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十九

读史方舆纪要 作者:(清)顾祖禹



  ◎陕西八

  ◇巩昌府东至凤翔府陇州六百六十里,南至汉中府宁羌州一千一百六十里,西南至岷州卫二百四十里,西至临洮府二百里,西北至临洮府兰州四百二十里,东北至平凉府固原州六百里。自府治至京师三千六百二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一千六十里。

  《禹贡》雍州地。春秋时,羌戎所居《括地志》:自陇以西为冀戎、犭原戎、氐羌之地。秦置陇西郡以在陇坻之西也。汉因之。东汉灵帝时,分立南安郡。三国魏亦为陇西南安郡陇西,治襄武。南安,治犭原道。晋因之。后魏为陇西、南安、安阳三郡地,兼置渭州。后周并为南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又废州,复置陇西郡。唐仍曰渭州。天宝初,亦曰陇西郡。乾元初,复故。宝应以后,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收复景福初,属于李茂贞。五代时,为羁縻之地。宋初因之。皇?中,置古渭寨。熙宁五年,升为通远军。崇宁三年,改为巩州。金因之皇统三年,亦置通远军节度。元初始置巩昌府,寻为巩昌路。明初洪武三年,改为府,领州三、县十四。今仍为巩昌府。

  府翼蔽秦陇,控扼羌戎。东汉初,隗嚣据陇西,动摇三辅。诸葛武侯伐魏,欲先取陇右,结连羌夷以图关中。魏亦以为重镇。邓艾尝云:狄道今临洮、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盖其地山谷纠纷,川原回绕。其俗尚气力、修战备、好田猎、勤稼穑,自古用武之国也。诚于此且耕且屯、以守以战。东上秦陇而雍岐之肩背疏,南下阶成而梁、益之咽喉坏,西指兰会而河湟之要领举。巩昌非无事之地矣。是故,唐初入长安,即遣军安抚陇右。而秦、凉之藩篱秦谓薛举,凉谓李轨,以次摧坏。天宝以后,吐蕃窃有其地,窥伺畿辅,大为唐患。宋人议复河湟,置通远军以经略之,而熙河遂为内地。蒙古并有巩昌,南窥蜀口,而宋之西边,遂不支矣。夫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固陇右,巩昌岂非都会之所哉!

  陇西县附郭。汉犭原道县地。后汉中平五年,析置中陶县,属南安郡。晋因之。后魏属南安阳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内陶,寻又改曰武阳。十年,又改为陇西县,属渭州。唐因之。宝应以后,没于吐蕃。宋为古渭寨,属秦州。熙宁中,为通远军治。元?三年,复置陇西县,为巩州治。金因之。元为巩昌府治。今编户三十二里。

  ○襄武城府东南五里。汉置县,属陇西郡。后汉因之。魏为陇西郡治。蜀汉延熙十六年,姜维围魏襄武,不克。晋陇西郡亦治此。后魏因之。又于县置渭州,以水为名也。隋亦为渭州治。大业初,为陇西郡治。唐因之。宝应以后,没于吐蕃,县废。宋巩州移于今治。今郡城周九里有奇,门四:东永安、南武安、西静安、北靖安。环城有濠,称为险固。

  犭原道城府东南二十五里。犭原,音桓。应劭曰戎邑也。《史记》:秦孝公元年,西斩戎之犭原王。汉置县,属天水郡,骑都尉治此。东汉属汉阳郡。灵帝时,为南安郡治。魏因之。蜀汉延熙十六年,姜维围魏南安,不克。晋南安郡亦治此。西秦乞伏氏时,尝置东秦州治焉,亦曰南安郡。宋元嘉三年,夏赫连昌遣其叔韦代攻西秦南安,拔之。既而复为秦所据。八年,赫连定复遣韦代攻秦王暮末于南安,暮末穷蹙出降。后魏时,改郡曰南安阳郡,县亦曰桓道县。隋郡废。又省县入陇西。

  新兴城在府西南二十里。亦汉犭原道县地。后汉中平五年,析置新兴县,属南安郡。魏晋因之。后魏属广宁郡。后周郡废。隋并县入陇西。杜佑曰:汉灵帝析汉阳郡置南安郡,领犭原道、中陶、新兴三县。皆今陇西县地是也。

  ○仁寿山在府城南。逶迤二百里。又南十五里为赤觜山,山下旧有赤觜镇。○马鹿山,在府南八十里。四围石崖甚险,戍守要区也。又莲峰山,亦在府东南八十里,与马鹿山并峙,有五峰分列。《通志》以为即马鹿山。

  赤亭山在府西五十里。以近赤亭川而名。又府西四十里有首阳山。山当往来通道,有关在其上。又有三岩山,在县西北十里。其上宽平可耕。《通志》作三品石山,谓山腹有三巨石,列如品字。○八角山,在县北八十里。以山三岩层峙而名。

  武城山在府东南。姜维攻祁山不克,自董亭趣南安。邓艾拒之于武城山。即此。《水经注》:渭水过犭原道县南,又东径武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盖以山名县也。武城县,盖后魏置,旋废。故《志》不载。○桃花山,在府东三十里。

  薄寒山在府西南。唐会昌二年,吐蕃将论恐热举兵自洛门川至渭州,击其国相尚思罗于薄寒山。思罗西奔松州。四年,论恐热攻鄯州,为镇将尚婢婢所败,走保薄寒山。或曰,山盖近岷州境。松州,今四川松潘卫也。

  高田谷在府东。宋元嘉七年,西秦暮末为河西王蒙逊所逼,请迎于魏,东如上邽。至高田谷,为夏人所拒,留保南安。即此。或以为即城东三十里之妙娥谷云。

  ○渭水在城西一里。自临洮府渭源县流入境,经城北,又东历通渭、宁远、伏羌县界,而入秦州境。《志》云:渭水入城,分东西南北四池,前后浚引,以资汲取。又城西十五里有头渠城。西里许有二渠。城东有三渠。皆引渭水分注,下流仍入渭。宋熙宁八年,秦凤提点郑民宪自通远军熟羊寨导渭河至军溉田,是也。今详大川渭水。

  赤亭水府东五里。源出府东十五里之东山赤谷,西流经府北,又南入于渭。亦谓之赤亭川。晋永嘉末,姚弋仲起于此,所谓赤亭羌也。太元十一年,姚硕德起兵应姚苌,分据冀城、陇城及南安之赤亭,亦谓之赤水。义熙十一年,西秦王炽磐遣兵击南羌弥沮康薄于赤水,降之,以王孟保为略阳太守,镇赤水。宋元嘉四年,炽磐置梁州于此。既而仇池杨玄遣其党苻白作围秦梁州刺史,出连辅政于赤水,破之。

  广阳水出府西南九十里之西山,东北流,注于渭。又有漓水,出府西南四十里之石门山,下流亦入于渭。又洛门水,章怀太子贤曰:在陇西县西南,东流入漳县,又东入伏羌县界,下流入于渭水。

  南河府南二十里。源出荆谷中,北流入渭。○六泉,在府东南五里。《地记》:东晋太元十一年,西秦乞伏国仁帅骑兵袭鲜卑三部大人密贵等于六泉。即此处也。胡氏曰:六泉,当在高平境内。

  ○首阳关在府西首阳山上。又府南有赤水三关,又西南有后川、药铺二关。○锦布隘,在府北六十里。其地有锦布峪,因名。境内又有沙湾口、截道澜、安乌隆等隘。澜,一作深。

  董亭在府西南。三国魏甘露元年,姜维出祁山,闻邓艾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是也。又宋元嘉十二年,仇池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董,或作童。

  熟羊寨府北四十里。又府北二十五里有三坌堡,俱宋置。

  五溪聚在府东。《后汉志》注:襄武有五溪聚。建武十年,来歙破羌于五溪,是也。《陇西记》:襄武有五溪,杨盛分羌为五部,错居溪旁。每溪为五聚,于是有五溪之号。

  山坌驿府西南九十里。《舆程记》:自山坌驿而西南七十里,为酒店子驿。又八十里,即岷州卫矣。又甸子川递运所,在府北四十里。又二十里为锦布峪递运所。《通志》:府治东北有通远驿,城北二里为北关递运所。

  安定县府北百八十里。西至兰州二百四十里,北至靖虏卫三百里。本唐渭州西市贸马之所。宋元丰中,筑定西城,属通远军。金大定中,改为定西县,属巩州。贞?中,升为定西州。元因之,后改为安定州。明初,改为县。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定西城在今县南。宋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南去通远军百二十里。明年,并入通远军,复以汝遮堡为定西城。七年,夏人围定西城,熙河将秦贵败却之。即今县治。

  安西城在县北二十七里。宋绍圣三年,章?进筑汝遮堡地,赐名安西城,为戍守处。金贞?中,升为安西县,属定西州。元省。○通西城,在县南四十八里。本宋之通西寨。金升为县,属定西州。元省。

  ○兴原山在城东二里。又东三里为照城山。其支曰兴云山。绕城东北,又东回一里,曰凤凰山。○西岩山,在城西二里。城南一里有南安山,以地旧属南安郡而名,俗呼庙坡山。以上群山,皆相联接,蜿蜒甚远。

  双峪岭县南五十里。又南四十里为胡麻岭。相传张骞自西域还,种胡麻于此而名。《志》云:县北百里有北乱山。其山形势百出,稠叠难状,因名。

  车道岘在县北百余里。又有沉儿峪,在其南。明初,徐达败王保保于此。○青岚峪,在县东三十里。又县西十里有锦鸡原。

  ○西河在县西二十里。县西北六十里有甸子川。西河源于此,流绕城西。又东河出县南四十里。麻子川流绕城东。东河味苦,亦曰苦水。西河味甘,亦曰甘水。二水交流,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其间物产繁盛,实为民利。西河上有桥,曰西土桥。○暖水,在县西五十里。隆冬不凝。俗呼横河。县西南三十里有得罗川,土脉肥饶,约有千顷。

  ○?口关城北五十里。路通甘肃,今有?口巡司。《志》云:县北八十里,地名关川,西通兰州,北通靖边,实为要区。○乌龙关,在县南东西两河间,亦宋置,南接陇西县。今亦曰乌龙?厄。《通志》:县境有岢岚峪口、大西口、双峪口、峡口,凡四隘。

  平西寨县北六十里。本名青石峡。宋绍圣四年,进筑、赐名。北至会宁关四十四里。金亦为平西寨,属会州。元因之。明初洪武二年,元故将扩廓袭兰巩境内。三年,遣徐达等御之,达至平西,扩廓退屯车道岘,既而明军为所败。《宋志》:平西寨北四十里,即会宁关。今关见靖边卫。

  渚水驿县西北百二十里。《舆程记》:自县西北六十里至秤钩湾驿。又六十里至渚水驿。又七十里为定远驿。又西北五十里而至兰州。《通志》:县治北有延寿驿,东六十里有西巩驿,南七十里有通安驿。又好地掌递运所,在县南四十里。

  会宁县府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安定县五十里,北至靖边卫二百七十里。本陇西县地。金人尝于此置西宁县,兼置西宁州。州旋废,以县属会州。元徙州治此,寻以县并入州。明初为会宁县。今城周五里,编户十二里。

  ○西宁城即今县。金人置县于此。《志》云:县东二十五里又有西宁城。城有三,俗呼为西宁连城。宋宣和中,尝置刺羌城于此。

  ○桃花山县东南五里。土石皆赤如桃花。又城南十里有白土峰。又南十里有青土峰。《物产志》:县产五色土,可资藻绘。《志》云:县东二里有鸦坌山。

  铁木山县西北百里。又县东北百里有屈胡山,皆高险,为县境之屏障。

  ○响河在县东百里。水出悬崖下,潺急触石,声闻数里,北流入于黄河。○南河,在县城南。本名坌河。,读麋。又城东三十里有松树坌河。皆东流合于响河。

  什字河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县东之隐山谷。又米峡河,出县南六十里之蒸饼山谷中。今冏寺牧场也。《志》云:县境之水,悉北流,经靖边卫境,入于大河。

