杰降,世杰磔之于巾子山,是也。○金鸡山,在县东八里,亦与招宝山对峙海口。《志》云:县东南十二里有龙头山,甬东巡司置其下,旁有葫芦峤。嘉靖中,邑令金九成筑塞峤口,以防海夷,其相近者,曰竹屿山。又东南三里有青屿山,旧置青屿隘,为戍守要地。又石门岙山,在县西南二十里,以陈山在东,龙山在西,俨若二门也。《图经》:陈山在县南七里,巅有白龙潭,将雨则云蒙山顶,将晴则岚绕山腰,人以为候。龙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形势如龙。伏龙山县西北八十里。首尾跨东西两海门,状如卧龙,南去龙山所十里,屹临水漈,为番舶必由之道,盖临、观两卫之咽喉也。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此。一名箬山。又施公山,在县西北九十里,商舶往来,地极险要。元置巡司于此,明初亦置烽堠于山上。其相近者曰泽山,本名栎山,宋改今名。又大蓬山,在县西北百里,今见慈溪县。蛟门山在县东海中,去岸约十五里。环锁海口,吐纳潮汐。一名嘉门山。出此即大海洋。昔人称蛟门、虎蹲,天设之险,是也。虎蹲山,今在县东五里海中,状如虎蹲。○盘岙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水绕太白山阴而出,凡三十六盘。又瑞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有十二峰相峙,其相近即慈岙山也。《志》云:磁岙山在县东南九十里,西去大嵩所二十五里。又有横山隘,在大嵩所西十里。

金塘山在县东南海中约百里,半潮可到。山周环二百里,旧为昌国县之金塘乡。明初徙民入内地。嘉靖中,倭夷窃据,参将卢镗击败之。其山北海洋曰清港洋。又乌崎头山,在县东南百十里,滨大海,其下为崎头海洋。○大谢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海中,其旁为小谢山,山西南二里即穿山所也。南临黄崎港,北繇大猫海洋至金塘、鹿山,最为险要,有兵戍守。

舟山县东北二百里海中。一名观山。在昌国故城南,状如覆舟。嘉靖四十二年,降海贼汪直于此。其相接为关山,圆峰耸矗,为昌国城内案上有烽堠。稍北为镇鳌山,山自北来,蜿蜒南走,旧翁山县治据其麓,今舟山所城内山也。又东三十里曰翁洲山,亦曰翁山,相传以葛仙翁隐此而名。又有双髻山,峰峦双耸,俗谓昌国之镇山。《志》云:昌国城东七里有青雷头山,高二里,与城西五里晓峰山对峙,青雷头东南海中又有石?门山,数峰崛起,潮汐环流,亦名十六门山,今皆谓之舟山。《防险说》:舟山群山环峙,海港四通,为设险之处。旁有马秦山,又有芙蓉洲,四环皆海,悬若洲岛,官民多植芙蓉,因名。又有鼓吹山,在山之阴,有战洋,相传徐偃王逃至此,其拒战处也。山巅平坦,容数百人。吴莱云,昌国东南海中有桃花山,为绝胜处。又有东霍山,徐市驻舟处也。转而北,为蓬莱山,屹立千丈,旁有紫霞洞。又石门山,亦在昌国东海中,并峙有黄公山,山南为塔岭山。《邑志》:昌国东北海中,曰兰山、秀山、剑山、岱山、玉峰等山,东南海中曰双屿、双塘、六横等山,皆倭寇出没所经也。

补陀落迦山在故昌国县东百五十里海中。一潮可到,为海岸孤绝处。梵名补陀落迦,华言小白华也。一名梅岑山,相传以梅福名。往时日本、高丽、新罗诸国,皆由此取道,以候风信。嘉靖中,倭寇据此,官军击破之,其西有石牛港,西北有巡简岙,皆当时进兵处。○滩山,在昌国故县西北海中,又有册子、长涂、三姑、许山等山,其在昌国东北海中者,有东库、壁下、马迹、陈钱、两头洞、渔山、徐公、东西霍、大小衢、洋山等山,与嘉兴松江海防相参错,倭夷入犯,皆汛守所有事也。

雁门岭县西北六十里。又西北十里曰凤浦岭,又二十里曰桃花岭,皆接慈溪县界。《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排阵岭,南二十里有布阵岭,皆宋建炎中御金人处。○柯梅岭,在海中舟山所东,出浦则为鱼山外洋,乌山门外洋。又乌沙门,亦曰乌沙悬山,亦曰朱家尖山。嘉靖中,倭寇往往据此,官军击却之。又邵岙在所东北,其相近者曰吴家山,亦皆倭贼据守处也。嘉靖三十五年,官兵击平之。

天同岙在舟山之岑江司东南。其相近者有紫皮岙。嘉靖三十七年,胡宗宪遣奇兵出此,捣岑港贼巢。又吊屿,在舟山之岱山司西北,切近海口。嘉靖中,倭屡犯此,为汛守要地。○奇岙,在舟山所西北,本名大沙,嘉靖中,御倭要地也。又沙岙,在岑港之东,今为袁家?契,其相近者为马岙。嘉靖中,尝设千户所戍守。三十七年,讨岑港贼,分兵由马岙、张?齿而西,是也。其相连者,有山江等烽堠。嘉靖四十年,官军败贼于马岙沙?交之上,即袁家?契矣。又有郎家?契,亦在所西北,东距奇岙,西距沙岙,有西?契寨相连,中为小沙,居民殷庶。嘉靖中,倭尝登劫。有?契头海塘,为戍守之地。

○海县东北两面皆据海。由北而西,接慈溪县界。由东而南,接象山县界。《志》云:县东北为灌门海,在故昌国县海中,有砥柱,屹峙中流,望之如人拱立,水汇于此,旋涌若沸,舟行必投以物,杀其势,而后过,风雨将作,有声如雷。又自蛟门而外,有霍山、马迹、马墓、钱山、龟鳖、小春等洋。又东南则有分水、礁石、牛港、崎头、孝顺乌沙门、横山、双塘、六横、双屿、乱礁等洋,抵象山县之钱仓所而止,皆嘉靖中控御倭夷处也。大浃江在县城南。有大浃渡,亦曰大浃口。舟师屯泊于此,谓之定海关,汛守要冲也。《邑志》:鄞江会上流诸水入县境,其支流为小浃江,皆东注于海。旧《图经》:自蛟门海洋分派为支江,向西溯流,七十里抵郡城三港口。又分流西南六十里,至它山堰。又西北二百里,抵上虞之通明坝,俱谓之大浃港。东晋时,置浃口戍于此。隆安四年,孙恩寇浃口,入余姚,破上虞。五年,孙恩复出浃口攻句章,不能拔,寻为刘裕所败,自浃口远窜入海。刘宋泰始二年,临海贼帅田流作乱,掠海盐,杀鄞令,命周山图屯浃口讨平之。宋建炎中,女真陷临安而东,车驾出浃口,遁入海。胡氏曰:浃口在虎蹲山外,是也。其小浃江在县南十二里,自县东南十二里竹屿山海口,分流为支江,蜿蜒西流六十里,至鄞县东三十五里之五乡?契,合于鄞江,并泻东钱湖之涨。《海防说》:小浃港内通东江,出穿山所,达宁波城,极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内犯,奸民亦由此出入,漫无关禁。三十四年,邑令宋继祖于县南十里东山下江流浅处,设东冈?契及堰,以蓄泄之。堰下为江,上为河,自此小浃江之流中断,而县境西南一带,颇被沾溉之利。《志》云:东冈?契去五乡?契五十五里,五乡?契亦曰回江?契,东钱湖吐纳要口也。

烈港县西北五十里。东出海,近金塘山。嘉靖三十一年,贼汪直引倭入定海关,官军击却之,遂移泊于此。地形曲折,进剿为难。督臣王竱分遣二哨,一由列表门进当其前,一由西后门进防其逸,别遣将俞大猷径营木岙,与贼仅隔一山,出奇攻之。贼败走,复泊马迹潭,久之始逸去。木岙,盖在烈港之东。

