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州域形势二两汉 三国
汉还定三秦见上卷秦分为三,遂东向而争天下。
【史略】初,沛公不欲得汉中,怒将攻羽。萧何曰: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见上卷秦四十郡,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因荐韩信为大将,信遂劝王东出陈仓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东二十里陈仓故城是。其南即褒斜道也,三秦悉定。汉王东如陕今河南陕州,降河南申阳也,定韩郑昌也。时项王废杀韩王成,而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汉遣韩襄王孙信击降昌,立信为韩王,还都栎阳即塞王司马欣所都。乃自临晋渡河临晋关,在山西蒲州。见上卷黄氏论并韩,降魏王豹于平阳见前,虏殷王?于河内即朝歌也。见前,南渡平阴津在今河南孟津县。见前,至洛阳,合诸侯兵,东入彭城项羽都也。见前。项羽自齐还击汉,汉王败而西,过梁谓梁地,今归德府境,谓张良曰:吾欲捐关以东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曰:九江王布与楚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然其计。至荥阳见前,收集散亡,军复振,破楚兵于荥阳南京、索间京城,在今荥阳东南三十里。索城,在故京城西二十里,亦曰大索城。城北四里又有小索城。此三城间,楚汉战处也,楚是以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敖,敖山,在今郑州河阴县西二十里。秦时筑仓于山上;又遣随何使九江,说布归汉;拜彭越为魏相国,使将兵侵掠梁、楚间,以挠楚军。会魏王豹复叛,汉即遣韩信击之。信从夏阳渡河夏阳,即陕西韩城县故少梁城。秦汉间为夏阳县,袭安邑见前,击虏豹,悉定魏地;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会于荥阳。楚于是始困。
坚守成皋,卒平强楚。
【史略】初,楚围荥阳急,汉王西入关谓函谷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进说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见前,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楚战,破之必矣。王乃出军宛、叶间宛,今南阳府治。叶,今南阳府裕州叶县。俱见前。久之,羽拔荥阳、成皋。汉王北渡河,军于小修武小修武城,在今怀庆府修武县东四里,而使将将兵保巩今河南府巩县见前。羽闻韩信已破赵收燕,将入齐,而彭越复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时汉既数困,计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洛,即洛阳。郦食其曰:敖仓天下转输久矣,闻其下藏粟甚多。楚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卒分守成皋,此天所以资汉。愿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太行道,见上卷七国韩范雎谓秦,距蜚狐之口蜚狐口,在山西广昌县北二十里。详山西重险飞狐口,守白马之津白马津,在北直滑县。见上卷七国魏苏代约燕王,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取成皋,就敖仓食,与楚军相距于广武广武山,在郑州河阴县东北十里,上有东西二城,即楚汉相距处。既而韩信略定三齐,将南向。楚兵食少势狐,汉王坚壁不战,相持久,益困。乃与汉约,中分天下,解而东归。汉王追至固陵今开封府陈州西北四十三里,有固陵聚,与信、越期会,不至,为楚所败。张良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信为齐王,非君王意,不自坚。越本定梁地,意亦望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城皆以王彭越睢阳,即今归德府治。?城,今山东东阿县,即故?城,从陈以东傅海与韩信陈,见前陈国,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王从之。而信、越之兵追至,破羽于垓下垓下,在今凤阳府虹县西五十里,羽走死。
天下大定,定都长安。
【都邑考】高祖初自南郑徙都栎阳俱见前。既灭楚,还都洛阳因周都也。既而从娄敬、张良之说,复还栎阳,定都长安今西安府城西北三十里长安故城是。
矫秦之弊,封建王侯。其初以异姓而王者,凡七国。
楚韩信初为齐王,既灭楚,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汉六年国除。下邳,今南直邳州。
梁彭越封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汉十一年国除。定陶,今山东定陶县。
赵张耳封赵王,王赵故地,都襄国。五年,子敖嗣。九年国除。襄国,见前。
韩韩信初封韩王,王故韩地,都阳翟。六年,更以太原雁门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都晋阳,信请治马邑。是年,信降匈奴。十一年,击斩之。晋阳,见前晋国。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北有故马邑城。
淮南英布故封九江王,汉因其故封,改称淮南,仍都六。十年布叛,讨灭之。六,见前。
燕臧荼故封燕王,又并有辽东地,汉因而封之。旋叛灭,改立卢绾为燕王,仍都蓟。十一年绾叛,降匈奴。
长沙吴芮故封衡山王,项羽夺其地,称番君。汉灭羽,更封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传五世。临湘,即长沙郡治。
数年之间,以次剪除自汉五年定封,至十一年皆相继废灭,惟长沙仅存。于是改封同姓子弟,分地过侈,浸以骄恣。
齐汉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都临淄。文帝十六年,分齐为六国,立齐悼惠王肥诸子皆为王。济北、博阳,因楚汉间旧名也。诸郡俱详见下,余仿此。
荆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东之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从兄贾为荆王,都吴。十一年,为英布所败灭,更以荆为吴国,立兄仲之子濞为吴王,都广陵。东阳,即临淮地。鄣郡,即丹阳郡。吴郡,即会稽郡也。
楚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北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交为楚王,都彭城。
淮南十一年,以淮南王英布地,立子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文帝六年,罪废。十二年,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复以喜为城阳王,分淮南为三国,立淮南厉王长三子皆为王。
燕十二年,以燕王卢绾地,立子建为燕王,都蓟。吕后七年,国除,更以吕通为燕王。文帝元年,徙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元朔二年,国除。元狩六年,更立子旦为燕王。
赵八年,以赵王张敖地,徙代王如意为赵王,都邯郸。惠帝元年,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吕后七年,又徙梁王恢为赵王。未几,国除,立吕禄为赵王。文帝元年,封故赵幽王友子,遂为赵王。
梁十一年,分梁王彭越地,又益以东郡地,立子恢为梁王,都睢阳。吕后七年,徙恢为赵王,以吕产为梁王。明年,大臣徙吕后所名孝惠子济川王太为梁王。文帝二年,立子楫为梁王。十一年,又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代六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喜为代王,都代。七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因改立子如意为代王。八年,徙为赵王,立子恒为代王,兼有韩王信故地,都晋阳。后徙中都。中都,今汾州介休县有中都城。吕后薨,文帝入即位。二年,分代地,立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五年,徙武为淮阳王,参为代王,尽得故地。
淮阳十一年,分彭越地,又益以颍川郡地,立子友为淮阳王,都陈。惠帝元年,徙友为赵王。吕后元年,立所名孝惠子疆为淮阳王。五年,改立所名孝惠子武为淮阳王。文帝五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十一年,又徙为梁王,而淮阳为郡。
司马迁曰: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惟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雁门、太原,见秦郡,至辽阳辽水之阳也。《括地志》汉辽东郡有辽阳县,即今辽东镇城也,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常山、太行,俱见上卷,渡河、济,阿、鄄以东阿,见山东东阿县。鄄,即今山东濮州治,故鄄城县也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九疑,见前七国楚苍梧,东带江、淮、?、泗?,即睢水也。自汴河分流,径徐州南境,下流入于泗。详见南直大川睢水,薄会稽会稽山,见上卷《职方》,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里,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疆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景帝时,吴吴王濞也、楚楚王戊,元王交之孙也、赵赵王遂、胶东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十六年,分齐地为胶东国,都即墨、胶西胶西王?,亦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分齐为胶西国,都高苑。高苑,今青州府高苑县西北故城是、?川?川王贤,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川国,都剧。剧,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里有故剧城、济南济南王辟光,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济南国,都东平陵。今济南府东六十里有东平陵城。七国变起,赖贾谊效谋于前,亚夫陈力于后,是以危而无患。
【史略】初,文帝封三子于梁、代、淮阳。时吴、楚、齐、赵诸侯强,而梁王薨无嗣,代北边匈奴,淮阳弱小。贾谊请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妻阝而北著之河新妻阝,在今凤阳府颍州东八里,淮阳包陈而南犍之江陈,即淮阳都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无山东忧矣。文帝于是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高阳,今开封府杞县西二十里有高阳城,得大县四十余城。及景帝三年七国反,梁王城守睢阳,吴、楚兵不敢过而西,留攻围之。汉遣郦寄击赵,栾布救齐时胶西、胶东、?川、济南共攻齐也,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而命周亚夫击吴、楚。亚夫请以梁委之,而东北走昌邑今兖州府金乡县北四十里,有昌邑故城,坚壁不战,使轻骑出淮泗口淮泗口,在今淮安府清河县城南,泗水入淮之口也。亦曰清口。详见南直大川清河,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于是吴、楚散败,齐、赵皆平。吴王之初发也,其臣田禄伯进说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谓淮南、长沙二国,入武关见前,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桓将军亦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武库,在洛阳城内,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若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不从,以至于败。
迨主父偃之说行,诸侯益以衰息矣初,贾谊劝文帝,使诸侯得分国以封子弟。主父偃复劝武帝,令诸侯得推私恩,分子弟邑。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汉法益密,失国者众。
司马迁曰: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齐、城阳、济北、济南、?川、胶东、胶西,凡七国,赵分为六赵、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凡六国,梁分为五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凡五国,淮南分三淮南、庐江、衡山,凡三国,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
自汉兴以来,郡国稍复增置。武帝逐匈奴武帝遣卫青等击走匈奴,取河南地。后又过焉支,逾祁连,取河西地。又绝大漠,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河南,今陕西榆林镇以北河套地。焉支山,在今甘肃镇山丹卫东南。祁连山,在今甘州卫西南。详见陕西名山祁连。河西,即今甘肃之境。大漠,今河套外阴山以北沙漠地也,平南越汉十一年,以故南海尉赵陀据有南越称王,因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元鼎六年,国乱,遣路博德等击平之。南越,今广东、西及安南境内是。又东越国,汉五年,封故粤王后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地,都冶。建元六年,更立无诸孙繇君丑为闽繇王。又故王郢之弟余善,自立为王,汉因立为东越王,国分为二。元封元年,余善叛,遣韩说等击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又东海国,惠帝三年,立闽粤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亦曰东瓯王。建元三年,为闽粤所侵,举国内徙于江淮间。东瓯,今浙江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及西南夷元光五年,武帝从唐蒙等言,始通西南夷。今陕西、四川以西南及贵州、云南之境,是其地,又通西域元鼎二年,武帝从张骞言,招乌孙、大夏之属三十六国,自敦煌西至盐泽、轮台、渠犁,皆起亭障,有田卒,置使者校尉领护。三十六国,俱在今甘肃徼外。敦煌,今废沙州卫。盐泽,在其西七百里。轮台、渠犁,又在其西,开朝鲜元封二年,遣杨仆等平朝鲜,即今朝鲜国。于是南置交?以南越地置。胡广《记》:汉既定南越,置交?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北置朔方取匈奴河南地,立朔方。颜氏曰;武帝初置朔方郡,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分天下为十三部,而不常所治。
司隶校尉部察郡七。《汉纪》:成帝绥和元年,罢刺史,仿古制,更置州牧。哀帝建平元年,复置刺史如故。元寿二年,复为牧。
京兆尹秦内史地也。汉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领长安等县凡十二。今西安府是其境。
左冯翊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领高陵等县二十四。今西安府以东至同州是其境。高陵,今西安府属县。
右扶风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主爵中尉。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领渭城等县二十一。今西安府以西至凤翔府是其境。渭城郡,即秦咸阳,今属西安府。以上所谓三辅也。《志》云:三辅皆治长安城中。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分河南郡置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十有一。今河南府以西至陕州,又南阳府西境及西安府之商州,皆是其地。弘农县,今见陕州灵宝县境。
河内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置,领怀县等县十有八。今怀庆、卫辉以至彰德府南境,皆是其地。怀,见怀庆府武陟县。
河南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曰河南郡,领雒阳等县二十有二。今河南府至开封府以西,皆是其境。雒阳,见前。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二十四,安邑,见前。
豫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二。
颍川郡秦郡也。汉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领阳翟等县二十。阳翟,见前。
汝南郡秦颍川郡地。高祖分置汝南郡。景二年,为汝南国。后复为郡,领平舆等县三十七。今汝宁府北至开封府之陈州,东至南直颍州,皆是其境。平舆,见汝宁府治汝阳县。
沛郡秦泗水郡也。高帝改为沛郡,领相县等县三十七。相,今南直宿州西北九十里有相城。
梁国秦砀郡也。汉五年,改为梁国,都睢阳,有县八。今归德府及南直徐州砀县是其境。睢阳,见前。
鲁国秦薛郡。初属楚。吕后初,分为鲁国,立张敖子偃为鲁王,后废为郡。景三年,复为鲁国,都鲁,有县六。今兖州府是其境。鲁,今曲阜县也。
冀州刺史部察郡四、国六。
魏郡秦邯郸郡地。高帝析置魏郡,领邺县等县十八。今彰德府及北直大名府是其地。邺县,见彰德府临漳县。
巨鹿郡秦郡。领巨鹿等县二十。今顺德府及真定府之南境是其地。巨鹿,见前。
常山郡本赵国地。吕后二年,分置恒山国。文帝初,复为赵地。景帝中三年,仍置常山国。元鼎四年,为常山郡,领元氏等县十八。今真定府西南以至赵州之境是其地。元氏,真定府属县也。
清河郡本赵地。景帝中二年,分为清河国。建元五年,为清河郡。元鼎二年,复为清河国。地节三年,复为郡。初元二年,又为清河国。永光初,仍为郡,领清阳等县十四。今广平府南至山东东昌府北境是其地。清阳,今见清河县。又《汉纪》:平帝元始二年,置广宗国。广宗,或曰在清河境内。
赵国秦邯郸郡。汉四年,为赵国。景三年,仍废为邯郸郡。五年,复为赵国,都邯郸,有县四。今广平府及顺德府西境,是其地。
广平国本赵国地。征和二年,分赵地立为平干国。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国,都广平,有县十六。今广平府至顺德府之北,皆是其地。广平故城,在今顺德府城北。《汉纪》:鸿嘉二年,置广德国。《志》云:今南直黟县,即广德故治。或曰:时分中山置广德国,当亦在广平境内。