  ○青家关县东九十里。有巡司戍守。并置递运所及青家驿于此。又县东四十五里有翟家嘴递运所,为往来必繇之道。《通志》:县治东有保宁驿,县北九十里有乾沟驿。又北九十里为郭城驿。

  通渭县府东北六十里。西北至安定县百五十里,东南至宁远县六十里。本唐陇西县地。宋元丰中,置通渭县。崇宁五年,废为寨。金复升为县,属巩州。今编户十六里。

  ○甘谷城在县东五十里。宋熙宁初,曹玮置城于此,为戍守处。金于此置甘谷县,属秦州。元废入通渭县。《元丰志》:城在秦州西百八十五里。

  甘泉城在县东北九十五里。宋元丰中,置城于此,为戍守要地。又有堡川城,在县东北八十里。东至甘泉城十八里。宋政和六年置。金废。

  ○照城山在县城北渭水上。城西南二里有发云山,其高俯瞰城中。《志》云:县南二里有屏风山。山阴有洞,深数百丈,可以保守。上有东岳庙,俗名庙山。又十八盘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路险阻,经十八盘乃得上云。○笔架山,在县东北二百里。《志》云:山连延甚远,几二三百里。有五峰萃?律,县之主山也。又艾蒿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又东四十里有斗底山,其形如斗。《志》云:县东南八十里有蔺家峡,水经其下,有二十四渡。

  ○渭水在城北。自陇西县流入境,又折而东南,入宁远县界。

  华川水县西八十里。东流经城南,入于渭。其间四围平坦,草茂水清。明置安定苑,为牧圉之所,隶苑马寺。又有海子川,在城东三十里。中川,在城西十五里。俱合华川水流入于渭。

  甜水河城西北七里。出甘谷,引流入城,籍以取汲。又西十三里为锦鸡峡水,其下流俱入于渭河。

  ○华川关在县南华川水上。又县境有石门关、闭门关。○兰峪隘,在县东南八十里。其地有兰家峡也。又县境有田家硖、砥石硖、谈家硖、石嘴硖、袁家硖、金带硖,凡七隘。

  漳县府南七十里。西南至岷州卫一百八十里,汉襄武县地。后汉置障县,仍属陇西郡。永元初,封耿秉为侯邑。晋属南安郡。西秦暮末置广宁郡。后魏改为彰县,广宁郡治焉。西魏又改郡为广安郡。后周郡废。隋复为障县,属渭州。唐因之。天授二年,改为武阳县。神龙初,复故。广德后,陷于吐蕃。宋熙宁六年,置盐川寨于此,后改为镇。金亦为盐川镇,属巩州。元至元十七年,置漳县。今编户六里。

  ○鄣县故城县西南五里。后汉置鄣县,本治此。后魏亦为彰县治。唐没于吐蕃。元因改置漳县,讹鄣为漳也。

  盐川城即今县治。宋熙宁六年,置盐川寨于此。开禧二年金人分道入寇,使石抹仲出盐川。又嘉定十三年,四川宣抚司安丙分遣王仕信等会夏人之兵伐金。仕信自宕昌进克盐川镇,会夏人于巩州,是也。宕昌,见岷州卫。

  ○西倾山县西北八十里。山势绵延,西倾水出焉。或以为《禹贡》之西倾山,非也。○箭?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山有两峰,高险插天,因名。又县南三十五里有三岔山。县西北十里有马铺山。《志》云:马铺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四围石崖,居民避兵处。

  ○漳水县南三里。本曰鄣川。《水经注》谓之彰川,从后魏县名也。源出县西木寨坡。木,一作立。西倾山之西倾水,自县西北注之。箭?山之东?谷水,自县西南注之。并流而东北,以入于渭。○洛门谷水,在县东北。自陇西县东南流,经县境,又东北流而入伏羌县界。

  盐井在县城内。旧有井煮水成盐,宋因置盐川寨。

  宁远县府东九十里。唐陇西县地。宋元?中,置宁远寨。崇宁三年,升为县。金仍废为寨。元至元中,复置宁远县。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十七里。

  ○三岔驿县西三十里。明初置。

  ○广吴山县西二十里。山下有广吴堡故城,宋所置也。又马宗城山,在县南五十里。山下旧有庙儿镇。○石门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四围皆峡,仅容一门,曰石门,山口为要隘处。山下有洞,光映如月,名夜月洞。

  箭竿山县西南四十五里。以山峰挺峙而名。又西南二十里为瓜牛山,高五百余丈,周回四里。上有日月空,日月未出,其光先照云。又柏林山,亦在县西南六十里,与瓜牛山相望。又西南十里曰水溪山。○太阳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有隘可守,曰太阳山口。山出铁,旧置铁冶场于此。

  桃花硖在县北五里。两山夹峙,渭水经其中。又有砚石峡,在县东南四十里。有砚石峡口,亦为设险处。

  ○渭水在城北。自通渭县流入县境。又东南流入伏羌县界。《志》云:县东路有红峪等新旧十三渠,西路有乐善等新旧十四渠,皆引渭溉田,民资其利。又县北五里有桃花峡水,县城南有古流泉水,皆资民溉汲。

  广吴水在县西二十五里。《志》云:源自岷州,流绕广吴山下,因名。又有山丹水,亦来自岷州,流经县西十五里山丹铺,因名山丹河。二水并流,北注于渭。

  ○来远镇县西南三十里。宋置寨,隶秦州。熙宁五年,改属通远军。元丰七年,废为来远镇,属宁远县。开禧二年,金人以韩?胄败盟,分道入寇,使其将完颜??出来远。又嘉定十三年,安丙遣将宋质俊出下城,克来远镇,是也。元以来远镇省入宁远县。下城,今见岷州卫。

  鲁班山口在县北四十里。以在鲁班山下而名。县东北又有花崖山、木林峡二口。《志》云:县境鲁班山口而下,有石门、太阳及砚石峡,凡六隘。又有大木树关、马务〔水〕关、水关、文盈关,凡四。

  伏羌县府东百八十里。东至秦州九十里,东南至西和县一百七十里。古冀戎地。秦武公十年,置冀县。汉属天水郡。东汉为汉阳郡治。晋亦属天水郡。乱废。后魏太平真君八年,改置当亭县,仍属天水郡。后周复曰冀城县,寻废。隋大业初,复置,亦属天水郡。唐武德三年,改为伏羌县,仍置伏州。八年,州废,县属秦州。广德以后,没于吐蕃,县废。宋建隆二年,置伏羌寨。祥符九年,知秦州曹玮败吐蕃于此。熙宁三年,升为伏羌城。金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升为县。今城周三里,编户十二里。

  ○冀城在今县东。汉县治此。后汉初,隗嚣据冀。汉将来歙等共攻嚣。嚣卒,子纯复据冀。来歙破落门,纯降。永初二年,叛羌败邓骘军于冀西。又光和末,群盗边章等围凉州刺史左昌于冀,汉阳长史盖勋救却之。建安十七年,马超率羌胡击下陇上诸郡,惟冀城、奉州郡固守,久之乃下。既而郡将赵昂等共谋击超,超败走。晋仍为冀县。大宁初,凉州张茂将韩璞东略陇西、南安之地,保冀城。刘曜遣将攻璞,璞拒却之。寻废。宋白曰:古冀城即唐之陇城县云。又当亭城,在县西南。旧《志》:在秦州西百三十里。今为县境。后魏太平真君八年,以故冀县地改置当亭县。后周废。《水经注》:籍水出上邽当亭西山,东历当亭川。是也。

  黄瓜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汉陇西郡上邽县地。后魏析置黄瓜县,属汉阳郡。后周因之。隋又以冀城县省入。大业初,复置冀城县,以黄瓜县省入焉。《水经注》:黄瓜水发源黄瓜谷西。东流径黄瓜县北,又东归于籍水。籍水又东径上邽城南,是也。

  平襄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汉置天水郡治于此。阚る曰:古襄戎邑也。王莽改天水曰镇戎,仍治平襄。更始初,成纪隗崔等起兵应汉,攻平襄,杀镇戎大尹李商。又隗嚣初据平襄,后据冀,是矣。后汉属汉阳郡。永初二年,邓骘遣任尚等讨叛羌,大败于平襄。《献帝起居注》:初平四年,分上郡汉阳置永阳郡,领平襄、清水、略阳等县。曹魏改曰广魏郡。晋属略阳郡。太元十三年,乞伏国仁破鲜卑越质赤利于平襄,获其子诘归。十五年,诘归据平襄,乞伏乾归击之,复降。皆是城也。后魏省。《志》云:伏羌西南有废城。或以为故平襄城也。唐武德九年,于废城置盐泉县,属秦州。贞观元年,改为仪宾县。二年,废。○永宁城,在县西四十里。宋雍熙中,置永宁寨。崇宁三年,升为县,属巩州。金复为永宁寨。元省。

  ○朱圉山县西南三里,即《禹贡》所载之朱圉也。圉,一作圄。俗名白崖山。又天门山,在县南三里。山有两穴如门,亦谓之天门山口。有事时,置戍于此。○《志》云:县西南五里有大像山,颇高耸,缘阁道以登,上有隗嚣歇凉台。○锦缆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渭水经其下。又有石鼓山,在县南五十里。《志》云: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

  狐?谷在县东。汉灵帝光和末,汉阳长史盖勋以叛羌围夏育于畜官,驰救至狐?,为羌所败。又秦苻生葬姚弋仲于此。《载记》:狐?,在天水冀县。畜官,盖畜牧所在,在扶风郡界。

  三都谷在县西。《水经注》:渭水又东,洛门水与三府谷水注之。三府谷,后讹为三都谷。宋祥符九年,西番宗哥族与?角厮?等入寇伏羌寨,知秦州曹玮败之于三都谷,因城伏羌南市,是也。又有吴谷口。天禧元年,宗哥番族来寇,韦复破走之于此。或云:吴谷,在宁远县广吴山下。

  ○渭水在县北三里。自宁远县流经县界,又东流入秦安县境。○永宁河,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南山中。又有沙沟河,亦在县西南三十里。俱北流入渭。

  散渡河在县东北五里。源出通渭县之十八盘山,曲折流入县界,至此入于渭。○洛门川在县西二十里。自陇西县东南流经漳县境,又东北注于渭水。汉落门聚以此名。或讹为木梅川。《志》云:县西有陆田、通济、广济、惠民四渠,溉田数十里。

  ○落门聚在县西十里,亦曰落门镇。后汉建武十年,隗嚣据冀。冯异攻其落门,未拔而卒。来歙复攻拔之,纯降。《郡国志》冀县有雒门聚,是也。三国汉延熙十三年,姜维攻狄道。陈泰自上邽驰救,进至洛门。维粮尽引还。洛门,即落门矣。唐广德以后,吐蕃得其地,置兵守之。会昌二年,吐蕃国乱,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举兵入渭州,侵掠鄯、廓以西。大中五年入朝,遣还,恐热复归洛门川,聚众欲为边患。会久雨乏粮食,乃奔廓州。

  定边寨在县东北。宋建隆中置,属秦州。熙宁八年,废为镇,改属陇州。寻复为寨,仍属秦州。嘉定十二年,四川帅安丙遣将宋质俊克来远镇,进败金人于定边城。即定边寨矣。又相近有绥远寨,亦宋初置。熙宁八年,废为镇,属陇州。寻复故。《通志》县有槐树关。

  西和县府东南四百里。北至秦州百二十里,东南至宁羌州略阳县三百五十里。汉为天水郡绵诸道地。后魏太平真君二年,置水南县,寻置天水郡治焉,亦曰南天水郡。西魏改郡曰汉阳,又析置长道县为郡治。后周郡废,改县曰汉阳,属成州。隋因之。开皇十八年,复改县曰长道。大业中,属汉阳郡。唐仍属成州。咸通中,改属秦州。宋熙宁七年,改属岷州。建炎五年,岷州徙治县之白石镇,改曰西和州,以长道县为附郭。元至元七年,县并入州。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四里,编户七里。