岑港在舟山所西北。有巡司戍守,海口卫要处也。嘉靖中,屡为倭贼所登劫,后遂倚险列栅,据守其地。三十七年,胡宗宪督兵讨之,分军泊其南北,又遣兵分路进剿,中路由小河岭,右路由碇?齿,左路田小岭,并趋贼巢,败之。贼恃援力守,复出奇破之,贼遂遁去。

中大河县西三十里。源出慈溪之丈亭渡,由夹田桥,过茅洲、化纸二闸,直达城西,亘五十里。昔时贯串城中,由城东入海。永乐以后,由城西南新闸入浃口江。又有夹江河,在城西二里,自鄞县桃花渡直抵城西,亦谓之颜公渠。宋淳熙间,制帅颜颐仲访故道所凿也。岁久淤塞,嘉靖十五年,邑令王文贡疏浚。今复废。○芦江河,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瑞岩山,亦曰瑞岩溪,东北流二十里,至穿山所之穿山?契,入于海,亦曰芦花港。嘉靖三十二年,倭犯定海,守将刘恩至败之于芦花港,是也。又黄崎港,在县东南百十里,穿山所东,自崎头海洋分流为支江,西北流,约半潮至蛟门,出大海。又梅山港,在廓?所西十里,亦自崎头海洋西北流,经大嵩所,通于海。港口有梅山隘,为戍守处。

凤浦湖县西北六十里,湖周十八里。又西北有沈窖湖,周亦十八里。又西为白沙湖,周二里。灵绪湖,周二十里。四湖俱西接慈溪县界,引流溉田,由?浦通大海。又白泉湖,在故昌国城东北,周三十里,潴水溉田,源泉沕涌,旧名富都湖,亦名万金湖。○?浦,在县西北六十里,亦名蟹浦。旧有镇,宋置戍于此。又谢浦,在舟山所岱山巡司之南。嘉靖中,官军击倭贼于此,克之。

○长山寨县南四十里。旧为海内东寨,前朝洪武初,徙长山盐场之右,曰长山巡司。二十七年,徙今所,嘉靖中废。今县东南四十里有长山盐课司。旧《志》:县南十五里有长山,东南七十里有长山冈,寨因以名。又穿山巡司,在县南九十里。宋建炎中,置白峰巡司。绍兴中,渐徙而南。前朝洪武初,徙穿山旁,改穿山巡司。二十八年,徙县东南百二十里,亦嘉靖中废。今有穿山所及穿山盐课司。又霞屿巡司,在县南百里,旧为海内西寨。宋嘉定间,徙于县南。前朝洪武初,改?头巡司。正统十三年,又改今名。嘉靖中,亦废。

管界寨县西北六十里。宋曰水陆管界巡简寨,在县城内。嘉?中,迁?浦山,改今名。洪武二十年,徙于县西四十里。又上岸太平岙巡司,在县南六十里,正统十三年置,亦曰太平巡司。又甬东巡司,在县东南十五里甬东桥旁。《志》云:旧置于府东五里甬东隅。洪武二十年,徙竹山海口,与招宝山相对。又大嵩巡司,旧置于县东南大嵩港。洪武十七年,移置县南梅山。嘉靖中皆废。《通志》:甬东、大嵩二司,本属鄞县,而地连定海。又清泉场盐课司在县南十里,龙头场盐课司在伏龙山西十里,大嵩场盐课司在大嵩所,与长山、穿山二盐课司,所谓县境五盐场也。○定海驿,在县城西一里,县东南百二十里又有廓?驿,俱国朝洪武二十年置,嘉靖中废。

螺峰寨在舟山所城西南十五里,有巡司。又所西北四十里有岑江巡司,所东北二十里有岱山隘巡司,所东南三十里有宝陀巡司,皆隶宁波府。《海防考》:所境四司与县之长山、穿山、霞屿、太平、管界,共为九巡司。旧俱为海防要地,设兵戍守。又有湖头关,在大嵩所西,西南接象山县界,亦要隘处也。嘉靖四十年,倭自大嵩所入犯,官军败之于湖头裘村,或曰村在湖头之西。又有王家团,在县北,嘉靖中,倭夷尝出没于此。

沈家门寨在舟山所东八十里。原系水操之地,番船去来,皆泊于此。内有赵岙、南岙、芦花岙、大岙,去寨不过三五里,以大岭口为阻截要路。嘉靖中,倭贼多由水路或间道而入,官军击却之。《舆程记》:由沈家门经莲花洋、石牛港、?盂山,共七十里至补陀山。碇齿隘在舟山所西五十里。去岑港密迩,与外港相对,倭贼易于登犯。嘉靖中,为戍守要地。三十七年,胡宗宪击岑港贼,分军出此。时贼党有据乌沙悬山者,宗宪策其必与岑港寇合,陆路则设伏于碇齿,水路则设伏于向礁门,贼果由二路奔沈家门寨,合于岑港,官兵讨平之,向礁门亦在所东海中。

象山县府东南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奉化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台州府、宁海县二百三十里。汉鄞县地。晋为宁海县地,属临海郡。唐为宁海及贸阝县地。神龙元年,析置今县,属台州。广德二年,改属明州。宋因之。旧无城,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创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象山在县治北。形如伏象,县以此名,亦名圆峰山。相接者有象潭、凤跃诸山,环峙城郭。又炼丹山,在县治西,峰峦面秀,其顶平坦夷,一名蓬莱山。○鼓吹山,在县东八里,峰峦??律,岩壁空虚,天将雨,洞中有声如鼓吹。又瑞龙山,在县东南十里,一名乌龙山,周回蟠曲,状如伏龙。又县东三十里有甸平山,山顶平夷,广数十亩。《志》云:县东北三十五里有屏风山,过山为湖头渡,乃鄞奉之界也。

蒙顶山县西四十五里,与天台分脉。盘郁耸拔,为邑之望。中平衍,可耕稼。又姜屿山,在县北五十里,由此越海登陆,即奉化县境。又西北十里曰横山,相接者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乌屿山,孤悬海中,皆奉化及鄞县分境处也。○大雷山,在县西二十里,盘踞数十里。又冠盖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顶列五峰,如冠盖相望。又西南十五里有灵岩山,岩石奇秀,瀑布悬流,凡百余丈,其相近者又有五师山,亦称名胜。

韭山县东南百里海中。山多韭,形势巍峨,岛岙深远。自县东四十里双泉山来,历小睦、大睦、西殊、东殊以至韭山,皆列峙海中。又东南百里有大雑山,卓然孤立,凭据大洋,直望日本,夷船往来,往往视此为准。○三萼山,在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峰,一名三仙山,亦曰三岳山。贼自韭山来,道必经此。嘉靖三十四年,为倭船所盘踞,官军力战,始克之。盖昌国卫及石浦所之襟要也。又面现山,在县南八十里海中,与县治相值,一望无间,因名。

东门山县南百二十里。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一名天门山,高二百丈,周二十五里,明初昌国卫置此。倭寇往往由此南犯温台,为必备之险。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菜蓝等岙,可以避风泊船,贼由日本而来,每望此山收泊。嘉靖中,设军哨守,山外又有鸡笼屿,其外一望大洋,别无岛岙,倭从韭山南来,道必经此,亦戍守要地也。