真定国本赵地。元鼎四年,析常山为真定国,都真定,有县四。真定,即今府治。
中山国本赵地。景帝三年,为中山国,都卢奴,有县十四,今真定府定州以北至保定府之境,是其地。卢奴,今定州治也。
信都国本赵地。景二年,析为广川国。甘露二年,国废为信都郡。建昭二年,更为信都国,都信都,有县十七。今真定府冀州、深州及河间之景州,皆是其地。信都,今冀州治。
河间国本赵地。文二年,分赵地为河间国。十二年,国除。景帝二年,复为河间国,都乐城,有县四。乐城,今河间府献县也。
兖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三。
陈留郡本梁地。吕后七年,分立济川国。文帝初,复为梁地。景帝中六年,又为济川国。武帝建元初,国除。元狩初,置陈留郡,领陈留等县十七。今开封府东至归德府西,皆是其境。陈留,今开封府属县。又《汉纪》:元帝永光三年,立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徙为山阳王。济阳,应劭曰:即济川。今开封府兰阳县有废济阳县。
山阳郡亦梁国地。景帝中六年,分为山阳国。建元五年,国除为郡,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后昌邑王废,国除为山阳郡。建昭五年,复为山阳国。河平二年,仍曰山阳郡,领昌邑等县二十二。今兖州府西至河南归德东境是其地。昌邑,见兖州府金乡县。
济阴郡亦梁地。景帝中六年,分为济阴国。甘露二年,改名定陶国。初元初,为济阴郡,领定陶等县九。今山东曹州至东昌府之濮州是其地。定陶,见前。
泰山郡故齐国地。文二年,分置济北国。都卢。三年国除。十六年,复分齐为济北国。元狩初,济北王献泰山及其旁邑,于是立泰山郡。后元二年,以济北并入泰山郡,领奉高等县二十四。今济南府泰安州以北至兖州府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卢,今济南府长清县有废卢县。奉高,见泰安州。
东郡秦郡也。领濮阳等县三十二。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之境是其地。濮阳,见前。
城阳国本齐国地。文帝二年,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十一年,徙淮南。十六年,复故,都莒,有县四。今青州府莒州是其地。莒,见前。
淮阳国本秦颍川郡地。汉十一年,析置淮阳国。文十一年,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为淮阳国,都陈,有县九。今开封府陈州以南是其地。
东平国本梁国地。景六年,分为济东国。元鼎初,废为大河郡。甘露二年,更为东平国,都无盐,有县七。今兖州府东平、济宁二州是其地。无盐,今东平州东二十里有无盐故城。
徐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三。
琅邪郡秦郡。初属齐国。吕后七年,分为琅邪国。文帝初,复为郡,领东武等县五十一。东武,见今青州府诸城县。
东海郡秦薛郡地。徐广曰:楚汉间有郯郡,高帝改为东海郡,初属楚国。景帝二年,削其地入汉,领郯县等县三十八。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邳州以东至海,皆是其地。郯,今见山东郯城县。
临淮郡本楚国地。武帝元狩六年,析置临淮郡,领徐县等县二十九。今凤阳府泗州以东,扬州府北境,皆是其地。徐县故城,今见泗州。或曰:临淮,即楚汉间东阳郡也,后属于楚,郡废。
泗水国本东海郡地。元鼎四年,析置泗水国,都凌,有县三。今南直宿迁县以东北是其地,县有故凌城。
广陵国本楚国地。高祖六年,属荆。十一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元狩初,国除。六年,改为广陵国。五凤四年,国除。初元二年,复为广陵国,都广陵,有县四。今扬州府是其境。广陵,见前。
楚国汉五年置。景帝三年废,旋复置。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为楚国,都彭城,有县七。今徐州及淮安府邳州之西境是其地。彭城,见前。
青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三。
平原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平原郡,领平原等县十九。今济南府德州、武定、滨州之境,皆是其地。平原,今德州属县。
千乘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千乘郡,领千乘等县十五。今青州府以北至济南府东境,是其地。千乘故城,今见青州府高苑县。
济南郡故齐国地。吕后元年,割济南为吕国。文帝初,复故。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三年,国除,为济南郡,领东平陵等县十四。今济南府是其境。东平陵,见前。
北海郡故齐地。景帝中二年,分置北海郡,领营陵等县二十六。今青州府以东是其境。营陵,今见青州府昌乐县。
东莱郡故齐地。高帝置郡,领掖县等县十七。今莱州、登州二府是其地。掖,即今莱州府治。
齐郡秦郡也。高帝六年,为齐国。元朔四年,国除。元狩六年,复为齐国。元封初,废为郡,领临淄等县十二。今青州府是其境。临淄,见前。
?川国本齐国地。文十六年,分置?川国,都剧,有县三。今济南府东北至青州府西北境,是其地。剧,见前。
胶东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东国,都即墨,有县八。今莱州府之平度州一带是其地。即墨,见前。
高密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西国。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都高密有县五。今莱州府胶州以西是其地。高密,今山东胶州属县。
荆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一。
南阳郡秦郡也。领宛县等县三十六。今南阳府至湖广均州之境,是其地。宛,见前。
江夏郡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领西陵等县十四。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西陵故城,在今黄州府西北百二十里。
桂阳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文帝后七年,为桂阳郡,领郴县等县十一。今湖广郴州及桂阳州,又广东连州,皆是其地。郴,见前。
武陵郡秦黔中郡地。高帝时曰武陵郡,领索县等县十三。今常德府至辰州府之境,是其地。索县,即今常德府东汉寿城是也。
零陵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领零陵等县十。今永州府至广西全州,是其境。零陵旧城,在今全州北三十里。
南郡秦郡也。楚汉间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复故。景二年,复曰临江国。中二年,仍为南郡,领江陵等县十八。今荆州府北至襄阳府境,是其地。江陵,见前。
长沙国吴芮所封也。文帝后七年,国除为郡。景帝二年,复为长沙国,都临湘,有县十三。今长沙府是其境。临湘,见前。
扬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一。
庐江郡本淮南国地。文十六年,析置庐江国。元狩初,改为郡,领舒县等县十二。今庐州府南至安庆府之境,是其地。舒,今庐州府舒城县。胡氏曰:汉初庐江国在江南。今池州、九江、饶、信之境,当是其地。后移于江北。《班志》所载非汉初故地也。
九江郡秦郡,高帝改为淮南国。元狩四年,复曰九江郡,领寿春等县十五。今凤阳府寿州及滁、和州至庐州府境,是其地。寿春,见前。
会稽郡初属吴国。景帝三年,削吴会稽、豫章郡是也。领吴县等县二十六。吴县,见前。
丹阳郡秦鄣郡也。初,属吴国。景帝四年,属江都国。元狩初,改属扬州。元封二年,更名丹阳郡,领宛陵等县十七。宛陵,今宁国府治宣城县也。余见前。
豫章郡秦九江郡地。高帝分置豫章郡,初属吴。景帝初,入于汉,领南昌等县十八。今江西境内是其地。南昌县,即今南昌府治。
六安国初属淮南国。文十六年,分置衡山国。元狩元年,国除。二年,改为六安国,仍都六,有县五。今庐州府西境至寿州南境,是其地。六,见前。
益州刺史部察郡九。
汉中郡秦郡也。领西城等县十二。西城,今兴安州治。
广汉郡本蜀郡地。高帝分置广汉郡,领梓潼等县十三。今潼川州及成都府之绵州、汉州与保宁府之剑州,皆是其境。梓潼,今剑州属县也。
犍为郡本夜郎国地。武帝元光五年,开南夷,置犍为郡,领?道等县十二。今叙州府及沪州、嘉定州、眉州,皆是其地。?道,今叙州府治宜宾县也。
武都郡本广汉西白马氏地。武帝开西夷,元鼎六年,置武都郡,领武都等县九。今巩昌府之阶州、徽州及汉中府之宁羌州,是其地。武都县,今巩昌府成县西北故城是。
越?郡本西夷邛都地。元鼎六年,置越?郡,领邛都等县十五。今建昌行都司是其地,邛都县,今打冲河所西北故城是。
益州郡本西夷滇国及斯榆地。武帝元封二年,置益州郡,领滇池等县二十四。今云南大理等府之境,皆是其地。滇池,今云南府治昆明县。
??郡本南夷夜郎及且兰地。元鼎六年置郡,领故且兰等县十七。今遵义府以南至贵州之思南、石阡等府,皆是其境。故且兰,今遵义府治也。
巴郡秦郡也。领江州等县十一。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
蜀郡秦郡也。领成都等县十五。今成都府龙安府及邛、雅二州是其地。成都,今府治。又《汉纪》:武帝元鼎六年,以西南夷﹂都地为沈黎郡,以冉?尨地为汶山郡。天汉四年,并沈黎于蜀郡。地节三年,又并汶山于蜀郡。今成都府之茂州,即汶山郡地。黎州安抚司,即沈黎郡地也。
凉州刺史部察郡九。胡广《记》:武帝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雍州,即凉州也。朔方刺史,盖察朔方、五原、云中、上郡、安定、北地,凡六郡。《晋志》云:汉武别置朔方刺史。后汉建武十一年,始省入并州。《大事记》:司隶不在十三部之数,而朔方、交?并列焉。今从《通典》。
陇西郡秦郡也。领狄道等县十一。今临洮府至巩昌府西境,是其地。狄道,见前。
金城郡本陇西、天水、张掖郡地。昭帝始元六年,增置金城郡,领允吾等县十三。今临洮府之兰州、河州及西宁卫,又北至靖虏卫之西南境,皆是其地。允吾,今兰州西北有允吾故城。又宣帝神爵二年,增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治令居。平帝元始五年,又增置西海郡,中兴时废。令居,在今西宁卫东北。西海,在西宁卫西三百余里。详陕西大川。
天水郡本陇西地。元鼎三年,分置天水郡,领平襄等县十六。今巩昌府以东秦州之境是其地。平襄,今巩昌府伏羌县西北有平襄故城。《通典》: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勇士。勇士城,见靖远卫。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开其地置武威郡,领姑臧等县十。今凉州、永昌、庄浪、镇番等卫是其地。姑臧,今凉州卫治是也。
张掖郡故匈奴浑邪王地。武帝开河西,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郡,领得等县十。,读禄。今甘州山丹等卫是其地。得县,即今甘州卫治。杜佑曰:武帝元狩初,置张掖属国,治居延。考元狩初,未置张掖郡,杜氏误也。居延,今见甘州卫。
酒泉郡故匈奴地。元狩二年,置酒泉郡,领禄福等县十。今肃州卫是其地。禄福故城,在今肃州卫西南五十里。
敦煌郡故月氏地,后为匈奴所侵。武帝开河西,为酒泉郡地。元鼎六年,分置敦煌郡,领敦煌等县六。今废沙州卫是其地。敦煌县,故沙州治也。《地志》:武帝初开河西,置武威等四郡,昭帝增置金城,是为河西五郡。
安定郡本北地郡地。元鼎三年,分置安定郡,领高平等县二十一。今平凉府是其境。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也。《通典》:汉元狩元年,置安定属国都尉,治三水。三水,在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北。
北地郡秦郡也。领马领等县十九。今庆阳府北至宁夏卫,是其境。马领,在今庆阳府环县南。《通典》:五凤三年,置北地属国,治参?。参?城,在今庆阳府西北。
并州刺史部察郡九。《通典》:初为朔方,后为并州。
太原郡秦郡。汉初,为韩国地,又为代郡。文帝二年,又分为太原国。五年,复为代国。元鼎二年,复为太原郡,领晋阳等县二十一。今太原府至汾州府,是其境。晋阳,见前。
上党郡秦郡。领长子等县十四。长子,见前。
西河郡秦太原、云中等郡地。元朔四年,析置西河郡。领富昌等县三十六。今汾州府西北之永宁州,以至延安府之葭州及榆林镇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富昌废县,在今榆林镇故胜州境。《通典》:汉五凤三年,置西河属国,治美稷。美稷废县,亦在今故胜州西南。
朔方郡初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复收其地,置朔方郡,领三封等县十。今榆林镇西北故夏州是其地。三封,今废夏州东南长泽故城是。《汉纪》:元狩初,置朔方属国,处匈奴降者。
五原郡秦九原郡也。汉初亦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收复,置五原郡,领九原等县十六。今榆林镇西北故丰州治,即废九原县也。《汉纪》:五原属国都尉,治蒲泽。蒲泽,在丰州东境。
云中郡秦郡也。领云中等县十一。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故云中城,即秦汉时云中郡所治云中县也。《汉纪》:元狩初,置属国都尉于此。
定襄郡秦云中郡地。高帝析置定襄郡,领盛乐等县十二。今大同府西北三百余里有盛乐城,即汉郡治也。
雁门郡秦郡,领善无等县十四。今代州西北有故善无城是也。
上郡秦郡。领肤施等县二十三。肤施,今延安府治也。《志》云:上郡属国治龟兹,龟兹,见宁夏后卫。又《汉纪》:元狩初,取匈奴河西地,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五属国,孔氏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也。杜佑以安定、上郡、天水、张掖、五原为五属国。
幽州刺史部察郡十、国一。
勃海郡秦上谷、巨鹿二郡地。高帝分置勃海郡,领浮阳等县二十六。今河间以东之沧州,北至顺天府通州、霸州之南,南至山东武定州、滨州之北,皆是其地。浮阳,今沧州治也。
上谷郡秦郡。汉初属代,后复为郡,领沮阳等县十五。沮阳,今保安州东有沮阳故城。
渔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渔阳等县十二。渔阳,今蓟州治也。
右北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平刚等县十六。平刚,在今废大宁卫西南境。
辽西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且虑等县十四。且虑,在今大宁废卫境。
辽东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襄平等县十八。襄平故城,在今辽东都司城北。《汉纪》:元朔元年,东海秽君南闾等来降,因置沧海郡,三年而罢。秽,秽貊也,在今辽东塞外。
玄菟郡汉初为燕地,后为朝鲜所据。元封三年,平朝鲜,置玄菟郡,领高句骊等县三。今朝鲜北境地也。高句骊,在今朝鲜咸镜道界。
乐浪郡亦朝鲜地。元封三年置郡,领朝鲜等县二十五。今朝鲜西境是也。朝鲜县,即平壤城,今朝鲜谓之西京。《汉纪》:武帝初,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始元五年,省临屯、真番入乐浪郡。
涿郡秦上谷郡地。高帝置涿郡,领涿县等县二十九。今顺天府之涿州至保定府之境,又真定府东、河间府之西,皆是其地。涿,今涿州也。
代郡秦郡也。汉为代国。元鼎二年,改为代郡,领桑乾等县十八。桑乾,今大同东百五十里有废桑乾县。
广阳国本秦上谷及渔旧郡地。汉为燕国。元凤初,国除,为广阳郡。本始元年,改为广阳国,都蓟,有县四。蓟,见前。《汉纪》: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谓之缘边八郡,又益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为缘边十二郡。或曰缘边九郡,则不言辽西、北地、西河。或曰十郡,则不言西河、北地。又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环列畿辅,宿卫之士,多取给焉,所谓六郡良家子也。《后汉书》有渔阳,而无天水,亦曰六郡云。
交州刺史部察郡七。
南海郡秦郡也。初为南越国。元鼎六年,平南越置郡,领番禺等县六。今广、惠、潮三府是其地。番禺,见前。
郁林郡秦桂林郡也。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郁林郡,领布山等县十二。今广西浔州、柳州、南宁等府及梧州府之郁林州,是其境。布山县,在今浔州府城西。
苍梧郡秦桂林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苍梧郡,领广信等县十。今梧州、平乐二府及广东肇庆府之境,是其地。广信,今梧州府治苍梧县是。
交趾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交趾郡,领嬴?娄等县十。今安南国是其地。嬴?娄,今交州府西故交趾城是也。
合浦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徐闻等县五。今雷、高、廉三府及肇庆府南境,是其地。徐闻,今雷州府属县。
九真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胥浦等县七。今安南国西南境是其地。
日南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朱吾等县五。今占城国是其地。《汉纪》:武帝开南越,置南海、郁林及朱崖、儋耳,凡九郡。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元帝初元三年,罢朱崖。今广东琼州府之儋州、崖州,即其地也。又《通典》:昭帝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而史不书建置之始,盖阙文也。
大约西汉之世,郡国一百有三新郡六十五,因秦郡者二十七,改秦郡者十一。废秦郡者一,闽中也,县邑千三百有十四,道三十二邑通蛮夷曰道,侯国二百四十一。左东海,右渠搜古西戎国。今榆林北境有汉时渠搜故县。或以为渠犁,在今西域火州西境,前番禺见前,后陶涂今沙漠地。又扬子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谓会稽东郡都尉、敦煌玉门关候也。今浙江台州府,汉东郡都尉治。玉门关,在今废沙州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可谓盛矣。
应劭曰:自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汉又复增置。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泰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之下得金,酒泉之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王氏曰:秦地东不过氵贝水在今朝鲜平壤城东,今名大通江,西不越临洮今府。汉益广于秦矣。然郡县益烦,牧守屡易,国无定民,民无固志。先王之制,浸以灭息。
王莽盗窃神器,假名易号者,四方蜂起。
赤眉据长安。
【史略】王莽时,琅邪樊崇等起兵于莒今山东莒州。见前,转掠青、徐间。更始入洛阳,遂降。寻复叛崇初留兵濮阳,与其徒诣洛阳降。更始政乱,崇遂亡归。濮阳,见前,将兵入颍川,分为二部:一自武关,一从陆浑陆浑关,在河南嵩县北七十里,而西俱会弘农。至郑即今陕西华州治。见前,立刘盆子为帝,遂入长安。
王郎据邯郸。