  ○长道城在县西北二十里。西魏置县治此。隋因之。唐天宝末,尝废,后复置。宋建炎中,五路之师败,吴?以李永琪守岷州,移州治于白石镇。及金人请和,改岷州为西和州。以淮南有和州,故此为西也。《志》云:白石镇城在今县西三里,即汉时有星陨地成白石处。唐宣宗时,始筑镇城于此。宗绍兴三年,王彦败刘豫将郭振于白石镇,复秦州,是也。县旧治此,洪武初始移今治。今县城周四里有奇。

  绵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史记》:秦自陇以西,有绵诸之戎。《汉志》天水郡有绵诸道。惠帝三年,陨石于绵诸,是也。后汉省。晋太兴初,南阳王保将陈安据绵诸,即故城矣。后魏复置绵诸县,属略阳郡。西魏省入长道县。《水经注》:绵诸水径绵诸城北,又东入于清水。

  大潭城县西南三百里。西魏置潭水郡,治潭水县。后周郡废,县属成州。隋因之。唐贞观初,改属岩州。广德后,废。宋建隆三年,复置大潭县,属秦州。熙宁七年,改属岷州。建炎中,五路之师败,关师古聚熙河兵守岷州大潭,是也。宋末废。

  水南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后魏太平真君二年,置水南县于此,为天水郡治。后周郡废,并废县入长道县。○盐官城,在县东三十里。《志》云:有盐井水与岸齐,味甘美。汉时尝置盐官于此。唐亦谓之盐官镇。又《城冢记》云:县南十八里有石堡城,高百丈,上有石城。城中有石井,深一丈,水色湛然。相传昔人避难于此,开水以饮。敌欲漏其水,左右穿凿不见水脉。

  ○祁山在县北七里。后汉末,置城山上,为戍守处,城极严固。建安十八年,马超据冀。郡将赵昂等据祁山,以击超。超奔张鲁,引兵还围姜叙于祁山。夏侯渊驰救,超败走。其后诸葛武侯六出祁山,皆攻此城。魏明帝所云“西固祁山,贼来辄破”者也。城南三里有武侯垒,西汉水经其南。《开山图》:汉阳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天下之奇峻也。汉建兴五年,丞相亮率大军攻祁山。九年,复围祁山,制木牛马以馈运。今武侯垒旁多丰草,犹是时所植。武侯《表》云:祁山去沮五百里,有人万户,瞻其丘墟,信为殷矣。今山西南有南北二岈。古语:南岈北岈,万有余家。武侯出祁山,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是也。延熙十九年,姜维复出祁山。时邓艾已先为之备,维引却。景耀六年,魏将诸葛绪督军,自祁山趣武卫桥头,以截姜维自沓中还蜀之路,不果。晋大兴初,南阳王保称晋王于上邽,寻以饥困,退保祁山。义熙八年,仇池杨盛叛秦,侵扰祁山。十二年,盛拔后秦祁山,进逼秦州。宋元嘉十九年,平仇池。魏人来争,遣古弼督陇右诸军,自祁山南入。复遣别将督关中军,自散关西入,俱会仇池。祁山自昔为陇右襟要矣。县北四十里有屏风峡。宋郭中正以此为祁山之正峰也。

  宝泉山县北二十里。上有湫池。又鸡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形如圭,亦名圭峰。○通灵山,《志》云:在县西百四十里。四山环合,二水萦流,有清泉自岩窦飞落,如玉绳云。

  黑谷山县南百里,与秦州及成县接境。《志》云:黑谷大山乔木,雄跨数郡,上有黑谷关。宋绍兴中,郡守程俊置。开禧二年,吴曦叛,导金将蒲察贞破和尚原,犯西和州。曦将王喜等方力战,曦忽令退军黑谷,军遂溃,贞入成州。

  独头岭在县东南三百里。宋开禧三年,时叛帅吴曦以西和等州降金。兴州将李好义、杨巨源共讨诛曦,谓新帅安丙曰:关外西和、阶、成、凤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攻取之。丙即遣好义复西和州。好义进兵独头岭,会忠义及民兵夹击金人,大败之,七日而至西和。金将完颜钦遁去,遂复其城。关外,谓仙人关外也。○塞峡。在县西北。宋元嘉十九年,裴方明败仇池,杨难当别将鲁尚期逐北至塞峡。即此。

  ○西汉水在县北一里。自秦州废天水县流入境,亦谓之盐官水,以县境旧置盐官也。西南流,入成县境。《水经注》:汉水西南径祁山军南,西流与建安川水会。是也。

  浊水在县西南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岷州流入境,又南流入成县界,又东南入略阳县及宁羌州界,复折而西南,入阶州境。旧《志》云:浊水从长道县穿大潭入阶州。误也。

  盐井在县东北八十里。煮水成盐,民资其利。○九龙泉,在县西八里。四时湛然,水旱如一,夏凉冬温,居民引以溉灌。

  ○石营在县西北二百里。三国汉延熙十六年,姜维自武都出石营,围狄道。又十九年,姜维围祁山,不克,出石营,经董亭,趣南安。即此。○ガ公营,在县西南三里。唐初ガ国公窦轨抚定陇右,尝营于此,因名。

  柏关寨在县城内。宋南渡时,置寨于此,以保蜀口。○屏风峡口,在县北九十里。又县有青阳峡、木桥厄,皆为设险处。

  成县府东南六百里。东至汉中府凤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略阳县二百十五里,西南至阶州四百六十里。古西戎地。战国时,白马氐居此。秦属陇西郡。汉为武都郡下辨道地。后汉为武都郡治。晋因之。后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兼置渠州。正始初,改为南秦州。西魏曰成州。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州为汉阳郡。唐亦曰成州。天宝初曰同谷郡。乾元初复故。皆治上禄县。大历后,没于吐蕃。咸通中,复置成州,治同谷县。五代梁初,改曰汶州,李茂贞为朱温父讳也。贞明初,地入于蜀。后唐复曰成州。宋因之。宝庆初,以尝为潜邸升为同庆府。元仍曰成州,以州治同谷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六里。

  ○同谷废县即今县治。秦下辨邑也。汉初,曹参攻下辨,即此。寻曰下辨道。后汉移武都郡治焉。建安二十五年,先主进兵汉中,遣张飞、马超屯下辨。曹操遣曹洪拒之。既而先主有其地,亦谓之武街城。景曜末,魏司马昭使诸葛绪出武街以侵汉。《水经注》:武街,下辨县治也。晋大宁初,成晋寿守将李稚攻仇池氐杨难敌于武街,败死。后魏亦为下辨县,属修城郡。又析下辨地置广业郡,领白石等县。西魏改县曰同谷。后周又置康州治焉。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河池郡。唐武德初,置西康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改属成州。咸通中,始为州治。宋因之。元省。杜佑曰:同谷城,一名武街城,即古下辨也。后魏时,置下辨县,又改曰下阪。盖在今略阳县废修城县之境。王应麟曰:成州内保蜀口,外接秦陇,山川险阻,尝为襟要。

  上禄废县县西百二十里。汉置县,属武都郡。后汉因之。晋县废。永嘉末,其地没于杨茂搜。后魏取其地置仇池郡。魏收《志》:太和四年,置仓泉县,仇池郡治焉。正光末,秦州贼莫折念生遣其党杨?攻仇池郡。东益州刺史魏子建击败之,即此。《隋志》:后魏置仓泉县,又析置阶陵、丰川、建平、城阶四县。后周以阶陵四县悉并入仓泉县。隋初,废仇池郡。移成州治仓泉。大业初,改县曰上禄,为汉阳郡治。唐亦为成州治。大历后,没于吐蕃。太和中,寄治骆谷城。咸通末,州改治同谷,县废。

  骆谷城县西八十里。晋永嘉末,仇池氐杨茂搜所置。宋元嘉四年,仇池杨玄遣其将苻白作围西秦梁州刺史出连辅政于赤水城中,粮尽,民执辅政以降,至骆谷,辅政逃还。十九年,魏取仇池,立杨玄之子保宗为武都王,使拓跋齐与保宗对镇骆谷。保宗谋叛魏,齐诱执之。魏收《志》:正始初,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领天水等郡。是也。后废。唐太和初,以上禄没于吐蕃,诏修筑骆谷城,为县治。咸通中,废。

  仇池城在县西北百里仇池山上。辛氏《三秦记》:山在仓、洛二谷间,常为水所冲激,故下石而上土,形如覆壶,上有池百顷。池左右悉白马氐。惟东西二门盘道可七里。上则冈阜低昂,泉源交灌,煮土成盐,居人盖以万数。《水经注》:仇池山,一名瞿堆。汉水东南流,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云高,登其巅约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元鼎六年,开置武都郡,治武都县。说者谓天池、天泽在县之西,故谓之都。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献帝建安中,有天水氏杨腾者,世居陇右。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其孙千万附魏,魏封为百顷王。千万孙飞龙浸强盛,徙略阳。飞龙以其甥令狐茂搜为子。晋元康六年,茂搜复自略阳率部落四千家还保仇池,宫室?仓,皆立板屋,自是益强。大宁初,刘曜遣将侵杨难敌,难敌南奔汉中,曜置益州刺史镇仇池。既而难敌复据武都,袭取仇池。永和三年,杨初称藩于晋,因置仇池郡,后又兼置北秦州授之。太和五年,杨纂与其叔统争立,苻秦因遣兵攻之,纂败降秦。置南秦州,改命统为刺史,以其先降于秦也。太元十年,杨定复据仇池,称仇池公,称藩于晋,寻取天水、略阳地自称陇西王。苻丕以定为雍州牧,定寻徙历城,置储蓄于百顷,定故陇右氐也。既而定兼有上邽,自称秦州牧陇西王,使其叔之子盛守仇池。十九年,定为乞伏乾归所败死。盛复称秦州刺史仇池公,分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宋元嘉二年,盛卒,子玄继之,仍附于宋。宋以玄为北秦州刺史,镇武都。说者谓时武都移置仇池也。六年,玄卒。弟难当篡立,寻叛宋,侵扰梁、益二州。十九年,遣将裴方明讨之,仇池平。二十年,仇池没于魏,亦置仇池郡,寻又为仇池镇。升明初,氐帅杨文度遣其弟文弘袭陷魏仇池。魏将皮欢喜击却之。《地形志》:真君七年,置仇池镇。太和十二年,为梁州。正始初,改置南秦川,治洛谷城,仍领仇池郡。西魏郡废。后周并废州。《元和志》:仇池因山筑城,四面壁立,峭绝险固,石角外向,自然有楼橹却敌状。上有平地,方二十余里,田百顷,泉九十九源。自晋杨茂搜据仇池百顷,其后浸盛,尽有汉武都地,北侵陇西、天水,南侵汉中,然亦称藩于南北间。后拓跋魏取其武都仇池之地,而杨氏始衰,仅据武兴。正始二年,杨集起等复叛魏,奉其兄子绍先为帝。时魏已尽有汉中,三年遂击杨氏而灭之。事在梁天监五年。盖仇池之兴,始终凡二百一十一年。

  建安城在县西。《水经注》云:城在西县界,去仇池百二十里。《通典》曰:在同谷郡西七里,去仇池九十里。《魏书》:太和元年,杨鼠窃据仇池,皮豹子讨平之。诏曰:仇池,国之要藩。从前骆谷置镇,奸贼息心;近由徙就建安,致有往役。可速于骆谷置城。盖仇池与建安远,与骆谷近也。唐同谷郡治上禄也,本名历城。宋白曰:晋元康中,置仇池郡治此。又北有卤城,在故冀县西县之间。马超据冀,郡将姜叙自历城举兵击之,进入卤城。或云,卤城即西城之讹矣。又苻秦将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亦即是城也。其后改曰建安城。后魏置建平县于此,属仇池郡。后周废。