大佛头山县南百五十里海中。其地名南田,海中十洲,此为第一。日本入贡,每望此山为向道。《图说》云,大佛头山有斗底、虾岙、乌头、青后城、壶底等岙,系倭船往来栖泊处。山周百里,中甚平旷,地皆膏腴,宜耕稼,稍西为台明岙,两山对峙,中流为台、明二州分界处,故名。○金齿山,在县南百六十里。《海防说》:山岛岙颇多,有金齿门港,倭船往来,每栖泊于此,亦南路要冲也。又有朱门山,在大佛头山,南贼从南来,每至此栖泊。嘉靖中,设兵戍守。又有林门山,在朱门之东,山为金齿、朱门之喉舌,岛岙亦多。嘉靖中,倭从檀头海洋突入,结巢于此,官军击却之。县南二百里又有秋芦门、杨士屿等山,俱在海中,接东瓯界。又花脑山,亦与大佛头相近,俱倭夷出没处也。东溪岭县西南四十里。又西南十里曰西溪岭,三十里曰黄枝岭。西溪、黄枝俱接宁海县界。又县西南九十二里,有番头岭,近石浦所。○锯门洞,在县东南三十里,置戍于此,曰锯门隘。其外曰踞门洋,亦为海中要地。

○海县东二十里。又县南去海三十五里,东北去海四十里。嘉靖中,倭寇屡屡窥犯,县南百九十里为秋芦门海洋,西南百五十里为渔溪海洋,则宁海县分境处也。

鄞港县东北四十里,港口直接大洋,中流与鄞县分界,因名。西入奉化县界,中流有白石山。东南去县六十里,其分界处也。上流诸水悉汇入焉。○北港,在县东北十五里,东达大洋,西距奉化之鲒崎山,其地有陈山渡,自陈山渡一潮至方门,舟潮至乌崎,三潮至府城下。方门,在奉化县南四十里海滨,有方门铺。八排门港县南百四十里,与佛头山相连。港内多腴田,地下,便于栖泊。倭船据此,剿灭为难。嘉靖中,有兵巡守。又旦门港,在昌国卫东北,系悬海大洋外,有东旦山、与韭山相对,贼由韭山来,必望旦门突入,以往南路,内近何家?、仁义、南盘一带老岸。嘉靖中,设何家?、仁义二寨戍守,其相近者有马冈,官军尝败倭于此。

三门港县西南百里。港口为石浦巡司及土湾、番头一带居民喉舌。倭从温台突犯,必取道于此。《海防说》三门去石浦稍远,而与朱门海洋邻近,戍守最切。又牛栏基港,在石浦所北,为石浦关之后户,外洋必由之隘也。有山环抱,可避东北飓风,如分哨南北,此为适中之地。又下湾门港,在石浦所东南。《志》云,下湾门外即坛头大洋,内则旧城东门,港阔潮急,且与火炉头山对峙。又四门入路总会于此,此守下湾门要地也。又洞下门港,在石浦所西南。《志》云,洞下门逼近石浦所城,港窄潮急,贼舟进此,必纡回罄折于两岸夹山之下,而石浦左连一山,名打铜坑,与洞下门正相对,此守洞下门要地也。

竿门港在县西北钱仓所南,倭夷来犯,每栖泊于此,南距石浦关百余里。○青门港,在县西爵溪所东南,有山回抱,可以避风泊船,内接公屿,外冲四礁,与韭山相对,极为冲要。又茅湾,在钱仓所东南,亦与韭山相对。嘉靖中,倭船栖泊处,所北又有白沙湾。嘉靖中,倭贼由此突犯奉化。中大河在县城南。会县境三十六涧之水,灌上洋田六万余亩,至县西南十五里灵长?契,入于海。又县西南二里有西大河,东南九里有东大河,皆汇诸溪涧水,萦绕境内,引流溉田。于沿海置?契,以蓄泄之。又瑞龙河,在县东南二十里,出瑞龙山,相近又有千丈等河,皆宋淳熙五年,令许知新引以溉田,下流入海,今多堙废。又三港口河,在县南二十五里,源出县西二十里之大来山,会西大河以入海。○淡港渡,在县西北四十里,与奉化县接界。《舆程志》:自淡港渡西北八十里,即奉化县城。恐误。

○陈山寨县东十三里,有巡司。《通志》:司旧置于县北陈山。正统十二年,徙今所。又赵岙巡司,在县东南七里,旧在宁海县境。正统八年,改置于此。又爵溪巡司,在县西五十五里,旧置于爵溪。洪武二十年,改建千户所,移司于此。又石浦巡司,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置于石浦,亦洪武二十年改徙。○湖头渡寨,在县东北三十里。《名胜志》:大嵩所有湖头关,后移此,并移奉化县塔山巡司戍守。《舆程记》:自湖头渡而西,百二十里而达奉化县,渡盖为三邑要口。又南堡寨,在县南三十里。

游仙寨在爵溪所南。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寇游仙寨。爵溪百户秦彪曰:游仙与爵溪唇齿,无游仙是无爵溪也。直前赴救,战死。○玉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十五里。又象山河泊所,在县东南二百七十一里,今革。

附见:宁波卫在府治西。即宋庆元府治故址。洪武初,建明州卫。十六年,改曰宁波卫。

观海卫在慈溪县西北七十里,东南去宁波府百五十里。西南去余姚县八十里。洪武二十年,汤和置卫于此,筑城周三里有奇。永乐十六年,增修今领所一。

龙山守御千户所府北七十里。西南至余姚县百二十里,东至定海县七十余里。洪武二十年建,隶观海卫,筑城周三里,永乐十六年增筑。嘉靖三十四年、五年,倭贼往往登犯。《海防考》:所北对金山、苏州大洋,东对烈港、伏龙山,控临海漈,相去仅十里许,为贼鶯往来必由之道,又临、观二卫之门户也。

定海卫在定海县治东北。洪武二十五年建,领所五。

穿山后千户所定海县东南九十里,西北去府城百五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城周四里,明年修完。永乐十二年、十六年,皆营葺。东南接廓?所,南接大嵩所,所北一里有?契头烽堠,东临黄?奇港。永乐初,有流倭由此入犯。嘉靖中,倭由?奇头海洋突入黄?奇港,犯穿山所,因设军戍守,最为要地。舟山中中千户所治昌国故县城中,城周七里。洪武十二年重筑,明年城成,设昌国守御千户所。十七年改置昌国卫。二十年,县废,移卫于象山县境,改建今所。永乐十六年,增葺所城。所南二里曰翁山关,详见前翁山城。

舟山中左千户所亦治昌国县故城中,建置同上。

廓?守御千户所定海县东南百二十里。西去府城百八十里。洪武二十一年建,城周三里,所滨海孤悬,其东南为梅山港,东至?奇头大洋,南至双屿港,俱约五十里。西至大嵩港,约百里。北五里为三塔峰,最险要。嘉靖十九年,倭党李光头巢于双屿港,二十七年,捣平之,因筑塞港口,以空渊薮。

大嵩守御千户所定海县东南百三十里。西北去府城九十里,西去奉化县百里,南至象山县七十里。洪武二十一年建,城周四里,永乐十五年增修。所东援廓?,南连钱仓,其东南为大嵩港,对峙韭山,直冲大海。嘉靖中,倭船往往由此犯所城,所东即慈岙山,亦是时倭贼冲突处也。

昌国卫象山县西南八十里。北去府城三百五十里。洪武十七年,置卫于昌国县城内。二十年,徙卫于县南之东门山。二十七年,以东门悬海,薪水艰阻,徙后门山,跨山为城,周七里,即今卫也。永乐十五年修葺,成化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复营缮以御倭,城控临海洋,屹为保障,领所四。

石浦守御前千户所象山县西南百里。北去府城三百七十里。旧置于县南十里石浦山,洪武二十年,改建于此。阻青山为城,周不及五里。永乐十五年重修。嘉靖三十四年,复完葺。前临石浦关口,切近坛头、韭山,乃倭夷出没咽喉要路,翼蔽昌国,此为门户。

石浦守御后千户所同上。《志》云:石浦去昌国十余里,城下一带水涯,可以栖泊战船。对面有山,即石浦旧城,今谓之石浦关。关外大洋,有山曰坛头,倭盗出没处也。宁郡之冲,以石浦、昌国为最。寇自南来,必由三门、林门、下湾门、东门四路而入,寇自东来,必由牛栏基洞下门而入,备御切矣。