【史略】更始初,邯郸卜者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为故赵王元之子林等所推,入邯郸称帝,分遣将帅,徇下幽、冀。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
秦丰据黎丘。
【史略】王莽末,南郡秦丰兵起,据黎丘今湖广宜城县东有黎丘城。寻称楚黎王,有己阝、宜城等十余县己阝,音忌。今亦见宜城县。
李宪据庐江。
【史略】更始初,莽庐江连率李宪,据郡自守郡治舒。见前,称淮南王。寻称帝,拥九城《汉志》:淮南郡十二城。盖宪所得者九城也。
公孙述据成都。
【史略】更始初,莽导江卒正公孙述,起兵入成都莽改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更始初起,南阳人宗成等起兵略汉中,述迎成等入成都。未几,述矫称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击杀成等,而并其众。寻击败更始将李宝等于绵竹,自立为蜀王,都成都。临邛,今邛州也。绵竹,今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故绵竹城是。寻称帝,号成家。既又北取南郑今汉中府,南服越?,东下江州,据?关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见前。?关,见今湖广长阳县,尽有益州之地。
隗嚣据天水。
【史略】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平襄成纪,今陕西秦州治,即故成纪县。平襄,汉天水郡治也,推隗嚣为上将军,击杀莽雍州牧及安定太守,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及河西诸郡,皆下之。更始入长安,嚣降,遂仕于更始。及长安乱,嚣走还天水,复聚其众,称西州上将军,据有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四郡,居冀陕西伏羌县东有冀城,仍附于汉,复叛降公孙述,述封为朔宁王。
窦融据河西。
【史略】更始时,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以威信抚结五郡僚属,共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遂抚定河西地。
卢芳据安定。
【史略】王莽末,安定卢芳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芳居三水左谷中。三水,即属国治也。见前安定郡。更始入长安,芳降,仍使镇抚安定。更始败,三水豪杰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遣使与匈奴西羌相结,匈奴乃迎芳入匈奴匈奴以芳弟程为中郎将,使将胡骑,还入安定。久之,五原人李兴等自称将军,迎芳入塞,都九原见前五原郡,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
彭宠据渔阳。
【史略】更始初,彭宠为渔阳太守宠,宛人,亡命渔阳。其乡人韩鸿,为更始使者徇北州,乃承制拜宠为渔阳太守。建武二年,以渔阳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蓟,见前燕国。既而涿郡太守张丰亦叛应宠,蓟城饥窘,寻为宠所得。因自称燕王,复攻陷右北平及上谷数县。
刘永据睢阳。
【史略】更始初,立故梁王立之子永为王,仍都睢阳。永寻据国起兵,攻下济阴、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又拜西防贼帅佼强西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故防城是也、东海贼帅董宪、琅邪贼帅张步,皆为将军,督青、徐二州与之连兵。遂专据东方,寻称帝。
张步据临?。
【史略】建武初,琅邪贼帅张步,受刘永官爵,治兵于剧剧,在今山东寿光县。见前,遣将徇泰山、东莱、城阳、胶东、北海、济南、齐郡,皆下之。永寻立步为齐王。步据郡十二十二郡,城阳、琅邪、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南、平原、泰山、淄川也,雄长青、徐。
董宪据东海。
【史略】王莽末,东海董宪等兵起,为赤眉别校,屯梁郡,大破莽兵。后归于刘永,掠有东海郡邑,居郯见前。永寻封为海西王。
世祖艰难一旅,次第剪除。
【史略】光武初起舂陵今襄阳府枣阳县南三十里有故舂陵城。帝即位,改为章陵县,后又尝置章陵郡,略湖阳故城在今南阳府唐县南。见前,拔棘阳今南阳府新野县东北七十里,有故棘阳城,屡破莽兵,进围宛见前。会新市、平林诸将新市,今承天府京山县南三十里有新市城。平林,今德安府随州东北八十里有平林城,推更始为帝,光武与诸将将兵徇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二十五里有昆阳城、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有定陵城、郾今许州郾城县诸城邑。时王莽大发兵,遣王邑、王寻等至洛阳,出颍川,围昆阳,光武大破之于氵蚩水上氵蚩水,在昆阳城北,于是四方响应。是时宛城亦下,更始入都之,复遣诸将分道攻洛阳、武关,三辅震动,武关降,所至摧陷。长安旁邑诸豪右。相率起兵入长安,诛莽。洛阳亦拔,更始乃北都洛,而遣光武行大司马事,持节徇河北,镇慰州郡,所至吏民喜悦。会王郎入邯郸,河北大扰,光武自卢奴今北直定州治,见前,北徇蓟见前,蓟亦举兵应王郎。光武乃南驰至信都见前信都郡,因信都及和戎兵和戎,王莽分信都置,郡治下曲旧。今直隶深州也,招集远近,进击王郎,平之。时更始已西都长安,政事紊乱,河、济之间,盗贼纵横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贼,各领部曲,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更始方诏光武罢兵诣行在。光武从耿?计,不就征,而更发兵击铜马诸贼,次第破降之,南徇河内,河内降。时赤眉自颍川而西行入长安,光武将北徇燕、赵。度赤眉必破长安,又欲乘衅并关中,乃令邓禹西入关,而命寇恂守河内,使恂缮兵积粟,为河北根本。恂遂与更始将朱鲔等相持于洛阳。既而燕、赵悉定,乃即位于高阝南今北直柏乡县北二十里故高阝城是。光武改曰高邑。邓禹亦略定河东,自汾阴渡河而西汾阴,见今山西河津县。吴汉等诸将共围洛阳,洛阳下,遂定都焉。是时,赤眉已入长安,更始败没。邓禹畏赤眉之强,引军北至?邑今陕西三水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邑城,徇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久之,长安益残破,赤眉转掠安定、北地、上陇,为隗嚣所败,复入长安,大掠而东。帝以邓禹不能定三辅,遣冯异代禹,西定关中。赤眉东至宜阳,帝亲总六军邀之,赤眉遂降。而盖延等数破刘永于睢阳,永走死。其党复立永子纡为梁王,保垂惠在今南直蒙城县西北五十里,马武等复攻克之纡走西防依佼强,后复依董宪,保郯。又祭遵等攻彭宠及张丰,拔涿斩丰,宠旋为其下所杀。马成等围李宪于舒,克之。岑彭亦败秦丰于黎丘,进拔夷陵夷陵,为田戎所据,彭攻拔之。朱?代彭围丰,丰穷蹙出降。会庞萌叛萌与盖延共击董宪,忽生疑沮,反攻延,与董宪连和,自称东平王,攻破彭城,屯桃乡之北。桃乡在山东济宁州东北六十里,帝击之于桃城即桃乡城,大破之,遂击破董宪等于昌虑昌虑,今山东膝县东南有故城。进围郯,留吴汉攻郯。郯破,刘纡败死,董宪、庞萌走保朐今南直海州治。耿?亦讨张步,屡破步兵,长驱至剧,步降。吴汉进拔朐,斩宪及萌,山东、江、淮悉定。乃西讨隗嚣。帝进至高平第一高平之第一城也,见今陕西镇原县,窦融率五郡太守来朝,遂合军攻嚣,嚣寻穷蹙而死。来歙等复攻其子纯,破落门今陕西伏羌县西十里有落门聚,纯降。陇右、河西平。遂命来歙等由陇道伐蜀。歙破河池今巩昌府徽州也,进克下辨今巩昌府成县。蜀人惧,使贼刺杀歙。岑彭等复破田戎等于荆门荆门,在今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详见湖广重险荆门,长驱入江关江关,即瞿唐关。在夔州府东。见前七国楚?关注,前至江州见前巴郡治,乘利直指垫江今重庆府合州,即故垫江县。又分遣臧宫从涪水上平曲涪水,源出松潘卫北小分水岭,至合州城东南合嘉陵江。详见四川大川涪水。平曲,在今合州定远县西。彭远自江州溯都江而上,大破述将侯丹于黄石在今重庆府壁山县及泸州之间,兼行三千余里,径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武阳城,使精骑驰击广都广都,在成都府城南七十里。述大惊,复使贼刺杀彭。吴汉复自夷陵溯江而上,代将其军,进据广都。臧宫亦破述将延岑于沈水沈水,在今潼川州射洪县西。是时,述使岑等军于广汉。今射洪县东南有故广汉县城,进拔绵竹在汉州德阳县。见前以南诸城邑,与吴汉会于成都。述出战,败死。延岑以城降,蜀地悉定。卢芳所据诸郡,亦次第来降。芳亡入匈奴,寻复犯塞,既而请降,立为代王,复叛去,竟死匈奴中。
光复旧物,改宅东京。
【都邑考】光武定都雒阳。时谓长安为西京,雒阳为东京,而南阳亦谓之南都。后董卓劫迁献帝于长安,寻还雒阳。曹操复迁帝于许今许州东三十里许昌故城是也。
仍分天下为十三部十三部各有专治。《汉纪》:光武初,刺史亦称州牧。建武十八年,乃罢州牧,置刺史。灵帝中平五年,复称州牧。刘氏曰:时刺史仍旧职,而尊异者为州牧也。《通释》:光武都雒阳,于关中复置雄州,后罢。献帝兴平元年,以河西四郡言去州隔远,因别置雍州,是为十四州。建安十八年,并十四州为九州。于是省幽、并为冀,司隶、凉为雍,省交州入荆、益,谓复《禹贡》九州之旧。时操为魏公,领冀州牧,欲广冀州以自益,非复古也。
司隶治河南河南即雒阳也。建武十五年,改河南太守为尹,兼置司隶治焉,仍领郡七。○潘氏曰:后汉都洛阳,不改三辅之号。其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东都以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又中平六年,常改右扶风曰汉安郡。槐里,即犬丘。见周都邑考。高陵,见前左冯翊所领县。
豫治谯谯,今江南亳州。旧领郡国凡五,今领郡二、国四:曰颍川郡,故郡也。曰汝南郡。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七年,又析汝南置西平国,治今汝宁府西平县。章和二年,仍省入汝南。曰梁国,故国也。曰沛国,故沛郡。建武二十年,更为沛国。曰陈国,本兖州之淮阳国。建武中,改属豫州。章和二年,更为陈国。曰鲁国,本属徐州。建武二十年,改属豫州也。
兖治昌邑昌邑,见前。后移治鄄,旧领郡国凡八,今领郡五、国三:曰陈留郡,曰东郡,曰泰山郡,皆故郡也。曰山阳郡,亦故郡也。建武十五年,改为山阳国。永平初,改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尝置山阳国。曰济阴郡,亦故郡也。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安十一年,废为郡。十七年,又为济阴国。曰东平国,故国也,曰任城国。元和初,分东平国置,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州也。曰济北国,本泰山郡地。永元二年析置,治卢县。见前泰山郡。
徐治郯郯,见前。旧领郡国六,今领郡二、国三:曰东海郡,故郡也。建武十八年,为东海国。二十八年,以东海益鲁,徙都鲁,而东海仍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亦尝改为东海国。曰广陵郡,故国也。永平十年,改为郡。又有泗水国,建武十三年并入广陵。曰琅邪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以故兖州之城阳国并入琅邪郡。十五年,改为琅邪国。永元二年,复析置城阳国。六年,仍省入焉。曰彭城国,故楚国也。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曰下邳国,故临淮郡也。永平十七年,改为下邳国,治下邳,即今南直邳州。
青治临?临?,见前。旧领郡国凡九,今领郡二、国四:曰平原郡,故郡也。殇帝延平初,改为平原国。建安十一年,国除为郡。曰东莱郡,故郡也。曰济南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改为济南国。曰乐安国,故千乘郡也。建初四年,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更名乐安国。曰北海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省?川、胶东、高密三国,县俱属北海郡。二十八年,改为北海国。曰齐国,故郡也。建武十四年,改为齐国。
凉治陇陇,今陕西秦安县东北故陇城也。一云治冀,今陕西伏羌县有冀城。旧领郡九,今领郡及属国共十二:曰陇西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襄武。延光四年复故。襄武,今巩昌府治陇西县是。曰汉阳郡,故天水郡也。永平十七年,更为汉阳郡。《秦州记》:中平五年,分汉阳置南安郡,领犭原道等三县。犭原道,今巩昌府东南二十五里有故犭原道城。曰武都郡,故益州部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凉州。曰金城郡,故郡也。建武十二年,省金城入陇西。十三年复置。永初四年,以羌乱,尝徙治襄武,旋复故。又和帝永元十四年,尝缮修故西海郡,以金城西部都尉屯龙?,今西宁卫东南龙支城是。曰安定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美阳,今陕西武功县西北美阳城是。旋复故。曰北地郡,亦故郡也。永初五年,亦尝徙治池阳,今陕西三原县西北池阳城是。又顺帝永和六年,复以羌乱,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旋复故。曰武威郡,曰张掖郡,曰酒泉郡,曰敦煌郡,皆故郡也。曰张掖属国。安帝延光初置,别领侯官等五城。侯官,在今甘州卫北。曰居延属国。亦延光初置,别领居延一县。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改置西海郡于此。居延,在今甘州卫西北千二百里。《郡国志》: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凉州居二,益州居三,幽州居一。是也。又《献帝起居注》:初平四年,分上郡、汉阳置永阳郡,领平襄等三县。平襄,前天水郡治也。后汉汉阳改治冀,因置永阳郡治此。
并治晋阳晋阳,见前。仍领郡九:曰太原郡,故郡也。建武二年,改为太原国。十四年复故。曰上党郡,故郡也。曰西河郡,亦故郡。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叛,郡徙治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也。曰五原郡,亦故郡。建武二十年,省入朔方。二十七年复故。曰云中郡,故郡也。曰定襄郡,亦故郡。建武十年,省入云中。二十七年复置。曰雁门郡,亦故郡。曰朔方郡,故郡也。永和五年,尝徙治五原,今榆林东北境故五原县是也。永建四年复故。曰上郡,亦故郡也。安帝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故彭衙城是。永建四年复故。永和五年,又以南匈奴叛,徙治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少梁城是也。后亦复故。
冀治高阝高阝,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今领郡三、国六:曰魏郡,故郡也。曰巨鹿郡,亦故郡。建武十三年,并广平入巨鹿。永平二年,复析置广平国,后仍并入焉。又永平五年,改巨鹿郡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又和帝永光五年,分巨鹿置广宗国,后废。广宗,今北直顺德府属县也。曰勃海郡,故幽州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冀州。本初元年,改为勃海国。熹平元年,复为郡。中平六年,复为国,寻又复故。曰常山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国入焉。十五年,以常山郡益中山国。永平十五年,复改常山郡为国。曰中山国,故国也。曰安平国,故信都国也。永平十五年,改为乐成国。延光五年,又改为安平国。永初元年,复析安平置广川国。二年废。广川,今冀州枣强县东北有广川故城。曰河间国,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信都。永元三年复置。曰清河国,故郡也。建初七年,改为清河国。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国。曰赵国,故国也。《晋纪》:桓帝增置高阳、博陵二郡。高阳盖分河间国置,治博陵县,今保定府博野县南故博陵城是也。博陵盖分安平国置,治安平县,今真定府晋州安平县也。《后汉志》不载。
幽治蓟蓟,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一,今领郡十、属国一:曰涿郡,曰代郡,曰上谷郡,曰渔阳郡,曰右北平郡,曰辽西郡,曰辽东郡,曰玄菟郡,曰乐浪郡,皆故郡也。曰广阳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永平八年,复置郡。曰辽东属国。安帝时置,别领昌黎等六城。昌黎,今见大宁卫。《献帝起居注》:初平元年,董卓以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度分辽东置辽西、中辽二郡,兼置营州刺史,自称平州牧。
扬治历阳历阳,今南直和州也。后治寿春,即前九江郡治。建安五年,复移合肥,今庐州府治也。旧领郡国凡六,今领郡六:曰九江郡,故郡也。永平十六年,分置阜陵国于阜陵县,仍属九江郡,今南直全椒县东南阜陵故城是。曰丹阳郡,曰豫章郡,皆故郡也。曰吴郡,本会稽郡地。顺帝时分置,治吴,故会稽郡治也。曰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府治。曰庐江郡,故郡也。建武十年,省六安国入庐江。元和二年,改庐江郡为六安国。章和末,仍为庐江郡。《晋纪》:灵帝分豫章置鄱阳、庐陵二郡。二郡盖建安中孙氏所置。
荆治汉寿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初平二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曰南阳郡,故郡也。曰南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改为江陵国,寻复故。曰江夏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析置平春国,治平春县,仍属江夏,今河南信阳州西南平阳故城是也。曰零陵郡,曰武陵郡,曰桂阳郡,皆故郡也。曰长沙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改国为郡。《汉官仪》荆州领八郡,盖以章陵为一郡云。又《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年,吴分南郡巫、秭归为固陵郡。二十四年,以房陵、上庸、西城,并南郡之巫、秭归、夷陵、临川七县,为新城郡。盖遥夺吴之南郡地也。巫,今四川巫山县。余见湖广郧阳府及荆州府境。
益治雒雒,今成都府汉州也。中平五年,刘焉为益州牧,徙治绵竹。兴平初,复治成都。旧领郡九,今领郡九、属国三:曰汉中郡,故郡也。曰巴郡,亦故郡。谯周《巴记》:初平元年,益州从事赵韪分巴为二郡,以巴郡治垫江,而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以永宁为巴东郡,阆中为巴西郡,垫江仍为巴郡,所谓三巴也。垫江,即今重庆府合州治。安汉故城,在今顺庆府北三十五里。阆中,今保宁府附郭县。曰广汉郡,曰蜀郡,曰犍为郡,曰?柯郡,曰越?郡,曰益州郡,皆故郡也。曰永昌郡。明帝永平二年,分益州郡置,领不韦等县八。不韦故城,在今云南永昌军民府城东北。曰广汉属国,别领阴平道等三城。阴平,今陕西文县也。曰蜀郡属国,别领汉嘉等四城。汉嘉,故青衣县也,在今雅州名山县东。曰犍为属国,别领朱提等二城。朱提废县,在今叙州府西。三属国皆安帝延光初所置。又《通释》云:灵帝时,复置汶山郡,领汶江等三县。汶江,即今茂州治。