  武都城在县西北。或曰在故仇池城东南。汉武都郡县俱治此。后汉曰武都道,属武都郡。晋仍曰武都县。后魏置落丛郡于此。西魏郡县俱废。○白马城,在县西南。本白马氐羌所居,因置城于此。晋太和二年,略阳羌敛岐叛秦,王猛击之,克略阳。敛岐奔白马,猛遣将追擒之。太元十年,西秦乞伏国仁得其地,置白马郡治焉。后魏废。

  栗亭城县东五十里。后魏置兰仓县,属汉阳郡。西魏废。唐为同谷县地。五代唐置栗亭县,属成州。宋因之。元初县直隶行省,寻废。○钟提城,在县西北。三国汉延熙十八年,姜维围狄道,不克,退驻钟提。明年,维屯钟提,进攻祁山。胡氏曰:钟提当在羌中蜀之凉州界也。又乐乡城,在县东北。宋元嘉二十年,魏人争仇池,遣其将皮豹子等自散关而西,至乐乡。宋将王奂之御之,败没,遂入仇池。

  ○宝井山县东南十里。宋石?直《城隍记》谓唐长庆初,迁郡治于宝井。《新唐志》:咸通七年,复置成州,徙治宝井堡。是也。又东南为太祖山。宋李宜《记》云:岩峦耸秀,林壑邃深,下瞰数州,历历可辨者也。

  鸡头山县西南十五里。或以为黄帝所登之鸡头,误也。傍有五兄弟山,以五峰突起而名。○泥功山,在县西二十里,县境之名山也。《南齐书》:建武二年,氐寇汉中。杨元秀收合义兵,断贼运道。贼亦遣其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杨灵珍据泥功山以相拒。四年,灵珍据泥功山归款。《新唐书》:成州没于吐蕃。贞元五年,于同谷西境泥公山权置行州,是也。又有兑山,在废栗亭县北。《尧典》:申命和仲,宅西曰昧谷。郑康成以西为陇西,或又以此山为仲所宅云。又秦州西五十里有崦嵫山,或谓之昧谷,亦谓之兑山。

  鹿玉山在县东十里。蹊洞幽绝,或谓之鹿台山。朱梁贞明元年,蜀将王宗翰克固镇,趣秦州。李茂贞将郭守谦与战于泥阳川,蜀兵大败,退保鹿台山,是也。固镇,见汉中府凤县。

  方山在县东四十里。祝穆以为晋时武都氐尝据此。按屠飞啖铁据方山,盖陇州之方山原也。○固山,在县东南。先主取汉中,使张飞屯下辨,军于固山。即此矣。

  仇池山县西北百里。仇池城在其上,一名百顷山。山下有飞龙峡,以杨飞龙所据而名也。○黑谷山,在县北百里,与西和县接界处也。

  鹫峡在仇池山北,亦谓之塞峡。晋太和六年,苻坚遣苻雅等伐仇池,至鹫峡,与杨纂战于峡中,纂兵大败。又义熙六年,仇池杨盛叛姚秦,侵扰祁山。秦王兴遣将军姚恢出鹫峡,秦州刺史姚嵩出羊头峡,右卫将军胡翼度出?城以击盛。又后魏太和二十一年,氐帅杨灵珍以武兴降齐。魏将李崇讨之。灵珍遣其从弟建屯龙门,自帅兵屯鹫峡以拒崇。崇遣别将繇他路袭破龙门,自攻鹫峡,灵珍败走,遂进克武兴。或云灵珍在武兴,则鹫峡当是武兴之鹫峡。胡氏曰:《水经注》仇池东北有龙门戍,而鹫峡在龙门之西南、仇池之北,意灵珍已得仇池也。羊头峡,或云在仇池东。?城,今陇州。武兴,见汉中略阳县。

  龙峡在县南十里。峡南半山有洞,曰雷洞。宋绍兴初,金人南侵,郭执中集乡豪守此以拒之。○鱼窍峡,在县西二十里。又县东北有观音洞。两山壁立,洞在山半,至为高险。

  ○西汉水在县东南百余里。自西和县西南流,经县西南,接阶州界,复东南流,经县南入略阳县界。《后汉书·虞诩传》:诩为武都太守,按行川谷,自沮至下辨数十里中,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于是水运通利。沮,今汉中略阳县也。《续汉志》:下辨东三十余里有峡,中当水泉生大石,障塞流水,至春夏辄溢。诩使人烧石以水溉之,石皆裂,因镌去石,遂无泛溢之害。

  浊水在县西南,即白水也。自西和县西南流,历县界,接阶州北境,复折而东南流,经县西南,又东入略阳县境。《水经注》:浊水经武街城南。今去城甚远。

  东河在县治东。源出秦州南入龙峡,又东南至略阳县境,入嘉陵江。即唐元和中、山南节度使严砺通运道、饷成州戍卒处也。又有南河,一名下辨水,出县西南青渠堡,会东河入于龙峡。

  六汉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西和县境,流经县之六汉堡,又西入西汉水。○建安川,在县西百里,自阶州流入境,又东合于西汉水。故建安城以此名。又洛谷川,亦出县西山谷中,经骆谷城下,下流亦入于西汉水。

  泥阳川在县东五十里。祝穆云:水自天水谷发源,东南流,至泥阳镇与栗亭水合,东南入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后魏置泥阳县,西魏废入同谷。即此处也。朱梁贞明初,蜀将王宗翰与李茂贞将郭守谦战于泥阳,蜀兵败退,保鹿台山。○万丈潭,在县东南七里。相传鲁有黑龙自潭飞出。一名凤凰潭。县西二十里有黄龙潭,西十里有白龙潭。○裴公湖,在县治西南,唐刺史裴守真所创。旧为一郡之胜,有堤曰云锦堤。

  ○黄渚关在县北百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县东北二百二十里有白环堡,近陇州之白环谷,因名。又堡南十里,有止店堡。

  赤亭在县西北。《续汉志》下辨有赤亭。后汉元初二年,虞诩为武都守,羌众攻围赤亭,诩击退之。宋元嘉十八年,遣裴方明伐仇池,破斩杨难当将苻弘祖于浊水。难当弟和退走,方明追至赤亭,又破之。

  兰皋戍在县南。萧子显曰:武兴西北有兰皋戍,去仇池二百里。宋元嘉十九年,遣裴方明等伐仇池,杨难当遣其将苻弘祖守兰皋,是也。《元丰九域志》阶州将利县有兰皋镇。

  浊水戍在县境,亦曰浊水城。《五代志》:城在上禄县东南、武阶城西北。宋元嘉十九年,裴方明伐仇池,与杨难当将苻弘祖战于浊水,破斩之。二十年,北秦州刺史胡崇之守仇池,与魏人战于浊水,为魏所擒。又是年,宋将姜道盛与仇池杨文德攻魏浊水戍,道盛败死。

  龙门戍《水经注》云:在仇池东北。后魏李崇讨叛氐杨灵珍。灵珍于龙门北数十里中伐树塞路,以拒魏兵。崇命别将慕容炬从他路袭破之。今县东有龙门镇,或曰即故龙门戍,苻秦所置。又有西安镇,在县西,宋置。

  附见:

  巩昌卫在府城内。洪武三年建,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又安边守御千户所,在成县城内,嘉靖初建。

  秦州府东三百里。东至凤翔府陇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汉中府凤县三百二十里,南至成县二百六十五里,东北至平凉府三百四十五里。

  古西戎地。秦始封于此周孝王封秦非子为附庸。今秦亭、秦谷是其处,及并天下,置为陇西郡。汉析置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治平襄,王莽末,隗嚣据其地,建武中讨平之。永平十七年,更为汉阳郡治冀。三国魏增置秦州治上邽。晋因之,又改汉阳为天水郡亦治上邽,其后为氐羌所据。后魏仍为天水郡,亦置秦州仍治上邽。隋初,郡废。炀帝又改州为天水郡。隋末,薛举据其地。唐复曰秦州。天宝初,曰天水郡。乾元初,复故初治上邽,后移成纪。大历初,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咸通四年,置天雄节度治此。景福初,为李茂贞所据。五代初,没于蜀,亦置天雄军。后唐平蜀,改为雄武节度。汉初,又为后蜀所取。周显德二年,收复。宋仍曰秦州亦曰天水郡雄武军节度。金因之又改军曰镇远军。元仍为秦州,寻以州治成纪县省入。明亦曰秦州编户四十九里,领县三。今仍曰秦州。

  州当关、陇之会,介雍、凉之间,屹为重镇。秦人始基于此,奄有丰岐。东汉初,隗嚣据之,妄欲希踪西伯也。其后,武侯及姜维皆规此以连结羌胡,震动关辅。蜀汉延熙十八年,姜维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进围狄道。魏征西将军陈泰曰:维若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略阳积谷之实略阳,见秦安县,招纳羌胡,东争关陇,此我所恶也。而乃以乘胜之威挫坚城之下,是我破敌之时矣。盖关中要会,常在秦州。争秦州,则自陇以东皆震矣。晋元康以后,关中多事,秦州每为棋劫之势。唐初,薛举据秦州,与唐争关中。举不速亡,则三辅未必能一日无事也。大历以后,秦州没于吐蕃,雍岐之境,烽火相接矣。李茂贞兼有秦州,关中诸镇,岐为最强。其后蜀人得此,数争岐陇。周世宗克秦州,而孟蜀之亡兆已见于此矣。宋人南渡以后,以梁、益为东南上游,拮据蜀口,尝在秦陇间。宋卒弃秦州,五路遂不可复绍兴十年,吴?复秦州,和议成,割以畀敌。三十一年,吴?收复秦州,旋弃之,以坚和议。虞允文曰: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而秦州其关陇之喉舌欤。

  ○成纪废县今州治。《帝王世纪》:伏牺生于成纪。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魏晋仍属天水郡。后魏因之,寻废。后周复置县,属秦州。隋唐仍旧。《唐志》:秦州本治上邽,开元二十二年,地震,移州治于成纪县之显亲川。天宝初,复还旧治。大中初,又移于成纪。宋因之。南宋以后,始移天水军治天水县。金仍置秦州于成纪。元末,县省。又韩公城,即秦州东西关也。宋庆历二年,守臣韩琦以州东西居民军营,皆附城旁,因请筑外城,凡十一里,与内城联合为一。秦民德之,称为韩公城。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上邽城在州西六十里。古邽戎邑。秦武公十年伐邽戎,置县。即此。汉曰上邽县,属陇西郡。邽,音圭。后汉建武八年,隗嚣别将保上邽。帝自将征嚣,幸上邽,既而东还,使耿?、盖延围上邽。嚣平,改属汉阳郡。三国魏为秦州治。蜀汉建兴九年,武侯出祁山,魏司马懿御之,留兵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武侯自逆懿于上邽,败上邽守将郭淮等,与懿遇于上邽东。懿敛兵依险,兵不得交,武侯引还,懿等寻汉军后至卤城。卤城,即西城之讹也。又魏正元二年,陈泰屯于上邽,以备姜维。晋亦为秦州治。永嘉末,南阳王保保上邽。大宁初,保故将陈安,亦据此以拒刘曜,为曜所败。咸和三年,曜败于石勒,曜子熙及胤弃长安,走上邽,寻为石虎所败。义熙十二年,赫连勃勃攻姚秦上邽,拔之,毁其城。明年,上邽为西秦所取。宋永初元年,夏人复取之。元嘉四年,夏主昌为魏所攻,自统万奔上邽。七年,夏主定败于平凉,亦走保上邽。八年,上邽为仇池杨难当所取。十三年,入于后魏,亦为秦州治。太平真君七年,金城边固等据上邽东城,攻略西城,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击平之。时上邽有东西二城也。《地形志》亦作上封县,避魏主?嫌名耳。隋复曰上邽,仍为秦州治。唐因之。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县仍属秦州。朱梁贞明六年,蜀将王宗俦等伐岐还,分屯上邽是也。宋省入成纪。