钱仓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北三十里。北去府城二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四面阻山,城周三里。永乐十四年,重修。嘉靖三十二年,增葺。城东临大海,至大嵩港约一百里,南为涂次烽堠,外接竿门、蒲门等处,西北至湖头渡海,为大嵩所界,乃昌国之藩篱,与大嵩相为犄角者也。爵溪守御千户所象山县西五十五里。北去府城二百七十里。洪武三十一年建,永乐十五年重修,成化中增葺,嘉靖三十二年又缮治。西北阻山,东南负海,城周三里,孤悬海口,直冲韭山,东逼大海,西并钱仓,南以游仙寨为外户,北以象山县为喉舌,亦称要地。

◇台州府东至海岸百八十里,南至温州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金华府五百七十二里,北至绍兴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四十里,至南京一千三百三十里,至京师三千七百七十八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属会稽郡。两汉因之汉初,为东瓯之境。武帝建元中,闽越围东瓯,东瓯徙国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置回浦县,南部都尉治此。三国吴太平二年,以会稽东部为临海郡治临海县,寻徙治章安。晋后因之。隋平陈,废入处州。大业中,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置海州始治临海,五年改台州因天台山为名。天宝初,曰临海郡。乾元初,复曰台州光启二年,升为德化军。五代时,属于吴越。宋仍为台州亦曰临海郡。元曰台州路。明初,改台州府,领县六。今仍曰台州府。

府山海环峙,川泽沃饶,陆走绍兴,则明州中断而临安震。水向定海,则钱塘可袭而京口可塞也。刘宋泰始中,贼帅田流起临海,掠海盐,杀鄞令。东土大震。唐季裘甫之乱,明、越皆被其毒。元末,方国珍发难于此,东南遂有沸腾之势。岂非以台之为境,倚山傍海,可为旅拒之资,而出奇制胜,正不当局?于数百里间哉?或者曰:台之最切者,海道也。其地僻处海滨,四塞为固,南有桃岙、金竹,北有桑洲、桐岩,西有关山卫墅,叠嶂层冈,重关鸟道,庶几可恃。惟是南去松门,不过百里。东至海门,仅八十里。海门者,固台之门户也。三面阻水,无险可凭,敌自海门而上,则一潮直达。若弃舟登陆,亦径至城下。仓卒将何以御之?《图经》云:台三面阻山,一面濒海,形险如此,而患战守无策,得乎?

临海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属会稽郡,后汉为章安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分置临海县,为临海郡治,晋以后皆属临海郡,隋属处州,唐为台州治,今编户百八十里。

○临海城今郡治,隋唐以来故址也。旧有子城,周四里,相传唐末筑,今废。其罗城相传唐初所筑,吴越时增修。宋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归附,诏毁其城,寻又修筑。庆历五年,海溢城毁,复修完。明年,?以砖石。至和元年,又以水患修筑。嘉?二年,亦以水圮营缮。熙宁四年,守臣钱暄增修,缩城东里许以避水。淳熙二年,复葺治。明年,淫潦水溢,守臣尤袤,悉力堤护,事竟修筑,城始完固。元至正十八年,方国珍窃据,亦经营治。前朝洪武初,复营筑。永乐五年增葺。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修治。有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章安废县县东一百十五里。即汉之回浦县。后汉建武中,改曰章安县,或曰章帝章和元年所改,亦为东部都尉治。三国吴为临海郡治。建兴二年,孙峻废齐王奋为庶人,徙章安,即此。晋宋以后,皆为临海郡治。隋废郡,并县入临海,自唐至宋,皆为章安镇。宋建炎初,金人陷明州,帝自昌国移次台州之章安镇,金人乘胜破昌国,来追帝,又如温州,泊港口,是也。元置税场于此,今亦为章安镇。○大固山府治西北,高八十丈,周五里,蜿蜒磅礴,如屏障之状。旧《经》:晋孙恩作乱,刺史辛景休于此掘堑守之,恩不能犯,因名。一名龙顾山,旧子城盖在山上。又小固山,在府治东南,高七十丈,周四里,与大固山相望,仅悬二里,亦以辛景休御寇得名。城东南又有巾子山,与小固相连,两峰如?合帻,顶有双塔,下瞰城郭,郊薮山水,尽在目前。《东征记》:城东二里有小梁山,下临澄江,江南岸又有伏龙山,去城里许,即巾子山之支陇矣。○日山,在城西五里,面东朝日,视诸山独高。又靖江山,在城东七里,旧传辛景休败孙恩于此。《志》云:府南二十里有古塘门山,两峰对峙,中空十余丈,旧传海门在焉。又亭山,在府南百里,旧有寨,由郡泛舟入黄岩者,多候潮于此。

真隐山府西南四十里,即括苍山也。与仙居、缙云诸山相接。详见名山括苍。

宜山府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千顷,有潭瀑沾溉,旱不能灾。又石塘山,在府西三十里,石峡飞瀑,下注塘中。并峙者曰新罗山,与城西二十三里之八叠岭相望,鸟道Лヴ,登陟艰阻。又青潭山,在府西二十五里,旧有陂,广十余里。

白鹤山府东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剑崖诸胜。《寰宇记》:白鹤山上有深湖,中有盘石。又盖竹山,在府南三十里,上有石室、香炉、天门三峰,一名竹业山,《道书》以为第十九洞天,第二福地。《图经》:山周百八十里,起于临海之长石,绵亘黄岩之西,以至婺之东阳,温之乐清,盖郡境大山矣。○九盘山,在府东南七十五里,山路萦回九转,绝顶可眺大海。又东刊山,在府东九十里海中,相传禹随刊至此,山极高远,亦名天柱山。县东百里又有兵山,旧《志》云,唐末屯兵处也。又有石鼓山,在县东百有五里,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刺史李元奏置城,设兵戍于此。

金鳌山府东南百二十里。宋建炎四年,金人入寇,高宗泛海,尝泊此山,留四十日,始还绍兴。其相峙者曰海门山,对立如阙,在海北岸,东枕海。又四里曰赤山,又东曰翠环山,与海中诸山相望。○玉岘山,在府东百有九里海中,旧名黄石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中泄水九层,沿崖泾落,宛如白练。又有石涧,容数百人,四围多林木,阴翳蔽天,今其地亦曰黄礁。又东二十里曰合旗山,又二十里曰掘门山,与黄石山矗立相对。又东麂山,在府东五十七里,其相近者曰西麂山。又龙符山,在府东百七十里,一名覆釜山。又大雄山,在府东二百十里,皆海中山也。

芙蓉山府东二百里海中,出海口望之,竦若红莲始开。唐天宝六载,改名秀丽。嘉靖三十三年,官军击倭贼于芙蓉海口,是也。又临?山,在府东北二百四十里,一名牛头山,下有溪二,水合流。亦名临溪。《志》云:山逼临海岸,亦曰临海山。○白山,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望之如雪,其上有湖,其下有溪。又高丽头山,在府东南二百八十里,自此分路入高丽国,一峰突立如人首,因名。此皆海中诸山也。

三山府东八十五里,海门卫西南。卫滨海,散漫无险可依,山峙立椒江南岸,为卫境之望。又城门岭,在府东南百五十里,当卫城北,亦峙椒江南岸,稍东北即前千户所城也。由此达仙居,走温州,为所境之险。○城山岭,在府西南三里,以城跨其上而名。又有新岭,在府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岙,至岭脊,与黄岩县分界。《志》云:大左岭在府南四十里。

双岩府南十五里,与府治对,峻峭为诸山之胜。又马蹄岩,在府南二十里,甚险峻,一名圣岩。又仙岩在府东南百二十里,高广可数百仞。○常风洞,在府西五十里常风岭上,中幽邃,旧有石栏护之。宋宣和中,尝驻兵于此。又招贤洞,在府西六十里,亦宋宣和中击贼处,其地险僻,设兵戍守。