交治广信广信,即今梧州府治苍梧县。仍领郡七:《晋志》:桓帝置高凉郡,领高梁等县。今广东阳江县西有高梁故城,高州府亦其地也。沈约曰:交趾刺史,本治龙编。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始治广信。十六年,又徙治南海郡番禺县。龙编,今安南国奉天府治。
凡郡国百有五《晋志》作百有八。按:旧郡凡百有三,今省城阳、胶东、高密、?川、真定、广平、六安、泗水,凡八郡,而增置永昌、任城、吴郡、济北,凡四郡,又合属国比郡者六计之,是百有五也。《续汉纪》: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省。其后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有五云,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王氏曰:后汉郡国增于前者二:县、邑、道、侯国少于前者三百九十有七。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几于前汉。
董卓贼乱,曹操因之,遂取中原。
【史略】初,关东州郡皆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时董卓拜绍勃海太守,绍自称车骑将军。绍与王匡屯河内匡,河内太守,韩馥留邺给军粮馥,时为冀州牧,孔?屯颍川?,时为豫州刺史,刘岱等与操屯酸枣岱,时为兖州刺史,与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操,俱屯酸枣。是时,卓拜操为骁骑都尉,操遁还陈留,合兵讨卓。酸枣,见开封府延津县,袁术屯鲁阳时卓以术为后将军,术出奔南阳。鲁阳,今汝州鲁山县。卓逼车驾迁长安,而自屯雒阳,诸军畏其强,莫敢进。操曰:使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诸君能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谓绍也,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大谷轘辕山,在河南府巩县。见七国韩张仪请秦伐韩。汉置轘辕关于此。大谷,即陕州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泰山谷,亦有大谷关,全制其险;使袁将军帅南阳之军谓术也,军丹、析丹,丹水。析,析川。在今南阳府邓州内乡、析川二县界,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诸将不能用,食尽而散。既而绍夺韩馥冀州,自领之。操知绍无能为,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会黑山贼于毒等略东郡,操讨破之黑山,在今北直?县西北八十里,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时郡治东武阳,在今山东朝城县东。既而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贼所杀,操乘间据兖州,领刺史,攻陶谦于徐州,谦走保郯谦自彭城败保郯。郯,即徐州治也,复攻之。会吕布入濮阳今北直开州。见前,兖州郡县悉应布,惟鄄城、范、东阿不下鄄城,即山东濮州,见前。范,今濮州属县。东阿,亦见前。布进攻鄄,不克,还屯濮阳。操引还,败布于定陶见前,闻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后乃定布。荀?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操遂击走布,兖州复定。毛?谓操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夫兵义者胜,守位者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霸王之业可成也。会关中扰乱,帝还雒阳。操乃西迎天子,迁都于许,命枣祗屯田许下,缮兵积谷,州郡皆置田官,所在仓廪皆满。于是破袁绍,略乌桓今北直废大宁卫以北,即乌桓地,兼幽、并,平关、陇,富强莫与之抗。
篡易汉祚,仍都洛阳。
【都邑考】魏武初封魏公,都邺今彰德府临漳县西二十里故邺城是。见前。文帝篡汉,复都洛阳。黄初二年,以谯为先人本国即故豫州治,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本基,与洛阳号曰五都《魏志》:文帝置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地。
有州十三《通典》:魏以三河、弘农为司隶,而三辅入于雍州;又分雍州之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又分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为平州,后复合为幽州;亦兼置荆、扬二州。实得汉十三州之九:
司隶治河南,即汉治也。领郡六:曰河南,曰河内,曰河东,曰弘农,皆故郡也。曰平阳。正始八年,分河东郡置,治平阳县,即今山西平阳府。曰朝歌。黄初二年,分河内郡置,治汲县,即今卫辉府。
荆治襄阳,因刘表旧治也,后治宛。魏主芳嘉平中,又改屯新野,今南阳邓州属县。领郡八:曰南阳,曰江夏,皆故郡也。曰襄阳。建安十三年,魏武分南郡置,治襄阳县,即今府。曰南乡。亦魏武分南阳置,治顺阳县,今邓州析川县有顺阳城。曰魏兴。本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分汉中郡所置西城郡也。明年,曹丕并入新城郡,寻复改置魏兴郡,置西城县,即故汉中郡治。又建安六年,分汉中置汉宁郡,治安阳县,以张鲁为汉宁太守,寻废。即今兴安州汉阴县。曰新城。本建安初刘表分汉中所置房陵郡也。延康元年,曹丕改为新城郡,治房陵县,今郧阳府房县是也。曰上庸。亦建安中析汉中郡置。《魏略》:魏武初置上庸都尉,后为上庸郡,治上庸县。延康元年,文帝并入新城郡。明帝复析置上庸郡。今郧阳府竹山县有上庸城。见前庸国。曰义阳。黄初二年,分南阳郡置,治安昌县,今汝宁府信阳州西北有故安昌城。《志》云: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尝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皆为敌境。黄初三年五月,时孙权臣附,诏以江南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以孙权拒命,复郢州为荆州。
豫初治谯,寻治颍川。领郡九:曰颍川,曰梁郡,曰沛郡,曰陈郡,曰鲁郡,曰汝南,皆故郡也。曰谯郡。建安中,魏武分沛郡置,治谯。曰弋阳。黄初中,分汝南置,治弋阳,今汝宁府光州也。曰汝阴。魏武分汝南置,治汝阴县,今南直颍州也。又建安二年,魏公操分汝南之安阳、朗陵二县,置阳安都尉,亦曰阳安郡。安阳,朗陵,见汝宁府真阳、确山二县。
青治临?,即汉治。领郡五:曰齐郡,曰济南,曰乐安,曰东莱,皆故郡也。曰城阳。后汉并入琅邪郡。建安中,魏武复分置。本属徐州,今改属青州。又平昌郡,黄初三年,魏文帝分城阳郡置,治平昌县,今青州府安丘县西南平昌故城是。晋废。又长广郡,建安五年,魏武分东莱郡置,治不其县,今莱州府胶州即墨县西南不其故城是。《晋志》云:晋咸宁二年置。
兖治鄄。魏主芳嘉平中,兖州屯平阿,今南直怀远县东北有平阿城。州领郡八:曰陈留,曰东郡,曰济阴,曰山阳,曰任城,曰东平,曰济北,曰泰山,皆故郡也。
扬初治合肥,后复汉寿春。领郡三:曰淮南。汉九江郡也。建安初,袁术改为淮南。魏因之。曰庐江。汉故郡。建安中,魏武省入淮南,后复置,治阳泉县,盖与吴分置郡也。阳泉故城,在今寿州霍丘县西。曰安丰。黄初二年,分庐江郡置,治安风县,今南直霍丘县西南有安风故城。胡氏曰:安丰,宜属豫州。
徐治彭城。领郡六:曰下邳,曰彭城,曰东海,曰琅邪,曰广陵,皆故郡也。曰东管。魏正始初,分琅邪郡置,治东管县,今山东沂水县也。又有东安郡,亦魏分琅邪郡置,治东安县,今沂水县南东安废县即故郡治也。东安寻废。又有昌虑、利城二郡,魏武于建安三年分东海郡置,以处降帅。昌虑,在兖州府滕县,见前。利城,今南直赣榆县西六十里有故城,后废。
凉治武威。领郡八:曰金城,曰武威,曰张掖,曰酒泉,曰敦煌,皆故郡也。曰西平。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西都县,即今西宁卫。曰西郡。亦建安中分张掖郡置,治日勒县,今山丹卫东南有日勒废城。曰西海郡,即故居延属国也。《晋志》魏凉州刺史领戊已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
秦治上邽,今巩昌府秦州西六十里有故城。领郡六:曰陇西,曰汉阳,曰武都,皆故郡也。曰南安,即灵帝时置。曰广魏。即后汉初平中所置永阳郡,改治临渭,今秦州秦安县东南有临渭城。曰阴平,本汉广汉属国也。建安中,魏武改置阴平郡。太和三年,武都、阴平皆入于蜀汉。《晋志》以为晋泰始中置。
冀治邺。领郡十三:曰赵郡,曰巨鹿,曰安平,曰勃海,曰河间,曰清河,曰中山,曰常山,曰魏郡,皆故郡也。曰平原。汉属青州,魏改属冀。曰乐陵。建安中,魏武分平原郡置,今山东乐陵县即故郡治。曰阳平。黄初中,分魏郡置,治元城县,今大名府是也。曰广平。亦黄初二年分魏郡置,治广平县,即今广平府。《魏纪》:建安八年,魏公操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后以东部都尉分立扬平郡,西部都尉立广平郡,谓之三魏。又有郡曰博陵。《晋志》:汉桓帝时置,魏因之。曰高阳。《晋志》亦曰桓帝置。后又云泰始初置。曰章武。《晋志》云:魏武分勃海国置。后又云泰始中置,治东平舒县,今北直大城县是也。博陵、高阳府,见前后汉郡国。
幽治蓟。领郡十一:曰范阳,即汉涿郡也。黄初中,更名。曰燕郡,即汉广阳也。建安中,魏武省渔阳入焉。黄初中,复故名为燕郡。曰右北平,曰上谷,曰代郡,曰辽西,曰辽东,曰玄菟,曰乐浪,皆故郡也。曰昌黎,本辽东属国。景初中,改为昌黎郡。曰带方。建安中,公孙度分乐浪置。魏因之,治带方县,在今朝鲜境内。《典略》:景初二年,以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五郡为平州,后合为幽州。
并治晋阳。领郡六:曰太原,曰上党,曰西河,曰雁门,皆故郡也。曰乐平。建安中,魏武分太原郡置,治沾县,今山西乐平县西废沾县是。曰新兴。亦建安中魏武分太原地置,治九原县,在今忻州西。《汉魏春秋》:后汉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黄初元年,复置并州。二年,迁郡于岭南,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以勾注为塞。陉岭,即勾注也,见前战国苏厉遗赵王书。
雍治长安。领郡六:曰京兆,曰冯翊,曰扶风,曰安定,曰北地,皆故郡也。曰新平。建安中,魏武分扶风郡置,治漆县,今西安府?州也。《晋志》:魏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初,三辅属司隶,献帝改置雍州,自三辅距西域皆属焉。魏析为凉、秦二州,而雍州不改。
郡国九十有一《晋志》作六十有八,得汉郡五十有四,误。东拒吴,西拒蜀,以广陵、寿春、合肥今庐州府附郭县。见前、沔口亦曰汉口,亦曰鲁口,即湖广武昌府城西之夏口也。或曰:今汉阳府城东北大别山之阴,为魏所守之沔口、西阳西阳,在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襄阳、陇西今临洮府治狄道县,即故陇西郡治、南安即灵帝所置南安郡、祁山在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汉阳《志》曰:汉阳治冀,在今巩昌府伏羌县。见前、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有陈仓故城为重镇。
魏明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必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孙权席父兄之业,奄有江东。
【史略】初,权父坚以讨贼功,封乌程侯乌程,今浙江湖州府附郭县。兄策乃略定江东地孙策时,略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诸郡。及权嗣位,周瑜等破曹操于赤壁赤壁,在今武昌府城东南九十里,进取江陵,西至夷陵。瑜因说权曰:今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时孙坚弟子瑜为奋威将军,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意欲兼汉中以动关中,连陇右以规三辅。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瑜志未逮而卒。后吴屡伐魏,皆无功。最后魏主?薨,权复议伐魏。殷札曰:天弃曹氏,丧诛屡见。今宜涤荆、扬之地,强者执戟,羸者转运,命益州军于陇右谓蜀汉也,朱然、诸葛瑾指襄阳,陆逊、朱桓征寿春,大驾入淮阳谓淮北,历青、徐,犄角并进,民必内应。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民疲威削,时往力竭,非策也。权不能用,师卒无功。
奠基建业。
【都邑考】孙策屯曲阿曲阿,今镇江府丹阳县。策击走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遂屯焉,寻徙屯吴今苏州府治。权徙治丹徒,谓之京城今镇江府治亦曰京口。寻迁秣陵,号曰建业今应天府治,而武昌为行都云今武昌府武昌县。吴于章武元年自公安徙都鄂,改曰武昌。黄龙元年,还建业。陆逊辅太子登留武昌。归命侯皓甘露元年,复徙都武昌。宝鼎初,还建业,命滕牧留镇武昌。公安,今湖广荆州府属县,吴南郡治也。
有州五《通典》:吴分汉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为广,分荆州之江夏以东为郢,得汉十三州之三。又《晋书》:晋灭吴,得州四,谓扬、荆、交、广也。郢州似初置后废:
扬治建业。领郡十三:曰丹阳,曰吴,曰会稽,曰豫章,皆故郡也。曰庐江。吴与魏分置,治皖,今安庆府治是。曰庐陵。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置,治庐陵县,今为吉安府。曰鄱阳。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置,治鄱阳县,今为饶州府。曰新都。亦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郡置,治始新县,今南直徽州及浙江严州府。始新,今严州府淳安县也。曰临川。吴太平二年,亦分豫章郡置,治临汝县,今为抚州府。曰临海。亦太平二年分会稽东部都尉置,治章安县,今为台州府。章安,今府东故城是也。曰建安。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都尉置,治建安县,今为福建建宁府。曰吴兴。宝鼎初,分吴郡置,治乌程县,今为湖州府。曰东阳。亦宝鼎中分会稽郡置,治长山县,今为金华府。曰庐陵南部都尉。亦宝鼎初分庐陵郡置,治雩都县,今赣州府雩都县是。又东安郡,黄武五年,以丹阳、会稽、吴三郡山民为寇,分其地置郡,治富春县,旋罢。富春,今杭州府富阳县也。又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之海昏诸县置建昌都尉,治海昏,今南康府建昌县是。
荆治南郡。领郡十四:曰南郡,曰武陵,曰零陵,曰桂阳,曰长沙,皆故郡也。曰宜都。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旋败还。十四年,蜀先主因分置宜都郡,治夷陵,今荆州府夷陵州是也。二十四年,入于吴。曰临贺。黄武中,分苍梧郡置,治临贺县,今广西平乐府贺县也。曰衡阳。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置,治湘乡县,今衡州府南湘乡城是。曰湘东。亦太平二年分长沙郡置,治酃县,今衡州府东有故酃城。曰建平。永安三年,分宜都郡置,治建平县,今荆州府归州也。或云:建安末,吴尝置固陵郡,后废,改置建平郡。曰天门。亦永安中分武陵郡置,治零阳,今岳州府澧州石门县是。曰邵陵。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治邵陵县,今宝庆府治是。曰始安。甘露初,分零陵南部都尉置,治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府治。曰始兴。亦宝鼎初分桂阳郡置,治曲江县,今韶州府治。又营阳郡,亦宝鼎中分零陵郡置,治营道县,今永州府道州是其地也。后废。
郢治江夏,今武昌府。领郡未详。曰武昌。治武昌县,汉江夏郡也,本治西陵。建安十三年,孙权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盖江夏半入于曹氏。黄武初,改曰武昌郡,移治武昌也。沙羡,即今武昌府治武昌县。见前《都邑考》。曰蕲春。建安十二年,孙权分江夏置,治蕲春县,今黄州府蕲州也。曰安成。宝鼎二年,分豫章、庐江郡置,治平都县,今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是。或曰:郡仍属扬州。又彭泽郡,建安十四年,孙权分豫章、庐江郡置,领彭泽、柴桑、寻阳三县,即今九江府境也,而地志不著。又汉昌郡,建武十五年,孙权分长沙郡置,治汉昌县,今岳州府平江县也。后废。
交治龙编,今安南之东都。见后汉交州注。领郡七:曰日南,曰交趾,曰九真,曰合浦,故郡也。曰新昌。吴建衡三年置,治麋泠县。沈约曰:本名新兴,晋太康三年改曰新昌。曰武平,治武宁县。曰九德,治九德县。俱在今安南境内。《晋志》云:武平、九德二郡,吴宝鼎初置。
广治番禺。领郡七:曰南海,曰苍梧,曰郁林,故郡也。曰高凉,即后汉灵帝时所置郡。曰高兴。吴分高凉置,治广化县,今广东阳江县西北有废广化城。曰桂林。宝鼎中,分郁林郡置,治潭中县,即今柳州府治。曰合浦北部。永安六年,分合浦郡置,治宁浦县,今广西南宁府横州也。《晋志》:吴黄武五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为广州,俄复旧。永安七年,复分交州置广州云。
郡国四十三得汉郡十有八。西拒蜀,北拒魏,以建平见上荆州属郡、西陵即夷陵。又州西北二十五里为西陵峡。详湖广重险西陵、乐乡今荆州府松滋县东七十里有乐乡城、南郡见前、巴丘即岳州府附郭巴陵县、夏口吴所守之夏口,即今武昌府之城西汉口也。《晋志》: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见前七国楚夏州、武昌见上、皖城见前、牛渚圻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亦谓之采石圻。详见南直名山采石、濡须坞在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东南四十里,亦曰东关,又为东兴堤。详见南直重险东关,后又得邾城今黄州府治,见前、沔口见魏重镇、广陵同上,并为重镇。
陆抗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不然,深可忧也。○司马懿曰:东关、夏口,敌之心喉。○何承天曰: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在今合肥城西北二十里,魏满宠所筑。吴城江陵,移入南岸吴南郡移治公安,盖在江南岸也。濡须之戍,聚屯羡溪羡溪,在濡须东三十里。何者?斥堠之郊,非耕牧之地,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弊也。及襄阳之屯,民居星散。司马懿谓宜徙沔南,以实水北即沔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今襄阳府南沮水左右地,亦曰沮中。胡氏曰: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欲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下流欲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见上濡须坞与皖口在今安庆府城西十里,亦曰山口镇;中流欲争安陆而不得安陆,今德安府治是,故以三万劲卒守邾城。