  天水城州西南七十里。汉上邽县地。唐初析置天水县,旋废。宋复置,属秦州。绍兴初,州没于金,分置南北二天水县,南天水县隶成州,北天水县亦羁附焉。嘉定初,并为天水军。九年,移于天水县旧治。《志》云:天水城南去成县二百二十里。是也。元废。

  显亲城在州东南十里,本成纪县地。后汉建武中,分置显亲侯国,以封窦融弟友,属汉阳郡。建安十九年,韩遂屯于此。曹操将夏侯渊袭攻遂,遂败走。晋为显新县,属天水郡。太元十七年,休官权千成据显亲,自称秦州牧,降于乞伏乾归。休官,盖杂夷部落也。后魏仍为显新县,亦属天水郡。孝昌二年,天水民吕伯度叛,其党莫折念生据显亲川以拒之,既而降魏。后周县废。刘?句曰: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中移治敬亲川,即显亲川也。王氏曰:成纪城,在今县北三十里。今县即显亲故城云。

  西县城州西南百二十里。秦县。汉初,周勃、樊哙击破西丞,是也。汉亦曰西县,属陇西郡。后汉建武八年,来歙攻隗嚣,入略阳,嚣引军攻之。既而败奔西城,诏冯异、彭岑等围之。彭拥谷水灌西城,城未没丈余,嚣将王元将蜀兵赴救,乘高卒至,力战入城,迎嚣归冀是也。永平以后,县属汉阳郡。晋改为始昌县,属天水郡。后魏时,改置杨廉县。后周废。○戎丘城,在西城西。《水经注》:戎丘城在西城西北。戎溪水径其南。建武八年,吴汉围西城。隗嚣将王捷别在戎丘,登城呼汉军亟退,因自刎以明死守处也。蜀汉建兴六年,武侯使马谡与张?战于街亭,亲引大军屯于戎丘。即此。

  望垣城在州西南。汉县,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中平二年,张温使董卓讨先零羌。羌人围卓于望垣北,卓走还扶风。即此。陈寿曰:其地有望垣峡,晋废。○罕?城,在州南汉县,属天水郡。?,音羌肩反。罕?,本金城南二种羌也。师古曰:汉破罕?之羌,处其人于此,因以名县。后汉省。

  ○嶓冢山州西南九十里,此西汉水所出之嶓冢也。其旁有神马山,马池水出焉。《开山图》: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一名龙渊水。昔人尝于此得马头骨,长三尺,其旁地因名马头。晋义熙十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将镇马头,以逼秦之上邽。即此。

  麦积山州东南九十里。状如麦积,为秦地林泉之冠。中又有豆积山,一名麦积崖。北魏正光末,陇右叛乱,东侵岍岐。李苗请固守陇东,命偏将出麦积崖以袭其后。又西魏大统六年,乙弗后自杀于秦州,凿麦积崖而葬之,号曰寂陵。山之北有雕窠谷。相传隗嚣曾据此,有避暑宫。

  黑谷山在县西南百里。山盘纡数百里,接西和、成县之间。保秦陇者,以黑谷为要隘。今亦见西和及成县。○吴寨山,在县东八十五里。相传绍兴末,吴?复秦陇,尝置寨于此,山因以名。

  孤山在州西北。魏正始三年,秦州贼吕苟儿屯孤山,围逼秦州。元丽击破之。别将李韶复掩击孤山,覆其巢穴,苟儿遂降。胡氏曰:时秦州治上邽,山盖在上邽界。

  大寒岭在州西。晋太元二十年,西秦将乞伏益州击苻秦故将姜乳于上邽,乳败之于大寒岭。胡氏曰:岭在上邽县西。○竹岭,在州西南二百里。《水经注》:竹岭水出南山竹岭,东北入籍水。晋元兴三年,西秦乞伏乾归与仇池杨盛战于竹岭,为盛所败。义熙十二年,杨盛逼后秦。秦州上邽守将姚嵩拒却之,追盛,战于竹岭,败死。竹岭之南盖近仇池。胡氏曰:上邽西南有南山竹岭。

  射虎谷在州西。东汉建宁二年,段?讨叛羌于凡亭山,羌众溃奔。既而复聚于射虎谷,分兵守谷上下门。?于西县结木为栅遮之,分兵夹东西山奋击,大破之。凡亭山,杜佑曰:瓦亭山之讹也。射虎谷,盖在西县之东北。

  木门谷在州西南九十里。蜀汉建兴九年,武侯围祁山,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追之。?进至木门,蜀人乘高布伏,?中飞矢而卒。《水经注》:木门谷水出南山,北流入籍水,以注于渭。胡氏曰:谷在天水县南十里。

  金沙谷在州东南。朱梁贞明元年,蜀将王宗绾败李茂贞秦州兵于金沙谷,乘胜趣秦州,至上染坊,秦州迎降。上染坊,旧《志》云:在州南三十二里。

  赤谷在州西南七里,有赤谷川。宋嘉定十一年,利州统制王逸复大散关及皂郊堡,进攻秦州,至赤谷口。沔州都统刘昌祖遽命退师,遂溃还。

  胡奴阜在上邽故城西。晋大元十一年,苻登攻姚秦将姚硕德于上邽。苌驰救,登与战于胡奴阜,大败苌兵处也。○铁堂峡,在天水废县东五里。汉姜维世居此。峡有铁堂庄,四山环抱。

  ○渭水在州北二十五里。自秦安县东流入境,循陇山之麓,折而东南,入凤翔府陇州境。今州东五十里有渭水渡。又秦水,在州东六十里。源出小陇山,西入于渭。

  西汉水出嶓冢山西南,流入西和县境。其下流合于宁羌州之嘉陵江。今附详大川汉水。○马池水,在州西南嶓冢山下。南流合于西汉水,即所谓龙渊水也。

  西谷水在废西县城北。《水经注》: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故西城北,又东南流注西汉水。冯异攻西县,引此水以灌城。或谓之白水,下流入西和县境。亦曰浊水。汉初,樊哙别击西丞于白水北,是也。又谓之杨廉川,隗嚣将杨广守西城,因以名水。广,讹为廉也。

  籍水在州南。《志》云:源出州西南九十里刑马山,东流入于渭。《水经注》:籍水出当亭西山,东历当亭川,又东经上邽县南,下流入于渭。是也。杜佑曰:籍水,一名洋水,又名峄水。

  段谷水在州西南。《水经注》:上邽南有段溪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籍水。杜佑曰:上邽有段谷泉。蜀汉延熙十九年,姜维与邓艾争武城山,不克。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邓艾与战于段谷,姜维大败处也。

  长离水在州东。《水经注》:瓦亭水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汉末,烧当羌据之。夏侯渊击长离诸羌,韩遂来救,渊击破之。即此。○三阳川,在州北二十里,东流入渭。宋三阳寨以此名。

  天水湖在州南七里。《秦州记》:郡前有湖,冬夏无增减,故有天水之名。○马跑泉,在州西南四十里。相传唐初尉迟敬德与番将金牙战于此,士卒罢渴,敬德马忽驰,泉遂涌出,因名。明初,徐达定关陇,引兵向秦州,至马跑泉,其守将弃城遁去。

  ○石榴关州南九十里。又南十里有现子关,当陇川吴山之大路。○白水关,在州西南。《公孙述传》:白水关,在汉阳西县。盖州境亦有白水关。

  定西寨在州西北,宋置,领宁西、牛鞍等堡。○三阳寨,在州北四十里。亦宋置。领渭滨、武安、蜗牛诸堡,皆与西夏拒守处也。

  安远寨在州西。宋嘉定十三年,四川帅安丙遣将会夏人攻巩州,不克。夏人自安远退师,宋将程信邀之共攻秦州,不从。信亦自伏羌引还。《宋志》:州境有安阳、保安诸寨。

  皂郊堡州西南三十里,宋置,有皂祁搏马务。嘉定十年,金人犯皂郊堡,破天水军。明年,又焚大散关,破皂郊堡。既而利州统制帅官军复之。未几,金人合长安凤翔之众,复攻皂郊堡,遂趣西和州。宋守将弃城遁,金人复犯大散关。盖陇右之要区也。○刘沟堡,在州北。宋置。熙宁二年,夏人寇秦州,陷刘沟堡。即此。

  刘家圈在州东北。宋绍兴十一年,吴?拔秦州。金将胡盏屯刘家圈,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进次刘家湾,遣姚仲、王彦衔枚渡河,涉峻岭截坡上。既至,万炬齐发,敌骇愕出战,大败,退保腊家城。攻围垂破,朝庭主和议,乃班师还。

  樗泉营在州西北。后汉永初五年,汉阳人杜琦等据上邽以叛。琦死,其党杜季贡等将其众据樗泉营,既而败降于滇零羌,是也。○柔凶坞,在州西南。晋永嘉末,凉州刺史张轨遣其子?等将兵诣长安,尊辅秦王业。秦州刺史裴苞据险拒之,为?所败,奔柔凶坞。

  诸葛垒州东二里。俗谓之下募城。旁有司马懿垒,俗谓之上募城。汉建兴中,武侯攻天水,司马懿拒之。此其对垒处也。○地纲,在州西南故天水及长道二县境。宋绍兴中,吴?以地势平衍,敌骑入犯纵横无碍,乃建地纲于平田间,纵横凿为渠。每渠阔八尺,深丈余,连绵不断如网。后金人来犯,骑兵始不得肆。

  新店在州西。宋建炎二年,金将娄宿陷秦州、犯熙河,经略使刘维辅逆败之于新店。即此。○高桥,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接成县境,今有巡司戍守。

  秦安县州西北九十里。东北至平凉府静宁州百八十里。汉陇县地,属天水郡。晋为新阳县地。后魏为略阳县地。隋为陇城县地。唐因之。宋为纳甲城。金正隆中,置秦安县,属秦州。元因之。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里。

  ○陇城废县在县东九十里。汉陇县,属天水郡。后汉属汉阳郡,为凉州刺史治。晋县废。大宁初,南阳王保故将陈安保陇城,刘曜攻拔之。即此。后魏置陇城县,为略阳郡治。后周以阿阳县并入,又改县曰略阳。隋开皇二年,郡废,改县曰阿阳。六年,复为陇城县,属秦州。唐武德二年,改属交州。八年,州废,仍属秦州。宋因之。元至元七年,省。颜师古曰:汉陇县即唐之陇城县。宋白曰:陇城,汉之冀县,魏黄初中,改曰陇城。谬矣。今有陇城巡司置于此。

  略阳城在县东北六十里。汉曰略阳道,属天水郡。其地当陇口之要。后汉建武八年,隗嚣据陇右。汉来歙从番须回中径袭略阳,斩其守将。嚣惊曰:何其神也。帝闻得略阳,甚喜,曰:略阳,嚣所依阻,心腹已坏,则制其肢体易矣。嚣尽锐争之,斩山筑堤,激水灌城,不能下。汉军救略阳,嚣走西城。永平中,县属汉阳郡。晋属略阳郡。晋乱,县废。后魏置陇城县,略阳并入焉。永安三年,尔朱天光击平略阳贼帅王庆云于水洛城,顿兵略阳。永熙三年,宇文泰击破侯莫陈悦于水洛,悦退保略阳。泰遣轻骑趣略阳,悦复退保上邽。即略阳故城也。或曰,时仍置略阳郡于故城中。章怀太子贤曰:略阳城,在陇城西北。是也。