○海府东百八十里,有两头门诸险。嘉靖中,为倭夷出没处。又有螺门,亦在府东海中。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海防考》:府境最切者,曰海门卫,卫城北即海门港,一名椒江渡,港水流入二十里分两支,一抵台州府城下,一抵黄岩城下,此府境咽喉也。论者谓海门之防,视定海尤棘。定海水港既狭,港外连山,远近皆可泊船分哨,今海门港一潮之远,止有三山一座,形小势削,并无隐蔽,港内不可御敌。外洋风浪汹涌,更无山屿回抱,故明初至嘉靖中,屡被其患,所当增设水军,为港口之备。

澄江在府城南,一名灵江。其上流为三江,三江者,一自天台始丰溪,一自仙居永安溪,至府西十里而合为澄江,故曰三江。环绕郛郭,潮至此而止,故曰澄江。接于黄岩县之永宁江而入海。元至正十二年,泰不华招降方国珍,乘潮下澄江,触沙不行,贼至战转,为所杀。

东湖府东三里。宋守钱暄所浚,周十余顷,潴众山之水,引以灌溉。又府西南二十四里有御侮潭,飞瀑下注,汇而为潭,南流入于永安江。百步溪府西北六十里。源出天台诸山,流入县界。有二滩湍急,俗名大小恶溪,经清潭山东注于澄江。《志》云:府南四十里又有滩溪,接三十六渡之水,会府东四十三里之潮漈溪,下流至大田港,入于永宁江。○寨溪,在府东七十里。一名板沸溪。下流入永宁江。相传唐末有方将军者,驻兵击寇于此。今溪侧有地,曰大郭营。《志》云:县境群溪以数十计,大约分注三江,以达于永宁江。

栅浦在海门卫东南。嘉靖中,倭贼由此入海门港,又由此犯松门卫。《志》云:栅浦去松门不过数里。○湖苔泉,在县南二十五里,出古塘门山,有三十六穴,引流而南,溉田甚广。

○蛟湖镇府东百有二里。有巡司,明初置。又连盘巡司,在府东北百二十里,地名长沙。逼近海口,亦曰连盘港口。明初置巡司,与前千户所相为形援。《宋志》:府东南七十里有管界寨,东南百二十里有亭场寨。嘉定十五年,守臣言管界、亭场两寨,皆防扼海道,亭场在海门之北,管界乃入里港之中,甚无谓也。宜以管界徙海门南,与亭场对峙,因议移于土马岩,元废。又吴都寨,在府东百五十里,亦宋置,元废。

赤城驿在府治东南。宋置丹丘驿,明改今名。又泰安驿,在府西北四十七里;横溪驿,在府东北五十里,皆宋置,寻废。○杜渎场盐课司,在县东百里。宋熙宁五年置场,元曰杜渎监,明初改盐课司。《志》云:府东南二里有台州盐仓批验所。又新亭盐场,在府东南六十里,宋置,寻废。《宋志》:临海县东三十里有大田税场,东南百二十里有雄溪铁场,百五十里有?公、广济二铁场,西六十里有归溪铁场,西北五十里有大石铁场,又十里有高梁银场,后废,元初并废大田场。

三石镇在府东。嘉靖中,倭略临海之三石镇,即此。○新桥,在府东南。嘉靖四十年,倭自桃渚登陆,来犯府城,戚继光败之,又追败之于新桥,又追败之于黄沙,围之于白水洋民居,焚而殪之。《闻见录》云:府北有十二堡桥,为北出宁波之道。黄岩县府东南六十里。西南至温州府乐清县百八十里,西北至仙居县百五十里。本汉回浦县地。后汉以后,为章安县地。隋为临海县地。唐上元二年,析置永宁县,属台州。天授初,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朝洪武二年,复为县。县城相传唐上元中筑,周九里有奇,后废。明初吴元年重筑,周三里。洪武二十年,徙砖石筑海门卫城。嘉靖三十一年,倭入犯,县以无城不能守。明年,筑城,周七里。编户百五十六里。○古城县南三十五里。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楚灭越,越王支庶筑城保此,俗讹为徐偃王城。《志》云:城在大唐岭东,与太平县接界。又有汉城,在县北十里,建置未详。

○永宁山县东五里。以旧县名,石壁峻特,四望皆方。一名方山,其阴曰白龙山,旁为九峰山,山列九峰,二峰特高。又委羽山,在县南五里,一名俱依山,山东北有洞,俗传仙人刘奉林控鹤坠翮处,《道书》以为天下第二洞天。○马鞍山,在县东五里,山势奔迸,脊如马鞍。元末,方国珍以舟师突海门,入州港,犯马鞍山,泰不华击之,战死。嘉靖中,倭贼入犯,官军败之于马鞍山。或云,山在楚门所西北。

松岩山县西十五里。沿崖而上,凡七里始登石梯,梯数百级,俗名古仙百步街,上平广,有古松碧潭之胜。又灵岩山,在县北十里,一名鹫峰,有飞瀑垂崖而下,潴为深潭。山之右为紫霄山、翠屏山,皆高胜。○盖竹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与临海县接境。县西六十里又有三荟山,周二十余里,分上中下三荟,岩涧洞壑,每入益胜,居人皆以造楮为业。相近者又有平田山,甚高峻,至岭平衍可田,因名。《志》云:县西五十里有灵石山,一名甘露山,孙恩寇境,毁木为船,石从空坠而伤贼,因名。县西百二十里又有黄岩山,一名仙石山,县以此名。

东镇山县东二百四十里。《临海记》:洋山东有东镇大山,去岸二百七十里,有四岙,极险峻,山上望海中,突起一石,即高丽头山也。又盘龙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横冈曲阜,状如盘龙。又盘山,在县南五十里,盘回十里,石磴崎岖。○将旗岭,在县西四十里,旧为屯营处。又郑家岭,在县西百有五里,岭路高峻,县西百十里又有五部岭,绵亘甚远,其路五达,因名。《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佛岭,与乐清县分界,岭北有军营溪。宋宣和中,官兵御寇结营于此,因名。今溪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佛岭,下流入江。

○海县东百里。其入海之口曰椒江,由椒江而西,直接永宁江,抵城下不过七十里,故县之海防,视他所为切。元季方国珍之乱,嘉靖间倭夷之乱,县辄被其祸。

永宁江县北二十里。有二源,大源出县西南三百余里之尘山,东南流二百十里至左溪村。小源出黄岩山,东北流,合于大源。皆平浅不通舟。合流三十里,至官岙村,无滩碛,直接永宁江,广逾百步,可通舟。又东流百里,过县北,又三十五里而为临海县海口,入于海。从源至海,计四百八十里,亦曰澄江。

青湖县西三十里。相传湖底有窍,深不可测。又西五里有白湖,又天赐湖,在县东南五十里限浪山下,居民得灌溉之利甚博,不假浚凿,故名。又消湖,在县东南九十里。

官河县东南一里。《志》云:河自县前至温岭,凡百三十里,别为九河,各二十里,支为九百三十六泾,分二百余埭,绵亘诸乡,溉田七十一万有奇。宋绍兴九年以后,相继浚治,元因之。前朝亦屡修浚,为民利。《宋志》:官河旧有五闸,久废不修。淳熙十二年,提举勾昌泰请修复,即此。又县东有东浦,绍兴中,尝置常丰闸,名为决水入江,而海潮涨淤,每逢旱干,则灌溉无备。淳熙十三年,昌泰奏请筑塞之,温岭见太平县。○长浦寨县东南四十里有巡司,本曰界首巡司。洪武二十年,立海门卫移置于此,改曰长浦,筑城戍守。又路桥镇,在县东三十里,宋初为新安镇,后改今名,今亦为戍守处。县东南四十里又有旋井市,亦曰泉井镇。○丹崖驿,在县治东,旧在县东北三里,宋曰永宁驿。乾道三年,又改为仁风驿,元因之。明初改今名。又白峰驿,在县南四十五里,宋置,寻废。《舆程记》:县南六十里至乐清县之领店驿,又南至窑岙驿六十里。又黄岩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六十里。宋曰迁浦盐场,元曰黄岩场监。元贞初,升盐司。明初改今名。