先主以败亡之余,得一孔明,仅安巴蜀。
【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孔明曰: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自桂阳、苍梧,跨有交州,则利尽南海也,东连吴会吴会者,吴为东南一都会也,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蛮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宛谓南阳。雒谓雒阳。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犹曰秦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定都成都。
【都邑考】都成都。
有州三蜀分益为梁,又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得汉十三州之一。又延熙四年,蒋琬奏以姜维为凉州刺史,时凉州止有武都、阴平二郡,盖亦遥领也:
益治成都。领郡十二:曰蜀郡,曰犍为,曰汶山,曰越?,曰??,曰永昌,皆故郡也。曰江阳。刘璋于建安五年,分犍为郡置,治江阳县,今四川泸州也。曰汉嘉,本蜀郡属国也。曰朱提,本犍为属国也。俱章武元年改置。曰建宁,即汉益州郡也。后主建兴二年,改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军民府西废味县是。曰云南。本益州永昌郡地,亦建兴二年析置,治云南县,今大理府赵州云南是也。曰兴古。亦建兴二年析益州??郡置,治律高县,今曲靖府马龙州东废律高县是也。又《晋志》:后主分广汉,立东广汉郡。胡氏曰:东广汉郡治妻阝县,今潼川州也。又《蜀纪》:建安十九年,先主入成都,以诸葛孔明领益州太守,法正领蜀郡太守。盖刘璋置益州,与蜀郡并治成都郭下云。
梁治汉中。领郡十:曰汉中,曰广汉,曰巴郡,皆故郡也。曰梓潼。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分广汉置,治汉寿县,今保宁府剑州广元县也。曰涪陵。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涪陵县,今重庆府之涪州是。曰巴东,曰巴西。即刘璋分巴郡所置也。曰宕渠。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宕渠县,今顺庆府广安州宕渠县东北七十里有宕渠故城。寻省入巴西郡。曰阴平,本建安中魏公操置。建兴七年,入于汉。《晋志》云后主所置。曰武都。汉故郡也,亦建兴中属汉。蒋琬盖分二郡为凉州。
交治建宁。见上建宁郡。
郡国二十有二得汉郡十有四。东拒吴,北拒魏,以汉中见前、兴势兴势,今汉中府洋县北兴势山是、白帝今夔州府东五里,即白帝城为重镇吴贺邵云:刘氏据三关之险。三关者,一阳平关,在今宁羌州东北九十里,杜佑以为即汉中府褒城县西北二十里之汉阳关。一白水关,在宁羌州西南百里。一江关,即瞿塘关也。
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三巴,见东汉郡。○阳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
胡氏曰:魏人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方城,见前七国楚绵以方城。蜀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中剑门,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详四川名山剑门。吴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江陵城,楚渚宫也,故曰荆渚。
汉还定三秦见上卷秦分为三,遂东向而争天下。
【史略】初,沛公不欲得汉中,怒将攻羽。萧何曰: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见上卷秦四十郡,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因荐韩信为大将,信遂劝王东出陈仓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东二十里陈仓故城是。其南即褒斜道也,三秦悉定。汉王东如陕今河南陕州,降河南申阳也,定韩郑昌也。时项王废杀韩王成,而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汉遣韩襄王孙信击降昌,立信为韩王,还都栎阳即塞王司马欣所都。乃自临晋渡河临晋关,在山西蒲州。见上卷黄氏论并韩,降魏王豹于平阳见前,虏殷王?于河内即朝歌也。见前,南渡平阴津在今河南孟津县。见前,至洛阳,合诸侯兵,东入彭城项羽都也。见前。项羽自齐还击汉,汉王败而西,过梁谓梁地,今归德府境,谓张良曰:吾欲捐关以东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曰:九江王布与楚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汉王然其计。至荥阳见前,收集散亡,军复振,破楚兵于荥阳南京、索间京城,在今荥阳东南三十里。索城,在故京城西二十里,亦曰大索城。城北四里又有小索城。此三城间,楚汉战处也,楚是以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敖,敖山,在今郑州河阴县西二十里。秦时筑仓于山上;又遣随何使九江,说布归汉;拜彭越为魏相国,使将兵侵掠梁、楚间,以挠楚军。会魏王豹复叛,汉即遣韩信击之。信从夏阳渡河夏阳,即陕西韩城县故少梁城。秦汉间为夏阳县,袭安邑见前,击虏豹,悉定魏地;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西会于荥阳。楚于是始困。
坚守成皋,卒平强楚。
【史略】初,楚围荥阳急,汉王西入关谓函谷关,收兵欲复东。辕生进说曰: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愿君王出武关见前,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使韩信等得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楚战,破之必矣。王乃出军宛、叶间宛,今南阳府治。叶,今南阳府裕州叶县。俱见前。久之,羽拔荥阳、成皋。汉王北渡河,军于小修武小修武城,在今怀庆府修武县东四里,而使将将兵保巩今河南府巩县见前。羽闻韩信已破赵收燕,将入齐,而彭越复反梁地,则分兵救之。时汉既数困,计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洛,即洛阳。郦食其曰:敖仓天下转输久矣,闻其下藏粟甚多。楚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卒分守成皋,此天所以资汉。愿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太行道,见上卷七国韩范雎谓秦,距蜚狐之口蜚狐口,在山西广昌县北二十里。详山西重险飞狐口,守白马之津白马津,在北直滑县。见上卷七国魏苏代约燕王,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取成皋,就敖仓食,与楚军相距于广武广武山,在郑州河阴县东北十里,上有东西二城,即楚汉相距处。既而韩信略定三齐,将南向。楚兵食少势狐,汉王坚壁不战,相持久,益困。乃与汉约,中分天下,解而东归。汉王追至固陵今开封府陈州西北四十三里,有固陵聚,与信、越期会,不至,为楚所败。张良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信为齐王,非君王意,不自坚。越本定梁地,意亦望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城皆以王彭越睢阳,即今归德府治。?城,今山东东阿县,即故?城,从陈以东傅海与韩信陈,见前陈国,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王从之。而信、越之兵追至,破羽于垓下垓下,在今凤阳府虹县西五十里,羽走死。
天下大定,定都长安。
【都邑考】高祖初自南郑徙都栎阳俱见前。既灭楚,还都洛阳因周都也。既而从娄敬、张良之说,复还栎阳,定都长安今西安府城西北三十里长安故城是。
矫秦之弊,封建王侯。其初以异姓而王者,凡七国。
楚韩信初为齐王,既灭楚,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汉六年国除。下邳,今南直邳州。
梁彭越封梁王,王魏故地,都定陶。汉十一年国除。定陶,今山东定陶县。
赵张耳封赵王,王赵故地,都襄国。五年,子敖嗣。九年国除。襄国,见前。
韩韩信初封韩王,王故韩地,都阳翟。六年,更以太原雁门郡三十一县为韩国,徙都晋阳,信请治马邑。是年,信降匈奴。十一年,击斩之。晋阳,见前晋国。马邑,今山西朔州东北有故马邑城。
淮南英布故封九江王,汉因其故封,改称淮南,仍都六。十年布叛,讨灭之。六,见前。
燕臧荼故封燕王,又并有辽东地,汉因而封之。旋叛灭,改立卢绾为燕王,仍都蓟。十一年绾叛,降匈奴。
长沙吴芮故封衡山王,项羽夺其地,称番君。汉灭羽,更封芮为长沙王,都临湘,传五世。临湘,即长沙郡治。
数年之间,以次剪除自汉五年定封,至十一年皆相继废灭,惟长沙仅存。于是改封同姓子弟,分地过侈,浸以骄恣。
齐汉六年,以胶东、胶西、临?、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三县,立子肥为齐王,都临淄。文帝十六年,分齐为六国,立齐悼惠王肥诸子皆为王。济北、博阳,因楚汉间旧名也。诸郡俱详见下,余仿此。
荆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东之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县,立从兄贾为荆王,都吴。十一年,为英布所败灭,更以荆为吴国,立兄仲之子濞为吴王,都广陵。东阳,即临淮地。鄣郡,即丹阳郡。吴郡,即会稽郡也。
楚汉六年,分楚王信地,以淮北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六县,立弟交为楚王,都彭城。
淮南十一年,以淮南王英布地,立子长为淮南王,都寿春。文帝六年,罪废。十二年,徙城阳王喜为淮南王。十六年,复以喜为城阳王,分淮南为三国,立淮南厉王长三子皆为王。
燕十二年,以燕王卢绾地,立子建为燕王,都蓟。吕后七年,国除,更以吕通为燕王。文帝元年,徙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元朔二年,国除。元狩六年,更立子旦为燕王。
赵八年,以赵王张敖地,徙代王如意为赵王,都邯郸。惠帝元年,徙淮阳王友为赵王。吕后七年,又徙梁王恢为赵王。未几,国除,立吕禄为赵王。文帝元年,封故赵幽王友子,遂为赵王。
梁十一年,分梁王彭越地,又益以东郡地,立子恢为梁王,都睢阳。吕后七年,徙恢为赵王,以吕产为梁王。明年,大臣徙吕后所名孝惠子济川王太为梁王。文帝二年,立子楫为梁王。十一年,又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代六年,以云中、雁门、代郡五十三县,立兄喜为代王,都代。七年,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因改立子如意为代王。八年,徙为赵王,立子恒为代王,兼有韩王信故地,都晋阳。后徙中都。中都,今汾州介休县有中都城。吕后薨,文帝入即位。二年,分代地,立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五年,徙武为淮阳王,参为代王,尽得故地。
淮阳十一年,分彭越地,又益以颍川郡地,立子友为淮阳王,都陈。惠帝元年,徙友为赵王。吕后元年,立所名孝惠子疆为淮阳王。五年,改立所名孝惠子武为淮阳王。文帝五年,徙代王武为淮阳王。十一年,又徙为梁王,而淮阳为郡。
司马迁曰: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惟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雁门、太原,见秦郡,至辽阳辽水之阳也。《括地志》汉辽东郡有辽阳县,即今辽东镇城也,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常山、太行,俱见上卷,渡河、济,阿、鄄以东阿,见山东东阿县。鄄,即今山东濮州治,故鄄城县也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九疑,见前七国楚苍梧,东带江、淮、?、泗?,即睢水也。自汴河分流,径徐州南境,下流入于泗。详见南直大川睢水,薄会稽会稽山,见上卷《职方》,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于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里,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疆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景帝时,吴吴王濞也、楚楚王戊,元王交之孙也、赵赵王遂、胶东胶东王雄渠,齐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十六年,分齐地为胶东国,都即墨、胶西胶西王?,亦悼惠王肥之子。文帝分齐为胶西国,都高苑。高苑,今青州府高苑县西北故城是、?川?川王贤,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川国,都剧。剧,今青州府寿光县西南三十里有故剧城、济南济南王辟光,亦肥之子。文帝分齐为济南国,都东平陵。今济南府东六十里有东平陵城。七国变起,赖贾谊效谋于前,亚夫陈力于后,是以危而无患。
【史略】初,文帝封三子于梁、代、淮阳。时吴、楚、齐、赵诸侯强,而梁王薨无嗣,代北边匈奴,淮阳弱小。贾谊请举淮南地以益淮阳,而为梁王立后,割淮阳北边二三列城与东郡以益梁,不可者,可徙代王而都睢阳。梁起于新妻阝而北著之河新妻阝,在今凤阳府颍州东八里,淮阳包陈而南犍之江陈,即淮阳都也,则大诸侯之有异心者,破胆而不敢谋,梁足以捍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无山东忧矣。文帝于是徙淮阳王武为梁王,北界泰山,西至高阳高阳,今开封府杞县西二十里有高阳城,得大县四十余城。及景帝三年七国反,梁王城守睢阳,吴、楚兵不敢过而西,留攻围之。汉遣郦寄击赵,栾布救齐时胶西、胶东、?川、济南共攻齐也,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而命周亚夫击吴、楚。亚夫请以梁委之,而东北走昌邑今兖州府金乡县北四十里,有昌邑故城,坚壁不战,使轻骑出淮泗口淮泗口,在今淮安府清河县城南,泗水入淮之口也。亦曰清口。详见南直大川清河,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于是吴、楚散败,齐、赵皆平。吴王之初发也,其臣田禄伯进说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谓淮南、长沙二国,入武关见前,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桓将军亦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武库,在洛阳城内,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若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不从,以至于败。
迨主父偃之说行,诸侯益以衰息矣初,贾谊劝文帝,使诸侯得分国以封子弟。主父偃复劝武帝,令诸侯得推私恩,分子弟邑。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汉法益密,失国者众。
司马迁曰: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齐、城阳、济北、济南、?川、胶东、胶西,凡七国,赵分为六赵、河间、广川、中山、常山、清河,凡六国,梁分为五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凡五国,淮南分三淮南、庐江、衡山,凡三国,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藩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
自汉兴以来,郡国稍复增置。武帝逐匈奴武帝遣卫青等击走匈奴,取河南地。后又过焉支,逾祁连,取河西地。又绝大漠,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河南,今陕西榆林镇以北河套地。焉支山,在今甘肃镇山丹卫东南。祁连山,在今甘州卫西南。详见陕西名山祁连。河西,即今甘肃之境。大漠,今河套外阴山以北沙漠地也,平南越汉十一年,以故南海尉赵陀据有南越称王,因立为南越王,都番禺。元鼎六年,国乱,遣路博德等击平之。南越,今广东、西及安南境内是。又东越国,汉五年,封故粤王后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地,都冶。建元六年,更立无诸孙繇君丑为闽繇王。又故王郢之弟余善,自立为王,汉因立为东越王,国分为二。元封元年,余善叛,遣韩说等击之,徙其民于江淮间,而虚其地。又东海国,惠帝三年,立闽粤君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亦曰东瓯王。建元三年,为闽粤所侵,举国内徙于江淮间。东瓯,今浙江温州府附郭永嘉县也及西南夷元光五年,武帝从唐蒙等言,始通西南夷。今陕西、四川以西南及贵州、云南之境,是其地,又通西域元鼎二年,武帝从张骞言,招乌孙、大夏之属三十六国,自敦煌西至盐泽、轮台、渠犁,皆起亭障,有田卒,置使者校尉领护。三十六国,俱在今甘肃徼外。敦煌,今废沙州卫。盐泽,在其西七百里。轮台、渠犁,又在其西,开朝鲜元封二年,遣杨仆等平朝鲜,即今朝鲜国。于是南置交?以南越地置。胡广《记》:汉既定南越,置交?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北置朔方取匈奴河南地,立朔方。颜氏曰;武帝初置朔方郡,别令刺史监之,不在十三州之限,分天下为十三部,而不常所治。
司隶校尉部察郡七。《汉纪》:成帝绥和元年,罢刺史,仿古制,更置州牧。哀帝建平元年,复置刺史如故。元寿二年,复为牧。
京兆尹秦内史地也。汉二年,更为渭南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领长安等县凡十二。今西安府是其境。
左冯翊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河上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左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左冯翊,领高陵等县二十四。今西安府以东至同州是其境。高陵,今西安府属县。
右扶风秦内史地。汉二年,析置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分为主爵中尉。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领渭城等县二十一。今西安府以西至凤翔府是其境。渭城郡,即秦咸阳,今属西安府。以上所谓三辅也。《志》云:三辅皆治长安城中。