  临渭城在县东南八十里。本陇县地。三国魏析置临渭县,置广魏郡治焉。晋泰始中,改郡为略阳郡,治临渭县。后魏并入陇城县。又安戎城,在今县东百二十里。魏收曰:汉天水郡之戎邑道也。后汉省。后魏置安戎县,属略阳郡。后周废。

  阿阳城《通典》曰:在陇城县西北。汉县,属天水郡。吕后六年,匈徒寇狄道攻阿阳,即此。后汉属汉阳郡。汉安二年,赵冲等击破叛羌于阿阳。又光和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是也。晋省入略阳。后魏复置阿阳县,属略阳郡。后周省入陇城。

  新阳城在县西。汉略阳县地。三国魏析置新阳县,属汉阳郡。晋属天水郡。大兴初,凉州张?救南阳王保于秦州,遣军至新阳,是也。后废。《水经注》:渭水过冀县,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新阳县盖置于此。

  兴国城在县西北。后汉初平中,略阳氐筑城于此,号为兴国城。氐酋阿贵据其城,自称兴国氐王处也。建安十八年,马超据冀,氐王万应超,屯兴国。既而夏侯渊击超于祁山,超败走。渊因袭韩遂于显亲,遂亦走,追至略阳城,去遂三十里。或言当攻兴国氐。渊以遂兵精、兴国城固,乃转击长离诸羌致遂。遂来救,渊破走之,进围兴国,氐王千万遁去。千万,盖清水氐种也。其后群氐恒保聚于此。晋太元中,乞伏乾归西徙羌众,以兄子阿柴为兴国太守。盖即故城置郡也。后魏废。

  街泉城在县东北。汉置县,属天水郡。后汉省。刘昭曰:略阳县有街泉亭,故县也。三国汉建兴六年,武侯出祁山,使马谡与张?战于街亭,败绩。杜佑曰:陇城县有街泉亭,即马谡败处。谡,所七反。时武侯军于西县,以街亭师败,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郡县志》西县有街亭山。似误。

  长川城在县西北。后魏置安阳县,为安阳郡治,兼领乌水县。西魏兼置北秦州,寻改交州。隋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州曰纪州,又改安阳县曰长川县。大业初,州废,并废乌水入长川县,属陇西郡。唐武德二年,置交州于此。五年,交州刺史权士通分道击突厥,是也。八年,州废。贞观三年,又并长川入陇城县。○鸡川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宋治平中,置鸡川寨。金升置鸡川县。贞?四年,改属西宁州,寻还属秦州。元省入秦安县。《志》云:其地有鸡川谷,鸡川水出焉。又有牛骆水注之,俗谓之水洛口也。

  ○大陇山在县东六十里,即陇坻之险也。其东二十里曰断山,当略阳南北之冲,截然中止,不与诸山联属,为县境之要口,曰断山隘。○九龙山,在县东一里。九峰相拱,状若龙翔,磅礴百里。《志》云:县南二里有长山,延亘百里。即大陇之支阜。

  瓦亭山县东北二百里,所谓西瓦亭也。后汉建武七年,隗嚣攻围略阳,使牛邯军瓦亭,以拒汉援军。建宁二年,段?败东羌于瓦亭山,羌众溃走。晋太元十二年,苻登与姚苌相持,军于瓦亭。元兴初,魏主?遣拓跋遵袭没奕干于高平。没奕干奔秦州。魏军追之,至瓦亭而还。唐贞观二十年,逾陇山至瓦亭观马牧。宋绍兴末,吴?遣将攻德顺军,使其子挺与敌战于瓦亭,大败之,敌悉趣德顺。?自往督师,先壁于险,且治夹河战地。敌出战,复败走,遂克其城。盖瓦亭去德顺军,道里至近,且据险以临之也。太子贤曰:安定乌氏县有瓦亭故关。杜佑曰:瓦亭在原州萧关。误矣。

  八龙山在县西六十里。山阜有八,回合如龙,其势如羁如御,亦谓之把龙山。又曜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峻甲于群山。

  南安隘在县南。胡氏曰:南安隘在陇城县界。晋大宁初,陈安保陇城,刘曜自将围之。安突围奔峡中,曜将平先追杀之。隆安四年,后秦将姚硕德伐西秦,入自南安峡,乞伏乾归拒之于陇西,是也。○小长安岭,在县西北百有五里。山势修长,亦曰长安山。宋时置长安寨于此。

  ○渭水在县城南。自伏羌县流入境,又东南入秦州界。

  陇水在县城西。源出陇山,西北流,经瓦亭山南,又西南流,合于瓦亭川,又西南注于渭水。又略阳川,在县东,亦出陇山谷中,西南流入陇水,经略阳城北。隗嚣闻略阳陷,悉众攻围,拥水灌城。即此水也。其下流同注于渭。杜氏曰:略阳水,在县东九十里,即陇水别名云。

  瓦亭川在县东北。源出陇坂,西流经瓦亭山北,又西南流,合陇水而注于渭。《志》云:瓦亭川下流,即长离水也。《秦州记》曰:瓦亭水出陇山东北,斜趣西南流,经成纪、略阳、显亲界,又东南出新阳峡而入于渭。○莲花川,在县东七十里,亦东流入于陇水。

  松多川在县东。源出陇山,西南流,径故陇城北,又南注于秦州东境之秦水。晋建兴末,南阳王保尝遣其将屠各路松多屯此,因名。北魏主焘太平真君七年,略阳人王元达聚众屯松多川。魏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击平之,是也。

  ○鸣蝉堡在县北。《志》云:秦州废陇城县有安阳城,其相近有鸣蝉堡。晋太元十六年,苻秦鲜卑别部帅没奕干与乞伏乾归攻鲜卑大兜于鸣蝉堡,即此。《载记》:时大兜盖据安阳城。○长山堡,在县西南。宋置。以近长山而名。又有静戎、永固、平定等堡,皆在县境。

  鹞子岭隘在县西北四十里。《志》云:县境又有神仙岭、?儿峡二隘,皆山谷峻险,恃为噤要,与断山口为四隘。《通志》:县有卧马、躔移、马颊三关。

  清水县州东百五十里。东至凤翔府陇州二百里。汉县,属天水郡。公孙述初为清水令,是也。后汉省。晋复置,属略阳郡。后魏因之。西魏于此置清水郡。隋初,郡废,县属秦州。唐武德四年,置邽州治此。六年,州废,县仍属秦州。大历后,陷于吐蕃。大中二年,收复。五代唐移治于上邽镇。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六里。

  ○清水故城在县西。《括地志》:县本秦城,非子始封。汉置县于此,后皆因之。五代唐移置今治。《九域志》:清水故县,在秦州东九十里。县北又有冶坊废县,本宋冶坊寨。熙宁五年,改为镇。金升为县,属秦州。元省入清水县。

  秦岭城在县西南百三十里。后魏置柏阳县,属天水郡。隋开皇中,改曰秦岭。唐贞观十七年,并入清水县。○绵诸城,《括地志》:在秦岭县北五十六里,即汉之绵诸道。今见西和县。

  白石城在县西。《志》云:清水县西有白石城及白崖堡、白沙镇。晋义熙六年,赫连勃勃寇后秦陇右,破白崖堡,遂趣清水。略阳太守姚寿都弃城走。九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兵攻休官奚权小郎等于白石川,大破之,进据白石城。显亲休官权小成等据白?亢,不服,复攻斩之。其地盖与秦州废显亲县相近。宋亦为白石堡。金废。

  ○陇山在县东百里。《寰宇记》:大陇山在县境。亦曰邽山,亦曰关山,连绵凡百余里。又亭乐山,在县东三十里。又东二十里为盘龙山,山势回环,亦谓之南山。

  小陇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有小陇山口,为县境之要隘。俗名坂坡峡。又有牛头山,在县西十里,亦高险。○宝盖山,在县北百五十里。顶平如盖,因名。其地东连关山,北抵静宁。有川曰牛头河,自山之青崖洞发源,又西径牛头山下,注秦川,入于渭。

  柏阳谷在县西南。《水经注》:伯阳水出伯阳谷,在董亭东。又东有伯阳城,城南谓之伯阳川。盖李耳尝经此也。后讹为柏阳。晋隆安四年,姚兴伐西秦,乞伏乾归使一军屯柏阳,一军屯侯辰谷。义熙七年,乾归攻姚秦略阳太守姚龙于柏阳堡,克之。胡氏曰:候辰谷与柏阳相近,后魏柏阳县亦因以名。

  安化峡在县东,陇山峡口也。唐贞元三年,吐蕃入寇,掠?阳、吴山。华亭丁壮,悉送安化峡西。或以为陇州?阳县之安化镇。误也。

  ○渭水在县西。自秦州流经此,又东南流入凤翔府陇州界。《舆程记》:县西九十里为涉水屏,又西五十里而至秦州。《秦州记》:州东五十里有东阿谷桥。盖跨渭水上,与清水县接界。

  秦水在县东北。《水经注》:秦水出陇山秦谷,西历秦亭,即秦仲所封也。过清水城,西南流,注于清水。又西入秦州,共注于渭水,亦谓之秦川。○清水,在县南。源出小陇山,西流合秦水注于渭。

  ○大震关县东五十里,即陇关也。凭高据险,襟带华戎,自古为关中之襟要。今祥见名山陇坻。

  轩辕谷口在县东南七十里。《志》云:县境有玉屏山、小陇山、坂坡峡、石牛峡,与轩辕谷为五隘。又有盘岭巡司,在县东七十里。

  弓川寨在县东。五代汉乾?初,王景崇以凤翔降蜀,汉兵围之。蜀遣山南西道帅安思谦出散关赴救,复遣秦州帅韩保贞引军出?阳,以分汉兵之势。保贞寻出新关,屯陇州。会思谦以食尽引退,保贞亦退保弓川寨。《九域志》:弓川寨,在秦州东一百六十五里。宋曰弓门寨。又有永安、威塞、西顾等堡,皆在县境。金废。

  穰寨在县西北。宋置寨,兼领白石等堡。《宋志》云:熙宁三年,改穰为镇是也。,音麋。金亦为穰镇。元废。

  礼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西和县百六十里。本西和县地。元置礼店县。明初,改为千户所。成化九年,改置。今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九里。

  ○红土山在县东三里。又东四里曰翠峰山,俱以土石采色而名。○雷王山,在县南四十里。又南十里为蔡华山。又西南十里曰金紫山。

  四角山在县东北十里。以山分四向,截然挺峙而名。又二十里有飞凤山,亦以形似名也。○圣湫山,在县北六十里。又有没遮栏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山高广,与岷州卫接界。

  ○平泉河在县北二十里。县城东二里为捱城河,以近城而名也。○西江水,在县西二十里。又圣泉水,在县南。其下流俱入于白水江。

  ○漩水镇在县西百八十里,有漩水巡司。又县东百三十里,有板桥山巡司。《通志》:县有洮平、牛脊、野麻、尖岔、木树等五关。

  附见:

  秦州卫在州城内。洪武十五年建,辖千户所五。又礼县守御千户所,在礼县城内。洪武十五年建,隶秦州卫。

  阶州府西南八百里。东至汉中略阳县五百八十里,东北至成县四百六十里,南至四川龙安府五百四十里,北至岷州卫六百三十里。

  古白马氐之国,西戎别种也。汉武帝始置武都郡治武都县。《括地志》:初为武都道,属陇西,后改为郡。后汉因之治下辨道。三国时,属于蜀汉。晋亦为武都郡,后没于杨茂搜。后魏亦为武都郡亦曰武都镇。西魏兼置武州。后周亦为武都郡,又改永都郡。隋初,废郡,而武州如故。炀帝又改为武都郡。唐复曰武州皆治将利县。天宝初,曰武都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初,没于吐蕃。大中三年,收复。景福初,改曰阶州。宋因之。元以州治福津县省入。明仍曰阶州编户二十一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接壤羌戎,通道陇蜀,山川险阻,自古为用武之地。后汉虞诩为武都太守,占相地势,筑营垒百八十所,以制羌裔。诸葛武侯图兼关陇,先取武都,为北伐之道。晋之衰也,仇池氐杨氏窃据武都,北侵陇西、天水,南扰汉中,纵横且百余年。盖虽僻在西陲,而控扼噤要,用之得其道,未始不可以有为也。若其制两川之命,为入蜀径路者,则曰阴平道。