天台县府西北九十里。东北至宁海县百十里,北至绍兴府新昌县百二十里,西至金华府东阳县三百五十里。汉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始平县。晋太康初,改为始丰县,属临海郡。宋、齐因之。隋省县入临海,唐武德四年,复置始丰县。八年废。贞观八年,复置,属台州。上元二年,改曰唐兴县。咸通初,王式讨裘甫于宁海,分军屯唐兴,断其南出之路,是也。五代梁开平中,吴越改曰天台。石晋时,改曰台兴。宋复曰天台县。旧有城,相传三国吴永安中筑,后废。宋宣和三年重修。明嘉靖三十二年,改筑,周五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天台山县北十里。一名桐柏山,亦名大小台山,以石桥大小得名。道书,大小台当五县中央,五县谓余姚、奉化、临海、天台、嵊县也。山经天台,超然秀出,入山者路由福溪,水险而清,前有石梁,下临绝涧,逾梁而上,攀藤梯壁,始得平路,其诡异奇秀,非纪载所能尽也。今在县北六里者,曰赤城山,土皆赤色,状似云霞,俨如雉堞。孙绰所云赤城霞起而建标者。西有玉京洞,《道书》以为第六洞天。宋咸平天圣中,皆投金龙王简于此,水流为赤城溪,注于大溪。又琼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稍南三里曰双阙山,两峰万仞,屹然相向。孙绰云:双阙云耸而夹道,琼台中天而悬居。此矣。县西四十里曰瀑布山,一名紫凝山,有瀑布千丈。又石桥山,在县北五十里,石桥架两崖间,长七丈,北阔二尺,南七尺,其中尖起丈余,下有两涧合流,势甚峭峻。孙绰云:跨穹窿之悬崖,临万丈之绝溟。是也。又寒石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寒岩。县西九十里有天柱山,其南有黄水峰。已上皆天台之别阜也,余见名山天台。

桐柏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天台之支山也,故天台亦兼桐柏之名,周围有紫霄、翠微、玉泉、卧龙、莲花、华琳、玉女、玉霄、华顶九峰,亦即天台诸峰矣。上有桐柏观。唐懿宗初,浙东贼裘甫作乱,官军与战于桐柏观前,败绩。宋改名崇道观。《志》云:县北十三里有司马悔山,为天台山后,《道书》以为第十六福地。唐时司马承祯隐此,就征而悔,因名。○东横山,在县东十里,天台山足也,俗名覆船山,其上坦夷,可三十顷,中有三溪。又东三十里有苍山,以苍秀凌霄而名,接宁海县界。大盆山县西百八十里。西接东阳,南界仙居,遥望宛如覆盆,婺江发源于此。○关岭,在县西北四十里,与新昌县分界。又筋竹岭,在县东四十五里,与宁海县接界。

○大溪在县城西南。《志》云:始丰溪源出大盆山,引而东,天台、桐柏二水入焉,故曰大溪。流经县南,又东南流入临海县界,合仙居县之永安溪,即澄江上源也。又青溪在县西五里,或曰即天台水也,合铜溪而入大溪。县北四十里又有福溪,出石桥山下,分流而西北入新昌县界,为剡溪之上源,其一流南入大溪。又铜溪在县西北五十里,水色如铜,亦南流入大溪。

?酋溪县东三十里。一名犹溪,亦名油溪。源出县东十里凤凰山,东流入宁海县界。溪产铁。胡氏曰:?酋溪之东有甬溪,唐王式破裘甫处也。又灵溪在县东二十里,亦流入宁海界,合于?酋溪。旧有灵溪公馆,在县东二十五里。○左溪,在县西三十里,合天台水,逶迤曲折,至关岭而入新昌县界。○赤城驿县治西南。宋置。又飞泉驿,在县西二十五里。灵溪驿,在县东二十里。《宋志》:旧路由灵溪驿入京,谓之亭头。后改自东门,驿废,寻又废飞泉驿,元并废赤城驿。○赤岩银场,在县西十里。宋元?四年,以矿发置场,寻废为铅坑。县西九十里又有天柱山铅坑,东三十里有?酋溪铁坑,元时皆废。

关岭山寨在县西北关岭上。旧《志》:岭上有石垒寨,唐广德初,王师讨贼袁晁,累石筑寨于此。元末贼亦尝据此结寨。又北曰会寺岭寨,亦曰卫墅。《志》云:关山卫墅,郡西境之险也。今详见新昌县。

仙居县府西九十里。东南至黄岩县百五十里,西北至金华府永康县二百八十里,西至处州府缙云县百五十里。晋始丰县地,永和中,析置乐安县,属临海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海,开皇十年,婺州贼帅汪文进使其党蔡道人守乐安,杨素讨平之,即此。唐武德四年,复置乐安县,属台州。八年废。上元二年,复置,徙治孟溪,仍属台州。五代唐长兴元年,吴越改为永安县。宋景德四年,改曰仙居县。旧有土城,唐上元中筑,周不及二里,后废。宋宣和中重筑,元毁。前朝嘉靖三十五年,始议筑城,不果。邑为倭所残掠。明年,始垒石为城,周五里,寻复废。今编户九十五里。

○括苍山县南五十里,即真隐山。今县西北九十里有苍岭,即此山之岭。与缙云县接界,重冈复径,随势高下,行者病其险峭。《志》云:岭高五千丈,周八十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括苍洞,真隐山胜处也。《道书》以为第十洞天。

福应山县东二里。为近郊之胜,亦名尽美山。又安洲山,在县南五里,一名管山,又名九旬山。山本在水中,唐武德间,风雨大作,沙涌成洲。县东南十五里又有峡山,亦曰大峡岭,众山拱列,溪涧纡回。○青尖山,在县北十里,万山四合,一峰卓立,亦曰圭峰。县北四十里又有紫箨山,山高广,旧名竹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又北二十里有竹家寮,地界天台、永康间,为盗贼渊薮。韦羌山县西四十五里。高出众山,险绝难升。又有万竹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绝顶曰新罗,九峰回环,道极险?厄,岭上平旷,自成村落。县西四十里又有翠屏山,苍翠郁葱,亦称幽胜。又金峰山,在县西九十里,山有九峰,次第起伏,其第九峰尤高胜。○彭溪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旧《志》:山多林木,饶五谷,脉接天台,水流为彭溪潭,疏为四堰,溉田甚众。又玉几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方正如几。又西五里为景星山,壁立万仞,上有鹿颈岩。《志》云:县南百里有道赭山,路出温州。五部岭县东南百五十里,与黄岩、乐清二县接界。《闻见录》:自五部岭南出张溪,凡二百余里。又七十里即温州府城,为往来之间道。又三十六崛岭,在县西九十里,出缙云县界。○水帘岩,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崖壁横峙,悬瀑如帘,下有石室,甚深广。又太翁岩,在县东四十里,中有泉。宋宣和间,居民多避寇于此。

○永安溪县西北百四十里。源出金华府东阳县界,亦曰大溪。《志》云:溪有二源,小溪源出县西二百十里冯师山,东流百里至曹村,浅不可舟,自曹村而下,可胜小艇,又东至妃姑村,与大溪会流六十七里,环城西而东出,入临海县界,合天台县始丰溪,接澄江而入海。○曹溪,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括苍岭,南流四十里,合诸溪水入大溪。又方溪,在县西南百七十里,源出温州府永嘉县之杉冈,亦合诸溪之水,北流注于永安溪。

彭溪县东二十里。源出天台山,南流百十里入永安溪。嘉靖三十五年,倭贼据仙居,官军进击,贼走彭溪,官军歼之于溪上。又有白水溪,在县东二里,源出竹山,入大溪。一云亦出天台山,经县东北四十里,流长百里,合彭溪而入大溪。湘湖县东十五里。潴众山之水,四时不涸,居人资以灌溉。相近者又有深澄湖,又东十里曰磬湖,又二里曰莼湖,县东南二十里又有黄赤湖,皆潴水溉田。○小西湖,在县西二十里,延袤数里。南宋初,吴芾所开。又千头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唐末黄巢犯境,义兵拒敌,诛贼党千级,投湖中,因名。