弘农郡武帝元鼎四年,分河南郡置弘农郡,领弘农等县十有一。今河南府以西至陕州,又南阳府西境及西安府之商州,皆是其地。弘农县,今见陕州灵宝县境。
河内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置,领怀县等县十有八。今怀庆、卫辉以至彰德府南境,皆是其地。怀,见怀庆府武陟县。
河南郡秦三川郡也。汉二年,改曰河南郡,领雒阳等县二十有二。今河南府至开封府以西,皆是其境。雒阳,见前。
河东郡秦郡也。领安邑等县二十四,安邑,见前。
豫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二。
颍川郡秦郡也。汉五年,为韩国。六年,复故,领阳翟等县二十。阳翟,见前。
汝南郡秦颍川郡地。高祖分置汝南郡。景二年,为汝南国。后复为郡,领平舆等县三十七。今汝宁府北至开封府之陈州,东至南直颍州,皆是其境。平舆,见汝宁府治汝阳县。
沛郡秦泗水郡也。高帝改为沛郡,领相县等县三十七。相,今南直宿州西北九十里有相城。
梁国秦砀郡也。汉五年,改为梁国,都睢阳,有县八。今归德府及南直徐州砀县是其境。睢阳,见前。
鲁国秦薛郡。初属楚。吕后初,分为鲁国,立张敖子偃为鲁王,后废为郡。景三年,复为鲁国,都鲁,有县六。今兖州府是其境。鲁,今曲阜县也。
冀州刺史部察郡四、国六。
魏郡秦邯郸郡地。高帝析置魏郡,领邺县等县十八。今彰德府及北直大名府是其地。邺县,见彰德府临漳县。
巨鹿郡秦郡。领巨鹿等县二十。今顺德府及真定府之南境是其地。巨鹿,见前。
常山郡本赵国地。吕后二年,分置恒山国。文帝初,复为赵地。景帝中三年,仍置常山国。元鼎四年,为常山郡,领元氏等县十八。今真定府西南以至赵州之境是其地。元氏,真定府属县也。
清河郡本赵地。景帝中二年,分为清河国。建元五年,为清河郡。元鼎二年,复为清河国。地节三年,复为郡。初元二年,又为清河国。永光初,仍为郡,领清阳等县十四。今广平府南至山东东昌府北境是其地。清阳,今见清河县。又《汉纪》:平帝元始二年,置广宗国。广宗,或曰在清河境内。
赵国秦邯郸郡。汉四年,为赵国。景三年,仍废为邯郸郡。五年,复为赵国,都邯郸,有县四。今广平府及顺德府西境,是其地。
广平国本赵国地。征和二年,分赵地立为平干国。五凤二年,改为广平国,都广平,有县十六。今广平府至顺德府之北,皆是其地。广平故城,在今顺德府城北。《汉纪》:鸿嘉二年,置广德国。《志》云:今南直黟县,即广德故治。或曰:时分中山置广德国,当亦在广平境内。
真定国本赵地。元鼎四年,析常山为真定国,都真定,有县四。真定,即今府治。
中山国本赵地。景帝三年,为中山国,都卢奴,有县十四,今真定府定州以北至保定府之境,是其地。卢奴,今定州治也。
信都国本赵地。景二年,析为广川国。甘露二年,国废为信都郡。建昭二年,更为信都国,都信都,有县十七。今真定府冀州、深州及河间之景州,皆是其地。信都,今冀州治。
河间国本赵地。文二年,分赵地为河间国。十二年,国除。景帝二年,复为河间国,都乐城,有县四。乐城,今河间府献县也。
兖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三。
陈留郡本梁地。吕后七年,分立济川国。文帝初,复为梁地。景帝中六年,又为济川国。武帝建元初,国除。元狩初,置陈留郡,领陈留等县十七。今开封府东至归德府西,皆是其境。陈留,今开封府属县。又《汉纪》:元帝永光三年,立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徙为山阳王。济阳,应劭曰:即济川。今开封府兰阳县有废济阳县。
山阳郡亦梁国地。景帝中六年,分为山阳国。建元五年,国除为郡,天汉四年,更为昌邑国。后昌邑王废,国除为山阳郡。建昭五年,复为山阳国。河平二年,仍曰山阳郡,领昌邑等县二十二。今兖州府西至河南归德东境是其地。昌邑,见兖州府金乡县。
济阴郡亦梁地。景帝中六年,分为济阴国。甘露二年,改名定陶国。初元初,为济阴郡,领定陶等县九。今山东曹州至东昌府之濮州是其地。定陶,见前。
泰山郡故齐国地。文二年,分置济北国。都卢。三年国除。十六年,复分齐为济北国。元狩初,济北王献泰山及其旁邑,于是立泰山郡。后元二年,以济北并入泰山郡,领奉高等县二十四。今济南府泰安州以北至兖州府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卢,今济南府长清县有废卢县。奉高,见泰安州。
东郡秦郡也。领濮阳等县三十二。今北直大名府及山东东昌府之境是其地。濮阳,见前。
城阳国本齐国地。文帝二年,立朱虚侯章为城阳王。十一年,徙淮南。十六年,复故,都莒,有县四。今青州府莒州是其地。莒,见前。
淮阳国本秦颍川郡地。汉十一年,析置淮阳国。文十一年,为淮阳郡。宣帝元康三年,复为淮阳国,都陈,有县九。今开封府陈州以南是其地。
东平国本梁国地。景六年,分为济东国。元鼎初,废为大河郡。甘露二年,更为东平国,都无盐,有县七。今兖州府东平、济宁二州是其地。无盐,今东平州东二十里有无盐故城。
徐州刺史部察郡三、国三。
琅邪郡秦郡。初属齐国。吕后七年,分为琅邪国。文帝初,复为郡,领东武等县五十一。东武,见今青州府诸城县。
东海郡秦薛郡地。徐广曰:楚汉间有郯郡,高帝改为东海郡,初属楚国。景帝二年,削其地入汉,领郯县等县三十八。今兖州府东南至南直邳州以东至海,皆是其地。郯,今见山东郯城县。
临淮郡本楚国地。武帝元狩六年,析置临淮郡,领徐县等县二十九。今凤阳府泗州以东,扬州府北境,皆是其地。徐县故城,今见泗州。或曰:临淮,即楚汉间东阳郡也,后属于楚,郡废。
泗水国本东海郡地。元鼎四年,析置泗水国,都凌,有县三。今南直宿迁县以东北是其地,县有故凌城。
广陵国本楚国地。高祖六年,属荆。十一年,属吴。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国。元狩初,国除。六年,改为广陵国。五凤四年,国除。初元二年,复为广陵国,都广陵,有县四。今扬州府是其境。广陵,见前。
楚国汉五年置。景帝三年废,旋复置。地节元年,更为彭城郡。黄龙元年,复为楚国,都彭城,有县七。今徐州及淮安府邳州之西境是其地。彭城,见前。
青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三。
平原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平原郡,领平原等县十九。今济南府德州、武定、滨州之境,皆是其地。平原,今德州属县。
千乘郡秦齐郡地。高帝置千乘郡,领千乘等县十五。今青州府以北至济南府东境,是其地。千乘故城,今见青州府高苑县。
济南郡故齐国地。吕后元年,割济南为吕国。文帝初,复故。十六年,别为济南国。景三年,国除,为济南郡,领东平陵等县十四。今济南府是其境。东平陵,见前。
北海郡故齐地。景帝中二年,分置北海郡,领营陵等县二十六。今青州府以东是其境。营陵,今见青州府昌乐县。
东莱郡故齐地。高帝置郡,领掖县等县十七。今莱州、登州二府是其地。掖,即今莱州府治。
齐郡秦郡也。高帝六年,为齐国。元朔四年,国除。元狩六年,复为齐国。元封初,废为郡,领临淄等县十二。今青州府是其境。临淄,见前。
?川国本齐国地。文十六年,分置?川国,都剧,有县三。今济南府东北至青州府西北境,是其地。剧,见前。
胶东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东国,都即墨,有县八。今莱州府之平度州一带是其地。即墨,见前。
高密国本齐地。文十六年,别为胶西国。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都高密有县五。今莱州府胶州以西是其地。高密,今山东胶州属县。
荆州刺史部察郡六、国一。
南阳郡秦郡也。领宛县等县三十六。今南阳府至湖广均州之境,是其地。宛,见前。
江夏郡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领西陵等县十四。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西陵故城,在今黄州府西北百二十里。
桂阳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文帝后七年,为桂阳郡,领郴县等县十一。今湖广郴州及桂阳州,又广东连州,皆是其地。郴,见前。
武陵郡秦黔中郡地。高帝时曰武陵郡,领索县等县十三。今常德府至辰州府之境,是其地。索县,即今常德府东汉寿城是也。
零陵郡秦长沙郡地。汉初,属长沙国。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领零陵等县十。今永州府至广西全州,是其境。零陵旧城,在今全州北三十里。
南郡秦郡也。楚汉间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复故。景二年,复曰临江国。中二年,仍为南郡,领江陵等县十八。今荆州府北至襄阳府境,是其地。江陵,见前。
长沙国吴芮所封也。文帝后七年,国除为郡。景帝二年,复为长沙国,都临湘,有县十三。今长沙府是其境。临湘,见前。
扬州刺史部察郡五、国一。
庐江郡本淮南国地。文十六年,析置庐江国。元狩初,改为郡,领舒县等县十二。今庐州府南至安庆府之境,是其地。舒,今庐州府舒城县。胡氏曰:汉初庐江国在江南。今池州、九江、饶、信之境,当是其地。后移于江北。《班志》所载非汉初故地也。
九江郡秦郡,高帝改为淮南国。元狩四年,复曰九江郡,领寿春等县十五。今凤阳府寿州及滁、和州至庐州府境,是其地。寿春,见前。
会稽郡初属吴国。景帝三年,削吴会稽、豫章郡是也。领吴县等县二十六。吴县,见前。
丹阳郡秦鄣郡也。初,属吴国。景帝四年,属江都国。元狩初,改属扬州。元封二年,更名丹阳郡,领宛陵等县十七。宛陵,今宁国府治宣城县也。余见前。
豫章郡秦九江郡地。高帝分置豫章郡,初属吴。景帝初,入于汉,领南昌等县十八。今江西境内是其地。南昌县,即今南昌府治。
六安国初属淮南国。文十六年,分置衡山国。元狩元年,国除。二年,改为六安国,仍都六,有县五。今庐州府西境至寿州南境,是其地。六,见前。
益州刺史部察郡九。
汉中郡秦郡也。领西城等县十二。西城,今兴安州治。
广汉郡本蜀郡地。高帝分置广汉郡,领梓潼等县十三。今潼川州及成都府之绵州、汉州与保宁府之剑州,皆是其境。梓潼,今剑州属县也。
犍为郡本夜郎国地。武帝元光五年,开南夷,置犍为郡,领?道等县十二。今叙州府及沪州、嘉定州、眉州,皆是其地。?道,今叙州府治宜宾县也。
武都郡本广汉西白马氏地。武帝开西夷,元鼎六年,置武都郡,领武都等县九。今巩昌府之阶州、徽州及汉中府之宁羌州,是其地。武都县,今巩昌府成县西北故城是。
越?郡本西夷邛都地。元鼎六年,置越?郡,领邛都等县十五。今建昌行都司是其地,邛都县,今打冲河所西北故城是。
益州郡本西夷滇国及斯榆地。武帝元封二年,置益州郡,领滇池等县二十四。今云南大理等府之境,皆是其地。滇池,今云南府治昆明县。
??郡本南夷夜郎及且兰地。元鼎六年置郡,领故且兰等县十七。今遵义府以南至贵州之思南、石阡等府,皆是其境。故且兰,今遵义府治也。
巴郡秦郡也。领江州等县十一。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
蜀郡秦郡也。领成都等县十五。今成都府龙安府及邛、雅二州是其地。成都,今府治。又《汉纪》:武帝元鼎六年,以西南夷﹂都地为沈黎郡,以冉?尨地为汶山郡。天汉四年,并沈黎于蜀郡。地节三年,又并汶山于蜀郡。今成都府之茂州,即汶山郡地。黎州安抚司,即沈黎郡地也。
凉州刺史部察郡九。胡广《记》:武帝分雍州置朔方刺史。雍州,即凉州也。朔方刺史,盖察朔方、五原、云中、上郡、安定、北地,凡六郡。《晋志》云:汉武别置朔方刺史。后汉建武十一年,始省入并州。《大事记》:司隶不在十三部之数,而朔方、交?并列焉。今从《通典》。
陇西郡秦郡也。领狄道等县十一。今临洮府至巩昌府西境,是其地。狄道,见前。
金城郡本陇西、天水、张掖郡地。昭帝始元六年,增置金城郡,领允吾等县十三。今临洮府之兰州、河州及西宁卫,又北至靖虏卫之西南境,皆是其地。允吾,今兰州西北有允吾故城。又宣帝神爵二年,增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治令居。平帝元始五年,又增置西海郡,中兴时废。令居,在今西宁卫东北。西海,在西宁卫西三百余里。详陕西大川。
天水郡本陇西地。元鼎三年,分置天水郡,领平襄等县十六。今巩昌府以东秦州之境是其地。平襄,今巩昌府伏羌县西北有平襄故城。《通典》:武帝元狩初,置天水属国,治勇士。勇士城,见靖远卫。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开其地置武威郡,领姑臧等县十。今凉州、永昌、庄浪、镇番等卫是其地。姑臧,今凉州卫治是也。
张掖郡故匈奴浑邪王地。武帝开河西,元鼎六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郡,领得等县十。,读禄。今甘州山丹等卫是其地。得县,即今甘州卫治。杜佑曰:武帝元狩初,置张掖属国,治居延。考元狩初,未置张掖郡,杜氏误也。居延,今见甘州卫。
酒泉郡故匈奴地。元狩二年,置酒泉郡,领禄福等县十。今肃州卫是其地。禄福故城,在今肃州卫西南五十里。
敦煌郡故月氏地,后为匈奴所侵。武帝开河西,为酒泉郡地。元鼎六年,分置敦煌郡,领敦煌等县六。今废沙州卫是其地。敦煌县,故沙州治也。《地志》:武帝初开河西,置武威等四郡,昭帝增置金城,是为河西五郡。
安定郡本北地郡地。元鼎三年,分置安定郡,领高平等县二十一。今平凉府是其境。高平,今平凉府镇原县也。《通典》:汉元狩元年,置安定属国都尉,治三水。三水,在今平凉府镇原县东北。
北地郡秦郡也。领马领等县十九。今庆阳府北至宁夏卫,是其境。马领,在今庆阳府环县南。《通典》:五凤三年,置北地属国,治参?。参?城,在今庆阳府西北。
并州刺史部察郡九。《通典》:初为朔方,后为并州。
太原郡秦郡。汉初,为韩国地,又为代郡。文帝二年,又分为太原国。五年,复为代国。元鼎二年,复为太原郡,领晋阳等县二十一。今太原府至汾州府,是其境。晋阳,见前。
上党郡秦郡。领长子等县十四。长子,见前。
西河郡秦太原、云中等郡地。元朔四年,析置西河郡。领富昌等县三十六。今汾州府西北之永宁州,以至延安府之葭州及榆林镇之东北境,皆是其地。富昌废县,在今榆林镇故胜州境。《通典》:汉五凤三年,置西河属国,治美稷。美稷废县,亦在今故胜州西南。
朔方郡初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复收其地,置朔方郡,领三封等县十。今榆林镇西北故夏州是其地。三封,今废夏州东南长泽故城是。《汉纪》:元狩初,置朔方属国,处匈奴降者。
五原郡秦九原郡也。汉初亦为匈奴河南地。元朔二年,收复,置五原郡,领九原等县十六。今榆林镇西北故丰州治,即废九原县也。《汉纪》:五原属国都尉,治蒲泽。蒲泽,在丰州东境。
云中郡秦郡也。领云中等县十一。今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故云中城,即秦汉时云中郡所治云中县也。《汉纪》:元狩初,置属国都尉于此。
定襄郡秦云中郡地。高帝析置定襄郡,领盛乐等县十二。今大同府西北三百余里有盛乐城,即汉郡治也。
雁门郡秦郡,领善无等县十四。今代州西北有故善无城是也。
上郡秦郡。领肤施等县二十三。肤施,今延安府治也。《志》云:上郡属国治龟兹,龟兹,见宁夏后卫。又《汉纪》:元狩初,取匈奴河西地,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五属国,孔氏曰: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也。杜佑以安定、上郡、天水、张掖、五原为五属国。
幽州刺史部察郡十、国一。
勃海郡秦上谷、巨鹿二郡地。高帝分置勃海郡,领浮阳等县二十六。今河间以东之沧州,北至顺天府通州、霸州之南,南至山东武定州、滨州之北,皆是其地。浮阳,今沧州治也。
上谷郡秦郡。汉初属代,后复为郡,领沮阳等县十五。沮阳,今保安州东有沮阳故城。
渔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渔阳等县十二。渔阳,今蓟州治也。
右北平郡秦郡。汉初属燕,后复为郡,领平刚等县十六。平刚,在今废大宁卫西南境。
辽西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且虑等县十四。且虑,在今大宁废卫境。
辽东郡秦郡。初属燕,后复为郡,领襄平等县十八。襄平故城,在今辽东都司城北。《汉纪》:元朔元年,东海秽君南闾等来降,因置沧海郡,三年而罢。秽,秽貊也,在今辽东塞外。
玄菟郡汉初为燕地,后为朝鲜所据。元封三年,平朝鲜,置玄菟郡,领高句骊等县三。今朝鲜北境地也。高句骊,在今朝鲜咸镜道界。
乐浪郡亦朝鲜地。元封三年置郡,领朝鲜等县二十五。今朝鲜西境是也。朝鲜县,即平壤城,今朝鲜谓之西京。《汉纪》:武帝初,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始元五年,省临屯、真番入乐浪郡。
涿郡秦上谷郡地。高帝置涿郡,领涿县等县二十九。今顺天府之涿州至保定府之境,又真定府东、河间府之西,皆是其地。涿,今涿州也。
代郡秦郡也。汉为代国。元鼎二年,改为代郡,领桑乾等县十八。桑乾,今大同东百五十里有废桑乾县。
广阳国本秦上谷及渔旧郡地。汉为燕国。元凤初,国除,为广阳郡。本始元年,改为广阳国,都蓟,有县四。蓟,见前。《汉纪》: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谓之缘边八郡,又益以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为缘边十二郡。或曰缘边九郡,则不言辽西、北地、西河。或曰十郡,则不言西河、北地。又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环列畿辅,宿卫之士,多取给焉,所谓六郡良家子也。《后汉书》有渔阳,而无天水,亦曰六郡云。
交州刺史部察郡七。
南海郡秦郡也。初为南越国。元鼎六年,平南越置郡,领番禺等县六。今广、惠、潮三府是其地。番禺,见前。
郁林郡秦桂林郡也。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郁林郡,领布山等县十二。今广西浔州、柳州、南宁等府及梧州府之郁林州,是其境。布山县,在今浔州府城西。
苍梧郡秦桂林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苍梧郡,领广信等县十。今梧州、平乐二府及广东肇庆府之境,是其地。广信,今梧州府治苍梧县是。
交趾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交趾郡,领嬴?娄等县十。今安南国是其地。嬴?娄,今交州府西故交趾城是也。
合浦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徐闻等县五。今雷、高、廉三府及肇庆府南境,是其地。徐闻,今雷州府属县。
九真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胥浦等县七。今安南国西南境是其地。
日南郡秦象郡地,后属南越。元鼎六年置郡,领朱吾等县五。今占城国是其地。《汉纪》:武帝开南越,置南海、郁林及朱崖、儋耳,凡九郡。昭帝始元五年,罢儋耳。元帝初元三年,罢朱崖。今广东琼州府之儋州、崖州,即其地也。又《通典》:昭帝元凤五年,罢象郡,分属郁林、??。而史不书建置之始,盖阙文也。
大约西汉之世,郡国一百有三新郡六十五,因秦郡者二十七,改秦郡者十一。废秦郡者一,闽中也,县邑千三百有十四,道三十二邑通蛮夷曰道,侯国二百四十一。左东海,右渠搜古西戎国。今榆林北境有汉时渠搜故县。或以为渠犁,在今西域火州西境,前番禺见前,后陶涂今沙漠地。又扬子云:东南一尉,西北一侯,谓会稽东郡都尉、敦煌玉门关候也。今浙江台州府,汉东郡都尉治。玉门关,在今废沙州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可谓盛矣。
应劭曰:自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汉又复增置。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泰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之下得金,酒泉之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王氏曰:秦地东不过氵贝水在今朝鲜平壤城东,今名大通江,西不越临洮今府。汉益广于秦矣。然郡县益烦,牧守屡易,国无定民,民无固志。先王之制,浸以灭息。