  阴平道,入蜀之间道也。汉武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志》:邑有蛮夷曰道,非路也,属广汉郡,设北部都尉治焉。以其地隔碍雍梁,实为险塞也。即今之文县矣。诸葛武侯于建兴七年,平定阴平,北至武都,谓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其后,钟会、邓艾入寇。姜维闻之,请亟护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后主不省。及维与会相拒于剑阁,邓艾密言于司马昭曰:请从阴平,繇邪径经汉德阳亭见四川龙安府趣涪今四川绵州,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以奇兵冲其腹心,敌必不知所备。昭从之。艾遂自阴平步道,悬车束马,径油江,出绵竹今四川有江油、绵竹二县,以灭蜀也。南北朝时,阴平之地,恒互相窥伺。后唐时,孟知祥据蜀,唐兵克其剑州。知祥遣兵趣龙州,守要害龙州,即龙安府。唐兵果出文州来袭,败还。明初,傅友德奉命征四川,阳言出金牛见汉中府金牛道,而使人觇青川、杲阳俱见四川龙安府皆空虚。阶、文虽有兵垒,而守备单寡。遂繇陈仓攀援山谷,间行而进,克阶州,进拔文州,遂引兵出青川、杲阳,直趣绵州。此即邓艾阴平故道也。今自阶州经龙安至绵州,几千余里《舆程记》:自阶州至文县二百十里。繇文县而南,至四川龙安府三百三十里。又东至青川所百二十里。又东南至江油县百九十里。折而西南至成都府之绵州一百八十里。其间皆重岩复涧,阁道险仄,仅而得达。夫攻蜀者,不可不知阴平。守蜀者,固可不知阴平乎?

  ○福津废县在州东八十里。汉武都县地。后魏太平真君中,置玩当县,为武阶郡治。魏收《志》:武阶郡治北部县,领赤方县。方,一作万。似北部寻改玩当也。太和四年,置赤万郡,寻又改为县,属武阶郡。西魏又于郡城东北三十里置覆津县,为赤万郡治。后周废赤万郡及玩当县,以武阶郡治覆津。隋初,又废武阶郡,以县属武州。大业初,属武都郡。唐仍属武州。景福元年,改为福津县。宋阶州治此。元移州治于柳树城,以福津县省入焉。即今州治也。《隋志》:西魏置万郡,统赤万、接难、五部三县。后周悉并入覆津县。今州城周二里有奇,门四。

  将利城在州北三百十里。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石门县,为武都郡治。西魏改曰安育。后周改曰将利,武都郡仍治此。隋亦为武州治。唐因之。宋属阶州。元至元七年省。又州北境有东平城,亦后魏真君七年置县,属武都郡。后周并入将利县。○羌道城,在州北。汉县,属陇西郡。后汉属武都郡。晋省。魏收《志》石门县有羌道故城,是也。

  盘堤城在州东北。后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寻改为县,属武阶郡。西魏又改为盘堤县。隋因之,属武州。唐废。旧《志》云:在福津县旧治南一百三十五里。恐误。○赤土城,在州东。魏收《志》:武阶郡有赤土城。魏太和二十一年,氐帅杨灵珍以武兴降齐。魏主诏李崇讨之。崇槎山分道,出氐不意,表里袭之,进据赤土,是也。武兴,今见略阳县。

  葭芦城旧《志》云:在将利故城东南七十里。三国时,姜维与邓艾相持于此,置葭芦戍,亦曰葭芦城,后为仇池氐所据。宋元嘉十九年,平仇池。明年,仇池为魏所取。仇池王杨玄之子文德寻叛魏,围仇池,不克,屯据葭芦城。二十五年,魏取之。二十七年,宋取阴平郡地,以文德从祖兄头戍葭芦。孝建二年,雍州刺史王言谟言:头守葭芦,能藩捍汉川,若葭芦不守,汉川亦无立理者也。泰始二年,武都王杨元和治白水,弃国奔魏。其从弟僧嗣复自立,屯葭芦。诏以僧嗣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元徽初,僧嗣弟文度代立为武兴王,遣使降魏,魏因以为武兴镇将。升明初,文度复叛魏。魏将皮欢喜拔葭芦,斩文度,以杨难当族子广香为阴平公葭芦戍主。齐建元初,葭芦镇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葭芦自是没于魏,置葭芦县及武阳郡治焉。后周废郡县并入盘堤。沙州,见四川昭化县。

  建威城在州东北三百六十里。后汉末所置戍守处也。蜀汉建兴七年,诸葛武侯遣兵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武侯自出至建威,淮退走,武侯遂取二郡。延熙中,姜维请置建威诸围戍,即此。炎兴初,张翼、董厥以钟会来侵汉中,将兵诣阳安关口。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将向建威,留住月余待之,后为仇池氐所据。后魏太平真君九年,于此置白水郡,寻改为县,属武都郡。既而宋取其地。泰始二年,武都王杨元和治白水,弃国奔魏,是也。西魏复置白水郡,又改为绥戎郡。后周郡废,后改县曰建威,属武州。隋因之。大业初,属武都郡。唐贞观初,省入将利。

  孔提城在州东北二百里。亦仇池所置城也。后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孔提县,属武都郡。寻入于宋,属北阴平郡。大明四年,魏人入寇北阴平,至孔提。北阴平太守杨归子击破之,是也。齐建元初,复没于魏,仍为孔提县。西魏兼置孔提郡。后周郡县俱废入建威县。又洪化废县,亦在州东。西魏置,属白水郡。后周废。

  ○卧龙山在州治北。一名北山。又州南三里有仙君山,本名仙陵。宋白曰:后魏平武都,筑城于仙陵山,置武都镇。即此。又州境有露骨、龙峡等山,俱高胜。

  武都山州西七十里。州西面之大山也。又盘堤山,在州东南七十三里。《寰宇记》:盘堤城与此山相近,因以名县,亦作盘池。

  黄阶岭在州东北。石晋天福九年,蜀兵攻阶州。秦州兵救之,出黄阶岭,败蜀兵于平西。○角弩谷,《志》云:在州西八十里。《郡国志》: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蜀将姜维剿杀五部氐羌于此。或以为即此谷云。又州境有留谷。后周主邕天和元年,筑武都、留谷、津抗诸城,以置军士云。

  峰贴峡州西百二十里,与蕃羌地相接。宋时为戍守要地。○龙帝峡,在州西南。宋雍熙三年,福津县有大山飞来,自龙帝峡雍白水江逆流,坏民田数百里。即此。又五仙洞,在州东二十里。境白水江南岸,溪涧幽阻。中有卧龙坪,宽广可容百十人。又有铁桥及黄卢水桥诸胜。

  ○白水江在州北三百二十里。自成县流入境,复东南流,经略阳县及宁羌州界,复折而西南流,经州南,去州二百余里,又南入文县境。一名白龙江,或云白水江,即洮州卫西倾山南所出之垫江,又即桓水之异名也。今见名山西倾小注。

  犀牛江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即西汉水也。或谓之沮水,自成县西南流,接州界,复折而东南入汉中略阳县境。

  北峪河在州西二里。自州北境流入,有赤河水流合焉。又紫水河,在州东五十里,出紫泥。汉封玺书用武都紫泥,是也。与北峪河俱南流,注于白水江。○羌水,在州西北。《汉志》:羌道有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郡三,陇西、武都、广汉也。《水经注》羌水出陇西羌道,东南流,经宕昌城东,西北去仇泥五百余里,又经葭芦城西,下流合白水。

  建安川在州东北。《水经注》:建安水导源建威西北山,东径建威城南,又东径西县之历城南,与西汉水合。历城,今成县之建安城也。

  ○平定关在州西北。宋置。《志》云:宋时于福津西界置峰贴峡寨及武平寨、沙滩寨,又置团城堡、平定关以备御羌人。○望贼关,在州北百八十里,有阶州所兵戍守。《通志》:七盘关,在州东北三百五十里,有巡司。

  杨家寨在州北百里。其地有杨家崖,故仇池杨氏之苗裔保据为寨处也。临控白江,山路仅容一线,最为险?厄。宋绍兴间,吴?兄弟图保蜀口,择地为寨,因筑城守此,以犄角西入之寇。寨中素有积贮,丰于水泉,寇攻之不能陷。亦名家计寨。○尖石寨,亦在州北。后唐清泰元年,郭知琼攻蜀阶州,拔尖石寨,是也。

  青阁在州东南。祝穆云:福津有青阁、牛圈阁、赤阁、鹅鼻阁,旧为往来险道。《通志》:州西百里有杀贼桥驿,州北二百四十里有平落驿。

  文县州南二百十里。南至四川龙安府三百三十里,东至四川广元县四百九十里。古氐羌地。汉武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北部都尉治焉。更始三年,封陈牧为阴平王。后汉仍属广汉郡。安帝永初二年,改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三国蜀建兴七年,克魏阴平郡。《华阳国志》:蜀克阴平,魏亦遥寄其郡,属雍州。蜀亡,始合为一,属秦州。晋永嘉六年,阴平都尉董冲逐太守王鉴,叛降李雄。太宁元年,杨难敌克阴平。宋元徽中,魏以杨广香为阴平公葭芦镇主。齐建元元年,拜为河州刺史。永明元年,以杨炅为沙州刺史阴平王。《魏纪》:太和十三年,阴平国朝贡,自后累至。西魏废帝元年,氐帅杨法深据阴平,以为黎州刺史。二年,从平蜀回,与种人相攻。赵昶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处之。周明帝二年,以葭芦郡置文州。永嘉末,没于杨茂搜。其后复属于晋。宋初,分置南北二阴平郡,此为北阴平郡治。萧齐因之。寻没于后魏,改置西晋寿郡,治阴平县。兵乱后,郡县俱废。西魏改置曲水县,属卢北郡。隋初,郡废,县属文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武都郡。义宁二年,置阴平郡治焉。唐初,又改曰文州。天宝初,复曰阴平郡。乾元初,复为文州。宋因之。宋末,州废。元仍置文州,以州治曲水县省入。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阶州。二十三年,省入阶州。二十八年,改置文县守御军民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成化六年,复置文县,属阶州。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曲水废县今县治,汉之阴平道也。西魏改置曲水县。隋末,为阴平郡治。唐为文州治。《广记》:德宗时,以州城在平地,遂移于故城东四里高原上,号曰文台。即今城也。宋仍为州治。元省。其地当南北二水之曲,因名。旧《志》云:文州东接汉中,西通陇右,左山右江,控据深险。若出景谷、达江油,则又蜀地之噤喉也。

  长松城县西百里。本阴平县地。西魏析置建昌县,为卢北郡治,兼置文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长松,仍为州治。大业初,州废,县属武都郡。唐文州治曲水,县属焉。贞元六年,省长松县入曲水。○正西废县,在县西南五十五里。西魏置,属卢北郡。隋属文州。唐因之。贞观初,省入曲水县。

  安昌城县东北三十二里,旧戍守处也。后魏尝置安昌郡于此。西魏废帝时,遣仪同宇文昶殄阴平、邓至二蕃,尝立宁州,修筑此城,为州治云。又县西五十里有卢北城,亦昔时戍守处。《志》云:西魏有卢北郡,盖置于此。