○白塔寨县西三十五里。《宋志》:嘉定十五年,守臣言:白塔寨,因宣和中寇乱置,今已为聚落,而苍岭当衢、处、婺三州,冈阜深阻,行者穷日而后度,人烟迥绝,寇攘所凭,请徙于岭下戴村,寻废。○安洲驿,在县治西,本名括苍驿。宋置,嘉泰二年,以近安洲山,改今名。元废。又有苍头驿,在苍岭上,亦宋置,寻废。又安仁铁场,在县西百二十里,宋开禧元年置,元废。田头市县西三十里。明初置田市巡司,嘉靖中废。○官路桥,在县西二十里,为往来之通道。

宁海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北至宁波府象山县二百三十里,北至宁波府奉化县百二十里。汉回浦、鄞二县地。晋太康初,析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海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台州。七年省。永昌元年,复置。《城邑考》:县旧治海游镇,永昌初徙今治,筑城周不及二里,寻废。嘉靖三十一年,以倭患筑城。万历十九年,以淫雨城圮,复修筑,周六里有奇,编户百十三里。○卧龙山县治东南一里。山势蜿蜒,如龙偃卧,一名应家山。又南里许有千丈岩,壁立高峻,下有青镜湖。○白峤山,在县东五里,亦曰白峤岭。《志》云:晋置宁海县,初治此,今有白峤驿,路出奉化县。又东二十里有瀛岩,滨于海,崖?险绝,下蘸波心。雷山县西三十里。有三十六峰,亦曰三十六雷山。又梁王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为往来通道,置公馆于此。○王爱山,在县西六十里,路接天台县界。《志》云:唐咸通中,裘甫据宁海,王式败之于海口、上?、海游三处,甫盖从王爱山遁走剡城。又凤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健跳所,城跨其上。

天门山县北六十里,接奉化县界。山从嵊县发脉,缭绕三百余里,其麓有阆风台,拔起数千仞。又龙须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旧产铜铁。《志》云:山冈四断,怪石屹立,有三龙湫。又峡石门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两峰夹起,矗立千仞。○三门山,在县界二百五十里海中,海舟出入必经之所,今设兵船泊守,南与大佛头,北与林门各兵船会哨。又?ぜ山,在县东百里,大海环其下。县东北九十里又有盖仓山,濒大海,一名茶山,亦曰茶岩,下有柴溪,引流注海。

桑洲岭县西六十里。有桑洲驿。又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桐岩岭,其上为朱家岙驿。又西南六十里即府城也。旧路由狼坑县渚海游而西,纡回阻滞。宋靖康以后,取道于此,至今便之。嘉靖中,戚继光讨倭寇,驻军桃渚,寇屯聚桑洲,粮援久之不至,盖控扼要地也。海游岭县南六十里。下有镇。唐咸通中,王式大破裘甫于海游镇,甫遁入甬溪洞,官军与战于洞口,又破之。旧《志》:洞在县西南百余里,入天台县界。又战坑岭,在县南百里,危峻难登,俯瞰大海。其相近又有佹桥岭,两石峙立如门,架木为梁以度,下有泉,甚湍急。○枫槎岭,在县南二十里,亦曰枫岭。嘉靖中,倭寇入犯,官军御之于此,败绩。又南五里有摘星岭,本名新岭,岭甚高峻,因名。

大龙岭县西南百里。回旋曲折,凡三十五盘,接天台县界。○栅墟岭,在县北六十里,与奉化县接界。旧有栅墟巡司,元置,今废。又苏木岭,在县西北九十里,与绍兴府新昌县接界。又西溪岭,在县东百二十里,又东百里至象山县城。

紫溪洞县东北四十里。幽阻险隘。唐宝应初,袁晁作乱,李光弼讨之。晁死,其弟瑛从五百骑遁入此。光弼驻兵洞口,绝其粮道,俱饿死。宋时洞口犹有遗镞云。今亦曰紫溪岭,路出象山县。

○海县东四十里。《夷坚志》:县东海中有尾闾,与海门马筋相值,自高山望之,其水湍急,陷为大涡者十余,舟楫不可近,旧传东海泄水处。又健跳港,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健跳所东有长洛渡,阔四百余丈,出海往茅头大洋,上接海中查盘山与练陀等处,下接海中青屿、黄毛?与牛头、桃渚诸处。《海防考》:健跳所孤悬于重山之外,恃舟船为命,守港之师,不可暂撤。是也。又茅头洋,一作猫头洋,亦在健跳所东北。嘉靖三十九年,官军败贼于此,又追破之于青门洋。青门洋,即青门港,见象山县。

鄞江县东北四十里,与象山县接界。自奉化县东南境,合诸溪之水及县北白渚溪、马紫溪,俱汇流以入海。唐咸通中,裘甫据宁海,王式遣军屯海口,以遏贼入海之道。胡氏曰,即自鄞江走象山之道也。今县北五十里,地名海口,旧置海口驿,今废。上白溪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天台华顶峰,东北流八十里,合大溪,由双港渡东流以入于海。又有湖渎溪,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天台石桥,东流至双港溪,又东三十里而入海。○大溪,在县南一里。源出县西南百里之桃花坑、牛头潭诸处,至县东南十五里,合于上白溪。

海游溪县南七十里。源出海游岭,东流五十里入海。《志》云:县南六十里有新市桥,旧为海游渡,长四十丈。又宁和溪,在县南九十里,源出天台诸山中,入县境北流四十里,又东流十里入海。相近又有东溪,源出县南九十里屈母山,中有铁沙,冶之成铁。会宁和溪以入海。○沙溪,在县西北百七十里,汇诸山溪水,流入绍兴府新昌县界,合奉化县之沙溪,而为王宅溪。

○梅岙镇县南百里。旧有铁场,亦戍守处也。嘉靖中,倭贼寇县,由梅岙突入乐清县界。今县南七十里有曼岙巡司,东南八十里有窦岙巡司,县东二十五里有越溪巡司,东百里又有长亭巡司,县北六十里有铁场巡司,俱洪武二十年筑城置戍,为滨海之备。志云,宋元时,县境有铁场数处,今皆废。又长亭盐课司,在长亭巡司东三十里,宋置盐场,在县东十五里港头镇。大观三年,移置此,今因之。又县南海游山下有海游镇,洪武初,置税课局,正统三年废。○临门寨,在县东二百里海头,宋置,元废。又麻岙寨,在县西南七十里,元置巡司,今废。

白峤驿在县治西。宋置于治东,名迎恩驿。元至正二十三年,改今名,徙置治西,明因之。万历二十年,移于桑洲。三十九年,废驿为白峤公馆。又桑洲驿,在县西桑洲岭,洪武二十年,汤和增置。嘉靖四十五年,改隶天台县。又朱家岙驿,在县西南铜岩岭,亦洪武三年置驿于县西九十里朱家岙,因名。二十年,徙置于此。《志》云:宋于县城东置妙相驿,县南七十五里置县渚驿,县北百十里置海口驿。靖康以后,迎恩县渚诸驿皆废。元又废妙相驿,置白峤驿。前朝建朱家岙驿,增桑洲驿,与白峤为三驿云。

太平县府东南百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八十里,西南至温州府乐清县百三十里。本黄岩县及乐清县地。前朝成化五年,分黄岩南境置县。十二年,又分温州府乐清县之北境益之。嘉靖三十一年筑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六里。