王莽盗窃神器,假名易号者,四方蜂起。
赤眉据长安。
【史略】王莽时,琅邪樊崇等起兵于莒今山东莒州。见前,转掠青、徐间。更始入洛阳,遂降。寻复叛崇初留兵濮阳,与其徒诣洛阳降。更始政乱,崇遂亡归。濮阳,见前,将兵入颍川,分为二部:一自武关,一从陆浑陆浑关,在河南嵩县北七十里,而西俱会弘农。至郑即今陕西华州治。见前,立刘盆子为帝,遂入长安。
王郎据邯郸。
【史略】更始初,邯郸卜者王郎,诈称成帝子子舆,为故赵王元之子林等所推,入邯郸称帝,分遣将帅,徇下幽、冀。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
秦丰据黎丘。
【史略】王莽末,南郡秦丰兵起,据黎丘今湖广宜城县东有黎丘城。寻称楚黎王,有己阝、宜城等十余县己阝,音忌。今亦见宜城县。
李宪据庐江。
【史略】更始初,莽庐江连率李宪,据郡自守郡治舒。见前,称淮南王。寻称帝,拥九城《汉志》:淮南郡十二城。盖宪所得者九城也。
公孙述据成都。
【史略】更始初,莽导江卒正公孙述,起兵入成都莽改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更始初起,南阳人宗成等起兵略汉中,述迎成等入成都。未几,述矫称汉将军、蜀郡太守、益州牧,击杀成等,而并其众。寻击败更始将李宝等于绵竹,自立为蜀王,都成都。临邛,今邛州也。绵竹,今成都府汉州德阳县北故绵竹城是。寻称帝,号成家。既又北取南郑今汉中府,南服越?,东下江州,据?关江州,今重庆府治巴县是。见前。?关,见今湖广长阳县,尽有益州之地。
隗嚣据天水。
【史略】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平襄成纪,今陕西秦州治,即故成纪县。平襄,汉天水郡治也,推隗嚣为上将军,击杀莽雍州牧及安定太守,分遣诸将徇陇西、武都及河西诸郡,皆下之。更始入长安,嚣降,遂仕于更始。及长安乱,嚣走还天水,复聚其众,称西州上将军,据有安定、北地、天水、陇西四郡,居冀陕西伏羌县东有冀城,仍附于汉,复叛降公孙述,述封为朔宁王。
窦融据河西。
【史略】更始时,窦融为张掖属国都尉,以威信抚结五郡僚属,共推融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遂抚定河西地。
卢芳据安定。
【史略】王莽末,安定卢芳自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属国羌胡起兵芳居三水左谷中。三水,即属国治也。见前安定郡。更始入长安,芳降,仍使镇抚安定。更始败,三水豪杰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遣使与匈奴西羌相结,匈奴乃迎芳入匈奴匈奴以芳弟程为中郎将,使将胡骑,还入安定。久之,五原人李兴等自称将军,迎芳入塞,都九原见前五原郡,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地。
彭宠据渔阳。
【史略】更始初,彭宠为渔阳太守宠,宛人,亡命渔阳。其乡人韩鸿,为更始使者徇北州,乃承制拜宠为渔阳太守。建武二年,以渔阳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蓟,见前燕国。既而涿郡太守张丰亦叛应宠,蓟城饥窘,寻为宠所得。因自称燕王,复攻陷右北平及上谷数县。
刘永据睢阳。
【史略】更始初,立故梁王立之子永为王,仍都睢阳。永寻据国起兵,攻下济阴、山阳、沛、楚、淮阳、汝南,凡得二十八城;又拜西防贼帅佼强西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故防城是也、东海贼帅董宪、琅邪贼帅张步,皆为将军,督青、徐二州与之连兵。遂专据东方,寻称帝。
张步据临?。
【史略】建武初,琅邪贼帅张步,受刘永官爵,治兵于剧剧,在今山东寿光县。见前,遣将徇泰山、东莱、城阳、胶东、北海、济南、齐郡,皆下之。永寻立步为齐王。步据郡十二十二郡,城阳、琅邪、高密、胶东、东莱、北海、齐、千乘、济南、平原、泰山、淄川也,雄长青、徐。
董宪据东海。
【史略】王莽末,东海董宪等兵起,为赤眉别校,屯梁郡,大破莽兵。后归于刘永,掠有东海郡邑,居郯见前。永寻封为海西王。
世祖艰难一旅,次第剪除。
【史略】光武初起舂陵今襄阳府枣阳县南三十里有故舂陵城。帝即位,改为章陵县,后又尝置章陵郡,略湖阳故城在今南阳府唐县南。见前,拔棘阳今南阳府新野县东北七十里,有故棘阳城,屡破莽兵,进围宛见前。会新市、平林诸将新市,今承天府京山县南三十里有新市城。平林,今德安府随州东北八十里有平林城,推更始为帝,光武与诸将将兵徇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北二十五里有昆阳城、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有定陵城、郾今许州郾城县诸城邑。时王莽大发兵,遣王邑、王寻等至洛阳,出颍川,围昆阳,光武大破之于氵蚩水上氵蚩水,在昆阳城北,于是四方响应。是时宛城亦下,更始入都之,复遣诸将分道攻洛阳、武关,三辅震动,武关降,所至摧陷。长安旁邑诸豪右。相率起兵入长安,诛莽。洛阳亦拔,更始乃北都洛,而遣光武行大司马事,持节徇河北,镇慰州郡,所至吏民喜悦。会王郎入邯郸,河北大扰,光武自卢奴今北直定州治,见前,北徇蓟见前,蓟亦举兵应王郎。光武乃南驰至信都见前信都郡,因信都及和戎兵和戎,王莽分信都置,郡治下曲旧。今直隶深州也,招集远近,进击王郎,平之。时更始已西都长安,政事紊乱,河、济之间,盗贼纵横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贼,各领部曲,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更始方诏光武罢兵诣行在。光武从耿?计,不就征,而更发兵击铜马诸贼,次第破降之,南徇河内,河内降。时赤眉自颍川而西行入长安,光武将北徇燕、赵。度赤眉必破长安,又欲乘衅并关中,乃令邓禹西入关,而命寇恂守河内,使恂缮兵积粟,为河北根本。恂遂与更始将朱鲔等相持于洛阳。既而燕、赵悉定,乃即位于高阝南今北直柏乡县北二十里故高阝城是。光武改曰高邑。邓禹亦略定河东,自汾阴渡河而西汾阴,见今山西河津县。吴汉等诸将共围洛阳,洛阳下,遂定都焉。是时,赤眉已入长安,更始败没。邓禹畏赤眉之强,引军北至?邑今陕西三水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邑城,徇上郡、北地、安定三郡。久之,长安益残破,赤眉转掠安定、北地、上陇,为隗嚣所败,复入长安,大掠而东。帝以邓禹不能定三辅,遣冯异代禹,西定关中。赤眉东至宜阳,帝亲总六军邀之,赤眉遂降。而盖延等数破刘永于睢阳,永走死。其党复立永子纡为梁王,保垂惠在今南直蒙城县西北五十里,马武等复攻克之纡走西防依佼强,后复依董宪,保郯。又祭遵等攻彭宠及张丰,拔涿斩丰,宠旋为其下所杀。马成等围李宪于舒,克之。岑彭亦败秦丰于黎丘,进拔夷陵夷陵,为田戎所据,彭攻拔之。朱?代彭围丰,丰穷蹙出降。会庞萌叛萌与盖延共击董宪,忽生疑沮,反攻延,与董宪连和,自称东平王,攻破彭城,屯桃乡之北。桃乡在山东济宁州东北六十里,帝击之于桃城即桃乡城,大破之,遂击破董宪等于昌虑昌虑,今山东膝县东南有故城。进围郯,留吴汉攻郯。郯破,刘纡败死,董宪、庞萌走保朐今南直海州治。耿?亦讨张步,屡破步兵,长驱至剧,步降。吴汉进拔朐,斩宪及萌,山东、江、淮悉定。乃西讨隗嚣。帝进至高平第一高平之第一城也,见今陕西镇原县,窦融率五郡太守来朝,遂合军攻嚣,嚣寻穷蹙而死。来歙等复攻其子纯,破落门今陕西伏羌县西十里有落门聚,纯降。陇右、河西平。遂命来歙等由陇道伐蜀。歙破河池今巩昌府徽州也,进克下辨今巩昌府成县。蜀人惧,使贼刺杀歙。岑彭等复破田戎等于荆门荆门,在今夷陵州宜都县西北五十里。详见湖广重险荆门,长驱入江关江关,即瞿唐关。在夔州府东。见前七国楚?关注,前至江州见前巴郡治,乘利直指垫江今重庆府合州,即故垫江县。又分遣臧宫从涪水上平曲涪水,源出松潘卫北小分水岭,至合州城东南合嘉陵江。详见四川大川涪水。平曲,在今合州定远县西。彭远自江州溯都江而上,大破述将侯丹于黄石在今重庆府壁山县及泸州之间,兼行三千余里,径拔武阳今眉州彭山县东十里有武阳城,使精骑驰击广都广都,在成都府城南七十里。述大惊,复使贼刺杀彭。吴汉复自夷陵溯江而上,代将其军,进据广都。臧宫亦破述将延岑于沈水沈水,在今潼川州射洪县西。是时,述使岑等军于广汉。今射洪县东南有故广汉县城,进拔绵竹在汉州德阳县。见前以南诸城邑,与吴汉会于成都。述出战,败死。延岑以城降,蜀地悉定。卢芳所据诸郡,亦次第来降。芳亡入匈奴,寻复犯塞,既而请降,立为代王,复叛去,竟死匈奴中。
光复旧物,改宅东京。
【都邑考】光武定都雒阳。时谓长安为西京,雒阳为东京,而南阳亦谓之南都。后董卓劫迁献帝于长安,寻还雒阳。曹操复迁帝于许今许州东三十里许昌故城是也。
仍分天下为十三部十三部各有专治。《汉纪》:光武初,刺史亦称州牧。建武十八年,乃罢州牧,置刺史。灵帝中平五年,复称州牧。刘氏曰:时刺史仍旧职,而尊异者为州牧也。《通释》:光武都雒阳,于关中复置雄州,后罢。献帝兴平元年,以河西四郡言去州隔远,因别置雍州,是为十四州。建安十八年,并十四州为九州。于是省幽、并为冀,司隶、凉为雍,省交州入荆、益,谓复《禹贡》九州之旧。时操为魏公,领冀州牧,欲广冀州以自益,非复古也。
司隶治河南河南即雒阳也。建武十五年,改河南太守为尹,兼置司隶治焉,仍领郡七。○潘氏曰:后汉都洛阳,不改三辅之号。其三辅旧治长安城中,长吏各在其县治民。东都以后,扶风出治槐里,冯翊出治高陵。又中平六年,常改右扶风曰汉安郡。槐里,即犬丘。见周都邑考。高陵,见前左冯翊所领县。
豫治谯谯,今江南亳州。旧领郡国凡五,今领郡二、国四:曰颍川郡,故郡也。曰汝南郡。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七年,又析汝南置西平国,治今汝宁府西平县。章和二年,仍省入汝南。曰梁国,故国也。曰沛国,故沛郡。建武二十年,更为沛国。曰陈国,本兖州之淮阳国。建武中,改属豫州。章和二年,更为陈国。曰鲁国,本属徐州。建武二十年,改属豫州也。
兖治昌邑昌邑,见前。后移治鄄,旧领郡国凡八,今领郡五、国三:曰陈留郡,曰东郡,曰泰山郡,皆故郡也。曰山阳郡,亦故郡也。建武十五年,改为山阳国。永平初,改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尝置山阳国。曰济阴郡,亦故郡也。永平十五年,改为国。建安十一年,废为郡。十七年,又为济阴国。曰东平国,故国也,曰任城国。元和初,分东平国置,治任城县,今山东济宁州也。曰济北国,本泰山郡地。永元二年析置,治卢县。见前泰山郡。
徐治郯郯,见前。旧领郡国六,今领郡二、国三:曰东海郡,故郡也。建武十八年,为东海国。二十八年,以东海益鲁,徙都鲁,而东海仍为郡。献帝建安十七年,亦尝改为东海国。曰广陵郡,故国也。永平十年,改为郡。又有泗水国,建武十三年并入广陵。曰琅邪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以故兖州之城阳国并入琅邪郡。十五年,改为琅邪国。永元二年,复析置城阳国。六年,仍省入焉。曰彭城国,故楚国也。章和二年,改为彭城国。曰下邳国,故临淮郡也。永平十七年,改为下邳国,治下邳,即今南直邳州。
青治临?临?,见前。旧领郡国凡九,今领郡二、国四:曰平原郡,故郡也。殇帝延平初,改为平原国。建安十一年,国除为郡。曰东莱郡,故郡也。曰济南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改为济南国。曰乐安国,故千乘郡也。建初四年,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更名乐安国。曰北海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省?川、胶东、高密三国,县俱属北海郡。二十八年,改为北海国。曰齐国,故郡也。建武十四年,改为齐国。
凉治陇陇,今陕西秦安县东北故陇城也。一云治冀,今陕西伏羌县有冀城。旧领郡九,今领郡及属国共十二:曰陇西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襄武。延光四年复故。襄武,今巩昌府治陇西县是。曰汉阳郡,故天水郡也。永平十七年,更为汉阳郡。《秦州记》:中平五年,分汉阳置南安郡,领犭原道等三县。犭原道,今巩昌府东南二十五里有故犭原道城。曰武都郡,故益州部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凉州。曰金城郡,故郡也。建武十二年,省金城入陇西。十三年复置。永初四年,以羌乱,尝徙治襄武,旋复故。又和帝永元十四年,尝缮修故西海郡,以金城西部都尉屯龙?,今西宁卫东南龙支城是。曰安定郡,故郡也。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美阳,今陕西武功县西北美阳城是。旋复故。曰北地郡,亦故郡也。永初五年,亦尝徙治池阳,今陕西三原县西北池阳城是。又顺帝永和六年,复以羌乱,徙安定居扶风,北地居冯翊,旋复故。曰武威郡,曰张掖郡,曰酒泉郡,曰敦煌郡,皆故郡也。曰张掖属国。安帝延光初置,别领侯官等五城。侯官,在今甘州卫北。曰居延属国。亦延光初置,别领居延一县。献帝兴平二年,武威太守张雅请改置西海郡于此。居延,在今甘州卫西北千二百里。《郡国志》: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凉州居二,益州居三,幽州居一。是也。又《献帝起居注》:初平四年,分上郡、汉阳置永阳郡,领平襄等三县。平襄,前天水郡治也。后汉汉阳改治冀,因置永阳郡治此。
并治晋阳晋阳,见前。仍领郡九:曰太原郡,故郡也。建武二年,改为太原国。十四年复故。曰上党郡,故郡也。曰西河郡,亦故郡。永和五年,以南匈奴叛,郡徙治离石,今汾州府永宁州治也。曰五原郡,亦故郡。建武二十年,省入朔方。二十七年复故。曰云中郡,故郡也。曰定襄郡,亦故郡。建武十年,省入云中。二十七年复置。曰雁门郡,亦故郡。曰朔方郡,故郡也。永和五年,尝徙治五原,今榆林东北境故五原县是也。永建四年复故。曰上郡,亦故郡也。安帝永初五年,以羌乱,徙治衙,今陕西白水县东北故彭衙城是。永建四年复故。永和五年,又以南匈奴叛,徙治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少梁城是也。后亦复故。
冀治高阝高阝,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今领郡三、国六:曰魏郡,故郡也。曰巨鹿郡,亦故郡。建武十三年,并广平入巨鹿。永平二年,复析置广平国,后仍并入焉。又永平五年,改巨鹿郡为国。建初四年,复为郡。又和帝永光五年,分巨鹿置广宗国,后废。广宗,今北直顺德府属县也。曰勃海郡,故幽州属郡也。建武中,改属冀州。本初元年,改为勃海国。熹平元年,复为郡。中平六年,复为国,寻又复故。曰常山国,故郡也。建武十三年,并真定国入焉。十五年,以常山郡益中山国。永平十五年,复改常山郡为国。曰中山国,故国也。曰安平国,故信都国也。永平十五年,改为乐成国。延光五年,又改为安平国。永初元年,复析安平置广川国。二年废。广川,今冀州枣强县东北有广川故城。曰河间国,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信都。永元三年复置。曰清河国,故郡也。建初七年,改为清河国。桓帝建和二年,改为甘陵国。曰赵国,故国也。《晋纪》:桓帝增置高阳、博陵二郡。高阳盖分河间国置,治博陵县,今保定府博野县南故博陵城是也。博陵盖分安平国置,治安平县,今真定府晋州安平县也。《后汉志》不载。
幽治蓟蓟,见前。旧领郡国凡十一,今领郡十、属国一:曰涿郡,曰代郡,曰上谷郡,曰渔阳郡,曰右北平郡,曰辽西郡,曰辽东郡,曰玄菟郡,曰乐浪郡,皆故郡也。曰广阳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省入上谷。永平八年,复置郡。曰辽东属国。安帝时置,别领昌黎等六城。昌黎,今见大宁卫。《献帝起居注》:初平元年,董卓以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度分辽东置辽西、中辽二郡,兼置营州刺史,自称平州牧。
扬治历阳历阳,今南直和州也。后治寿春,即前九江郡治。建安五年,复移合肥,今庐州府治也。旧领郡国凡六,今领郡六:曰九江郡,故郡也。永平十六年,分置阜陵国于阜陵县,仍属九江郡,今南直全椒县东南阜陵故城是。曰丹阳郡,曰豫章郡,皆故郡也。曰吴郡,本会稽郡地。顺帝时分置,治吴,故会稽郡治也。曰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府治。曰庐江郡,故郡也。建武十年,省六安国入庐江。元和二年,改庐江郡为六安国。章和末,仍为庐江郡。《晋纪》:灵帝分豫章置鄱阳、庐陵二郡。二郡盖建安中孙氏所置。
荆治汉寿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初平二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曰南阳郡,故郡也。曰南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改为江陵国,寻复故。曰江夏郡,亦故郡。建初四年,析置平春国,治平春县,仍属江夏,今河南信阳州西南平阳故城是也。曰零陵郡,曰武陵郡,曰桂阳郡,皆故郡也。曰长沙郡,故国也。建武十三年,改国为郡。《汉官仪》荆州领八郡,盖以章陵为一郡云。又《魏氏春秋》:建安二十年,吴分南郡巫、秭归为固陵郡。二十四年,以房陵、上庸、西城,并南郡之巫、秭归、夷陵、临川七县,为新城郡。盖遥夺吴之南郡地也。巫,今四川巫山县。余见湖广郧阳府及荆州府境。
益治雒雒,今成都府汉州也。中平五年,刘焉为益州牧,徙治绵竹。兴平初,复治成都。旧领郡九,今领郡九、属国三:曰汉中郡,故郡也。曰巴郡,亦故郡。谯周《巴记》:初平元年,益州从事赵韪分巴为二郡,以巴郡治垫江,而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璋以永宁为巴东郡,阆中为巴西郡,垫江仍为巴郡,所谓三巴也。垫江,即今重庆府合州治。安汉故城,在今顺庆府北三十五里。阆中,今保宁府附郭县。曰广汉郡,曰蜀郡,曰犍为郡,曰?柯郡,曰越?郡,曰益州郡,皆故郡也。曰永昌郡。明帝永平二年,分益州郡置,领不韦等县八。不韦故城,在今云南永昌军民府城东北。曰广汉属国,别领阴平道等三城。阴平,今陕西文县也。曰蜀郡属国,别领汉嘉等四城。汉嘉,故青衣县也,在今雅州名山县东。曰犍为属国,别领朱提等二城。朱提废县,在今叙州府西。三属国皆安帝延光初所置。又《通释》云:灵帝时,复置汶山郡,领汶江等三县。汶江,即今茂州治。
交治广信广信,即今梧州府治苍梧县。仍领郡七:《晋志》:桓帝置高凉郡,领高梁等县。今广东阳江县西有高梁故城,高州府亦其地也。沈约曰:交趾刺史,本治龙编。献帝建安八年,改曰交州,始治广信。十六年,又徙治南海郡番禺县。龙编,今安南国奉天府治。
凡郡国百有五《晋志》作百有八。按:旧郡凡百有三,今省城阳、胶东、高密、?川、真定、广平、六安、泗水,凡八郡,而增置永昌、任城、吴郡、济北,凡四郡,又合属国比郡者六计之,是百有五也。《续汉纪》: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省。其后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有五云,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王氏曰:后汉郡国增于前者二:县、邑、道、侯国少于前者三百九十有七。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几于前汉。
董卓贼乱,曹操因之,遂取中原。