  同昌城县西北百六十里。东北至阶州三百二十里。古西戎地。西魏逐吐谷浑,置邓州及邓宁郡,以平定邓至羌为名。隋开皇七年,改置扶州,治尚安县。大业初,曰同昌郡。唐移治同昌县,仍曰扶州。天宝初,亦曰同昌郡。乾元初,复曰扶州。广德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山南西道帅郑涯奏复扶州,是也。后仍为羌人所据。○尚安废县,在同昌故城西。隋扶州治也。刘?句曰:西魏于此置武进郡,又改为上安郡。隋废郡为尚安县。唐亦属扶州,旧治剌利村。长安二年,移治黑水堡。至德二载,改曰万全县。后没于吐蕃,县废。又帖夷城,在故同昌成南。西魏置帖夷县,又置昌宁郡治焉。隋开皇三年,郡废,县寻属扶州。唐因之。万岁通天二年,改为武进县。神龙初,复故。后废于吐蕃。又钳川城,在同昌故城西南百五十里。其地有钳川山。西魏因置钳川县,属邓宁郡。隋属扶州。唐因之。后废。

  邓至城在县西南。《五代志》:邓至者,羌之别种,国于宕昌南。李延寿曰:白水羌也,世为羌豪。自街亭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皆是其地。齐永明元年,以邓至、王像舒为西凉州刺史。像舒亦入贡于魏。十一年,像舒传位于其子。旧西魏王廓初,邓至、王檐桁失国奔魏。宇文泰使秦州刺史宇文导将兵纳之。既而遂并其地。按《齐书》:建元元年,西凉州刺史东羌王像舒进号。又《梁书》:天监元年,封西凉州刺史像舒彭为邓至王。像舒彭,即像舒矣。杜佑曰:今交川郡南,通化郡北,临翼同昌等郡,皆邓至之地也。相传以邓艾尝至此,故名。《城邑考》:今县南三里有邓至城,以县东二十二里之邓艾山而名。交川、通化、临翼,今四川松潘茂州叠溪所是也。

  邓艾城在县东白水北,或以为邓至城。《水经注》:白水径邓至城南,即邓艾所屯处。蜀汉延熙十二年,姜维引军救麴城,不克而还。魏将邓艾留屯白水北。维遣其将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而潜军东出,袭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觉之,即夜潜发,先据洮城。维引还。洮城,盖亦在县东北境,是时戍守要地也。《志》云:今县东七里麻关谷口,有邓艾城。相传艾入蜀时所筑。傍有姜维城,为维与邓艾相守处。麴城,今见岷州卫。

  ○南山在县治南。清水江绕其下。又有天牢山,在县西北二里。相传为古?里,文王囚于此。山上有?里城。又龙女山,在县西南二里。横拥县城,即南山之支也。○龙头山,在县西七里。其山延袤甚远,与四川之松潘卫叠溪所接界。又金珠山,在县东。《寰宇记》:唐武德元年,移文州于阴平白马水,东接金珠山。即此。

  素岭山在县西。其山高耸,冬夏积雪,因名。黑水源于此。《元和志》:山在故扶州尚安县西北。○天魏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有天魏湫、合众山,凹为大壑,环百五十里。积水其中,水平山颡,不见畔岸,亦谓之天池。山与阶州接界。○太白山,在县南二百五十里,山谷高深,霜雪经春夏不消,因名。

  青唐岭在县东南。胡氏曰:繇此入龙州,为左担路,凡一百五十里,即邓艾入蜀之道。○滴水岩,在县北。乱山矗立,划开两峰,如鸦髻对峙。有飞泉七尺,居人置槽,引以给用。又上清洞,在县北四十里。深邃不可穷。又县西有飞?洞,接天魏湫。

  孔函谷在县西北。蜀汉末,魏人来侵,姜维自沓中东还,闻诸葛绪已塞道屯桥头,乃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还从桥头过,至阴平,是也。

  ○白水在县城东。县城南有清水江流合焉,东南流,入四川龙安府界。《水经注》:白水西北出临洮县东南西倾山,水色白浊,东南至阴平界。民居水上者,为白水氐。宋元徽中,晋寿民李乌奴与白水氐杨成等寇梁州,刺史范柏年说降乌奴,击成,破之,是也。或曰:即《禹贡》之桓水,源出西倾,经西和、成县、略阳、宁羌之界,又经阶州南,而入文县境。又南流,经城东,入四川龙安府界。又东流,至昭化县北,而合于嘉陵江。盖与西汉水并为嘉陵江之上源。晋寿,见四川广元县。

  黑水在县西。源出素岭山,下流合于白水。《水经注》:黑水出羌中,西南径黑水城西,又西南入于白水。宋元嘉二年,西秦乞伏炽磐遣将吉毗南击黑水羌酋丘檐,大破之。即此。○白马水,在县西南。出故长松县西南之白马溪,北流注于白水。

  大白水在县北三十里。即羌水也。自阶州流入境。《汉志》注: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或以此为白龙江。明初,傅友德自阶州趣文州。州人断白龙江阻之。友德修桥以渡,破五里关,遂入文州,是也。

  ○玉垒关县东百二十里。又县北有五里关。俱唐宋以来所置戍守处也。○铁炉寨,在县南四十里。又县西八十里有阴平寨。又西为镇羌寨。又西南有哈南坝寨。俱宋置。又临江寨,在县北百二十里。其下为临江渡云。《通志》:今为临江关驿。

  黑水堡在县西黑水旁,即废尚安县也。唐贞元八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奏败吐蕃于芳州及黑水堡。即此处也。芳州,见洮州卫。○临河镇,在废扶州境。唐置。仪凤二年,吐蕃寇扶州,陷临河镇,擒镇将杜孝?。既而得还,复帅余众拒守处也。

  阴平桥在县治东南。跨白水上,即所谓阴平桥头也。蜀景曜五年,姜维在沓中,闻有魏师,请护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后主不省。司马昭遣诸葛绪自祁山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维还,闻绪已塞桥头,乃佯出北道。绪引却。维从桥头达阴平。《读书镜》云:史不言武街趣桥头,或以武街为同谷,桥头亦在焉。误矣。盖昭使绪出径道,繇祁山至武街,即从武街西南走桥头也。时钟会已入汉中,邓艾方战氵强川。桥头为东西要会,维还,必繇阴平入蜀。故司马昭遣绪军此。绪不知兵,邓艾追维,东还至此,即定入蜀之谋矣。《水经注》:白水东经阴平故城南,又东北径桥头。即诸葛绪邀姜维处,亦不言武街桥头也。

  新开桥县西八十里。又县有保安桥。皆白水所经,波流汹涌。○金窟,在县东。《一统志》:金窟在县之麻仓谷,接四川昭化县界。窟如井,有金出焉,取之甚难。

  附见:

  阶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四年建,隶秦州卫。

  徽州府东四百八十里。西北至秦州百八十里,东至汉中府凤县百五十里,南至宁羌州略阳县二百里。

  秦陇西郡地。汉属武都郡。后汉因之。晋仍属武都郡,后没于氐羌。后魏置广化郡。隋初,郡废,以其地属凤州。大业初,属河池郡。唐仍属凤州。五代因之。宋亦属凤州。元置南凤州于此。寻改曰徽州,又以州治河池县省入。明亦曰徽州编户六里,领县一。今仍旧。

  州接壤秦、陇,俯瞰梁、益,襟带东西,称为要地。陇、蜀有事,河池其必争之所矣。公孙述之并汉中也,据河池以拒汉军。来歙克之,而蜀人大震。五代梁贞明初,岐蜀相攻,蜀人出河池,遂兼秦凤。宋保蜀口,亦置戍河池,以绝女真窥伺之路。蒙古入蜀,河池降而凤州以南次第崩陷。河池介秦凤间,其可以散地视之欤?

  ○河池废县今州治。汉置,属武都郡。后汉建武初,汉中王嘉与延岑相攻于武都。公孙述遣其将侯丹取南郡,嘉自武都南击丹,不利,还军河池下辨。十一年,公孙述使王元等据河池拒汉。来歙攻破之,遂克下辨,乘胜而前,蜀人大惧。寻亦为河池县。晋因之。后魏得其地,置河池镇,寻置广化县,广化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凤州。唐因之。五代梁贞明初,蜀遣将攻岐秦、凤二州。王宗绾克秦州,自河池、两当进兵,会王宗瑶攻凤州,拔之。宋亦为河池县。元析凤州增置南凤州治焉。至元初,为徽州治。七年,县并入州。今城周五里有奇。

  思安废县在州东南。后魏置,属广化郡。隋大业初,省入河池。又永宁废县,本州东永宁乡也。元初,升为县,属南凤州,寻省。

  ○铁山在州东南四十里。悬崖万仞,石色如铁。宋刘子羽曰:蜀口有铁山栈道之隘。盖谓此也。一名巾子山。又苍坪山。在州东三十里。《志》云:古黄沙驿仓也。

  天池山在州南三十里。山顶有池,流为河池水。○鸡冠山,在州西五十里。山势高耸,为州境之险。

  木皮岭在州西十里。山甚高险。唐黄巢之乱,王铎置关于此,以遮秦陇。又银桩崖,在州东北五十里,壁立万仞,石色如银。

  ○嘉陵江在州南七十里。自汉中府凤县西南流,经两当县南,又西南经州境,折而南,入略阳县界。又河池水,在州南五十里,出天池山。东流入两当县界,合于嘉陵江。俗亦谓之白水江。○永宁水,在州东五十里,南流入嘉陵江。又有忠义水,在州南十五里。流合于河池水。

  紫金水在州北一里。《志》云:源出州北三十里之紫金山。东南流,经嘉陵江,入凤县之武休关。至褒城县,而为山河堰。

  太白池州东二十里,周回数十亩,诸山环绕其旁。又州西南二十里有龙池,或以为即《汉志》所称武都天池云。

  ○小河关在州南。旧《志》云:小河关,昔时秦蜀咽喉也。其下有泥阳水,流入嘉陵江。今州南五十里有虞关,置巡司戍守于此。

  仇鸠戍在州西。《水经注》:浊水东南流,与仇鸠水合。水发鸠溪,南径河池县故城西,又西南流,注浊水。浊水又东南与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经河池戍东,西南入浊水北。魏正光末,秦州贼莫折念生遣其都督杨柏年攻仇鸠、河池二戍。魏东益州刺史魏子建遣将击破之。即此。《通志》:州治北有徽山驿。

  两当县州东八十里。东至汉中府凤县七十里。汉武都郡故道县地。西晋以后,陷于氐羌。后魏置两当郡及县,因两当水为名。隋初,郡废,以县属凤州。唐因之。宋徙县治于广乡镇。元改属徽州。今县城周三里,编户二里。

  ○尚婆城在县西南。《水经注》:两当县有尚婆城,魏故道郡治也。盖元魏时尝置郡于此。○开宝废监,在县东。宋建隆二年,置银冶。开宝五年,升为监。治平元年,罢监官,以监隶两当县。元丰六年,废。

  ○??山在县东十五里。山峰高秀,洞壑回环,下有分水溪。又申家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与凤县接境。旧产银。

  天门山在县南五十里。以两崖高险而名。又故道山,在县南二十里。相传故道县以此山名。○董真峪,在县东南二十里,为县境之要隘。

  ○嘉陵江在县南十里。自凤县流入,又西南入徽州境。或谓之两当水。《水经注》:两当水出陈仓大散岭,西南流,入故道川。或曰:故道川,亦两当之异名也。祝穆曰:县之得名,以自此而东抵汴京,西抵益州,皆三十六程,故曰两当。或云县西界有两山相当也。《郡邑志》:大散、嘉陵地势险隘相当,因名。又红崖河,在县东。县北又有狮子川,俱流注于嘉陵江,是也。

  尚婆水在县西南。水多盘石。本名盘石水,俗讹为尚婆川。下流亦入嘉陵江。○琵琶洲,在县南三十里。有渚迂回,谓之枉渚。其下流,亦注于嘉陵江。

  ○横山寨在县界。宋绍兴中,吴?败金人于仙人关。金人遁去。?遣张彦劫横山寨,王俊伏河池,扼其归路。金人至,又败之。《通志》:县治东有黄花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