○石盘山县治南二里。峰岩错列,泉石竞胜。《志》云:山从雁荡山发脉,绵亘起伏,至此六十余里,其高数千丈,为县之南屏。《志》云:大雷山在县南十七里。又五龙山,在县东南八里,山有石耸立,一名百丈岩。又有北五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新河所城亘其上。王城山县西北三十五里。本名方城山,绝?壁立如城。相传越王失国尝保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中峰岩绝胜,顶平旷,约百余亩,居人垦之,号仙人田。山下有溪曰桃溪,相近者曰玉山,两崖对峙,亦曰古塘门。又娄崎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亦曰楼旗山,雄峙霄汉,海舶每视为向道,一名天马山,上有龙湫,山之东五里,曰横屿。屿东有横峰桥,亦曰月河桥,去县二十里。○盘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以山岭盘屈而名。相近者曰大唐岭,山有溪,南流至白箬滩,入温岭江。二山俱接黄岩县界。

松门山县东南五十里海中。亦曰松门岛,松门卫以此名。又桂岩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南有崎头山,隘顽所置烽堠于其上。又盘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回旋险仄,有巡司戍守。○石塘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海中,屿岙参错,大山环峙,旧属黄岩县。居民甚众。明初以倭寇犯境,徙居民于内地,此山遂墟。其相近有三女山,二石如柱,潮平则没,舟行畏之。又大陈山,在县东南海中。《志》云:台州之山,惟大陈膏腴,且有淡水,每为倭贼所据,防守最切。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相近者又有南赤?焦山、夏公岙,亦海中小山也。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由此犯松门卫。

玉环山县西南七十里楚门港中,今详见乐清县。又有灵山,与玉环山相接,其峡如门,名楚门港,海舶每由此出入。《海防考》:楚门所东北海岸有鸡脐山,倭犯楚门,此为必由之道。

温岭县西十里。一名中峤山,亦名温峤岭,亦曰峤岭。《永嘉记》:妖贼孙恩筑城峤岭,高四丈,周六百步,即此处也。相传温州之名以此,有东西两峰,东大西小,亦曰大岭、小岭,宋置温岭驿于此。路出乐清,今驿废。岭北又有路桥,为黄岩县之通道。《志》云:县北五里有虞岙岭,路通温岭,或讹为渔岭。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贼于新河所,贼遁走渔岭,官军复追败之,即此。○湖雾岭,在县西北三十三里,屹立湖侧,西连雁荡,北接唐岭,常有海气升腾如雾,因名。路出乐清县。

藤岭县南二十余里,又东南即隘顽所也,南出温州。又所东北有慢游岭,为松门之阻隘。○南湾岭,在县境楚门所西北,有高山万仞,环列海滨,松林如织,鸟道纡回。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追破倭贼于此。又长屿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又东曰撮屿,上有烽堠。○海在县东南二十里,曰大闾港,亦曰大闾洋。元至正十一年,方国珍作乱,焚掠沿海州县,命江浙行省孛罗帖木儿击之,至大闾洋,为贼所败。《志》曰:大闾港在长沙海口,南有骊洋,下有骊龙窟,出此则范无畔岸矣。

迂江在县东。源出王城山之桃溪,一名月河,东流合诸山水,为新建河,经县北三十里,为官塘河。河西南达温岭,东南抵县城,北通黄岩,为舟楫交会之冲。又东至新河所城,乃为迂江,阔二里,东入海。迂江盖即黄岩县官河之下流矣。○大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源出乐清县界大安山。又有小溪,源出湖雾岭,合众流为百浆渚,溪下流入于官塘河。

横湖县东南十余里。县境溪流三十有六,皆会于此。又有消湖,在五龙山麓。

山门港县西南十五里。源出温岭诸山,亦曰温岭江,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及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趣台州黄岩,率由此舣泊。又松门港,在县东南五十里甘岙海口,出海即石塘山也。又灵门港,在县东松门卫南,东接海中鸡脐山,与松门港接境,南接楚门洋坑,下接硐樵山,又隘顽所之藩卫也,有兵戍守。又有中洲港,南出海中茅堰山,与蒲岐港接境,北出海中邳山,与灵门港接境,嘉靖中,亦设水军戍守。

○沙角寨县南二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设于岐头山下,二十年移置于此。又三山巡司,在县西三十里。蒲岐巡司,在县西四十里。小鹿巡司,在县西南四十里。县东南四十里又有盘马巡司,洪武二十年设。旧皆属黄岩县,成化后改今属。《志》云:县西旧有温岭巡司,洪武元年设,二十七年,移于乐清县之苔山,后废。苔山,今在乐清县东南七十里海中。

斗桥在新河所西北。嘉靖中,戚继光屯此,与倭战,败之。又清港渡,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为三山,楚门往来冲要。

附见:

台州卫府治西,洪武五年建。

海门卫府东九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嘉靖三十二年重修,领所四,卫为浙东门户,三面阻水,倭易登泊,其救援之道,自临海、黄岩而东,有泉井、路桥、三山三道,御之于港口,又当备之于内地,盖水陆俱切也。

前千户所卫城北七里。洪武二十八年建,城周三里有奇。嘉靖中重修。所南临椒江,与卫城仅隔一水,利害相共。所东北有连盘港,港深而长,背山面水,健跳、桃渚二港会于此处,倭寇每恃为巢穴。

桃渚千户所卫东北五十里。洪武三十年建,筑城周四里有奇,卫城及府治之藩翰也。嘉靖中,重修所城。贼屡来犯,官军击却之。《海防考》:所东有桃渚港,外接大海,北达健跳,有盐塘、除卞、仙岩诸海湾,寇每从此突至。由里路至海门,不过四十里,当设舟师,以备御海口。而昌埠港在所城东北十里,有昌埠岭,与桃渚港皆委蛇细曲,虑贼以小舟袭入。所南又有肯埠岭,北有白莲岭,东有安圣寺,诸处皆可设伏以遏贼冲。嘉靖三十九年,倭贼围所城,官军败之,贼遁昌埠,依山为固,官军复攻克之,是也。健跳千户所卫东北百十里,宁海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三里。《海防考》:所东去昌国卫,隔大洋,西去桃渚百里,去府城百四十里。三面阻山,皆羊肠鸟道,缓急不能遽达。惟东面山,前距海,倭泊城下江中,陆路之援不可恃,惟应以海门舟师捣之,而邀之于山道,以防其内溃,庶为完策。

新河千户所卫南五十里,太平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四里有奇。所去松门、隘顽、黄岩各五十里,所谓适中之地也。三面俱有大路,可以进兵应援,惟北至海门皆田塍,雨久潦溢,则泥泞可虞。《海防考》:所东南即新河港,港口浅狭,贼往往由此登陆来犯。所东有藤岭及横山诸处,俱为戍守要地。又有周洋港,亦在所东,嘉靖四十年倭由此登陆入犯。又金清闸,在所北,嘉靖中,官军败倭于此。

松门卫太平县东五十里,西北去府城百八十里。本宋黄岩之松门寨,去县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改置卫,筑城周九里有奇。嘉靖中增修,领所二。《海防考》:卫东即松门港,港东岸为朱门山。又东为积?山及下洋、大陈岙诸处,外即大海,直抵日本。北往化岙、龙王堂、鲤港、横门、大潭、深门诸处,与新河、三汊港接。南往鸡脐、钓棚、硐礁、鹿头、片屿、骊洋、邳山诸处,与灵门接。海内小山最多,若倭贼由温州来此,竟抵城下,若自外国来,止过大陈、邳山、大鹿登岸,皆为贼巢,港内迂回屈曲,捍贼尤难也。隘顽千户所卫西南五十里,太平县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五里有奇。《志》云:所北卫太平,南阻楚门,城外四面皆山,高插天表,城垣欹矮不足恃,唇齿之援,惟恃松门水军。嘉靖三十七年,官军败倭于此。

楚门千户所卫西南百二十里,太平县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城周七里有奇。对岸为温州蒲岐所,贼由三山、大荆趣温州,必径度蒲岐所,防守为切。《海防考》:所西北有东门港,由所城至太平温岭江之道也。沿山滨海而行,山林茂密,水港出入。又十五里里为南湾,高山环海,即所谓南湾岭也。又有泥湖雑,在所南。嘉靖三十八年,贼由此入犯所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