【史略】初,关东州郡皆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时董卓拜绍勃海太守,绍自称车骑将军。绍与王匡屯河内匡,河内太守,韩馥留邺给军粮馥,时为冀州牧,孔?屯颍川?,时为豫州刺史,刘岱等与操屯酸枣岱,时为兖州刺史,与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操,俱屯酸枣。是时,卓拜操为骁骑都尉,操遁还陈留,合兵讨卓。酸枣,见开封府延津县,袁术屯鲁阳时卓以术为后将军,术出奔南阳。鲁阳,今汝州鲁山县。卓逼车驾迁长安,而自屯雒阳,诸军畏其强,莫敢进。操曰:使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诸君能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谓绍也,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辕、大谷轘辕山,在河南府巩县。见七国韩张仪请秦伐韩。汉置轘辕关于此。大谷,即陕州阌乡县南二十五里泰山谷,亦有大谷关,全制其险;使袁将军帅南阳之军谓术也,军丹、析丹,丹水。析,析川。在今南阳府邓州内乡、析川二县界,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诸将不能用,食尽而散。既而绍夺韩馥冀州,自领之。操知绍无能为,欲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会黑山贼于毒等略东郡,操讨破之黑山,在今北直?县西北八十里,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时郡治东武阳,在今山东朝城县东。既而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贼所杀,操乘间据兖州,领刺史,攻陶谦于徐州,谦走保郯谦自彭城败保郯。郯,即徐州治也,复攻之。会吕布入濮阳今北直开州。见前,兖州郡县悉应布,惟鄄城、范、东阿不下鄄城,即山东濮州,见前。范,今濮州属县。东阿,亦见前。布进攻鄄,不克,还屯濮阳。操引还,败布于定陶见前,闻陶谦已死,欲遂取徐州,后乃定布。荀?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且河、济天下之要地,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不先定。操遂击走布,兖州复定。毛?谓操曰: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夫兵义者胜,守位者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霸王之业可成也。会关中扰乱,帝还雒阳。操乃西迎天子,迁都于许,命枣祗屯田许下,缮兵积谷,州郡皆置田官,所在仓廪皆满。于是破袁绍,略乌桓今北直废大宁卫以北,即乌桓地,兼幽、并,平关、陇,富强莫与之抗。
篡易汉祚,仍都洛阳。
【都邑考】魏武初封魏公,都邺今彰德府临漳县西二十里故邺城是。见前。文帝篡汉,复都洛阳。黄初二年,以谯为先人本国即故豫州治,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遗迹,邺为王业本基,与洛阳号曰五都《魏志》:文帝置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地。
有州十三《通典》:魏以三河、弘农为司隶,而三辅入于雍州;又分雍州之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又分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为平州,后复合为幽州;亦兼置荆、扬二州。实得汉十三州之九:
司隶治河南,即汉治也。领郡六:曰河南,曰河内,曰河东,曰弘农,皆故郡也。曰平阳。正始八年,分河东郡置,治平阳县,即今山西平阳府。曰朝歌。黄初二年,分河内郡置,治汲县,即今卫辉府。
荆治襄阳,因刘表旧治也,后治宛。魏主芳嘉平中,又改屯新野,今南阳邓州属县。领郡八:曰南阳,曰江夏,皆故郡也。曰襄阳。建安十三年,魏武分南郡置,治襄阳县,即今府。曰南乡。亦魏武分南阳置,治顺阳县,今邓州析川县有顺阳城。曰魏兴。本建安二十四年,先主分汉中郡所置西城郡也。明年,曹丕并入新城郡,寻复改置魏兴郡,置西城县,即故汉中郡治。又建安六年,分汉中置汉宁郡,治安阳县,以张鲁为汉宁太守,寻废。即今兴安州汉阴县。曰新城。本建安初刘表分汉中所置房陵郡也。延康元年,曹丕改为新城郡,治房陵县,今郧阳府房县是也。曰上庸。亦建安中析汉中郡置。《魏略》:魏武初置上庸都尉,后为上庸郡,治上庸县。延康元年,文帝并入新城郡。明帝复析置上庸郡。今郧阳府竹山县有上庸城。见前庸国。曰义阳。黄初二年,分南阳郡置,治安昌县,今汝宁府信阳州西北有故安昌城。《志》云:汉建安十三年,魏武尝得荆州之地,及败于赤壁,南郡以南皆为敌境。黄初三年五月,时孙权臣附,诏以江南八郡为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十月,以孙权拒命,复郢州为荆州。
豫初治谯,寻治颍川。领郡九:曰颍川,曰梁郡,曰沛郡,曰陈郡,曰鲁郡,曰汝南,皆故郡也。曰谯郡。建安中,魏武分沛郡置,治谯。曰弋阳。黄初中,分汝南置,治弋阳,今汝宁府光州也。曰汝阴。魏武分汝南置,治汝阴县,今南直颍州也。又建安二年,魏公操分汝南之安阳、朗陵二县,置阳安都尉,亦曰阳安郡。安阳,朗陵,见汝宁府真阳、确山二县。
青治临?,即汉治。领郡五:曰齐郡,曰济南,曰乐安,曰东莱,皆故郡也。曰城阳。后汉并入琅邪郡。建安中,魏武复分置。本属徐州,今改属青州。又平昌郡,黄初三年,魏文帝分城阳郡置,治平昌县,今青州府安丘县西南平昌故城是。晋废。又长广郡,建安五年,魏武分东莱郡置,治不其县,今莱州府胶州即墨县西南不其故城是。《晋志》云:晋咸宁二年置。
兖治鄄。魏主芳嘉平中,兖州屯平阿,今南直怀远县东北有平阿城。州领郡八:曰陈留,曰东郡,曰济阴,曰山阳,曰任城,曰东平,曰济北,曰泰山,皆故郡也。
扬初治合肥,后复汉寿春。领郡三:曰淮南。汉九江郡也。建安初,袁术改为淮南。魏因之。曰庐江。汉故郡。建安中,魏武省入淮南,后复置,治阳泉县,盖与吴分置郡也。阳泉故城,在今寿州霍丘县西。曰安丰。黄初二年,分庐江郡置,治安风县,今南直霍丘县西南有安风故城。胡氏曰:安丰,宜属豫州。
徐治彭城。领郡六:曰下邳,曰彭城,曰东海,曰琅邪,曰广陵,皆故郡也。曰东管。魏正始初,分琅邪郡置,治东管县,今山东沂水县也。又有东安郡,亦魏分琅邪郡置,治东安县,今沂水县南东安废县即故郡治也。东安寻废。又有昌虑、利城二郡,魏武于建安三年分东海郡置,以处降帅。昌虑,在兖州府滕县,见前。利城,今南直赣榆县西六十里有故城,后废。
凉治武威。领郡八:曰金城,曰武威,曰张掖,曰酒泉,曰敦煌,皆故郡也。曰西平。建安中,分金城郡置,治西都县,即今西宁卫。曰西郡。亦建安中分张掖郡置,治日勒县,今山丹卫东南有日勒废城。曰西海郡,即故居延属国也。《晋志》魏凉州刺史领戊已校尉护西域,如汉故事,至晋不改。
秦治上邽,今巩昌府秦州西六十里有故城。领郡六:曰陇西,曰汉阳,曰武都,皆故郡也。曰南安,即灵帝时置。曰广魏。即后汉初平中所置永阳郡,改治临渭,今秦州秦安县东南有临渭城。曰阴平,本汉广汉属国也。建安中,魏武改置阴平郡。太和三年,武都、阴平皆入于蜀汉。《晋志》以为晋泰始中置。
冀治邺。领郡十三:曰赵郡,曰巨鹿,曰安平,曰勃海,曰河间,曰清河,曰中山,曰常山,曰魏郡,皆故郡也。曰平原。汉属青州,魏改属冀。曰乐陵。建安中,魏武分平原郡置,今山东乐陵县即故郡治。曰阳平。黄初中,分魏郡置,治元城县,今大名府是也。曰广平。亦黄初二年分魏郡置,治广平县,即今广平府。《魏纪》:建安八年,魏公操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后以东部都尉分立扬平郡,西部都尉立广平郡,谓之三魏。又有郡曰博陵。《晋志》:汉桓帝时置,魏因之。曰高阳。《晋志》亦曰桓帝置。后又云泰始初置。曰章武。《晋志》云:魏武分勃海国置。后又云泰始中置,治东平舒县,今北直大城县是也。博陵、高阳府,见前后汉郡国。
幽治蓟。领郡十一:曰范阳,即汉涿郡也。黄初中,更名。曰燕郡,即汉广阳也。建安中,魏武省渔阳入焉。黄初中,复故名为燕郡。曰右北平,曰上谷,曰代郡,曰辽西,曰辽东,曰玄菟,曰乐浪,皆故郡也。曰昌黎,本辽东属国。景初中,改为昌黎郡。曰带方。建安中,公孙度分乐浪置。魏因之,治带方县,在今朝鲜境内。《典略》:景初二年,以辽东、昌黎、带方、玄菟、乐浪五郡为平州,后合为幽州。
并治晋阳。领郡六:曰太原,曰上党,曰西河,曰雁门,皆故郡也。曰乐平。建安中,魏武分太原郡置,治沾县,今山西乐平县西废沾县是。曰新兴。亦建安中魏武分太原地置,治九原县,在今忻州西。《汉魏春秋》:后汉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并州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黄初元年,复置并州。二年,迁郡于岭南,自陉岭以北并弃之,以勾注为塞。陉岭,即勾注也,见前战国苏厉遗赵王书。
雍治长安。领郡六:曰京兆,曰冯翊,曰扶风,曰安定,曰北地,皆故郡也。曰新平。建安中,魏武分扶风郡置,治漆县,今西安府?州也。《晋志》:魏改京兆尹为太守,冯翊、扶风,各除左右。初,三辅属司隶,献帝改置雍州,自三辅距西域皆属焉。魏析为凉、秦二州,而雍州不改。
郡国九十有一《晋志》作六十有八,得汉郡五十有四,误。东拒吴,西拒蜀,以广陵、寿春、合肥今庐州府附郭县。见前、沔口亦曰汉口,亦曰鲁口,即湖广武昌府城西之夏口也。或曰:今汉阳府城东北大别山之阴,为魏所守之沔口、西阳西阳,在今黄州府东南百三十里、襄阳、陇西今临洮府治狄道县,即故陇西郡治、南安即灵帝所置南安郡、祁山在巩昌府西和县北七里、汉阳《志》曰:汉阳治冀,在今巩昌府伏羌县。见前、陈仓今凤翔府宝鸡县有陈仓故城为重镇。
魏明帝曰: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必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
孙权席父兄之业,奄有江东。
【史略】初,权父坚以讨贼功,封乌程侯乌程,今浙江湖州府附郭县。兄策乃略定江东地孙策时,略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江诸郡。及权嗣位,周瑜等破曹操于赤壁赤壁,在今武昌府城东南九十里,进取江陵,西至夷陵。瑜因说权曰:今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时孙坚弟子瑜为奋威将军,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意欲兼汉中以动关中,连陇右以规三辅。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瑜志未逮而卒。后吴屡伐魏,皆无功。最后魏主?薨,权复议伐魏。殷札曰:天弃曹氏,丧诛屡见。今宜涤荆、扬之地,强者执戟,羸者转运,命益州军于陇右谓蜀汉也,朱然、诸葛瑾指襄阳,陆逊、朱桓征寿春,大驾入淮阳谓淮北,历青、徐,犄角并进,民必内应。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民疲威削,时往力竭,非策也。权不能用,师卒无功。
奠基建业。
【都邑考】孙策屯曲阿曲阿,今镇江府丹阳县。策击走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遂屯焉,寻徙屯吴今苏州府治。权徙治丹徒,谓之京城今镇江府治亦曰京口。寻迁秣陵,号曰建业今应天府治,而武昌为行都云今武昌府武昌县。吴于章武元年自公安徙都鄂,改曰武昌。黄龙元年,还建业。陆逊辅太子登留武昌。归命侯皓甘露元年,复徙都武昌。宝鼎初,还建业,命滕牧留镇武昌。公安,今湖广荆州府属县,吴南郡治也。
有州五《通典》:吴分汉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为广,分荆州之江夏以东为郢,得汉十三州之三。又《晋书》:晋灭吴,得州四,谓扬、荆、交、广也。郢州似初置后废:
扬治建业。领郡十三:曰丹阳,曰吴,曰会稽,曰豫章,皆故郡也。曰庐江。吴与魏分置,治皖,今安庆府治是。曰庐陵。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置,治庐陵县,今为吉安府。曰鄱阳。建安十五年,孙权分豫章郡置,治鄱阳县,今为饶州府。曰新都。亦建安十三年孙权分丹阳郡置,治始新县,今南直徽州及浙江严州府。始新,今严州府淳安县也。曰临川。吴太平二年,亦分豫章郡置,治临汝县,今为抚州府。曰临海。亦太平二年分会稽东部都尉置,治章安县,今为台州府。章安,今府东故城是也。曰建安。永安三年,分会稽南部都尉置,治建安县,今为福建建宁府。曰吴兴。宝鼎初,分吴郡置,治乌程县,今为湖州府。曰东阳。亦宝鼎中分会稽郡置,治长山县,今为金华府。曰庐陵南部都尉。亦宝鼎初分庐陵郡置,治雩都县,今赣州府雩都县是。又东安郡,黄武五年,以丹阳、会稽、吴三郡山民为寇,分其地置郡,治富春县,旋罢。富春,今杭州府富阳县也。又建安四年,孙策分豫章之海昏诸县置建昌都尉,治海昏,今南康府建昌县是。
荆治南郡。领郡十四:曰南郡,曰武陵,曰零陵,曰桂阳,曰长沙,皆故郡也。曰宜都。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旋败还。十四年,蜀先主因分置宜都郡,治夷陵,今荆州府夷陵州是也。二十四年,入于吴。曰临贺。黄武中,分苍梧郡置,治临贺县,今广西平乐府贺县也。曰衡阳。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都尉置,治湘乡县,今衡州府南湘乡城是。曰湘东。亦太平二年分长沙郡置,治酃县,今衡州府东有故酃城。曰建平。永安三年,分宜都郡置,治建平县,今荆州府归州也。或云:建安末,吴尝置固陵郡,后废,改置建平郡。曰天门。亦永安中分武陵郡置,治零阳,今岳州府澧州石门县是。曰邵陵。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治邵陵县,今宝庆府治是。曰始安。甘露初,分零陵南部都尉置,治始安县,今广西桂林府治。曰始兴。亦宝鼎初分桂阳郡置,治曲江县,今韶州府治。又营阳郡,亦宝鼎中分零陵郡置,治营道县,今永州府道州是其地也。后废。
郢治江夏,今武昌府。领郡未详。曰武昌。治武昌县,汉江夏郡也,本治西陵。建安十三年,孙权以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盖江夏半入于曹氏。黄武初,改曰武昌郡,移治武昌也。沙羡,即今武昌府治武昌县。见前《都邑考》。曰蕲春。建安十二年,孙权分江夏置,治蕲春县,今黄州府蕲州也。曰安成。宝鼎二年,分豫章、庐江郡置,治平都县,今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是。或曰:郡仍属扬州。又彭泽郡,建安十四年,孙权分豫章、庐江郡置,领彭泽、柴桑、寻阳三县,即今九江府境也,而地志不著。又汉昌郡,建武十五年,孙权分长沙郡置,治汉昌县,今岳州府平江县也。后废。
交治龙编,今安南之东都。见后汉交州注。领郡七:曰日南,曰交趾,曰九真,曰合浦,故郡也。曰新昌。吴建衡三年置,治麋泠县。沈约曰:本名新兴,晋太康三年改曰新昌。曰武平,治武宁县。曰九德,治九德县。俱在今安南境内。《晋志》云:武平、九德二郡,吴宝鼎初置。
广治番禺。领郡七:曰南海,曰苍梧,曰郁林,故郡也。曰高凉,即后汉灵帝时所置郡。曰高兴。吴分高凉置,治广化县,今广东阳江县西北有废广化城。曰桂林。宝鼎中,分郁林郡置,治潭中县,即今柳州府治。曰合浦北部。永安六年,分合浦郡置,治宁浦县,今广西南宁府横州也。《晋志》:吴黄武五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立为广州,俄复旧。永安七年,复分交州置广州云。
郡国四十三得汉郡十有八。西拒蜀,北拒魏,以建平见上荆州属郡、西陵即夷陵。又州西北二十五里为西陵峡。详湖广重险西陵、乐乡今荆州府松滋县东七十里有乐乡城、南郡见前、巴丘即岳州府附郭巴陵县、夏口吴所守之夏口,即今武昌府之城西汉口也。《晋志》:夏口在荆江中,正对沔口。见前七国楚夏州、武昌见上、皖城见前、牛渚圻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亦谓之采石圻。详见南直名山采石、濡须坞在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东南四十里,亦曰东关,又为东兴堤。详见南直重险东关,后又得邾城今黄州府治,见前、沔口见魏重镇、广陵同上,并为重镇。
陆抗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不然,深可忧也。○司马懿曰:东关、夏口,敌之心喉。○何承天曰: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在今合肥城西北二十里,魏满宠所筑。吴城江陵,移入南岸吴南郡移治公安,盖在江南岸也。濡须之戍,聚屯羡溪羡溪,在濡须东三十里。何者?斥堠之郊,非耕牧之地,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弊也。及襄阳之屯,民居星散。司马懿谓宜徙沔南,以实水北即沔水北。曹爽不用,果亡沮中今襄阳府南沮水左右地,亦曰沮中。胡氏曰:地有常险,则守亦有常势。当孙氏时,上流欲争襄阳而不得,故以良将守南郡;下流欲争淮南而不得,故以大众筑东兴见上濡须坞与皖口在今安庆府城西十里,亦曰山口镇;中流欲争安陆而不得安陆,今德安府治是,故以三万劲卒守邾城。
先主以败亡之余,得一孔明,仅安巴蜀。
【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见前,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孔明曰:今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自桂阳、苍梧,跨有交州,则利尽南海也,东连吴会吴会者,吴为东南一都会也,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蛮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宛谓南阳。雒谓雒阳。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犹曰秦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而迎将军者乎?
定都成都。
【都邑考】都成都。
有州三蜀分益为梁,又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得汉十三州之一。又延熙四年,蒋琬奏以姜维为凉州刺史,时凉州止有武都、阴平二郡,盖亦遥领也:
益治成都。领郡十二:曰蜀郡,曰犍为,曰汶山,曰越?,曰??,曰永昌,皆故郡也。曰江阳。刘璋于建安五年,分犍为郡置,治江阳县,今四川泸州也。曰汉嘉,本蜀郡属国也。曰朱提,本犍为属国也。俱章武元年改置。曰建宁,即汉益州郡也。后主建兴二年,改为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曲靖军民府西废味县是。曰云南。本益州永昌郡地,亦建兴二年析置,治云南县,今大理府赵州云南是也。曰兴古。亦建兴二年析益州??郡置,治律高县,今曲靖府马龙州东废律高县是也。又《晋志》:后主分广汉,立东广汉郡。胡氏曰:东广汉郡治妻阝县,今潼川州也。又《蜀纪》:建安十九年,先主入成都,以诸葛孔明领益州太守,法正领蜀郡太守。盖刘璋置益州,与蜀郡并治成都郭下云。
梁治汉中。领郡十:曰汉中,曰广汉,曰巴郡,皆故郡也。曰梓潼。建安二十三年,先主分广汉置,治汉寿县,今保宁府剑州广元县也。曰涪陵。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涪陵县,今重庆府之涪州是。曰巴东,曰巴西。即刘璋分巴郡所置也。曰宕渠。亦建安中先主分巴郡置,治宕渠县,今顺庆府广安州宕渠县东北七十里有宕渠故城。寻省入巴西郡。曰阴平,本建安中魏公操置。建兴七年,入于汉。《晋志》云后主所置。曰武都。汉故郡也,亦建兴中属汉。蒋琬盖分二郡为凉州。
交治建宁。见上建宁郡。
郡国二十有二得汉郡十有四。东拒吴,北拒魏,以汉中见前、兴势兴势,今汉中府洋县北兴势山是、白帝今夔州府东五里,即白帝城为重镇吴贺邵云:刘氏据三关之险。三关者,一阳平关,在今宁羌州东北九十里,杜佑以为即汉中府褒城县西北二十里之汉阳关。一白水关,在宁羌州西南百里。一江关,即瞿塘关也。
黄权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三巴,见东汉郡。○阳洪曰:汉中,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
胡氏曰:魏人都许,不恃方城,而守襄阳方城,见前七国楚绵以方城。蜀人都益,不恃剑门,而守汉中剑门,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详四川名山剑门。吴人都秣陵,不恃大江,而守荆渚江陵城,楚渚宫也,故曰荆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